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游击战
作者:本刊记者 何承波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19-06-13
临近6月,一年一度的史诗大考即将来临,“高考移民”的话题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4月30日,贵州省招生考试院通报三名高考移民被勒令退学,去年,三人从外省空挂学籍到贵州省铜仁市,分别考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结果还不到一年,东窗事发,“前功尽弃”。
更早前,海南也传来了有关高考移民的消息。据4月9日当地报道,万宁法院宣判了三名国家公务人员的审理结果,三人在过去几年里,曾违规办理了数量众多的外省户口迁移,并有38人在2017年参加了本省高考。
显然,这又是一起高考移民案件。
今年4月底,高考移民的传闻在深圳不胫而走:富源学校被高考移民盯上了。导火索是深圳二模公布的成绩单。原本普普通通的民办学校,这次竟然屠榜了。全市前十名,富源学校占了六个,力压深圳四大名校。这些学生,疑似跟衡水中学有关联。
原本处在中下游的富源中学,带着高考移民的嫌疑,走进了舆论的聚光灯,舆论哗然。深圳市教育局和广东省教育厅先后做出表示,将对高考移民进行排查。
5月12日晚,最新调查结果终于出炉,深圳教育局调查发现,富源学校2019年高考报名考生中,有32名考生属“高考移民”,弄虚作假获取广东省报考资格。
高考移民的变异
没人想过,广东也会跟高考移民扯上关系。
广东2018年报名高考人数75.7万,居全国第二,录取难度却是“地狱级别”,211工程院校录取率全国倒数第二。广东,原本是高考移民们唯恐避之不见的噩梦考场。
故事要从2016年讲起,富源学校这一年通过中考招了432名学生,它的录取分数线,比四大名校低100分上下。但到了11月,“衡水中学深圳市富源分校”的牌子挂起来的时候,事情不一样了。
这是富源学校和衡水中学的合作,富源官网描述了它们的合作方式,其中包括联合招收新生,举办深外富源高中实验班和衡中班等。
到了今年4月28日,深圳二模成绩公布,富源学校屠榜, 29日,该校相关负责人向深圳卫视第一现场栏目介绍,学校高三年级共有学生546名。
比起三年前,学生多了114名。
根据《中青报》报道,一名自称在民航系统工作的家长说,2019年4月17日,富源学校的20名学生搭乘同一架飞机从石家庄飞到深圳,4月20日,他们又一同飞回石家庄。查看电子票号发现,他们的号段是连续的,很可能是一同购买。而且时间上,也跟深圳二模完美切合。
另外一些蛛丝马迹,也无意间勾连起两校的联系,在2018年的第31、32届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名单上,崔某某在高二时曾代表衡水一中参加比赛,但高三期间就代表深圳富源学校比赛。但是按照规章制度,类似竞赛需要以学籍为资格。
这原本是衡水中学深圳富源分校完整培养的第一届学生,从逆天的二模成绩可以看到,这届学生甚至可能改写深圳目前的教育格局。
不曾想,外校家长们的公开信,掀起了一场强大舆论,富源学校很快被坐实了高考移民的“罪名”。5月12日,教育局的处理结果来了:32名高考移民今年的高考资格被取消了,而富源学校的招生计划,也被缩减了一半。
至于是否违规违法,官方的表述有些笼统,只一句话带过:“弄虚作假获取广东省报考资格。”《南风窗》记者就此致电深圳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询问是否存在人籍分离,对方告知,问题无法解答,以官方通报为主。
但种种迹象表明,此次高考移民事件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甚至可以说是移民的变体。多家媒体从富源和衡水学生家长了解到,这些移民学生,并非传统的个体行为,而是由富源学校统一组织。
一位衡水中学的家长向《南风窗》记者谈到,学生家庭并不承担费用,而是学校包办一切,包括户口,学生则继续留在衡水就读,只不过考试再去深圳。
深圳一位姓李的家长告诉《南风窗》记者,富源学校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富源招广东的学生,将学籍挂靠在富源学校,送去衡水中学学习,再回来考试。
事实上,原先的高考移民以中等成绩的学生居多,而且主要是自发性的,外界怀疑,富源学校的做法指向了另一种目的:用代培模式,打造优质生源。不过,富源学校拒绝就此事发表评价。
毫无疑问的是,对于深圳的家长来说,本就少得可怜的名校录取名额,被突如其来的尖子生抢占,那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洼地游击战
写《正义论》的政治学家罗尔斯提出过一个经典命题:假如把一张饼分成n块,要求使最小的那一块最大,最佳分法是什么?答案是,每块饼都一样大。
分数线面前,人人平等。可以说,每年高考,一千万人都能享受最大限度的公平。但局部的差异无处不在,怎么办?罗尔斯提出更高境界的公平是,尽可能地有利于从中得益最少、处于社会最不利者的人。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研究员边新灿谈到,政策上,差异性对待区域间的不均衡,是一种补偿性的公平。
“分省录取制”,正是这样来的。分省录取制是为保护经济与教育落后地区的考生而存在的。但机会差异的存在,也滋生了高考移民的群体,他们游弋于种种不均衡,寻找最低洼地,并像吸盘一样,紧紧吸附上去。
移民的趋势主要是“西进南下”,即流向新疆、宁夏、甘肃、云南、青海、海南、西藏等“高考洼地”,这些地区教育落后,生源质量往往较差,参与高考的人数相对要少。加之政策倾斜,名校在这些地区投放的招生指标,也更加诱人。
移民的输出地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等地,这些省份教育基础较好,考生人数较多,但招生计划却相对较少,竞争相对惨烈。
在原来的省份很难考上个学校,但换了一个宽松的竞争环境后,却能轻易谋得好大学。有能力者自然想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开始向这些洼地转移。
海南号称高考移民的胜地,早些年曾有文理科状元,均是高考移民。2005年有9600多名应试考生到海南省参加高考,每5个海南考生中就有1个是“高考移民”。
随后,内蒙古也成为移民的重灾区,几千人把学生户口迁到内蒙古某旗县。据内蒙古官方披露,考生们的父母,相当一部分是河北省公职人员,不少供职于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河北师范大学、唐山市税务局、滦南县人大等。
总之,非富即贵。
打击高考移民这种撕裂集体公平的行为,官方从未停手过,《南风窗》记者查阅资料得知,2003—2005年青海取消资格的移民考生数分别为251人、173人、140人。
最轰动的案例是2005年,清华大学取消了海南省理科高考状元李洋的录取资格,因为他被查出是一名来自湖北的高考移民。2006年海南堵截高考移民1000多名。
2009年,事情就不一样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上线,“一人一生一号”,全国互联的管理,让数据更加透明,很多移民家庭望而却步,移民人数也随之锐减。
但并不能杜绝,一人多籍、人籍分离、有人无籍等现象依然层出不穷。事实上,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非理性竞争,转入了更隐秘的阵地。
《南风窗》记者查阅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2009年后高考移民有了新趋势。办理“高考移民”成为个别教师和招生办官员获利的“生意”。户籍民警或管理户籍的公职人员,也成为被攻克的对象。
“高明的操作”层出不穷。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承德市某派出所的户籍民警张某某建立了42个“幽灵户口”,并且制作假的户口簿,相继办理二代身份证。
在内蒙古,移民还利用“废户”办假户籍。他们在内蒙古一些公安派出所“找人”,套用当地作废的户籍落户,连同姓名、身份证号都是假的。每逢学业水平考试等重要节点回来“应卯”,其余时间均在原籍就读。
这让当地家长们忍无可忍,2014年,举报纷至沓来。内蒙古开始严厉打击“高考移民”,一年清退了一两千人。2015年,有10932名持外地身份证的学生因为查到紧,主动回了老家。
鸿沟与困境
事实上,以内蒙古为例,这里的移民汹涌,还有另一层原因。
高考移民不见得是考生家庭的一厢情愿,移民流入地也在“暗送秋波”,如早前,内蒙古的“售房落户”政策,吸引来河北、山西等地购房者。同时,招商引资也给出了优惠条件,外地企业工作人员随迁子女可以落户参加本地高考。
表面上,这是流入地政策与万千高考移民家庭“合谋”,将异地高考变为一场抢夺教育资源的拉锯战,加剧了区域的不公平。
但这并不是异地高考的初衷。
内蒙古清退后,开放异地高考后的福建成了重灾区,当地一些中介机构打出“上名牌大学,办福建户口”“助力高考,首选福建,直降100分”等广告口号,吸引了大批移民。
福建人民当然不答应。2018年,福建省查出362名购房落户的考生,并终止了63名违规移民。海南也发现并处理了7名学籍和70名户口信息弄虚作假的学生。
广东也走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前列,在2016年全面放开异地高考,条件最是宽松,即三个“3”和两个“稳定”:父母一方在广东有三年居住、三年社保,子女有三年完整学籍;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
广东是外来务工人员大省,接近2500万人。这种淡化户籍的高考改革,目的正如广东省教育考试院一位负责人所说:“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无法就地参加高考的后顾之忧,增加广东的人才吸引力和人才黏性。”
由于重学籍不重户籍,难免会出现“人籍分离”的情况,这给高考移民提供了运作空间,富源学校事件的曝出,让人口流入大省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是要开放异地高考,还是要从严打击高考移民?
从长远看,学籍将会替代户籍,成为未来学生参加升学考试的依据,如何加强学籍管理,规范办学,建立新的高考秩序的需要,这给各省留下了程度不一的难题。
过去20多年的经验也证明,对高考移民打地鼠式的封堵,未必就能真的有效。经济水平所导致的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依然是一个深层的矛盾。
这种不均衡最终体现在了高考录取制度上。北京考生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概率是河南考生的40倍,上海考生考上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的概率是河南考生的300多倍。众所周知,上海、北京两市高考难度最低,同时也是高考移民控制最严格的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下,教育发达地区的部属院校也高度地方化,更不用说数量众多的省部共建大学和地方利益的深度联姻。而高考移民,只是教育资源“马太效应”的畸形体现。
富源事件就让我们看到,更多利益方也卷入了这场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