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课标版必修3-4)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课标版必修3-4)

ID:579104

大小:2.38 MB

页数:116页

时间:2021-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 寡人之于国也 》 ( 1 )直不百步耳 通 : , ( 2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 , (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 ( 4 )涂有饿莩 通: , ( 5 ) 以为轮 通: , 必修三 [教材篇目] —— 《 寡人之于国也 》《 劝学 》《 过秦论 》 《 师说 》 “ 只 ” “ 毋 ” 不要 “ 斑 ” 头发花 “ 途 ” 道路 “ 煣 ” 使弯曲 · · · · · 只是、不过 ( 6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 , 通: , 《 劝学 》 ( 7 )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 ( 8 )君子生非异也 通: , 《 过秦论 》 ( 9 )合从缔交 通: , ( 10 )倔起阡陌之中 通: , ( 11 )赢粮而景从 通: , “ 又 ” 再 “ 曝 ” 晒 “ 智 ” 智慧 “ 性 ” 资质、禀赋 “ 纵 ” 战国时期六国 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 “ 合纵 ” “ 崛 ” 兴起 “ 影 ” 影子 · · · · · · · 《 师说 》 ( 1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 , ( 13 )或师焉,或不焉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 寡人之于国也 》 ( 1 )河内凶: ( 2 )不违农时: ( 3 )数罟不入洿池: ( 4 )涂有饿莩: ( 5 )非我也,岁也: ( 6 )谨庠序之教: ( 7 )申之以孝悌之义: “ 授 ” 传授,教授 “ 否 ” 不,没有 荒年,谷物收成不好 耽误 细密的网;池塘 饿死的人 年成 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学校 · · · · . . . . . . . . . . . 《 劝学 》 ( 8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9 )金就砺则利: ( 10 )不积跬步: 《 过秦论 》 ( 11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12 )氓隶之人: ( 13 )然秦以区区之地: 验、检查;省察 磨刀石 古代半步。跨出一脚为 “ 跬 ” ,跨两脚为 “ 步 ” 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下层人民 狭小 . . . . . . . . . . 《 师说 》 ( 14 )句读之不知: ( 15 )君子不齿: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即断句 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 . . . . 3. 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 寡人之于国也 》 ( 1 )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今义:形影孤单之人。 ( 2 )河内凶 古义: 今义:泛指河流。 ( 3 )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今义:一般行走。 古代君主的自称。 黄河。 逃跑。 . . . . ( 4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 今义:保养身体。 《 劝学 》 ( 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 6 )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供养活着的人。 广泛地学习。 爪子和牙齿。比喻得力的助手。 . . . . . . ( 7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托付;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 种事物上。 ( 8 )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 今义:双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 过秦论 》 ( 9 )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 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寄身、托身、容身。 文中指蟹腿。 用来招纳。 . . . . . ( 10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山东省。 ( 11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古义: 今义:泛指河流。 ( 12 )国家无事 古义: 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黄河。 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 . . . . . ( 13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 14 )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 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 15 )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表目的和结果的连词。 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小的方面学习。 动词 “ 从 ” 和连词 “ 而 ” , “ 从 ” 译为 “ 跟从 ” 。 . . . . . .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 寡人之于国也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舜发于畎亩之中: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1 )发 打开、开启 征发、征调 开放 出发 兴起、崛起 发作、抒发 表现、显露 头发 启发 . . . . . . . . . ( 2 )加 邻国之民不加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万钟于我何加焉: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更、更加 夸大、超过 加上,把一物放在另一物上 施予、给予 增加 益处、好处 施用、施加 胜过 . . . . . . . . 《 劝学 》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佛印绝类弥勒: ( 3 )绝 挣断、断绝 横渡 隔绝 绝交 停止、中断 奇异、独特 极、非常 . . . . . . . ( 4 )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愿大王少假借之: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 余人俱: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借助 假装 借给 宽容 临时的、代理的 假期 假如 . . . . . . . 《 过秦论 》 有碑仆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不足为外人道也: 道路 取道 行程 道理 方法、策略 法令、制度 说、谈论 ( 5 )道 . . . . . . . 《 师说 》 ( 6 )传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舍相如广成传舍: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递、传送 传授、教授 流传 驿站、客舍 古代解释经书的文字 . . . . . 5.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 寡人之于国也 》 ( 1 )养生丧死无憾: ( 2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3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4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5 )谨庠序之教: ( 6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7 )填然鼓之: 读 “ w à n ɡ ” ,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 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 名词作动词,种植。 名词作动词,穿。 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办好。 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名词作动词,击鼓。 . . . . . . . 《 劝学 》 ( 8 )故木受绳则直: ( 9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10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11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12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过秦论 》 ( 13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名词作状语,每天。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名词作动词,游水。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数词作动词,专一。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袱一样,像口袋一样。 . . . . . . . . . . ( 14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 15 )天下云集响应: ( 16 )履至尊而制六合: ( 17 )序八州而朝同列: ( 18 )外连衡而斗诸侯: 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 名词作动词,登上。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 …… 依次序排列,使 …… 朝拜。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相斗。 . . . . . . . . ( 19 )吞二周而亡诸侯: ( 20 )却匈奴七百余里: ( 21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22 )会盟而谋弱秦: ( 23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24 )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25 )以愚黔首: ( 26 )赢粮而景从: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灭亡。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退却。 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 削弱,使 …… 变弱。 名词作状语,向北。 名词作动词,做帝王。 使动,使 …… 愚昧。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那样。 . . . . . . . . . . 《 师说 》 ( 27 )择善而从之: ( 28 )而耻学于师: ( 29 )小学而大遗: ( 30 )孔子师郯子: 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 …… 为耻。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师。 . . . . .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1 )之 ① 填然鼓之: ②王道之始也: ③五亩之宅: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 . . . 衬字,无实在意义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代词,百姓 ( 2 )而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⑥蟹六跪而二螯: 却,表转折关系 而且,表递进关系 地,表修饰关系 如果,表假设关系 就,表承接关系 不译,表并列关系 · · · · · · ( 3 )其 ( 4 )则 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吾未见其明也: ④其可怪也欤: ①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那些,指示代词 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 他们的,人称代词 多么,真是,表感叹的语气副词 表承接关系,就,连词 表承接关系,就,连词 表转折关系,却,连词 · · · · · · · ( 5 )以 ① 请以战喻: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 师说 》 以贻之: 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⑦ 以为轮,其曲中规: ⑧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介词,用 按时 凭借 把,用 来 因为 把 表目的,来 · · · · · · · · 7. 重点虚词系列练 指出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2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3 )寡人之于国也: ( 4 )则移其民于河东: ( 5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6 )燕王欲结于君: ( 7 )业精于勤,荒于嬉: ( 8 )归璧于赵: 从;比,均为介词 对,对于,介词 对于,介词 到,介词 被;向,均为介词 同、和,介词 由于,均为介词 到,介词 · · · · · · · · · · ·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8.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给予归类 ( 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 2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4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5 )不拘于时,学于余 (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7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8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9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10 ) 以为轮 (11) 委命下吏 (12) 耻学于师 (1) 判断句: (2) 状语后置句: (3) 定语后置句: (4) 宾语前置句: (5) 被动句: (6) 省略句: ①④ ②⑦ ③ ⑥⑨ ⑤⑧ ⑩ 四、重要语句翻译 《 寡人之于国也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解析 “ 何异于 ” 的译法,译为 “ 跟(与) …… 有什么 不同呢? ” 答案 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 , 说“杀死人的不是 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 10.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 关键词 “ 谨 ”“ 庠序 ”“ 申 ”“ 孝悌 ” 要译出。 答案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 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 劝学 》 1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 关键词 “ 于 ” ,第一个 “ 于蓝 ” 表示 “ 取 ” 的 处所,第二个 “ 于蓝 ” 表示比较, “ 于 ” 相当于 “ 比 ” 。 答案 靛青,是从蓼蓝中取得的 , 但比蓼蓝的颜色更深。 12.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关键词 “ 金 ”“ 就 ”“ 博学 ”“ 知 ” 要译出, “ 日 ” 活用为状语也要译出。 答案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直了,刀剑拿到磨 刀石上去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 己检查反省,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不会有过失了。 《 过秦论 》 13.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 心。 解析 “ 席卷 ”“ 包举 ”“ 囊括 ” 都有 “ 并吞 ” 的意 思 ; “ 宇内 ”“ 四海 ”“ 八荒 ” 都是 “ 天下 ” 的意思。 答案 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 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 14.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解析 “ 怨 ” 是 “ 仇恨 ” 。两个分句对称翻译即可。 答案 胡人(再也)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 弓射箭来报仇。 15.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解析 “ 陈 ” 译为 “ 执着、拿着 ” 。 “ 兵 ” 译为 “ 兵 器 ” 。 “ 谁何 ” 译为 “ 盘问行人 ” 。 答案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之地,可靠的官 员、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着过往行人。 《 师说 》 16.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 解其惑者也。 解析 “ 非 …… 者 ” ,否定判断句。 答案 那些童子的老师,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 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 疑难问题的人。 17.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解析 “ 不齿 ” 指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 看不起。第一个 “ 其 ” 指 “ 君子 ” ;第二个 “ 其 ” 代 词, “ 这 ” ,指 “ 智乃反不能及 ” 。 “ 乃 ” 译为 “ 竟 然、反而 ” 。 答案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 现在他们(君子)的见识竟然赶不上这些人,这真是 令人奇怪啊! 五、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8.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 斧斤以时入山林 , 材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 。百亩之 田 , 勿夺其时 , 数口之家 , 可以无饥矣;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 寡人之于国也 》 ) 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鸡豚 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19. 故木受绳则直, ,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 。 , ; 不积小流 , 无以成江海。 ( 《 劝学 》 ) 20.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吞二周 而亡诸侯,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 振四海。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然秦以区区之地, , ,百有 余年矣。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 过秦论 》 ) 21. 是故 , , , 师之所存也 。 ,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 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如是而已。 ( 《 师说 》 ) 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考点对应训练 课内语段精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 题。 梁惠王曰: “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 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 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 “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 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 “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 “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 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 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 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 ‘ 非我也,岁也。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 非我也,兵也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 · · · · · · · · · 1.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不违农时 违:违背 B. 数罟不入洿池 罟:网 C. 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D. 王道之始也 始:开端 解析 违:在文中是 “ 耽误 ” 的意思。 A · · · · 2. 与“谷不可胜食也”中“也”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解析 A 项表句中停顿。 B 项表疑问。 D 项表句中停顿。 C · · · · 3.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解析 ①②⑤ “ 之 ” 意均为 “ 的 ” ;③ “ 之 ” 意为 “ 桑树 ” ,作动词 “ 树 ” 的宾语;④ “ 之 ” 作 “ 有 ” 的宾语,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A · · · · · 4.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1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2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答案 ( 1 )黄河以北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移 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 2 )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间,木材就会用不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 ~ 8 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 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 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 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 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 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 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 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 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 · · · · · ·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奋六世之余烈 奋:奋起、发展 B.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C.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怨:埋怨 D. 委命下吏 委:交付、交给 解析 怨:仇,仇恨。 C · · · · 6. 下列句中加点“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 项是 ( ) A. 以弱天下之民 B. 奋六世之余烈 C.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D.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解析 D 项是代词,代 “ 兵器 ” 。 A 、 B 、 C 三项均为助 词 “ 的 ” 。 D · · · · 7. 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段首句采用了排比句式,又精心选用了一系列近 义词语,极言始皇之强,形象地表达了始皇威振四 海的局面。振、奋、履、吞、执等动词也用得精当。 B.“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是说秦始皇对内 实行了愚民政策,“收天下之兵 …… 铸以为金人十 二”,写其弱民政策,这为文末结论“仁义不施而 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了伏笔。 C. 本段极力形容始皇一朝的强盛,行文如奔腾的江河 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浩浩荡荡。文段末句刻画出 秦始皇洋洋得意、踌躇满志的心理。 D. 本段先极力渲染秦始皇不可一世,声势显赫的统一事 业,又写始皇的愚民、弱民政策和加强防御力量的种 种措施。此段为下文写秦国迅速灭亡作了准备。 答案 D 8.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1 )振长策而御宇内。 ( 2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 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答案 ( 1 )举起长鞭要驾驭整个天下。 ( 2 )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 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 业。 高考语文精品复习资料 QQ : 315363989 课外达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 ~ 13 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 “ 诸侯多 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 孟子对曰: “ 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 , 汤是也。未 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 书 》 曰 : ‘ 汤一征,自葛始。 ’ 天 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 ‘ 奚为后我? ’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 ① 也。归市者 ② 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 书 》 曰: ‘ 徯 ③ 我后,后来其苏 ④ 。 ’ 今燕虐其民,王 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 王师。 若杀其兄父,系累 ⑤ 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 · · . . · · 器 ⑥ ,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 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 ⑦ , 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 也。 ” (节选自 《 孟子 · 梁惠王下 》 ) 【 注 】 ① 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 兆。②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③徯:等待。④后来其 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⑤系 累 : 束缚,捆绑。⑥重器:指贵重的祭器。⑦旄(m à o) 倪:旄,通 “ 耄 ” ,八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 人。倪,指小孩子。 · 9.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东面而征 东面:面向东 B. 徯我后,后来其苏 后:后面 C. 诸侯多谋伐寡人者 伐:攻打 D. 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倍:动词,扩充一倍 解析 “ 后 ” 在文中指 “ 君王、帝王 ” 。 B . . . . .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① 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④王好战,请以战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①④为介词, “ 凭借 ”“ 用 ” ;②为介词, “ 按照 ” ;③为连词, “ 来 ” 。 D . . . . 11. 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 “解民倒悬”,下列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项是 ( ) ① 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 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 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③④⑥ 解析 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 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 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A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 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 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 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 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 师”。 C. 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 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 诸侯的反应。 D. 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 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解析 B 项原文中 “ 民以为 ” 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 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 C 项孟子认 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暴,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 仁政,会激怒天下兴兵问罪。 D 项文中 “ 及时雨 ” 是比喻 商汤伐纣, “ 谋于燕众 ” 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 机的途径之一。 答案 A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 2 )若杀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 器,如之何其可也? 答案 ( 1 )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而来抚慰那些受害的 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 ( 2 )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 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 参考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 要救助燕国。齐宣王说: “ 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 我,该怎么办呢? ” 孟子回答说: “ 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 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 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 《 尚书 》 说: ‘ 商汤征伐, 从葛国开始。 ’ 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当他向东方进 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 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 ‘ 为什么把我们放到 后面呢? ’ 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 (这是因为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 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而来 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 百姓非常高兴。 《 尚书 》 说: ‘ 等待我们的王,他来了, 我们也就复活了。 ’ 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 王您的军队去征伐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 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 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 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 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 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 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 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 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 回齐国的军队。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 课本素材活用 1.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 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寡 人之于国也 》 ) 适用话题 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 续性发展的道路、人与自然的和谐 精彩运用 当蒸汽机代替了手工作业,当电能、核能 代替了煤炭、石油时,人们逐渐破坏了自然的和谐。 不知道多少黑烟毒气排入了原本湛蓝的天空,不知道 多少农药、灰尘在大地肆意飞舞。而一次性餐具、不 可降解的塑料袋、电池等产品也正在不断地破坏着生 态的和谐,破坏着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和谐。 或许几十年、几百年后我们将没有了赖以生存的淡水, 也许石油等一次性能源也将很快被用尽,届时我们又 该何去何从?生态的和谐是多么的重要啊!听听孟子 的呼声吧!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劝学 》 ) 适用话题 学习、超越、进步 精彩运用 学习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知识,每个人 都要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人只 有不断地学习、改造自己,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劝学 》 ) 适用话题 学习与思考、反思与进步 精彩运用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染上一些灰 尘 —— 诸如懒惰、自卑等等。而这些灰尘虽然用肉眼 不能看清,却会让我们的大脑运转不灵,直接影响我 们的前程。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时时反省,就像曾 子那样每日多次反省: “ 为人家办事情是不是尽心尽 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给我的 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 4.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 劝学 》 ) 适用话题 坚持积累、量变与质变 精彩运用 “ 泰山不择细壤故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 故成其深 ” ,无论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不能忽视积 累的重要性。法国作家大仲马说: “ 生活是由无数个 烦恼组成的念珠,你必须微笑着数完它。 ” 生活本身 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只有在积累中走完人生这 个过程,才能体会生活的真谛。 5.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劝 学 》 ) 适用话题 持之以恒、执著 精彩运用 执著是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 风 ” ;执著是坚守,在纷至沓来的诱惑面前,如锚碇 般坚强稳定,稳住左顾右盼、游离不定的心思。 6.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 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 心躁也。( 《 劝学 》 ) 适用话题 恒心、浮躁、毅力 精彩运用 蚯蚓的体内是没有骨头的,可偏偏是这么 一种无骨的动物,身上却具有比那些有骨者更多的坚 强与韧性。一辈子锲而不舍地躬行,用柔弱的躯体, 在漆黑的无路的地下,开辟出一条生之路来。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师说 》 ) 适用话题 各有所长、自信 精彩运用 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 有全才,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 别人。 8.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 师说 》 ) 适用话题 真理、盲从、赏识、学习、合作、帮助 精彩运用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有些人暗自发力,以 为 “ 留一手 ” ,自己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 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每一个 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有他光彩夺目的一面。 作为教师,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优势、 潜能,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让孩子在赏识中点燃 生命的理想,实现生命的价值! 返回 必修四 [教材篇目]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苏武传 》《 张衡传 》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1) 臣愿奉璧往使 通: , (2) 召有司案图 通: , (3)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 , (4) 拜送书于庭 通: , (5) 可予不 通: , “ 否 ” 不给 “ 捧 ” 双手捧着 “ 按 ” 审察、查看 “ 熟 ” 仔细 “ 廷 ” 朝廷 . . . . . 《 苏武传 》 (6) 信义安所见乎 通: , (7)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通: , (8) 与旃毛并咽之 通: , (9)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通: , (10) 空自苦亡人之地 通: , (11)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通: , 通: , 通: , (12) 前以降及物故 通: , “ 现 ” 表现 “ 叛 ” 背叛 “ 毡 ” 毛织的毡毯 “ 弆 ” 收藏 “ 无 ” 没有 “ 沾 ” 沾湿 “ 襟 ” 衣襟 “ 诀 ” 辞别 “ 已 ” 已经 . . . . . . . . . 《 张衡传 》 (13) 员径八尺 通: , (14) 形似酒尊 通: , (15)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1 )窃计欲亡走燕: ( 2 )使人遗赵王书: ( 3 )曲在于赵: ( 4 )均之二策: “ 圆 ” 圆周 “ 樽 ” 酒器 “ 擒 ” 擒拿、捕捉 私下 送给 理亏 权衡、比较 . . . . . . . ( 5 )臣请完璧归赵: ( 6 )相如奉璧奏秦王: ( 7 )礼节甚倨: ( 8 )不如因而厚遇之: ( 9 )左右欲刃相如: ( 10 )秦王不怿: ( 11 )位在廉颇之右: ( 12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把和氏璧完好无缺地送回赵国。 捧着 傲慢 招待、款待 身边的侍从 高兴、喜悦 上 誓同生死的朋友 . . . . . . . . . . . . . . . 《 苏武传 》 ( 13 )武帝嘉其义: ( 14 )因厚贿单于: ( 15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 16 )武复穷厄: ( 17 )独有女弟二人: 赞许 赠送礼物 暗中 陷于困境 妹妹 . . . . . . 《 张衡传 》 ( 18 )游于三辅: ( 19 )遂通五经: ( 20 )公车特征拜郎中: ( 21 )再迁为太史令: ( 22 )又多豪右: ( 23 )视事三年: ( 24 )上书乞骸骨: 游学 指 《 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 》 五部经书 汉代官署名 升官 豪族大户 官员到职工作 大臣年老请求辞职 . . . . . . . . . . . .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1 )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 ( 2 )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古义: 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 ( 3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 今义:表示政府的公告。 两个词,指,指出;示,给人看。 两个词,走上前去进献。 扬言。 . . . . . . ( 4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他的 成员。 《 苏武传 》 ( 5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 今义:副词,表程度,但不到“很”的程度。 ( 6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 今义:事业上的成绩。 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 相抵押。 栽培,提拔。 . . . . . . ( 7 )兄弟亲近 古义: 今义:亲密地接近。 《 张衡传 》 ( 8 )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 今义: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 9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古义: 今义:汉字的一种书体,如大篆、小篆等。 做了皇上的侍臣。 特,特地;征,征召,是两个词。 篆,篆文;文,花纹。 . . . . . .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1 )负 《 苏武传 》 ( 2 )使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依仗 使 …… 承担 违背 辜负 背 数通使相窥观: 单于使陵至海上: 派 使者 . . . . . . . ( 3 )征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旁征博引: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公车特征拜郎中: 挟天子以征四方: 观太学: 大王见臣列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玄都观里桃千树: 启窗而观: ( 4 )观 应验 表现 出征 证明 征收 征召 征讨 学习 宫殿 景象 道观 观察 . . . . . . . . . . . . 5.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1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 2 )间至赵矣: ( 3 )卒廷见相如: ( 4 )肉袒负荆: ( 5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 6 )怒发上冲冠: ( 7 )臣乃敢上璧: ( 8 )舍相如广成传: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名词作状语, “ 肉 ” 作 “ 袒 ” 的状语。 名词作动词,上前。 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名词作动词,献上。 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 . . . . . . . ( 9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 10 )赵王鼓瑟: ( 11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 12 )左右欲刃相如: ( 13 )宁许以负秦曲: ( 14 )大王必欲急臣: ( 15 )且庸人尚羞之: ( 16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 名词作动词,弹。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承担。 形容词作动词,逼迫。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羞。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先,以 …… 为后。 . . . . . . . . . ( 17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18 )毕礼而归之: 《 苏武传 》 ( 19 )单于壮其节: ( 20 )舆营归: ( 21 )空以身膏草野: ( 22 )杖汉节牧羊: 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回去。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壮(壮烈)。 名词作动词,用车子拉着。 使动用法,使 …… 肥美。 名词作动词,拄着。 . . . . . . 《 张衡传 》 ( 23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 24 )衡少善属文: ( 25 )妙尽璇机之正: 意动用法,以 …… 为奇。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尽,形容词作动词,研究; 正,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 . . .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1 )之 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何以知之: ③赵之良将也: ④未之有也: ⑤寡人之于国也: 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乃使从者衣褐: 代词,这 代词,这件事(相如出使) 助词,的 代词,这种仪器 助词,取独不译 表判断, …… 者 …… 也 定语后置的标志, “ 求可使报秦人者 ” 代词, …… 的人 ( 2 )者 . . . . . . . . 7. 重点虚词系列练 指出下列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 1 )相如因持璧却立: ( 2 )不如因而厚遇之: ( 3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4 )因人之力而敝之: ( 5 )伺者因此觉知: ( 6 )因以讽谏: ( 7 )于今无会因: 连词,于是,就 介词,趁机 介词,通过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介词,依据、凭借 机会 . . . . . . .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8.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1 )蔺相如者,赵人也: ( 2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3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 4 )君何以知燕王: ( 5 )使不辱于诸侯: ( 6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7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判断句, …… 者 …… 也 被动句,见,被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 何以 ” 即 “ 以何 ” 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见 …… 于 …… 固定句式, “ 孰与 ” 译为 “ 和 …… 相比,哪一个 ” 《 苏武传 》 ( 8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张衡传 》 ( 9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 10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 未有之也 ” 定语后置句, “ 留在汉匈奴使者 ” 被动句 四、重要语句翻译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解析 “ 之 ” ,这; “ 负 ” ,使动用法。 答案 权衡(或“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秦 国的请求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10.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解析 “ 见 …… 于 ” ,表被动; “ 间 ” ,名词活用为状 语。 答案 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让 人拿着和氏璧回去,已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 苏武传 》 11. 汉亦留之以相当。 解析 “ 当 ” 是抵押的意思。 答案 汉朝也扣留他们来相抵押。 12.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解析 “ 凡 ” 译为 “ 共 ” ; “ 以 ” 介词,在。 答案 苏武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在壮年时出使, 等到回到汉朝,胡须头发全白了。 . 《 张衡传 》 13.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解析 奇,意动用法,以 …… 为奇。 答案 邓骘认为他才华出众,多次征召他,他也不 去应召。 14.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 公车特征拜郎中 , 再迁为太史令。 解析 雅,素常;征,征召;拜,任命,授予官职。 答案 汉安帝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让公 车特地指名征召,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调动官职后, 担任太史令。 五、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5.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16. 吾所以为此者 , 。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徒慕君之高义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考点对应训练 课内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5 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 右。 廉颇曰: “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 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 不忍为之下! ” 宣言曰: “ 我见相如,必辱之。 ” 相如 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 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 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 肖,请辞去。 ” 蔺相如固止之,曰: “ 公之视廉将军孰 与秦王? ” 曰: “ 不若也。 ” 相如曰: “ 夫以秦王之威, 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 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 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 为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 1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 ) A. 向来,本来 B. 朴素 C. 真情 D. 白的 ( 2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 A. 排列 B. 割,分 C. 众,各 D. 位次 ( 3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 ) A. 独自 B. 一个人 C. 难道 D. 单独 A D C . . . ( 4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 ) A. 今天 B. 现在 C. 即将,马上,就要 D. 如果,假使 2. 下列句子中,“固”的意思与“蔺相如固止之”的 “固”相同的是 ( ) A.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B.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C.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解析 A 项与例句为坚决。 B 项为一定,必定。 C 项为 固执,顽固。 D 项为巩固。 A D . . . . . 3. 古汉语中的同义复音词是由两个单音的同义或近义词 素组成的。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同义复音词的是 ( ) A.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B. 而君畏匿之 C. 恐惧殊甚 D. 况于将相乎 C . . . . . . . . 4.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的用法不相 同的一项是 ( ) 例句: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A.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B.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C. 六王毕,四海一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解析 例句中加点的 “ 廷 ” ,其用法为名词作状语。 A 、 B 、 D 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均为名词作状语,与例 句相同,分别解释为 “ 当面 ”“ 在早晨 ”“ 向上 ” , 只有 C 项中加点的 “ 一 ” ,用法为数词作动词,解释 为 “ 统一 ” 。 C . . . . . 5.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1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2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 ( 1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 2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务放在前面而 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 课外达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 ~ 10 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 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 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 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 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 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 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 “ 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 位。 ” 群臣皆曰: “ 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 等以死守之。 ” 汉王三让,不得已,曰: “ 诸君必以为 便,便国家。 ” 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五月,兵皆 罢归家。 . .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 “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 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 高起、王陵对曰: “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 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 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 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 高祖曰: “ 公知其 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 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 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 《 史记卷八 . 高祖本纪 》 ) . . . . . . 6.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淮阴先合,不利,却 合:交锋 B. 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 诛:诛杀 C. 陛下慢而侮人 侮:侮辱 D.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失:失去 解析 诛:讨伐。 B . . . . 7.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此所以失天下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 臣等以死守之 臣以供养无主 C. 项羽仁而爱人 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 D.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解析 A 项原因 / 用来 …… 。 B 项用 / 因为。 C 项并 列 / 却。 D 项取独,不翻译。 D . . . . . . . . . . 8. 下列能够表明高祖善于谋略、富有心计的一组是 ( ) ①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②汉王引诸侯兵北, 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③陛下慢而侮人 ④汉 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⑤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 A. ②③④ B. ①④⑤ C. ①②④ D. ③④⑤ 解析 ③是谈刘邦对人轻慢,⑤所述对象是 “ 项羽 卒 ” 。 C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文中高祖刘邦高度评价了张良、萧何、韩信在南征 北战中立下的赫赫战功,突出了他们不凡的才能; 同时也炫耀了自己的英明。 B. 汉王再三推让不登皇位,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想 落个篡位之嫌,表明了刘邦的宽广的胸襟和远识。 C. 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就是他固执 多疑,不会使用人才。 D. 汉王利用他的智谋,充分发挥手下将领的作用,攻 无不克,战无不胜。 解析 虚伪之举。 B 10.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2)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 (3)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也。 答案 (1) 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 护别人。 (2) 如果说在大营中决策定计,决定千里以外战场上的 胜利,我比不上张子房。 (3)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就 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 参考译文 五年(前 202 ),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 羽在垓下决战。 淮阴侯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与楚军正面 对阵,他的部将孔将军在左边,费将军在右边,汉王领兵 随后,绛侯周勃、柴将军跟在汉王的后面。项羽的军队大 约有十万。淮阴侯首先跟楚军交锋,不利,向后退却。孔 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不利,淮阴侯 乘势再次攻上去,大败楚军于垓下。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 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 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 一直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 有鲁地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因为怀王当初封项 羽为鲁公)。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地 的父老们看,鲁地人这才投降。于是,汉王按照鲁公这一 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然后回师定陶,驱马驰入 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 正月,诸侯及将相们共同尊请汉王为皇帝。汉王说: “ 我听说皇帝的尊号,贤能的人才能据有,光有虚名而无 实际的人,是不应把持皇帝之位的,我可承担不了皇帝的 尊号。 ” 大臣们都说: “ 大王从平民起事,讨伐暴逆,平 定天下,有功的分赏土地封为王侯。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 号,人们对大王的封赏就都不会相信。我们这些人愿意以 死坚持(自己的意见)。 ” 汉王辞让再三,实在推辞不过 了,才说: “ 既然诸位认为这样做合适,那我就为了国家 的便利吧。 ” 甲午日,汉王在氾水北面登临皇帝之位。 天下全都平定了。高祖定都在洛阳,诸侯都称臣归从 于高祖。五月,士兵都遣散回家了。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 “ 列侯和各位将 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你们的真心话。我能取得天下 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 ” 高起、 王陵回答说: “ 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 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 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项羽却妒贤 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 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 去天下的原因。 ” 高祖说: “ 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果说在大营中决策定计,决定千里以外战场上的胜利, 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 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 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 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 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 课本素材活用 1.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廉颇 蔺相如列传 》 ) 适用话题 宽容、大局观念、国家利益至上、舍小家 保大家、合作、沟通 精彩运用 这句话亦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蔺相如的偏 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蔺相 如的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 的心得到沟通,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 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误会得以 消除,不少心灵的隔阂能被冲破。 2.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廉颇蔺相如 列传 》 ) 适用话题 知错能改、团结 精彩运用 荒寂无人的小岛上,你有鱼竿,我有美食, 我们互相合作,才能双双保全性命,渡过难关。天堂 中手持长柄勺团团围坐的众人,正是互相合作,把勺 中食物喂给对方,才会生活得其乐融融。廉颇与蔺相 如捐弃前嫌,文武合作,才使赵国稳如泰山。战国时 六国各自的力量并非不强大,而其相继破灭,不仅 “ 弊在赂秦 ” ,更在于六国的不合作。如果他们密切 合作,共同对秦, “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 3. (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 持,节旄尽落。( 《 苏武传 》 ) 适用话题 爱国精神、守节不移、面对艰难 精彩运用 于是我看见苏武,比大漠还要古老的汉 使,守望着他的高原,大漠的风雕刻出手掌的龟裂, 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双鬓,草原上的树孤独地守 望着自由,鹰群年复一年地画出亘古的弧线,我听 不见他的哀叹,只看见光滑而秃的汉节,是的,它 在诉说着尊严、自由与气节,于是我懂得,生无所 息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生命流淌的血液。 返回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