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散文二篇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
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
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永久的生命
新课导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走近作者
严文井(1915
——
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
整体感知
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①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
,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
②
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
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使用了
欲扬先抑
的写法。
①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
;
②
接着用“不应该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
③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如金声玉振,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深入,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和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结合文章观点,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永久的生命
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赞歌
珍惜时间
建功立业
奉献社会
获得永恒
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
罗素
生卒年
1872
—
1970
国籍
英国
评价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
1950
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
《
幸福之路
》《
西方哲学史
》《
数学原理
》《
物的分析
》
等
走近作者
遏
制
飓
风
濒
临
俯
瞰
深
渊
嘲
讽
è
jù
bīn
kàn
yuān
fěng
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
①对爱情的渴望;②对知识的追求;③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简介
伯特兰
·
罗素(
1872—1970
)英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由于政治原因,曾两次被监禁。他是一个极富鼓动天才的辩论家,一个文理兼通的勤勉的科普工作者,曾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为他所信仰的自由事业而孜孜以求,义无反顾。因他“为思想的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理想而写作”,于
1950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
我为何而生
》
一文是他为晚年自传作的前言,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
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爱情可以带来狂喜;
爱情可以解除孤寂;
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细读感悟
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一是可以了解人类心灵;二是可以知道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知识链接
罗素一生著书
71
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
20
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罗素于
1950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
岁高龄完成
《
罗素自传
》
。
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
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的?
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
确实,爱情、知识和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
1955
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
年,
89
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禁。
1964
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知识链接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我为什么活着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的怜悯
博大胸怀
板书设计
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