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 凭 壮阔
两千年
赤壁
览
黄鹤
风流
洞庭
岳阳
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临洞庭湖》
遥望洞庭山水翠 ,
——刘禹锡《望洞庭》
波撼岳阳城。
白云盘里一清螺。
读诗
诵读提示:抑扬顿挫、舒缓轻重
登岳阳楼
昔闻
/
洞庭
/
水,今上
/
岳阳
/
楼。
吴楚
/
东南
/
坼,乾坤
/
日夜
/
浮。
亲朋
/
无
/
一字,老病
/
有
/
孤舟。
戎马
/
关山
/
北,凭轩
/
涕泗
/
流。
置身诗境
这首诗歌用到了哪些具体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
吴楚、乾坤日月
孤舟
辽阔雄伟
开阔博大
孤单漂泊
置身诗境
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
示例:
很早就听过杨命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广阔无垠的洞庭湖水划分开了吴国、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没有一封书信相通,年老多病的我,只有一只孤独的小船相伴。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停息,倚窗遥望,涕泪交流。
置身诗境
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找出最能流露出作者情感的诗句,结合全诗分析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缘景明情
诗人
为什么
会“凭轩涕泗流”呢?
境
情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结束了在成都的一段安定的时光,好友严武、高适相继去世,蜀中大乱,杜甫只好离开四川。一路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触景感怀之作。杜甫时年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北归无望,吐蕃入侵,不禁涕泗横流,写下了《登岳阳楼》)
缘景明情
诗人
为什么
会“凭轩涕泗流”呢?
境
情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
个人处境(知人)
社会环境(论事)
念亲、伤己、 忧 国忧民
眼前壮阔的岳阳楼景为何引发了
“
涕泗流
”
呢?
缘景明情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傅庚生认为:“这开头两句,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
虚实交错,今昔对比
壮志未酬,国运渺茫
缘景明情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迹捕。”
坼,分裂,富有动感,描绘出洞庭湖波涛千里,巨浪千层,方圆千里的江南大地轰然裂开为两片——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漂浮,动态感。描绘出洞庭湖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显示出洞庭湖水的万钧之力。
以动写静 夸张 想象
广阔无垠 雄奇壮美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清代黄生《杜说》云:“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
寞,诗境阔狭顿异。”如何理解这种反差?
洞庭湖景雄奇壮美,但大地分裂、湖泊动荡,不禁让读者想到唐
王朝国家分裂、动荡的局势,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更反衬出个人的
孤单飘零的处境。所以前面写得及其开阔雄伟,后面写得及其暗淡
孤寂,前后对比,更能衬托出身世的飘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痛苦
之情。
缘景明情
诗人
为什么
会“凭轩涕泗流”呢?
境
情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
个人处境(知人)
社会环境(论事)
念亲、伤己、 忧 国忧民
融情于景
壮景衬悲情
孤单飘零
担忧国运
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景物特点 诗人 境遇 抒发情感
诗歌梳理:
诗人通过描写洞庭湖的广阔无垠、雄起壮丽
的景象,抒发诗人深沉的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拓展
“
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
”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作业
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分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