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朱自清
走近
朱自清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 1898
年
11
月
22
日
)
,卒于
1948
年
8
月
12
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
《
楚辞
·
卜居
》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
朱自清
(
1900——1948
)
散文名篇有
《
春
》
、
《
绿
》
、
《
背影
》
、
《
威尼斯
》
、
《
匆匆
》
、
《
荷塘月色
》
、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等。
段意概括
(主要写什么)
主 语
(对象)
中心词句
(上下文)
议论抒情性、评价性词句
核心话题
(关联词)
规范 表达
(表达方式)
课文字词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
屑
路 幽
僻
踱
着
蓊
郁
弥
望
袅娜
sè bó qi
à
n yu
à
n zh
à
o liǎn jū
羞
涩
斑
驳
倩
影
媛
女
棹 敛裾
f
à
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
婀玲 点
缀
树
梢
空
隙
酣
眠
宛
然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
,
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荷塘月色
第一大段落
(不宁静→静)
第二大段落
(静→受干扰)
第三大段落
(静→ 回宿舍)
第一段
:记叙了月夜
前往荷塘的缘由
第二
三
段:
描绘了
前往
荷塘的小路
景物
及感受
第四段
:具体描绘了荷叶
、
荷花及
微风吹拂过荷塘的景象
第五段
:
具体描绘了
月光
下荷塘的景象与气氛
第六段
:具体描绘了荷塘
四周的
景物
第七段
:回忆了江南采莲旧俗的美好情景
第八段
:观赏之后回宿舍
3
.
文章结构表
明线:游踪
(
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文章结构
本文的三“美”
画面美
语言美
情调美
画面美:
文中写景的语段,勾勒了一幅幅经典的画面
。
第
4
段:月光下的荷塘
第
5
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
6
段:荷塘四周的景色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
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叶子和花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下的荷塘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零星点缀(拟人、比喻)
缕缕
(通感)
颤动(比喻、拟人)
看不见的 脉脉
静
动
幽雅宁静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结构详解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
荷塘上的月色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
泻
薄薄的青雾
浮
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洗
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
,
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实
虚
朦胧优雅
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体的风光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第
6
段,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
叶:
田田
上
静
1
、月
下荷塘
花:
多姿
香:
缕缕
波:
凝碧
素淡宁静
→
→
动
2
、塘上月色
月光:
泻
青雾:
浮
洗
叶花:
月影:
和谐
朦胧和谐
(
正面描写
)
(
侧面烘托
)
3
、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静
清幽热闹
→
动
下
二
.
语言美:
1.
叠词美
2.
动词美
3.
比喻美
4.
拟人美
1 .
叠词美
绘声绘形的叠词运用
,
不仅使文章富有音乐的节奏
,
而且使文章写景状物
,
传神入化
,
充满诗意。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高高低低”的绿叶、“隐隐约约”的远山
……
一连串的叠词
,
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
,
使人如见其形
,
如听其声
,
如闻其香
,
非仔细品味不足以体会其妙处。而整句和散句的交错,造成参差错落的美,这些使本文的语言有了一种灵动的美,就像音乐一样,高低起伏,宛转悠扬。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 隐隐约约 轻轻
小结:叠词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叠 词
2 .
动词美。
动词锤炼得很形象。
“月光
……
泻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点活了月光,又托出了一个在月光照耀下的水气朦胧的境界。
“薄薄的青雾
浮
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
?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泻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浮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泻
流水
“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结论
浮
漂
“
浮
”写出了深夜水气由下而上,慢慢扩散的情状,以动静写静景,同时与下文“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呼应。“
漂
”速度较快,且不能与笼对照。
动词的作用:
生动传神,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结论
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
3 .
比喻美
。全文的比喻很多,且各有贴切而鲜明的个性。
(
1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
2
)白花
……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3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4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
(
5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
6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
7
)塘中的月色
……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8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
9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本体
喻体
完整的句子
相似点
叶子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白花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月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树色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路灯光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1
.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2
.
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通感
通感
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它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也称之为
移觉
。
举例:(
1
)她笑得很甜。(
视觉
转为
味觉
)
(
2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
视觉
转为
感觉
)
(
3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嗅觉
转为
听觉
)
(
4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视觉
转为
听觉
)
叠词的作用:
传神的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乐美。
比喻句的作用:
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
拟人句的作用: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通感的作用:
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动词的作用:
生动传神,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三
.
情调美
月光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月光
月影
光与影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 羞涩 星星 明珠 美人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闪电 凝碧
脉脉
泻 浮 洗 笼
画
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素淡 宁静)
(朦胧 柔和)
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体的风光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叶:
田田
上
静
1
、 月下荷塘
花:
多姿
香:
缕缕
波:
凝碧
素淡宁静
→
→
动
2
、塘上月色
月光:
泻
青雾:
浮
洗
叶花:
月影:
和谐
朦胧柔和
3
、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静
清幽热闹
→
动
下
画面
——
美丽
气氛
——
宁静
格调
——
雅致
由 联想旧时江南采莲的情景:
想到 ,
想到
眼前的荷塘
两千里外的江南故乡
千余年前的六朝
。
江南热闹的季节
风流的季节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思念家乡,忆起江南美好的生活
《
采莲赋
》
《
西洲曲
》
惦着江南
找出文中描写心里感受的句子
“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写作背景
《
荷塘月色
》
写于
1927
年
7
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及革命青年进行血腥屠杀,朱自清被这残酷的现实弄的“目瞪口呆”。他一方面觉得这种现象绝对不能再持续下去,要打破;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又想躲进学术的“象牙之塔”,脱离政治,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但实际上,作为受五四启蒙精神哺育的他,完全脱离时代又是不可能的,因此当时作者处于极度的痛苦和矛盾之中。
《
荷塘月色
》
正是作者当时的这种思想感情的折射。从某种意义上讲,文中的荷塘实际上成了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
明线:游踪
(
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忆江南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淡淡的忧愁
淡淡的喜悦
月下荷塘
塘中月色
荷塘四周
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
情
景
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塘中景物 月光
光与影的组合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水
树色 远山 灯光
学习朱自清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8
年
6
月,为了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北京的著名教授联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当时朱自清害了严重胃病,由于物价飞涨,薪水仅够买
3
袋面粉,连全家
12
口人的吃饭都维持不了,根本无钱治病。负责联系签名的吴晗看见朱自清太贫困了,不忍心让朱自清签名。朱自清看了一眼签名单,便用颤抖的手在宣言上一丝不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严正地说:“
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
这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终因贫病交加在北京病逝。临终前他还嘱咐夫人,“
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表现了朱自清高尚的民族气节。毛泽东曾就这件事高度评价朱自清:“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精神家园就是幸福和真理的所在,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桃花源
——
陶渊明(和平安宁)的精神家园
岳阳楼
——
范仲淹(天下为先)的精神家园
雨 巷
——
戴望舒(理想幻灭)的精神家园
呼兰河
——
萧 红(回归童年)的精神家园
文人的精神家园
写作练习:
同学们
,当你忧伤彷徨时,当你踌躇满志时,你将用什么样的景来诠释你的情呢?
请用
300
字左右的文字描绘你的精神家园。
荷塘
月光
四周
联想
小路
家
线索(游踪)
思考、探究
作者
在游踪各部分表现出的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作者情感变化
离家
在路上
淡淡的哀愁
月下荷塘
塘中月色
荷塘四周
淡淡的喜悦
难脱愁思
回忆江南
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的感情基调,一般解读为“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它有淡淡的忧愁,作者开头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想在夜深人静之时到月下的荷塘散步以排遣。由于心有所思,于是荷塘之景也就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路是“幽僻”、“寂寞”、“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树“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灯光也“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些景语无不体现出作者那忧郁的感情。特别是作者在文中的独白,更是直接抒发了心中的苦闷:“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再加上文中对江南生活的怀恋,可以看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而又没有勇气去抗争的惶惑、忧郁、苦闷的感情,无不一一显露。所以,我们说文中有淡淡的忧愁。
如果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来看“意境”,则“意”便是情,“境”便是景,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
荷
》
文中作者情感的主要特点是“淡淡的”,所以,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主要特点也是淡淡的,这可以从三方面加以印证:一是色彩上,花是“白”的,雾是“青”的,云是“淡”的,月影是“黑”的,树色是“阴阴”的,色彩以冷色调为主,而且是淡色;二是声音上,歌声是“渺茫”的,流水是“脉脉”的,月光是“静静”的,连“和谐的旋律”也只能是由小提琴独奏;三是情态上,白花是羞涩的,满月似乎在小睡,远山只有些大意,路灯光也是没精打采的。这样的境界,由于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境中孕情,所以具有了很大的感染力。
高中语文教辅图书作者招募
接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年3月新高考高中语文教辅图书出版计划任务。高中语文新高考新教材配套的全系列教辅图书。
希望能与高水平的在校优秀教师作者持续战略的合作。
对于教师作者要求:
第一:有出版高中语文精品教辅图书情怀的。
第二:新高考新教材(部编)地区的高水平语文老师。
第三:工匠精神,坚持原创。
第四:对教材对高考有深入的研究。
待遇及福利:
第一:稿费丰厚!!!!
第二:样张通过后提前按步骤支付稿费。
第三:根据图书销量,另外还有稿费以外的奖励。
第四:持续战略合作。
第五:免费赠送若干册参编图书。
高中语文教辅图书招募作者
联系方式:
请感兴趣的老师加语文编辑部微信联系期待与您的合作。
21、22版没有合作的老师也可以加微信保持联系后期合作。
微信扫码编辑部齐老师
电话:13402849039(微信同号)
联系人: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