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基础突破 联系教材,熟悉题材
濡染书卷气,培育我正义
胸中存浩然,振作我精神
课前一句话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基础突破 联系教材,熟悉题材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即事
(
景
)
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
“
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
的效果。
题材一 送别怀人诗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辅
”
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城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
望
”
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拉近了两地的距离,拓宽了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
五津
”
可
“
望
”
,是诗人的劝慰之语,因为可
“
望
”
,所以便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
望
”
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营造出开阔的意境,而且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感情基调。
这
首诗中,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朋友间真挚的情感。整首诗基调明朗乐观,不落俗套。特别是颈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积极乐观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体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
自古以来
,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这两句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扫往昔送别诗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
题材二 羁旅思乡诗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阔
”
表现出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
阔
”
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示例
一:
“
阔
”
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给人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
“
悬
”
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示例二:
“
失
”
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江水
浩渺,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
风正一帆悬
”
以
“
一帆悬
”
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
(
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
的大景。
海上
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在
描写景物、节令中,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把
“
日
”“
春
”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等;
“
生
”“
入
”
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表现了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题材三 山水田园诗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争
”“
啄
”
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摹出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一个
“
争
”
字,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
“
啄
”
字,描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情景,使春色显得生机盎然。
“
几处
”“
谁家
”
照应
“
早莺
”“
新燕
”
,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换作
“
处处
”“
家家
”
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
乱
”
写出了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
“
浅
”
写出了初春小草刚抽出嫩芽的形态,突出了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这两个字紧扣初春景物的特点,表现了初春风光的妩媚动人。
本
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
“
早莺
”“
新燕
”
自不必说,
“
几处
”
说明早莺尚少;
“
争暖树
”
,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
“
谁家新燕
”
,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
“
浅草才能没马蹄
”
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题材四 边塞征战诗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征蓬
”
指飘飞的蓬草,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王维用
“
征蓬
”
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之感,他为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运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与北归的大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含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在
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一缕烽烟直冲云天。万里黄河自西向东,像玉带一样流过大漠,一轮浑圆的红日,正悬挂在西边天际。
题材五 咏史怀古诗
——
古今多少兴亡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诗
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为下文做铺垫。
(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的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销蚀掉,经过诗人一番磨洗,鉴定出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诗人
“
怀古之幽情
”
。
)
“
东风
”
一指自然界的东风,二指赤壁之战。这两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价这次战争,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暗含感慨自己生不逢时的抑郁之情。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原句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耐人寻味。若改为
“
国破家亡在此朝
”
,意思虽然一样,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题材六 咏物言志诗
——
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诗人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诗人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
(
故乡
)
。
这里
的
“
离愁
”
不仅是愤然辞官归乡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更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报国的职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示例
一: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示例
二:诗歌移情于物,
“
落红
”“
护花
”
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诗人
“
想舍
”
的是朝廷的黑暗与腐朽,
“
不想舍
”
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
题材七 即事
(
景
)
抒怀诗
——
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主旨】
全诗围绕
“
望
”
字展开,用春城破败的感叹,离别中思念亲人的境况,融情于景,集中地表达了诗人
忧国伤时、思家悲己
的感情,充分体现了杜诗
“
沉郁顿挫
”
的艺术风格。
【译文】
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盛,一片凄凉。感伤国事,就连花也不禁涕泪四溅,怨恨别离,鸟也觉得心悸不已。连绵的战事已经延续了几个月,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稀疏得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
破
”
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
深
”
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之状,令人面目凄然。
示例
一:我赞成诗人落泪。该联运用了触景生情的写法,诗人面对国家破碎,种种念头齐涌上心头,禁不住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示例
二:我赞成花鸟落泪。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写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诗人伤感时世的感情。
“
抵万金
”
写出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展现
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以及他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题材八 近几年考查的非常规题材
①
内容角度:写江中鸭子。鸭子下水,说明水温已经上升,告知春天已到。
②
哲理角度:鸭子之所以能
“
先知
”“
春江水暖
”
,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这句诗在赞美
“
先知
”
的鸭子中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积极思索。
③
写法角度:这句诗将艺术美和人生哲理融合而成为一体,不仅提升了诗的境界,而且也引发人们对人生的积极思索。
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
表达
了诗人对惠崇画作的欣赏、赞美之情
(
或:表达了诗人看画中之景时的喜悦、高兴之情
)
。
(
意思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