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17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2020-04-09)
攀枝花市三中 杨增明老师 整理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一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下层社会的人也 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入最高层,“骤得富贵"。
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
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
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16 / 16
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宋朝皇帝们的制度设计,是使全社会通过文字而不是刀枪进行竞争。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其他功名利禄之途关闭,只留下科举这一扇门。他们不仅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公荐举人的惯例,而且打破了唐代科举考试的门第限制,让所有人都能走进考场。在宋代,只要不是残疾之人,皆可应举,甚至以屠牛为业者,也能赴试。对于那些拿不起路费的穷人家孩子,国家还给他们应试补贴。
从上古到中古,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直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即使是最开明的唐代也是如此。然而由唐到宋,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显著松弛,宋太祖于乾德三年颁布诏令废除夜禁,里坊制也名存实亡。宋代城镇里面基本可以随处开设商铺,因此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商业街,小商贩也可在各处叫卖,城市景观较以前大变。《清明上河图》就是里坊制消亡以后城市面貌的反映。
这些现象都显示,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由等级森严、阶层固化的不自由的社会,向一个更自由、更平等因而也更合理的社会转变。
(选编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以前的老百姓想要进入上层社会,只能选择起兵造反或是疆场立功的道路。
B.从中唐开始的战乱最终导致传承多代的世家分崩离析,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
C.在宋代,社会上下阶层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主要体现在科举、婚姻等诸多方面。
D.宋代的平民社会比“贵族一士族”社会更自由和平等,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1.(3分) A(绝对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宋代成为平民社会的两个原因:长期战乱和科举制成熟。
B.文章将唐宋两代科举进行了比较,突岀了宋代科举是入仕最主要的制度性渠道。
C.文中引用宋代的谚语,是为了证明在宋代社会,门阀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D.文中“原子粥”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士族和士族文化整体毁灭后的社会混乱局面。
2.(3分) A(“长期战乱”应为“长期战乱导致士族及士族文化毁灭”,宋代成为平民社会的原因,还包括国家对百姓和城市管控的放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不过三代”是说富贵家族传家不超过三代,其财富都转移到了平民手中。
B.里坊制有利于国家对城市的管制,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平民生活的严格控制。
C.宋代重视科举教育,不提倡武力,因此宋代的城市比唐代更自由、更繁荣。
D.宋代以前包括唐朝都是属于世袭的贵族社会,宋以后才真正进入了平民社会。
3.(3分) B (A,“其财富都转移到了平民手中”推断错误;C,强加因果;D,唐只是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16 / 1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 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16 / 16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 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4.(3分) A(“就往往会束手无策”错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 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5.(3分)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提升”说法有误。)
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6分)
6.(6分) ①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③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每 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16 / 16
第6题:整体做得不错。无论是文本还是答题方向都很明确,学生不存在读不懂或答题方向偏差的问题,只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稍欠缺,有的学生按四则材料逐一罗列答案,有的学生在原材料中直接找原文作答;其实答案就在最后一则材料中,分别按中央、各级党委和政府、人民群众三个方面作答即可,关键是把“政策”和“应急预案”放在第一个方面(不少认真的同学能概括出三个方面但漏掉了“政策”和“应急预案”)。平均分:文科4.09分,理科4.0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丢失的脚步
王开岭
大,正让城市削掉双足,脚步日渐枯萎。点与点之间的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折叠 起双足,换之以轮胎和轨道。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
北京城,已套上了第6个大呼拉圈,且环距越来越大。
没人再敢把城市当棋枰(píng)盘、视自己为棋子了。城市的态势只能用涟漪来形容,且是巨石“扑 哋”激起的那种。面对急剧的放扩,没人敢吹嘘熟悉每一条波纹了,连的士司机都像片警那样,专挑熟悉的“片”跑。
由于太大,任何人都只能消费极小一部分,无法从整体上参与它、拥有它。
这是一盘谁也下不完的棋。人只能在上面流浪,胡乱移动。某种意义上,已无真正的“北京 人"“上海人"“广州人"。无边无际、日夜更新的城市,所有人都变成了它的陌生客。据说,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了几座中国城市后感叹:“它们太大了,每一次进入我都忍不住发抖。”
在无界的大面前,脚力是渺小的,所有的腿都会恐惧、自卑、抽搐。
由于“脚”和“历程”之间的逻辑驰散了,“人生脚步”一词,正丧失其象征性。城市无法用脚来丈量,人生也不再用脚来记录。我的办公室同事,人均每日乘车3小时,那是一种天天出差的感觉。一家伙恶狠狠道:“天天三小时!三小时!他妈的……”
是的,我们最有效的生命时间,虚掷在了路上。
而且,这是纯物理、纯机械的“赶路”,绝无精神活动和审美可能:堵、挤、抢、操、刮擦、焦灼、 噪音、污染……整个一皱眉和不断骂娘的过程。
我一直深以为——
美好的地方一定是养脚的地方。诗意的城市应该是漫步的城市。
在一座美好之城里,道路系统应在细节上处处体现对行人的体恤,人行道应享有特殊的荣 誉和尊严。
那天,我要到马路对面去,一个外地来的朋友正拼命挥手,可附近既无天桥亦无路口,我想 了半天,也不知如何跨越几十米天堑,最后招了辆车,到一桥底再绕回来,跋涉了几公里,才和朋友握上手,真可谓咫尺天涯。
丹尼贝尔说: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16 / 16
选择一座城市,就是投奔一种生活。
规划一座城市,就是设计一种生活。
柳永有过一篇《望海潮》,写宋朝杭州市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读罢,我真有股冲动,恨不得即刻动身,奔赴那座伟大的城池。那样的户外,你想不挪步都难,会觉得呆屋里是犯罪,走得太急也是犯罪。
不可否认,长安街乃京城最伟大的街。但真正对漫步发出邀请的是胡同。其一砖一木都有体温,元素鲜活、细节密集,最具酵母气息和微生物色彩,所遇之人也有趣……重要的是,你能与它对话,一副门礅、春联,一棵槐树和一窝喜鹊,一丛墙头草或一只流浪猫,都是一个有趣的信息体。而长安街,你就没法交流,它根本不打算和你平等。那些威风凛凛的建筑体,阴郁僵冷,拒绝握手,拒绝攀谈,只接受瞻仰、服从。
胡同街区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夭折、“步行街"的出世,皆意味着漫步文化渐行渐远。
“这样的城市非常乏味,它显示的是技术能量,没有灵魂。”皮埃尔·卡蓝默说。
给双足一块有力量的落点吧。
脚,是要用来走路的。否则,从肉体到精神皆有“失足”感。
那年,崔永元拉一帮人去搞“新长征”,红旗飘飘,走了趟物非人非的老路。央视栏目做了期纪录片,讲这群好事者如何折磨自己,如何痛并快乐着。还发明了个词:“精神足疗”。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帮废足已久、萎靡不振的现代人做了次“足底按摩”罢了。
据说疗效不错,很多脚激动得热泪盈眶。足底穴位那么多,通着那么多的经络和神经元,不治百病才怪呢。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引用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中国城市后发岀的“忍不住发抖”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城市不断扩建、无边无际的否定。
B.作者从“同事的抱怨”“和朋友咫尺无法相聚”等生活琐事入手,反思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由表及里,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C.文章善用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如“巨石激起的涟漪”比喻了城市猛烈扩张的态势;“威风凛凛”形容出长安街建筑的高大和傲慢。
D.对所谓的“精神足疗”法,作者认为其精神价值实际上相当有限,不过是一帮废足已久、萎靡不振的现代人为自己所做的“足底按摩”。
7.(3分) A。“表达了自己对城市不断扩建、无边无际的否定”分析错误。)
8.综合全文,作者认为“丢失的脚步”是怎样造成的?(6分)
8.(6分)①城市不断扩大,点与点之间越发遥远,人不得不放弃步行而借助交通工具(2 分);②城市规划与建设,忽视体恤行人的细节,让人无法养足,无法漫步;(2分)③街道缺 乏趣味与温情,道路缺乏有力量的落点,失去了漫步或行走的价值。(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6 / 16
第8题:这道题其实难度不大,可是完成情况并不是很好。①很多学生直接就是抄写文章的原句,不会进行归纳提炼。比如有学生直接抄写“点与点之间的遥远,不得不折叠起双足,换之以轮胎和轨道。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②没有完全读懂文章,比如有些学生答的是因为“生活压力大”造成“丢失的脚步”。③有些学生答了5、6点之多。④字迹太乱。
9.文中倒数第三段画线句中“失足”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9.(6分) 第一问:引号表示有特殊含义,“失足”在此特指“失去双脚”,有“失落”“失去支撑” 的含义(2分)。第二问:本句强调路对于有意义的行走的价值(2分)。如果双足缺乏有力量的落点,亦即所走的道路没有价值,那么不但肉体会退化(1分);精神也无法通过行走而找到依托(1分)。
第9题:这道题学生做得很不理想。①不会审题,这道题有两个问,只答一个问,或者不按提问的先后顺利答题,或者两个问纠结到一块回答。很可能让自己错失分数。②引号的作用是什么,很多学生都不懂,要么避而不谈,要么答强调。答了作用还要顺带说出这个词语在这里的特殊含义才显得具体,不笼统。③不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这个划线句子的含义是同学们答这道题时出现得最普遍的问题。所以对含义的理解不够准确。揭示城市生活节奏过快,人们再难有漫步生活的时间;呼吁人们去感受生活,体会生活;呼吁多走路,多锻炼;城市中人失去自我;生活要脚踏实地等等错误的理解层出不穷。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吏民当见者,露索①去刀兵,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仲翁谓望之曰:“不肯录录,反抱关为?”望之曰:“各从其志。”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口陈灾异之意,以为:“今陛下思政求贤,然而善祥未臻,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势之所致也。唯明主躬万机,举贤材,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如是则奸邪塞,私权废矣。”天子拜望之为谒者。时上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处奏皆可。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 欲详试其政事,以为左冯翊(píngyì)。后为太傅。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拜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 受遗诏辅政。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与车骑将军史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数荐名儒茂才以备谏官。恭、显告望之等谋欲罢车骑将军状,欲以专擅权势。望之对曰:“外戚在位多奢淫,欲以匡正国家,非为邪也。”后数月,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zèn)诉者。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诎(qū)辱,因令太常急发执金吾车骑驰围其第。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为之涕泣,哀恸左右。
(节选自《汉书·萧望之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注:①露索:露岀身体被人搜查。
16 / 16
《萧望之》译文: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郡兰陵县人。爱好学问,研究《齐诗》,京师的儒生们都称赞他。当时大将军霍光执政,长史丙吉推荐儒生王仲翁和萧望之等几人,都被召见。必须接见的官吏百姓,都要脱衣搜身,去除兵器,由两个官吏挟持着。惟独萧望之不肯听从,自己从小门退出。霍光听说这个情况,就告诉官吏不要挟持他。他说:“将军凭仗功勋和德行辅佐年幼的皇帝,将要推行宏大的教化政策,以达到协调和平的统治,所以天下的士人都伸长脖颈,踮起脚跟,争相要亲身效力,来辅佐高明的您。现在要拜见您的士人都要先脱衣搜身受到挟持,这恐怕不合周公辅佐成王时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招致寒士之礼吧。”当时霍光惟独不任用萧望之。三年之中,王仲翁升至光禄大夫给事中,萧望之因为考中甲科才作了郎官。他回头对萧望之说:“你不肯遵循常规,反而只作了个守门官。”萧望之说:“各行其志。”地节三年夏天,京师下冰雹,萧望之为此向皇帝上疏。让他讲述天灾异象的意旨。认为现在陛下思考政事寻求贤能。然而祥瑞之兆还未出现,这是大臣执政,一姓专权所致。只有圣明的君主亲自治理国家万事,举用贤才,与他们谋划政事,命令公卿大臣上朝向皇帝汇报情况。像这样奸邪之途被堵塞掉,私家的权力就废除了。宣帝就任命萧望之作了谒者。当时宣帝希望提拔贤良之士,很多人都上书陈述利国利民的策略,宣帝经常把这些奏折交给萧望之询问利弊。萧望之所禀报处理的都被批准。宣帝了解到萧望之明晓经学,处事稳重,议事论理留有余地,才干胜任宰相,就想仔细考察他处理政务的能力,派他当左冯翊。后来他担任太傅。等到宣帝卧病在床,选择可以托付后事的大臣。授予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接受遣诏辅政。中书令弘恭、石显长期管理中枢机要,和车骑将军史高互为表里,议论朝政经常独自坚持旧例,不听从萧望之等人的意见。萧望之认为中书是政治的关键职务,应当用贤明的人选,数次推荐有名的儒生和优秀人才来任谏官。弘恭、石显二人上告萧望之等人有谋划罢免车骑将军的情况,想要凭此专权揽势。萧望之应对说:“外戚担任要职多数奢侈淫逸,我是为了匡扶国家,不是要干坏事。”几个月之后,天子正想倚靠他做丞相,遇到萧望之的儿子散骑中郎萧伋上书申诉萧望之以前的冤屈,此事被交给有关部门。回报:“萧望之从前的罪过明明白白,没有诬陷之事,而他却指使儿子上书申诉,有失大臣的礼仪,对皇帝不敬,请予以逮捕。”弘恭、石显等人知道萧望之素有高尚的气节,不肯屈服受侮辱。于是命令太常火速带领执金吾骑兵飞驰去包围他的宅第。萧望之仰天长叹说:“我曾经担任过将相之职,年纪也已超过六十岁了,年老而进监狱,苟且偷生,不也太鄙陋了吗?”终于喝毒酒自杀了。皇帝听说这件事十分震惊,为萧望之哭泣,悲哀之情感动了左右侍从。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B.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C.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D.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10.(3分)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6 / 16
A.《齐诗》为汉代传习的《诗经》四家诗之一,另外三家分别是《鲁诗》《韩诗》《毛诗》。
B.射策是汉代选士之法,主试者将问题写在策上,受试人选取作答。中甲科者可为郎中。
C.左冯翊,既是官名,也是管辖的政区名,汉代与京兆尹、右扶风一起合称为“三辅”。
D.茂才在文中的含义与科举考试时的“秀才”相同,都指优秀人才,明清则用来称呼举人。
11.(3分)D。“秀才”在汉代是察举人才的科目,与后代科举考试的“秀才”含义并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望之心直口快,反受霍光冷遇。他被丙吉推荐给大将军霍光,但不肯接受脱衣搜身的规矩并批评霍光未能礼贤下士,故不为霍光看重。
B.萧望之直言进谏,获得皇帝重用。趁有天灾异象,他向宣帝建议举用贤才参与政事,废除一姓专权;宣帝多次听取他的意见并逐步重用他。
C.萧望之受诏辅政,做事高瞻远瞩。他在宣帝病重时辅佐朝政,认为中书地位极为重要,多次推荐人才做谏官,希望制约中书把政的局面。
D.萧望之不善计谋,被逼自杀身亡。弘恭、石显诬告他专权揽政,后又诬陷他儿子对朝廷不敬;他不愿受辱偷生,就喝毒酒自杀以示清白。
12.D。(3分)“不善计谋”不妥;是诬陷萧望之对朝廷不敬,而不是诬陷他儿子对朝廷不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上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
13. (1)(5分) 当时皇帝希望提拔贤良之士,很多人都上书陈述利国利民的策略,皇帝总是(把这些事)交待给萧望之,(让他去)了解情况。(“便宜”“下”“状”各1分,在“多上书”前恰当补出主语1分,大意1分。便宜: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下:交待。状:情况,情形。)
(2)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拜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受遗诏辅政。
13. (2)(5分) 等到宣帝病重,选择可以托付后事的大臣,任命萧望之担任前将军光禄勋,(让他) 接受遗诏辅佐政事。(“寝疾”“属”“拜”各1分,“大臣可属者”定语后置句的翻译1分,大意 1分。寝疾:卧病,病重。属:嘱托,委托,交付。拜:任命、授予官职。)
第13题(1):对评分标准进行了微调:“便宜”“下”“状”各1分,在“多上书”前恰当补出主语1分,大意1分。得分情况很不理想,文科平均分1.91分,理科平均分2.06分。主要问题:①绝大多数同学不能恰当补出“多上书”前的主语。②不少于98%的同学不能准确翻译“便宜”和“下”。③个别同学照抄原句。④依据语境和情理进行推断的能力不强。⑤书写潦草,卷面糟糕。
16 / 16
第13题(2):答题情况糟糕。难度不大,满分很少。很多学生都没有好好读原文和前面的题,胡乱作答,错误百出。①“寝”字在第12题C选项有提示,学生一半以上没有译出来,送分没有接住,遗憾!②“属”字翻译不准确。③定语后置句没有注意,导致说出的话语无伦次。④“拜”字不翻译。⑤不能识别官职名称——前将军光禄勋。⑥后两句之间不连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花犯·苔梅①
王沂孙②
古婵娟③,苍鬟素靥,盈盈瞰流水。断魂十里。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故山岁晚谁堪寄。琅玕④聊自倚。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
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罗浮梦⑤、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又唤取、玉奴⑥归去,余香空翠被。
注:①范成大《梅谱》云:“古梅……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②王沂孙,宋末元初词人。本词当作于德佑二年三月宋奉表降元、临安失守后。③婵娟:形态美好。④琅玕:翠竹。⑤罗浮句:罗浮梦,梅花梦。半蟾,弯月。幺凤,状如凤凰而小,故称幺凤。⑥玉奴:南朝齐东昏侯妃潘氏小字玉儿,齐亡后义不受辱而死。
【译文】苔梅苍古却如美人,苍苔细长如发,梅花白似女子的面颊,身姿雅淡高洁,生长在水边,临水照影,顾盼生姿。幽香浓郁,十里之外,都让人断魂。可叹它身上长的绀绿的苔须瓢飘荡荡,难以系住我对离去的友人的思念和悲伤。在家乡的山中,还能给谁寄去一枝梅花。 独自倚着如玉的青竹,徒然地想起往昔在大雪之夜,我披着蓑衣、乘着一叶孤舟在风雪中赏雪。
梅花如今也是三两朵的残蕊罢了,稀稀落落的点缀在草木萦茸之间,梅花点点如珠飘落,似有摇落之恨。梅花隐于深山,洁雅闲静;苔丝如衣,却因庇护寒夜开放的梅花而憔悴。可惜梅花只在梦中,残月挂在空中,天色将明,梅花在寒风里盛开,我乍然惊醒,想要唤取梦中的梅花,只是梅魂归去,梦醒后仅留下梅花的余香。
【注释】花犯:周邦彦自度曲。又名《绣鸾凤花犯》。“犯”,意为“犯调”,是将不同的空调声律合成一曲,使音乐更为丰富。双调,一百零二字。前段十句,六仄韵;后段九句,四仄韵。苔梅:枝干上长有苔藓之梅。据周密《乾淳起居注》云:“苔梅有二种:宜兴张公洞者,苔藓甚厚,花极香;一种出越土,苔如绿丝,长尺余。”婵娟:形态美好。苍鬟(huán)素靥(yè):形容苔丝如发鬟般飘垂。《梅谱》云:“苔梅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飘飘,殊为可玩。”“素”字,极写梅花的冰姿雪容。靥者,及指妇女面容,以此喻梅花。盈盈:风姿仪态之美。瞰(kàn)流水:流水倒映梅姿,梅姿风态万千。梅奇水清,相映成趣。绀(gàn)缕:深青色的丝缕,此以指梅树上的苔丝。词人飘泊在外,本来离思正苦,眼下见苔丝飘失零落,更勾起满腹心思,纵使绀缕飘零,亦难系住。故山:指故乡家山。岁晚:指暮年。谁堪寄:则谓无人可以寄语。琅:指青竹。三花两蕊:即梅干上破苔丝而出的小梅,言明数量稀少。蒙茸:谓梅花貌蓬松。依依:隐约之意。云卧:言其高洁,不沾尘俗污垢。蓝衣:即“蓝缕”之衣,此以指梅树苔衣。古指隐逸之士。罗浮梦:柳宗元《龙城录》载,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日暮于松林酒肆旁见一美人,淡妆素服出迎, 与语,芳香袭人,因与扣酒家共饮。 师雄醉寝,醒来以后,起视,乃在梅花树下。后则以罗浮梦喻梅花,
16 / 16
亦作“罗浮魂”。半蟾:犹半月,以蟾为月之代称。挂晓:月悬晓空,天将明。幺凤:鸟名。羽毛五色,形状如传说中凤凰而体形较小,故称幺凤。因其常于桐花开时来集桐树上,又名桐花凤。玉奴:南朝齐东昏侯妃潘氏,小字玉儿,齐亡后,义不受辱,被缢后,洁美如生。此指梅花。
【赏析】
“古婵娟,花鬟素靥,盈盈瞰流水”,以“古”字起笔描绘苔梅的苍古清奇之美。“古”字,以树龄之老,暗寓历尽沧桑、阅世甚深之意。“断魂十里”承结前意,然后又一笔撇去,以“叹”字领起,写出“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打入离思羁情“叹”字着力极深,道出悲怀之苦、离思之深。再叹一声,则“故山岁晚谁堪寄。琅玕聊自倚”。“独在异乡为异客”,思乡之情,对于每一个羁旅之人,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道精神大菜。况人在暮年,孤寂无聊,心境自然极度忧伤,家国丧乱之痛更使词人心绪纷乱,思前想后,往事历历如昨。想当年身披绿蓑,驾起孤舟,在寒浪里冲雪横渡,寻梅探胜。其情其景,悠哉乎。可往事不再,又有:“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谩记”是笔下着力之处,极言其不堪回首、想也无益的悲怆心情,感情色彩异常强烈、愁惨。
“三花两蕊破蒙茸”再点梅景。“破”字生动地写出小梅钻破苔丝而吐出花蕾的动态。“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小梅吐蕾较迟,似有别样情怀。“恨”字含意,着落在“明珠轻委”四字。小梅之恨在于游者任意攀折。如若联系到古谣:“西湖明珠自天降,龙凤飞舞到钱塘。”则德祐之难对于词人的词意不言自明。张惠言说:“碧山咏物诸篇,并有君国之忧。”以此验证,“明珠轻委”的寓意自可明了。以明珠轻委为山河易手之恨,与篇首“古”字最为切合。虬干古梅所俯瞰的除了流水之外,还有人间兴亡。明珠遭弃,国已不国。
“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却是古梅常态。“云卧”,言其高洁,不沾尘俗污垢。“稳”字,意谓深固不移。这三句写临安失守,而马麟夏禹王像古梅根深难徙,依然独守其处。它虽绀缕飘零,然而梅干苔丝依旧护守着残留的春光和憔悴的梅花。这自然是词人的自白:仕元,但感情上始终留恋南宋。词人不久即辞官归隐。元僧掘毁宋帝六陵,词人也曾作过控诉。他与张炎、周密等结社唱和,抒写亡国之痛。所以在“护春憔悴”的悲吟中也有几分“病翼惊秋,枯形阅世”的痛楚。然而在当时的情势下,词人只能空作兴亡之叹而已。分析至此,作者之心境只能如此。
“罗浮梦、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几句面对着憔悴的梅花,词人日夜愁思。罗浮梦,事见《龙城录》乃讲隋人赵师雄在梅花树下的艳遇。后遂称梅花梦为罗浮梦,因而以结末二句一意贯串再加点化,写下了“又唤取、玉奴归去,余香空翠被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云:“月地云阶漫一樽,玉奴终不负东昏。临春结绮荒荆棘,谁信幽香是返魂。”咏梅而涉及玉奴,盖指梅花香气乃旧时贵妃灵魂归来所化。唤“玉奴归去”,又是写呼梅同去。这一切是那样地清冷、空寂。以上四句所写的梦醒、人去的心理活动,都着眼于空虚二字,委婉深曲地表达了词人心中怅然若失的凄怆心境。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前三句描写苔梅苍古清奇的美好形态,苔须如发衬其素色雪容,流水清澈映其盈盈清姿。
B. 词人暮年遭家国丧乱,见苔须飘零更觉孤寂,不禁忆起寒浪孤舟、身披绿蓑寻梅的情景。
C. “云卧”表梅之高洁,“蓝衣”写苔丝的形状,“护春憔悴”的悲吟中透露出感伤的心境。
16 / 16
词人从梦中醒来,残月挂空天色欲晓,一片清冷空寂;但花去香留,又觉得心里有所安慰。
14.(3分) D(“玉奴归去,余香空翠被”着眼于“空”字,表达的是怅然若失的凄怆心境。)
15.有人评价王沂孙的词“托物寄意,运意高远”,请赏析“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这几句的精妙之处。(6分)
15.(6分) 这几句既是状物,也是抒怀,具有双关性.(2分)先用“破”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梅三两朵残蕊呈现在苔须间的鲜明的视觉效果(1分);后用“明珠轻委”一语双关,既写出了梅花在苔须间的明艳(1分),也象征山河蒙尘如明珠暗投,借此寄寓亡国之恨与兴亡之叹,意蕴深远(2分)。(意思相近即可)
第15题:答题情况糟糕,许多考生思路不对,随意牵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①题目其实是要求“领会前人评论内涵并加以阐述”,许多考生由于平时缺乏训练,或者是第一次做这类诗词鉴赏题,因而胡乱做答,答案毫无指向。②未读懂诗评含义,不结合诗评进行分析,把大量文字浪费在对写作技巧和表层含义的解读上面。③有不少人将“托物寄意”理解为托物言志,导致对这几句词的理解偏差甚大。④脱离具体词句来分析这几句词的思想情感或象征义。⑤不能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破”、“委”等,因而对词句营造的意境和寄寓的“高远”之意始终是一头雾水。温馨提示:加强这类诗词鉴赏题训练,精准把握答题思路。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屈原高唱“ , ”,以莲之高洁象征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不改初心。
(2)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写自己听完弹奏后情不自禁,极度悲伤凄切的两句是:
“ ? ”
(3)《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 , ”两句,写出山间春夏两季不同的美景,抒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6.(6分) (1)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2)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3)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每空1分,凡有错字、别字、漏字,该空不得分)
第16题:学生默写能力退化了。写错句子、空着不写的很多。错别字也很突出,如“裳”字写错的太多,还有“座”写成“坐”、“野芳”变“野花”、“阴”写成“荫”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蜀绣又名“川绣”,诞生于民风 的巴蜀大地,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釆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其用料 ,针法严谨,线条流畅,与湘绣、粤绣、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蜀绣历史悠久,起源于商代,成熟于汉代,东晋以来
16 / 16
与蜀锦并称“蜀中瑰宝”。蜀绣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仅在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就有八九十家。蜀绣的这一时期,品种繁多,构图疏朗,色彩淡雅,针脚平齐,代表了历史上蜀绣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
但是近年来,曾经 的蜀绣,其发展已严重滞后,与号称“百万绣工”的苏绣相距甚远。蜀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蜀绣?在理念上,既要继承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要融入现代设计的元素,( ),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蜀绣精品。在传承上,应创新蜀绣教育模式,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实用性的高素质、高技艺专业人才。为此,蜀绣学院落户“蜀绣之乡”——郸都区安靖街道。该学院将与高校、蜀绣技能大师联合办学,让蜀绣事业 、兴旺发达。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纯朴 讲究 盛极一时 青出于蓝
B.淳朴 讲究 盛极一时 后继有人
C.淳朴 考究 风靡一时 后继有人
D.纯朴 考究 风靡一时 青出于蓝
17.(3分)C(纯朴:单纯、纯洁,没有杂质、杂念;淳朴:敦厚,质朴.讲究:指注重,力求完美, 一般用在日常生活中;考究:指通过严谨的考证或者查询,表现出来的重视与讲究,一般用在工艺、用料等方面。盛极一时: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多作谓语;风靡一时:形容一个 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多作谓语或定语。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后继有人:有人接续前头的人所从事的事业。)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一时期的蜀绣,品种繁多,构图疏朗,色彩淡雅,针脚平齐,代表了历史上蜀绣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
B.蜀绣的这一时期,品种繁多,构图疏朗,色彩淡雅,针脚平齐,代表了历史上蜀绣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C.蜀绣在这一时期,品种繁多,构图疏朗,色彩淡雅,针脚平齐,代表了历史上蜀绣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
D.这一时期的蜀绣,品种繁多,构图疏朗,色彩淡雅,针脚平齐,代表了历史上蜀绣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18.(3分) D(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这一时期”与“代表……水平”搭配不当,二是“蜀绣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语序不当。“这一时期的蜀绣”比“蜀绣在这一时期”能更好地与下文协调,同“代表”构成主谓关系。A 项语序不当,B项搭配不当,C项语序不当。)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种将时尚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式使绣工与时俱进的理念得以体现
B.这种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方式使绣工与时俱进的理念得以体现
C.这种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方式能体现绣工与时俱进的理念
16 / 16
D.绣工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方式,影响他们理念的与时俱进
19.(3分) C(根据语境和下文句式“创造出……”可判断C项衔接最恰当。AB两项与下文“创造出……”语意不连贯,D项因果倒置。)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沙尘天气,是指大风将地面尘土、沙粒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且能见度低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 ① ?首先沙尘源为沙尘天气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与气候密切相关:当气候干燥、降水较少、土壤表层干燥疏松时,如果有大风刮过,就会将松散的土壤中的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天气。此外,② 。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导致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沙尘天气多发。面对沙尘天气,③ 。日常多吃一些清肺去火的食物,比如梨、银耳、百合等。外出时要戴口罩,用纱巾蒙住头,以免沙尘侵害眼睛和呼吸道而造成损伤,家中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关闭门窗,必要时可用胶条对门窗进行密封,这些最基本的防护措施能减少沙尘天气对我们的侵害。
20.(6分) ①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②其形成还有人为原因(因素)③我们要注意(重视)保养防护(每处2分,语意相近即可)
第20题:整体情况较好,理科平均4.63,文科平均4.36。主要问题:①部分学生审题不好,没有注意字数要求,凡超字数都酌情扣分了的。②部分学生用语不准确,不知道从上下文中找关键词。③有些同学句子意思表述不清楚,甚至写成病句!④个别同学字太小,不利于老师给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5分)
材料一
四川省政府18日发布通知,批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壤塘县、阿坝县,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炉霍县、色达县等16个藏区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加上此前已经退出贫困序列的 16个藏区县,至此,总人口 217万、藏族人口 160万左右的四川藏区实现全域脱贫摘帽。
四川藏区是我国第二大藏区,包含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32个贫困县,2013年底有2063个贫困村、3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 20.1%。到2019年底,32个贫困县全部摘掉“贫困”帽子、2063个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减少到0.2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
材料二
贫困,是物质的贫乏,但归根结底是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受教育水平较低和思想观念落后 是导致四川藏区群众生活贫困的重要因素,要做好藏区的扶贫工作,关键是要做好藏区教育工作。四川始终坚持把“发展藏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作为实现藏区治愚治穷的根本之策。为阻断藏区贫困代际传递,四川实施“一村一幼"计划,着力提高藏族幼儿普通话水平、夯实义务教育基础。同时,创新推进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和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抓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到校读书。
(1) 请提取材料一的内容要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8个字。(3分)
(2) 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之与其前句构成整句(2
16 / 16
分)。
治贫先治愚, 。
21.(5分) (1)2019年底四川藏区全部脱贫/2019年底四川藏区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 (“2019年底”1分,“四川藏区”1分,“全部脱贫”1分)(2)扶贫先扶教/扶贫必扶智。(内容1分,结构1分)
第21题:这道题第一问考查压缩语段中一句话新闻。这道题非常的基础,但答题情况并不理想,有如下问题:①忽略一句话新闻的时间要素。能准确答出“2019年底”这个时间的同学极少,大多数都写的“18日”。②不能准确提炼主语“四川藏区”。很多学生提炼的主语是“四川省政府”。③很多学生没有写成“一句话”,而是写成复句,如:四川藏区全部实现脱贫,贫困率降低。没有写成一句话的都是零分。④少数同学超出字数限制。
第二问考查的是句式的选择。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整句”,内容能够理解,但不善于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句整合答案,材料中明明有“扶贫”两个字,很多学生压根不用,答案似是而非。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全国人民投入战斗。这场战“疫”中,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获得了大家的支持与尊重。与此同时,无数普通人都在为战胜病毒而默默努力:快递小哥坚守岗位,为保障物资供应四处奔忙;环卫工人清扫消毒,搭建起一道阻挡病毒的防护墙;社区保安日夜值守,全心投入疫情防控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志愿者同样没有缺席,“逆行”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各个角落……这些未在病房的普通劳动者也值得我们尊敬。
请从上述“普通劳动者”中选择一个对象,以青年学生的身份给他们写一封慰问信,表达我们的感激与敬意。
要求:结合材料,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2.(60分)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三)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缺落款(上下款)的,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四)属于套作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第22题:整体很差。主要问题:
16 / 16
①不会审题。本次作文明确要求从上述“普通劳动者”(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社区保安和志愿者)中选择一个对象,居然有很多同学另起炉灶写“医务工作者”“老师”等对象;有同学的慰问对象有好几个;或是不点明对象身份,而笼统的称之为“英雄”“逆行者”。这种审题不准的作文,得分只能打在40分以下,高考标准会在36分以下。要求写“慰问信”,但语言没有任何“慰问”之意,开头结尾也看不出“慰问”在哪里。
②格式不正确甚至没有格式。要求写慰问信,信是一种应用文,必须要有正确的写信格式,有学生无视格式存在,不敬畏规则的同学必定在考试时要受到分数的惩罚,格式不正确至少扣3分。相当多的同学没有书信格式或格式不规范,如:开头称呼不顶格,文末“此致”、“敬礼”乱写格式,文后没有落款及日期等。
③标题糟糕,有考生甚至没有标题。这样要求的作文建议正、副标题较好。正标题是观点或者立意点,副标题:致ⅩⅩⅩ的慰问信。
④所写内容不合要求。题干明确要求了写“慰问信”、“表达感激与敬意”,而有的同学写给环卫工人的信里通篇大谈特谈“职业不分贵贱”“你们是真正干净的人”,感觉很不妥当;给快递小哥的信里重点放在他们平时受到的委屈,批评那些动不动就投诉的顾客,这也不合题目要求。还有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写信,对对象的称呼不能太随意,如“亲爱的蓝朋友们”“亲爱的毛细血管们”“尊敬的城市之光”等等。
⑤慰问的重点不明显。慰问信重点在慰问,慰问是安慰问候,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内容不够。作文题干中明确要求表达我们的感激和敬意。
⑥慰问的高度和深度不够。对慰问对象的可贵品质概括高度不够,慰问感激之情不浓。
⑦书写和修改有待改进。
16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