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全国卷(
III
)
高考 语文试卷
试卷讲评
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10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
.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
:
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
;
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
“
雅化
”
,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
“
二度创作
”
,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遺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特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規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
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台舞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
传统表演艺术进行
“
二度创作
”
时,应当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
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1. C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C
项
“
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
分析错误,对传统艺术进行西式改编,将会失去的是
“
本真的艺术特性
”
。故选
C
。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
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
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
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2.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文章没有对
“
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
”
作比较,因为二者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都不是保护。故选
C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
“
雅化
”
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
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
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
活态保护致力于保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3. D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
项,
“
使其
‘
雅化
’
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
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
“
(使其
‘
雅化
’
)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
,对能否获得成功,并未有明确的说明。
B
项,
“
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
”
说法缺少根据,文章中只是说
“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
”
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并非所有的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
C
项,
“
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
说法错误,原文说这样
“
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
”
。故选
D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8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
“
鸟巢一代
”
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
“
鸟巢一代
”
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
“
爱国
”“
敬业
”“
诚信
”“
友善
”
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
2022
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
“
鸟巢一代
”
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
2016
~
2025
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取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
“
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
”
的价值オ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材料三: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私自上锁、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
“
打猎
”
。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
(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一一以摩族猎人为例》)
4.
下列对
“
志愿服务
”
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
“
鸟巢一代
”
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最终成就自己。
B.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
“
鸟巢一代
”
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化为一种志愿精神。
C.
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增长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
D.
北京
2022
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
4. A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最后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
A
项,
“
最终成就自己
”
无中生有。原文说
“
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
2022
冬奥会有所助益
”
,但没有说最终成就自己;再根据材料二
“
志愿服务所谓
‘
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
’
的价值才得以彰显
”
等内容可知,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本质上是奉献的,强调社会意义。故选
A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鸟巢一代
”
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较高。
B.
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单车等多种问题。
C.
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等不文明的行为。
D.
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参与治理的新格局。
5. C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最后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
C
项,
“
为了维护共享秩序的建立
”
错误。原文表述为
“
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
……”
单车猎人的行为客观上维护了共享秩序的建立,这是结果,而不是他们的目的。文中也说
“
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
”
,单车猎人开始出现。故选
C
。
6.
单车猎人可以看作
“
新型
”
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6.
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彰显了
“
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
”
的价值;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
“
新型
”
体现在: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们是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
“
打猎
”
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首先要通读材料,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抓准问题的本质进行筛选。本题要寻找单车猎人可以看作
“
新型
”
的志愿者的依据,其实就是在寻找单车猎人和志愿者之间的契合点,这又要从
“
打猎
”
行为的意义上去寻找。通过前两则材料可筛选志愿服务的实质和意义,通过材料三可以寻找单车猎人的行为和意义。最后还要注意题目中的
“
新型
”
,主要体现在单车猎人是促进时代发展的新力量。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
啊,谢主任?
”
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
是
……
老赵同志?
”
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
“
去梨花屯?
”
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
“
是。
”
“
去包队吗?
“
是。胜利大队。
”
“
我也是!
”
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
“
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
“
老赵,
”
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
“
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
“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
“
我
……”
“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
“
这种表态,
”
老赵想了一想,
“
我也表过
……”
“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
”
谢主任接过话头,
“
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
“
哪一篇?
”
“
谈得真好!
”
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
“
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
‘
嘴巴硬
’
,基层干部是
‘
肩膀硬
’
!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
路转了一个大弯一一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
“
正是这样嘛!
”
谢主任点头,
“
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
“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
“
定产到组
”
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
“
停一停!
”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
“
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
“
咹?
”
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
“
沟一一挖过一条沟啊!
”
“
嗯,
”
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
“
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
“
现在沟在哪里?
”
“
哪里?
”
老人家摇着头,
“
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
谢主任问:
“
哪个喊填的?
”
“
哪个?
”
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
“
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
“
老人家,我们走吧!
”
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
年
5
月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
“
包队
”“
定产到组
”
等词语,以及关于
“
安徽
”
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
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
“
肩膀硬
”
,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
“
肩膀最硬
”
,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
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
小说多次写到路,
“
拐弯
”“
爬坡
”“
重新展现
”“
越来越平坦
”
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的愿景。
7. B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类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注意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B
项,分析不当,赶车老人说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
“
肩膀最硬
”
,没有对谢主任嘲讽和回击的意思,而是对那些农民们的赞美。故选
B
。
8.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8.
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自然背景;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社会环境描写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象征暗示作用;揭示或者深化作品主题;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等。本文有多处环境描写,它们本身就是去梨花屯的沿途风景,也是故事开展的自然背景;而
“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
……
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
路旁出现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
等处景物描写还烘托表现了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小说多处以初夏的山野风光作为背景,包谷、布谷、白鹤、流水、水田、泥土
……
这些意象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醉人的诗情画意,使小说也洋溢着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9.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9.
第一问:两个乘客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首尾都写到两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说在开头提示
“
回过头来看一看
”
,结尾又说
“
不知为什么
”
,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小说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答题方法是: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理解语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开头段的作用大致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照应铺垫。结尾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或照应开头等。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抒发作者的情感;表现人物的品质、精神或性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注意、思考。第一问要求筛选
“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
”
。关键句:
“
老赵提醒他:
‘
老人家,我们走吧!
’”“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常
”
以及文章倒数第四段内容,都在暗示赶车老人的话使老赵、谢主任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要求分析小说首尾部分细节描写的作用,首尾都写到两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说在开头提示
“
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
,结尾又说
“
不知为什么
”
,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
“
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
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
“
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
“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
起对曰:
“
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
”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
“
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
”
吴起回答说:
“
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
”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
武侯曰:
“
善。
”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
“
请与子论功,可乎?
”
文曰:
“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
起默然良久,曰:
“
属之子矣。
”
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
武侯回答说:
“
讲的好。
”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
“
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
”
田文说:
“
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
”
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
“
应该托付给您啊。
”
文曰:
“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记
·
孙子吴起列传》)
田文说:
“
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
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10.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鲁人或曰
/
夫鲁小国
/
而有战胜之名
/
则诸侯图鲁矣
/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
/
而君用起
/
则是弃卫鲁
/
君疑之
/
谢吴起
B.
鲁人或曰
/
夫鲁小国
/
而有战胜之名
/
则诸侯图鲁矣
/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
/
而君用起
/
则是弃卫
/
鲁君疑之
/
谢吴起
C.
鲁人或曰
/
夫鲁小国
/
而有战胜之名
/
则诸侯图鲁矣
/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
/
而君用起则是
/
弃卫
/
鲁君疑之
/
谢吴起
D.
鲁人或曰
/
夫鲁小国
/
而有战胜之
/
名则诸侯图鲁矣
/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
/
而君用起
/
则是弃卫
/
鲁君疑之
/
谢吴起
10. B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
“
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
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句中,
“
而有战胜之名
”
中的
“
名
”
(名声)与
“
之
”
(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
D
项。
“
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
中
“
而
……
则是
……”
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
“
则是
”
前面要停顿,与
“
弃卫
”
不能断开。排除
C
项。
“
疑之
”
的主语是
“
鲁君
”
不是
“
君
”
。排除
A
项。分析可知,
B
项断句正确。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
“
三晋
”
。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1. C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C
项解说错误,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故选
C
。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
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
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2. C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
项,
“
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
”
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故选
C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文曰:
“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
2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13.
(
1
)田文说:
“
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
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
2
)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
1
)
“
所以
”
,
……
的原因。第一处
“
乃
”
,就是。第二处
“
乃
”
,才。
“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
是判断句式。(
2
)
“
及
”
,等到。
“
作乱
”
,发生骚乱。
“
走
”
,逃跑。
“
之
”
,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
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
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4. B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
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
,
“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
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
B
。
15.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1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
“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
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论语
·
子罕》中,孔子用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
2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诗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
3
)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16.
(1)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2)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3)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
——
这是北京时间
2019
年
1
月
3
日上午
11
时
40
分,
“
嫦娥四号
”
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
。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
-
艾特肯盆地中的冯
·
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
40
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欲求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
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
“
嫦娥四号
”
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有一个人类
“
第一次
”
,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
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
“
鹊桥
”
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
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
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
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17. D
此题考查学生掌握近义词语的能力。近义词涉及的范围很广、数量较大,要准确的辨析近义词,就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词语的含义、使用对象与范围、情感色彩、语体风格、固定搭配,语法功能等方面入手。备考中可根据资料把近义词归类整理,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将近义词编成口诀,就是一种很好的归类法。第一组: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联想: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语境中人们由
“
月背影像图
”
产生了对月球上具体情形的想象。应选
“
联想
”
。第二组:限制:不能踰越的一定界限。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则前者制约后者。语境中说
“
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
”
,因而
“
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
”
无法进行。这里应选
“
制约
”
。第三组:亢奋不已:极度兴奋,不能自控。兴奋不已:非常高兴,兴奋得不能自控。语境中,中国航天取得进展,公众与网友感到兴奋。此处应选
“
兴奋不已
”
。第四组: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指月球探测数据不断传来。应选
“
源源不断
”
。分析可知,
D
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
D
。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
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
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
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18. C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补写的部分在语境中是因果关系的结果的部分。根据语境,补写的句子主语是
“
人们
”
,应使用主动态。
AB
两项省略了主语,而采用了被动态表达,与语境表达不连贯。排除
AB
两项。
D
项
“
观察月球
”
的立足点应是
“
在地球上
”
,
“
地球上的人们
”
语言累赘,说法不妥,目前地球之外还没有发现有人类。排除
D
项。故选
C
。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B.
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C.
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D.
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19. A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
“
对症下药
”
,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划线句子有两处有语病,其一是:
“
藏在
”
应搭配
“
深坑中
”
,排除
CD
两项。其二是:
“
研究
”
与
“
清楚
”
之间不需要加
“
得
”
。排除
B
项。分析可知
A
项修改的最恰当。故选
A
。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人体内有两种生物酶同酒精代谢相关。一种叫乙醇脱氢酶,能使究竟传华为乙醛;
________
,能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决定人的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氢酶。如果一个人的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
________
,乙醛容易蓄积在体内,少量饮酒就会出现脸红、心跳加速等现象。而那些酒量大的人,
________
,能迅速将乙醛代谢。他们少量饮酒后,脸色并无变化;但若过量饮酒,脸色会发青,身体也会受到很大伤害。
20.
(1).
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
(2).
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
(3).
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
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本题属于语句补写题,答题思路如下。阅读: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连贯、贴切、严密。本题处根据前文的
“
有两种
……
一种叫乙醇脱氧酶
……”
以及后文的
“
能使乙醛转化为乙酸
”
和
“
决定人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氧酶
”
,可知处应该填写: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处,根据语境,需要概括如果一个人乙醛脱氧酶活性较低,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根据后文
“
酒量大的人
……
能迅速将乙醛代谢
”
可知此处可填写: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处前面
“
而那些酒量大的人
”
表示转折,说明相反的情况,对应上文
“
如果一个人乙醛脱氧酶活性较低
”
,可填写: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
2019
年
4
月
21~28
日,国际乒联第
55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昕
/
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
/
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
/
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
5
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马龙以
4
比
1
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
50
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21. 2019
年
4
月
21-28
日;第
55
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包揽
5
枚金牌;马龙成为
50
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
“
人物
(
或对象
)+
事件
+
原因或结果
”(
要注意字数限制
)
的格式组织语言即可。本则新闻共
4
句话,首句是导语,介绍的新闻的主要内容,即:
2019
年
4
月
21-28
日(时间),第
55
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人物
\
对象
+
事件)。第二句分别介绍了赛事取得的成绩,没有主次;第三句由
“
包揽、全部、取得全面胜利
”
等词可知强调中国队包揽
5
枚金牌(结果);第四句在最后单独介绍男单马龙的成绩,强调了此次赛事的其中一个关键信息:马龙成为
50
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结果)。故答案为:
2019
年
4
月
21-28
日,第
55
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包揽
5
枚金牌,马龙成为
50
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四、写作(
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2.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中的漫画作文。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批评性或表扬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由于漫画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因此漫画类材料作文,便成为一种新颖别致的高考作文题型。
写作时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弄清漫画要素。漫画中所涉及的所有的人、物都不要放过,要观察主要人物的特征,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其心理特点。
第二步:理清人物关系。先给人物分类,再根据人物的类型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把握漫画寓意。漫画的寓意是立意的前提。把握寓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人物、事件的比喻意义、象征意义;二是从人物的关系中把握漫画寓意;三是根据漫画中人物的语言、解说性的文字或漫画的标题把握漫画寓意。漫画中的文字,往往是理解寓意的关键,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的作用。
第四步:多角度思考,与现实对接确定立意。漫画的寓意是考生确定立意的前提,要注意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探究,寻找漫画寓意与社会人生的对接点。漫画的本质就是想歌颂或讽刺揭露社会人生的真善美或假恶丑,因此留心生活,关注时代热点,注重积累,观察完漫画后想着与社会人生相对接,揭示社会现实寓意。
【审题】分析材料:
漫画描述的是毕业前最后一节课,两位学子埋头苦读,课桌上书堆成山;一位老师背着手(手握一张卷着的试卷)站在旁边,深情地望着他们说:
“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漫画中老师的神情和言语饱含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深情的期待与希望、眷恋与不舍,可以从中解读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期待与祝福,领悟老师的奉献精神、园丁品格和责任意识,教师作为榜样人物的品德示范将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审题立意:
根据漫画内容,可从学生、老师和社会三个角度,审题立意。
1
、学生的角度:感念师恩,赞美师情,毕业感言,展望未来等;
2
、老师的角度:教育情怀、师生情谊、期待祝福、眷恋不舍等;
3
、社会的角度: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弘扬教师的奉献精神、责任意识等。
结构设想:
记叙文:
一、总分式结构
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我们都需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这中心就是记叙文要展现的核心,将核心内容放在记叙文的开头,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是总起;而放在写人叙事的结尾处加以强调,是总括。总分式便因此可以分为三种
:
总分、分总、总分总。无论使用哪一种形式,都应注意,分总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
(
人物性格和主题
)
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述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
二、并列式结构
无论是记叙一件事的多个侧面,还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来展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常常需要从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来写人叙事,表现人物和主题,这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之间构成并列关系,使文章有了层次感和厚重感,这就是最常见的并列式结构。如果是写一个人物,我们应该围绕人物的性格选择细节。人物性格是复杂的,往往有着多个侧面,那么,要展现一个人复杂的性格,就应该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侧面去展现,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立体。
三、对照式结构
记叙文的对照式结构其实可以看作是并列结构的一种特例,只因为并列的事例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公与私等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故称为对照式结构。
这几种技法,既是分别独立的,又可以融为一体,如总分中,分的内容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对照式,而无论是并列还是对照,在一篇文章中都只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所以不要可以追求形式,还是要集中展现人物性格以及文章主旨。
议论文:
首先,
“
起
”
,即文章的开头。就议论文而言,
“
起
”
的任务是点明中心论点。我们可以用
“
曲笔
”
含蓄地引出观点,可以直接亮明观点,也可以引述现象,在批评或否定中提出观点。
其次,
“
承
”
,是对
“
起
”
中观点的论述。可以直接对观点进行阐释;可以引入作文题材料
(
或典型事例
)
对观点进行证明;也可以将中心论点分解为小论点,分别进行论述。目的是论述观点的正确性,让读者相信自己的观点或实践自己的主张。
再者,
“
转
”
,即换一个角度或方面论述,如
“
承
”
是从正面论述的,
“
转
”
可从反面论述;
“
承
”
是表层的理解,
“
转
”
可以进行深层剖析,
“
转
”
的价值在于辩证、全面、深入,令人信服。
最后,
“
合
”
,即文章的结尾,议论文的
“
合
"
,可以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
,
也可以是对
“
起
”
中观点的强化或深化等。在透彻运用此模板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追求思维的变化,灵活运用,突破创新。
满分作文:爱的目送
毕业前最后一节课,老师对学生说:“我再看看你们。”
即将说再见,老师不舍,要“再看看”。是啊,人生路那么漫长,可老师能陪伴学生走过的,终究只有一段路。这段路是艰辛的,传道、授业、解惑,都是这条路上必经。老师要对学生们倾囊相授,让学生从不知到知之;要对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对学生倍加关怀,让学生感觉到他们不仅在获得知识,寻求真理,更在得到老师的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陶行知先生如此,图中的老师如此,普天之下的老师也莫不如此。也因着这一颗心,才有了“我再看看你们”的那份不舍。
当然,除了不舍,还有希冀。
正如图中老师对学生说的那句:“你们再看看书。”
对于老师而言,即将挥手作别的是学生。老师希望学生再看看书,字短情长:再看看书,学生们才能更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更好地应对考试,更稳健地走好未来的路。
师生一回,学生们终究要远行,老师能给他们的,是不舍,是希冀,是一场充满爱的目送。
这样充满爱的目送,我一定是拥有过的,可惜的是,在我拥有的时候不曾有太强烈的感受,直到毕业多年,才在回忆中享用。譬如我在大学毕业后回东北故乡探亲的时候,小学班主任远远看见我并喊我名字,说看背影也看得出是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说这些话的时候,班主任老师眼里满是真挚。
那之后我在反问自己,如果是我远远看到老师的背影,我认得出么?恐怕不能。譬如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在多年之后托人打听我的手机号码,同我联系,只是想知道我过得怎么样,她说她会为我骄傲,而我呢?接到语文老师电话那一刻,我除了感动,更多的是羞愧,我可能对老师也有一样的牵挂?上述种种,应了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老师对我们那份爱,那份不舍与希冀,总是在分别之后,才被感知。
老师们知道的,是分别时,他们对学生们那一场爱的目送。
老师们不知道的,是分别后,他们也正在或终将成为学生们心中一道爱的风景,随着时光永恒。
今天,因着图中这一场爱的目送,也让我想对曾经教过我的老师说一句:“请让我再看看书,也请让我再看看您!”
满分作文:高中毕业断想
当我走进高考考场,严肃肃穆的气氛中只有考子们的仪式感:别了,高中生涯,未来的人生我们将独自面对,高中,既是莘莘学子们青春前进的号角,生命容积的基础,也是莘莘学子们青春的祭坛。高中以前,人生在父母的羽翼下哺育成长,今后,学子们就要独自搏击人生的面对,这种饱含着人生五味的仪式感的内容就在于此吧!
毕业前最后一堂课上,我们班主任王老师,一位严肃而和蔼的老先生,带着眼里有点闪光的东西动情地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今生我只能送到你们这里了,今后的人生你们要勇敢面对,不要辜负自己,不要辜负时代,我没有教给你们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七十二般变化。我只能告诉你们,任何一个人人生的体量主要在自己,西天没有如来,自己才是自己的如来,在这个时代的巨变中,希望你们都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拨动世界风云的力量,老朽能够以你们而自豪而骄傲,时代属于你们,历史属于你们,光荣属于你们,当然,选择也属于你们”。
王老师这句话说得全班学子们热血沸腾,激昂至今。
“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高中生涯和老师结下的深厚情谊难割难舍,人生的路口又不得不让我们师生在这里各奔东西,挥手自茲。
“你们再看看书”才是老师对莘莘学子们的无限期待,书中有人生的天光云影,书中蕴含着人类的智慧精神的精华,书中有人生防偏纠错的净化器,书是正当青春年华的莘莘学子们树新创造的胚芽力量。
书中有人生的七十二般变化,曾经的懵懂少年再也没有当年的踢揷葫芦弄翻瓢,当以谦谦君子婉仪淑女走向莘莘学子们充满无限期带的、报效国家民族实现自己抱负的前方。
莘莘学子们,我们走过的路,我们面对的路,我们将来的路又何尝不是我们必须阅读,我们又必须思考的书帙。
只有在现实面对的这本书里磨砺淬炼才能成就国家的栋梁,时代的浪花,才能拥有应付自如的时代道路上的降妖捉怪的能力,才能成就自己成为自己的如来这种人生修为的最高境界,俯昂皆是妙手,遍撒热血绘华夏;韬略无不致远,再造辉煌奉九州。
“你们再看看书”是要求莘莘学子们在今后的生涯中要以书为伴,不断充实自己,自己才有不断前进的力量,才能避险避难,才能克险克难。终生学习的人生才是不断自新自励、不断充实新鲜血液的人生,才会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才会在胜利面前谦虚内敛,从胜利走向胜利。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更新自己,不断挑战自己,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豪迈人生,更何况在这个世界逐鹿,中华民族命运在召唤我们青春正当年的莘莘学子们搏击时代,重奏华章的历史关口,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莘莘学子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实现国家搏击时代,民族搏击时代,每一个人搏击时代的历史使命,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在学习中充实,在创新中提高自己才能完成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才能在自己人生的答卷上有一个让国家民族和自己比较优渥比较欣慰的分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