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背 影
学习目标
1.
了解文章叙事方式,感知父亲的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
把握“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3.
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新课导入
【朱自清】
(
1898
-
1948
),
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
《
绿
》《
春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荷塘月色
》
等。
走近作者
字词积累
差
使 交
卸
狼
藉
簌簌
踌躇
迂
栅
栏
蹒跚
chāi
xiè
jí
sù sù
chóu chú
yū
zhà
pán shān
橘
子 举
箸
赋
闲 擦
拭
琐屑
颓
唐 晶
莹
奔
丧
jú
zhù
fù
shì
suǒ xiè
tuí
yíng
sāng
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 父子离别
整体感知
背景链接:
本文记叙的是
1917
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去世,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
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
《
背影
》
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根据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一(
1
)开头破题
点出背影
二(
2-6
)中间忆事
(爬月台背影、离开背影)
别时家境(
2
、
3
)
送“我”上车(
4
、
5
)
望父买橘(
6
)
三(
7
)结尾抒怀
再现“背影”
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背影”点出记叙对象,“最不能忘记”奠定了感情基调,吸引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意义。
细节感悟
认真研读第
6
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背影的。
明确:先用外貌描写表现父亲买橘子的不易;再用动作描写,像慢镜头一样仔细刻画,并将这个背影定格在月台上,形成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背影。而父亲离开时,又将众多的人影作为陪衬,突出父亲背影消失的过程。
买橘子的背影:
出现在父亲买橘时的场景之中。作者先采用肖像描写的方法,勾画出父亲的大体外貌,呼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然后运用细腻的动作描写,描绘出父亲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情形,感人至深。
离别时的背影:
出现在父亲与儿子告别后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此时依依惜别,加深了读者对背影的印象。
分析第
6
段可知,本文的重点在通过父亲的背影表达父子之情,那么又为何要写与背影无关的第
2-5
段呢?请简要分析。
明确:第
2
、
3
段介绍家庭情况,看似与“背影”无关,却是“背影”故事的缘起与节奏;第
4
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第
5
段写送儿子上车,是“背影”故事的准备,因此,这四个自然段虽然未直接写背影,却与背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在文中是一以贯之的。请你在文中找到那些令你无比感动的瞬间,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示例:
1.
父亲对儿子说的话令人感动。
明确: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家境困难,身心最艰难 的便是父亲,而父亲却依然坚强并回过头来安慰“我”,这在表现父亲坚强的同时也表现了对“我”的关怀。
(
1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2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明确: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周到。
示例:
2.
细节令人感动。
(
1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明确:经过父亲“再三嘱咐”“终于放不下心”“踌躇”“终于决定”的犹豫反复心理,可见在父亲眼里,“我”永远是那个没长大的儿子。
(
2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
明确:这一段描写看似没什么,但是联系“我”的“紫毛大衣”来看,却十分感人,父亲因家境只能穿着简陋,却让儿子穿着紫毛大衣去求学。在对比中可见父亲对文字的关爱。
探究: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的内容,并分析其中的变化及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明确:文中写到四次流泪,鲜明地凸显了“我”对父亲的态度。
第一次是在第
2
段,写“我”回家奔丧,到家后因目睹家境颓败而伤心,表现出“我”对父亲的心疼;
第二次是在离别的车站,目睹父亲老态的背影,心生感动;
第三次是看着父亲下车离开的背影,包含着感动和不舍;
第四次是父亲来信,“我”回忆背影,内心充满愧疚以及对父亲的挂念。
从其他内容上看“我”对父亲的情感很深厚,但不曾表现,且前文中表现得略有些不耐烦。比如看到父亲送站时和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二是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
朱自清与父亲浦口分别那一年
20
岁,是一个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青年学生,并且在文坛崭露头角,青春得志之时,对行事方式与思想都与自己相差了一个时代的父亲,自然有种种不解和不满。写
《
背影
》
那一年
28
岁,是清华大学教师,涉世渐深,又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社会变动,对父亲多了一份理解和体谅。所以文中作者对父爱的感受和对父亲的理解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作者一再运用反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出强烈的后悔和自责。最后一段的延伸与补充,不仅照应第一段的内容,更是表明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与思念,父子间曾有的隔阂消融,父子之情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既然文章写的是人间至情
——
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为什么不以
《
父爱
》
为题?
作者以《背影》为题,非常明显地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就说“难忘父亲的背影”,显示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题目的悬念会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询父亲“背影”的含义,如果改成
《
父爱
》
,则会显得文意太过直白,没有深度,缺乏内涵。
①“
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
“背影”是文章的明线。
②
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
“父子情深”是文章的暗线。
《
背影
》
的线索:
细写法探究
本文有何写作特色?
朴实无华的语言;
客观写实的白描;
细致入微的细节;
事件的真实;
观察的仔细;
取材运用“截取片段”法。
回忆(惦记)
细看(刻画)
远望(惜别)
再现背影
背影(明线)
父子情深(暗线)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借鉴
《
背影
》
的构思法,选取你生活中的片断,以父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