语文:6.1 种树郭橐驼传 课件(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6.1 种树郭橐驼传 课件(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ID:578962

大小:1.32 MB

页数:51页

时间:2021-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篇目通览 】   《 种树郭橐驼传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 项脊轩志 》《 游沙湖 》《 苦斋记 》 【 主题悟读 】 “ 文无定格 ” ,出自章学诚 《 文史通义 》 : “ 古人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无定之中,有一定焉。 ” 吕本中在 《 夏均文集序 》 中认为: “ 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 明朝李东阳认为: “ 大匠能与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 ” 清朝姚鼐 《 与张林阮尺牍 》 : “ 古人有一定之法,有无定之法。有定者,所以为严密也;无定者,所以为纵横变化也。二者相济,而不相妨,故善用法者,非以窘吾才,乃所以达吾才也。 ” 有格、无格,这本身是辩证的。 “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 谈的是散文的灵活性与趣味性,学习本单元应着眼于散文的灵活性与趣味性,体会作者在选定文体方面、在选取写作材料上、在写作手法上、在语言上的 “ 活法 ” ,以及为什么要运用这种 “ 活法 ” 。 这种 “ 活法 ” ,力求领悟。领悟,是指读者的理智认识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鉴赏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如果深入体味作品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的话,那么,领悟则是理智认识的要求与结果。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的高度结合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 【 文本钩玄 】 柳宗元的 《 种树郭橐驼传 》 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碍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如实地记录了 2 500 多年前孔子师徒五人谈论理想、志趣的事情。 李白的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 这篇小品文,景、情、思融和成一种美丽的意境。作品洋溢着蓬勃旺盛的春的气息,清明洞彻,爽朗不尽,将生活升华到诗的高度。 《 项脊轩志 》 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叙项脊轩这间 “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 的小小书斋,动 情地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和亲人 —— 祖母、母亲、妻子 “ 多可喜、亦多可悲 ” 的往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情感。 苏轼的游记 《 游沙湖 》 ,一作 《 游兰溪 》 。文章记述了与聋人医生庞安常结识的过程及同游清泉寺的情景,笔墨颇为风趣,略有苦中作乐的味道。 刘基的 《 苦斋记 》 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古人一般的书斋记,大都写其环境之优美清静,主人之闲适高雅,而本篇却着眼在一个 “ 苦 ” 字。在无往而不苦中,主人却乐在其中。文章最后揭示原因,说明了苦乐相倚的道理。苦中自有其乐,具有辩证的观点。作者兴犹未尽,进一步提出 “ 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 “ 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 ” 的观点,在更深一层上说明了命名 “ 苦斋 ” 的深意。 【 学法导引 】 本单元所取角度是古代散文中最能显示其纯文学特征的一些方面。如形式新颖生动,不拘一格,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等等。这些特征,散文较其他文体可以体现得更为充分一些。学习本单元可以采用诵读感知,整体把握,提要钩玄,进而精读揣摩,分析品味的方法。 1 .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这些作品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体会文章细腻动人的生活情趣。 2 .积极调动生活积累,深入体会文章抒发的感情。比如 《 项脊轩志 》 中描写的祖母对孙儿的体贴、关爱之状,归有光对亲人的眷恋、缅怀之情,都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加以理解。 3 .学会触类旁通的学习策略。联系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句式的知识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4 .比较阅读理解。比如,把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 和 《 兰亭集序 》 进行比较, 《 项脊轩志 》 和 《 陋室铭 》 、推荐作品中的 《 苦斋记 》 进行比较,体会它们在情感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之处。 种树郭橐驼传 ———————————————————— □ 柳宗元 知识 与能力 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积累 “ 优、业、蕃、舒、顾 ” 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归纳 “ 虽、因、且、基焉 ” 等虚词的义项 过程 与方法 训练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背诵课文 3 、 4 两段;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 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 ① 亲故 □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②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③ ,散向峰头望故乡。 【 注 】   ① 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京华,京城,指长安。 ② 海畔:指柳州。称 “ 海 ” ,用指边远地区。剑芒,指剑尖。 ③ 化作身千亿:佛教认为佛能变化为种种形象,即 “ 化身 ” 。这里是说诗人想把自己 “ 化 ” 成 “ 千亿 ” 众多之身。 [ 赏析 ]  此诗写于柳宗元柳州刺史任上。写诗人久谪僻地,思念故乡亲友。此诗感情沉痛,想象奇异,艺术构思独辟蹊径,比喻新颖贴切。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登山临水本为消遣愁怀,没想到秋景萧疏,触目伤怀,更让诗人百感交集,愁肠欲断。诗人从 “ 愁肠 ” 这一经典意象出发,把处处 “ 尖山 ” 想像成一把把利剑,切割着诗人的 “ 愁肠 ” 。更奇特的是,诗人迫切思念家乡,只好望乡聊作安慰。这里处处山头都能望乡,诗人竟产生一个奇思妙想: “ 化身千亿 ” 。这样就能尽情地满足望乡的心愿了。诗人的想象与他的学识和经历有关:柳宗元精通佛典,所以想到佛经中关于 “ 化身 ” 的说法也就很自然了。 三、一词多义 五、特殊句式 (1) 故不我若也 以上为 ________ 式倒装句。 (2)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以上为 ________ 句。 【 自我校对 】 一、 (1) 而 尔 你们  (2) 已 矣 了 二、 (1) 暗中仿效  (2) 使 …… 充分展示  (3) 它的果实  (4) 已经这样 三、 (1) 副词,固然,本来 / 名词,险要的地势 / 动词,巩固,安定 / 动词,坚守 / 形容词,顽固 / 形容词,坚决,坚持  (2) 动词,回头看 / 动词,看,视 / 动词,顾念,顾惜 / 动词,看望,拜访 / 动词,考虑 / 副词,表轻微的转折,只是 / 副词,反而  (3) 动词,爱护 / 动词,同情 / 动词,疼爱 / 动词,爱戴  (4) 形容词,穷困,困苦 / 名词,重病 / 名词,弊病,缺点 / 动词,使 …… 成为病态 / 动词,担心,忧虑 / 动词,受困 / 动词,责备  (5) 连词,而且 / 连词,而,表承接 / 连词,来,表目的 / 连词,因为 / 连词,表修饰,“而” / 介词,按照 / 介词,凭 …… 身份 / 介词,由于 / 介词,带着,率领  (6) 连词,表修饰,不译 / 连词,表并列,又 / 代词,通 “ 尔 ” ,你们 / 连词,表递进,并且 / 连词,表转折,却 / 连词,表假设,如果 / 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 四、 (1) 名词用作动词,起名  (2) 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  (3) 名词用作动词,拳曲,伸展不开  (4)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5)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业  (6) 名词作动词,捣土 五、 (1) 宾语前置  (2) 判 一、作家档案 柳宗元 (773 ~ 819) ,字子厚,祖籍河东 ( 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 ) 人,世称 “ 柳河东 ” 。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 “ 柳柳州 ” 。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与韩愈齐名,世称 “ 韩柳 ” , “ 唐宋八大家 ” 之一。他出身于官宦家庭,二十一岁考取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 “ 永贞革新 ”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在文学方面,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主将。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 《 永州八记 》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意深远。 《 三戒 》 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身不幸的感叹。在哲学上,他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 “ 赏功而罚祸 ” ,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 《 河东先生集 》 。 二、背景回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 《 捕蛇者说 》 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 “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 。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一、重点突破 1 .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 参考思路 】  先简要地用几句话加以概括: “ 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 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 “ 尔 ” ,四个 “ 而 ” 和七个动词,把官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2 .本文题目为 “ 传 ” ,与一般人物传记有什么不同? 【 参考思路 】  本文题目为 “ 传 ” ,而兼有寓言性质。 柳宗元的传记散文和一般史传文不同,常常是通过对某些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当时人民的困苦生活,揭露社会矛盾,针砭时弊,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文以为人物立传的方式,寓治国养民之理于种树之道中,揭露了当时统治阶层政令繁乱的弊端及其给民众带来的灾难,表现了柳宗元革除弊政、 “ 养民 ” 治国的思想。 二、疑难辨析 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 参考思路 】  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 “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 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 “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 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本性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收到了 “ 天者全而其性得 ” 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 “ 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 。 一、文脉梳理 二、意旨探微 这是一篇寓言式传记,以种树之道譬喻治民之理,作者描写郭橐驼种树,能够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采取正确的方法,因而使树木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规讽官吏为政应顺应人民的生活需要,符合他们的劳作规律,让百姓休养生息。 叙议契合 事理相生 《 种树郭橐驼传 》 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叙议契合、事理相生,体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1 . 简洁而生动 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涵了文学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与众不同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短短的几句话中,史笔和文辞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 . 对比与映衬 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 “ 他植者 ” 的批评。从内容而言,本文先谈 “ 养树 ” ,后论 “ 养人 ” ,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把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3 . 婉约而多讽 这篇人物传记,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 “ 婉约而多讽 ” 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四段,一个 “ 知种树而已 ” 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简单的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 综观全文,作者以寓言的方式,借种树人之口,阐发了他的政治见解,既形象生动,又委婉含蓄。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 古代传记 传记是一种真实而全面地记载个人生平事迹的文体。在我国古代,它是随着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而诞生的。从传记与史书的关系看,我国古代的传记主要有史传和史外传两类。 史传是正史所载的人物传记。史传的诞生以司马迁 《 史记 》 的撰写为标志。 “ 二十四史 ” 中的 “ 前四史 ” (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三国志 》 ) 的人物传记较为精彩,富有文学性。后来官修史书中的人物传记忌讳多,行文过于冷峻,可读性差一些。总的来说,史传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多,成就也最高。 史外传是不附于史书、以单篇流传的传记。又称杂体传。它写的多是当代人物,对传主往往不作全面的介绍,而是就其突出的方面作简要记载,精巧灵活,文学色彩浓,是传记文学中较轻便的一种形式。它包括 “ 自传 ”“ 别传 ”“ 外传 ”“ 补传 ”“ 行状 ”“ 事略 ”“ 墓志 ” 等不同的小类。它的产生稍后于史传。我国古代传记有三个特点: ① 事迹务求真实,表达可带主观色彩; ② 强调写出传主的性格特征; ③ 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名为 “ 传 ” ,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顾炎武在 《 日知录 》 中说它是 “ 稗官之属 ” ,把它当做小说来看。鲁迅在 《 中国小说史略 》 中则更讲一步说它是 “ 幻设为文 ” , “ 以寓言为本 ” 。 □ 树木名句 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孟浩然 《 过故人庄 》 ) 2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 王安石 《 孤桐 》 ) 3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曹操 《 观沧海 》 ) 4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崔颢 《 黄鹤楼 》 ) 5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刘禹锡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 6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贺知章 《 咏柳 》 ) 7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辛弃疾 《 鹧鸪天 》 ) 8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王绩 《 野望 》 ) 9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张若虚 《 春江花月夜 》 ) □ 读柳宗元 我在排排石碑间踽踽独行。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裎。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游人看是一个祠堂,不大愿意进来。几个少年抬起头看了一会石碑,他们读不懂那些碑文。石碑固执地怆然肃立,少年们放轻脚步,离它们而去。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 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暗,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 青 春 如果青春只是一次旅行,那么,所经历的种种,不管是悲伤的,还是快乐的,都将只是一道道沿途经过的风景。 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就像有的事开始了,有的事结束了;就像有的感情来了,有的感情消失了。 如果青春只是一个季节,那么,曾流过的眼泪,哀伤的,抑或是喜悦的,就是那个花季里曾有过的暴雨与和风细雨。 在雨中,有的花在吐蕾,有的花在凋谢。如同曾做过的梦,梦醒后的痛楚。如同曾有过的豪情万丈,又经历过的彷徨与绝境。 如果青春只是一件衣衫,那么,衣上的每一个点缀,都是用了青春的心血做成的。蕾丝花边是那充满了纯美的期待,刻意留下的破口,是在被伤害后,擦去泪水,笑着说 “ 明天一个人的我依然会微笑 ” 的倔犟。 如果青春只是一本诗集,那么,在清纯婉约的文字背后,时时隐现的,有少女的羞涩,如雨后的碧莲;有少年的烦忧,如秋天旷野上那棵孤零零的小树;还有诗句旁大块的留白,有时竟比那诗句,更让一颗感伤的心落泪。 如果青春只是一段旋律,那么,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音调。它可以是高亢的,充满了理想;它可以是低回的,像一个沙场上低头前进的战士;它可以是柔美的,用了望春风的欣然;它有时又是悲怆的,命运交响曲回荡在那一个个青春年少的挣扎岁月。 请不要为了你华丽的青春而骄傲,成功者的丰裕,有时却湮没了青春本来的净色; 请不要为了你清贫的青春而悲戚,跋涉者的泰然,有时会有惊天动地的力量。 谁能给青春一个名字,说是纯净,说是繁复; 谁能给青春一个记忆,说是阳光,说是风雨; 谁能给青春一个画面,说是浪漫,说是艰辛; 谁能给青春一次回眸,在不再年轻的时候。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初春雨季,透过玻璃,我望见那一江春水,平平静静,浩浩荡荡,汇聚了来自山间、平原、河谷的水流,如同青春岁月经历的种种,在流动,在冲撞,在回旋,在积淀,在峡谷间转弯,在山口处一泻千里。 我想象自己已站到大海的边缘,站在生命的另一个起点,如同眼前的这一江春水,在河海交界的地方,凭借那一路跌撞累积的力量,一往无前,奔向海洋。 [ 赏析 ]  本文作者运用一系列假设将青春比喻成各种事物,一下子将这个抽象的名词以具体的形象展现在了读者眼前。大量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