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5)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
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C.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
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怀揣羊羔的老人
李娟
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我们出去散步,沿着河岸走了两公里后,四周景物才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便开始往回走。
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
这时,有小羊羔撕心裂肺的咩叫声远远传了过来,凄惨又似乎极不情愿。我们循声音爬上河岸边高高的岩石,走进一片深深的草甸。这里有一片沼泽,我们小心地绕着走。
前面远远走来一个老人,近了,这才弄清声音的出处原来在她怀里。那个老太太像抱小孩子一样,把它竖起来,一手搂着它的小肚皮,另一只手托着它的小屁股。小羊惨叫连连,不舒服极了,一个劲儿地挣扎。于是老太太就换了姿势,把羊扛到背后,像背包袱一样斜着反背着人家,一只手绕在肩头攥着两只小前蹄,一只手反到背后攥着另外一对后蹄。这下她自己倒轻松了好多,可怜那羊羔更痛苦了,于是叫得也越发不满。
我们都笑了,这个又高又壮的老太太我们都认识,她常去我们家小店买东西。是这附近唯一的维族。“怎么了?这是——”她乐呵呵地:“它找妈妈嘛,看——它哭呢!”
回过头来,天色已很暗了,依稀可见老人家的粉红色碎花长裙在深深草丛中晃动。而她绿色的头巾已完全成为黑色。
一到冬天,我们店里卖得最快的东西是橡胶奶嘴。冬羔不像春羔易成活,很大程度上得靠人工喂养,人们买奶嘴是喂小羊羔吃奶。家家户户都得预备一些纸箱子给将要出生的羊羔垫窝。常有人打发孩子到我家商店要纸箱子。谁家冬羔产得多,推开他家的门,一眼就看到炕边墙根一排纸箱,每只箱子探出一颗小脑袋。
小羊羔真是可爱的小东西。它有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若是小山羊,额头上还会有一抹刘海儿。它的嘴巴粉红而柔软,身子软软的,暖暖的。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在冬天里串门子,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似的),一身温柔干净的处子气息,用孩子一样喜悦新奇的小嗓门轻轻交谈。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各自趴在主人香喷喷的臂弯里,互相张望。
有的夜里,正围着桌子吃饭呢,这时厚厚的棉布门帘一拱一拱的,像是有人要进来。“是谁?”却又不答。掀开门帘一看,没人,脚下却有动静 ——一只银灰色小羊羔从我妈脚边快快地、一扭一扭跑了进来,跑到火炉边,晃晃身子,抖落身上的雪屑,熟门熟路走进厨房,把案板架下的白菜扒拉出来,细嚼慢咽。
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棵了。
只好帮它撕几片叶子,一直等到主人找上门来。
有时候,在雪窝里捡到一只,颤颤巍巍地蜷着,就抱回家养一养,到时候自有人找上门来要回去。
我们家也养过一只羊。我想它小时候一定特别可爱,否则我妈也不会把它惯成这样 ——它居然不吃草!只吃麦粒和玉米。你听说过有不吃草的羊吗?
我妈说:“幸好不是个人,否则更难对付。 ”
它被圈在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
顾客一走,它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我妈打开窗户,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然后在其无辜的注视下,无奈地往它堆满了青草的小食盆里再添两把苞谷豆儿。“等着瞧,总有一天我非吃了你不可!”
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常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
那些人,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上,怀揣初生的羊羔。母羊冲着自己的孩子着急地咩叫不停,它是整支队伍里最不安、最生气的成员。尽管如此,这样的场景仍是一幅完整的家的画面。
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婴儿常常被一同放进彩漆摇篮里,挂在骆驼一侧。当骆驼走过身边,随手掀起摇篮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两颗小脑袋一起探出来。
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
她衣衫破损,神情安静。脚下一摊血淋淋的痕迹。
她站在河边。河水轰鸣,冰雪初融。春天就要到了。
我一直在想,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至少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还有那些善良的,那些有希望的,那些温和的,那些正忍耐的……我所能感觉到的这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以我无法说出的方式汇聚成海,浸渍山野,无处不在。我不相信这样的生活也能被改变,我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一天会消失。
(选自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处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了牧区人民坚守劳作传统,逐水逐草而居,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勇敢和智慧。
B.文中描绘的两位老人以及“我”的母亲,都表现出对小羊的呵护和喜爱,都不仅仅是把小羊当做牲畜来看待。
C.我妈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是指责小羊太贪吃,可又舍不得饿着它,只好往它的小食盆里添苞谷豆儿。
D.文章结尾处,表现作者对牧区地域情感的认同与眷恋,十分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并且不希望这种生活方式被改变。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讲述第一位老人的故事时,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好奇。
B.写我们家养过一只羊时,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旨在表现小羊聪明狡猾又可爱。
C.文章构思十分巧妙,两位怀揣小羊羔的老人形象,一起一止,贯穿全文,深化主题。
D.作者对第二位老人怀抱小羊形象的描写,看似冷静,实则对比强烈,充满艺术张力。
3.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者说“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你如何理解?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宗泽,字汝霖,登元祐六年进士第,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帅鄜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①,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调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假宗正少卿,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
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有诏以泽为副元帅从康王②起兵入援泽言宜急会兵李固渡断敌归路众不从乃自将兵趋渡道遇北兵遣秦光弼张德夹击大破之金人既败,乃留兵分屯。泽遣壮士夜捣其军,破三十余砦。寻徙知开封府,时京城楼橹尽废,兵民杂居,盗贼纵横,人情忷忷。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赃无轻重,并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民赖以安。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赠观文殿学士,谥忠简。
[注]①河埽:古代治河工程中所用的埽料,亦指用埽料修成的堤坝。②康王:即宋高宗赵构,曾被封为“康王”。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诏以泽为副元帅从康王/起兵入援/泽言宜急会兵李固渡/断敌归路/众不从/乃自将兵趋渡道/遇北兵/遣秦光弼/张德夹击/大破之/
B.有诏以泽为副元帅/从康王起兵入授/泽言宜急会兵李固渡/断敌归路/众不从/乃自将兵趋渡/道遇北兵/遣秦光弼/张德夹击/大破之/
C.有诏以泽为副元帅从康王/起兵入援/泽言宜急会兵李固渡/断敌归路/众不从/乃自将兵趋渡/道遇北兵/遣秦光弼/张德夹击/大破之/
D.有诏以泽为副元帅/从康王起兵入援/泽言宜急会兵李固渡/断敌归路/众不从/乃自将兵趋渡道/遇北兵/遣秦光弼/张德夹击/大破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亦泛称学校。商代称“庠”,周代称“序”。
B.靖康是北宋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纪年的名号,元年是改换年号的第一年。
C.两河,宋代称河北、河东两地,现包括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西等地。
D.谥即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带有褒贬评价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泽尽心为国,能够为国舍家。他在担任馆陶尉期间,吕惠卿曾令他与县令一起巡查黄河堤防,正赶上他的长子去世,可他得到命令后立即前往。
B.宗泽注重名节,为人刚正不阿。他受举荐担任议和使者,表示一定维护朝廷名节,绝不生还。人们认为他太刚正,恐对和议不利,最后未能参与。
C.宗泽勇担责任,做事干练周全。其他官员不愿去两河区域为官,他毅然前往;任职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御措施,为长期坚守磁州做打算。
D.宗泽英勇善战,富于军事才能。金人进攻磁州城时,他穿着铠甲亲自登城迎战,打败了敌人;还曾派壮士在夜间进攻敌军,攻破了三十几处营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2)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5.宗泽为什么能迅速平定开封府的盗贼,让百姓安定生活?请简要说明。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意境深远,满溢爱国忧民之情,是一首豪放词作。
B.“想当年”三字表明词人陷入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花遮柳护”四字极简洁地写出汴京宫苑之繁荣景象。
C.下阕以设问开篇,显示出对军民深切的关注之情,而答案“膏锋锷”“填沟壑”中义蕴藏着对侵略者的控诉。
D.“何日”一词透露了词人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希望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敌人。到那时,即可辞官而去,如仙人骑鹤归隐。
2.这首词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请对此特点作简要分析。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宫中与官府是一个整体,在“__________________”方面应一视同仁;对待作恶与行善的人,“__________________”,以显示陛下的公正严明。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了开凿蜀道的艰辛。
(3)苏轼《赤壁赋》中写到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时,指出此地可以远望夏口和武昌,接着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其景色。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他每年栽在母亲坟头上的花都不易存活,但他还是想试着将她坟头上的花种活,___①___,也不放弃这个努力。因此他一直在等待一场雨。从青年等到中年,又从中年等到老年。雨年年都下,他年年都跑去种花。有一年,也许是雨水来得丰沛,他种下去的花开出了一朵。他兴奋得在雨里狂奔,雨水也替他感到高兴,噼里啪啦地朝他脸上打。他闭上眼,跟雨水下跪,跟花朵下跪,跟睡在坟堆里的她下跪。可没过多久,那朵小花就凋零了,像她的命运一样,比春季本身还要短暂。
他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已经越来越老了,正在一天天走向她去的那个地方。可他仍在等一场雨,仍年年都盘算着去她的坟头上种花。他不想辜负她的嘱托和信任,也不想辜负那一年一度的春雨对他的信任。假如他种花的梦想不能实现,那她的梦想也不能实现。一个人怕的不是死去,___②___。他要替她弥补这个遗憾。雨年年都下,他年年都跑去种花。因为,她一直是他人生最大的梦想。他希望她能好好地活着,当哪一天她老得再也走不动路的时候,他就在院子周围种出一片花圃,将她背到如海的花丛里,看阳光照在她那慈祥而又安静的脸上,看花的繁杂的颜色点缀她的疲惫和忧伤,看花香染绿她的白发染红她的笑靥。如果恰好遇到下雨天,他就将她带到屋檐下,陪她远远地看着花圃,听细雨和花朵的低语,听回忆和岁月的呢喃,听幽梦和彩虹的话别。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 拟人 排比 B.比喻 引用 排比
C.比喻 对偶 引用 D.引用 对偶 借代
2.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他闭上眼,跟雨水、花朵、睡在坟堆里的她下跪。”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7.下面是一位资深语文专家关于文言文诵读的方法,请从这段文字中总结出两条结论。每条不超过20个字。
诵读是出声音的读,但并不是朗诵。朗诵往往是读给别人听,诵读却是读给自己听。从方法上来说,用普通话即可,节奏、抑扬、强弱、缓急都无客观规定,可随自己的感受适当处理。古人所谓“心到、眼到、口到”之说,实在是高效形成文言语感的极好方法。不管是成篇诵读、片段诵读,还是陌生词句的反复诵读,都是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办法。
8.下面是两个多年没见的老朋友的微信对话,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秋月:贤弟,别来无恙?
春风:久仰了,老兄一向可好?有什么事情请告知,我会关照的。
秋月:愚兄的确有事相求,想当面详聊,昨日劳步府上,岂料铁将军把门,遗憾失迎。今天中午请您小酌,恭敬不如从命,请勿回绝。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片曾经丰饶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许多动物陆续离开了这里。
小鸟对蚯蚓说:“我也要走了,你不走吗?”蚯蚓说:“我还是想留在这里。”小鸟拍拍翅膀,依依不舍地飞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
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起来。
几年之后,小鸟回来了,带着一群伙伴,它们嘴里衔着各种各样的种子。小鸟惊讶地发现,这片土地已经变得松软,还长出了小草。蚯蚓说:“你离开的这段时间,甲虫和我一起翻土堆肥,这里渐渐变好了。”
小鸟和伙伴们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上。大地上开满了鲜花,蝴蝶和蜜蜂也来了。
上面材料中的蚯蚓、甲虫和小鸟,你最欣赏哪一个?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A; 2.C; 3.B; 4.①开篇提出观点,开门见山,旗帜鲜明;②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等。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
5.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语文资料加群微信ywgx688 备注:语文
解析:1.B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C项,曲解文意,“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错误,材料二“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D项,曲解概念,似是而非。“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错误,根据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故选A。
2.C项,无中生有,“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故选C。
3.B项,“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故选B。
4.“在论证上的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分析。分析材料一,主要讲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开篇即亮明观点;“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这样层次推进,形成递进式论证结构;“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语言通俗易懂。
5.本题为开放题,首先要先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乡土社会的弊端”相关信息:“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据此转换成“改进的方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
2.答案:1.C; 2.B; 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描绘了游牧地区奇异壮美的自然风光,为故事发生创设了静谧温馨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形象,为文章奠定感情基调,深化作品主题。
4.①牧区小羊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②游牧地区的小羊不被视为牲畜,而被视为家庭成员,像孩子一样被陪伴依赖,被爱被呵护。③小羊被视为平等的生命被尊重。④小羊被人们看作生命的延续,寄托着生命的希望。
解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C项,“是指责小羊太贪吃”错。原文是“它被圈在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顾客一走,它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可见妈妈怪小羊故意在顾客面前做出受委屈的样子,让顾客以为我们虐待它了。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B项,“旨在表现小羊聪明狡猾又可爱”错。写了我妈把小羊当孩子看,和小羊“斗智斗勇”的温馨场景,旨在表现以我妈为代表的牧区人们珍爱生命、淳朴善良的美德。故选B。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开头的环境描写是“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这段描写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其次,“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从视觉以及“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的触觉等角度,描绘了游牧地区奇异壮美的自然风光,为故事发生创设了静谧温馨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毕竟会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性格,因此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为文章奠定感情基调,深化作品主题。
4.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鉴赏作品主题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关键词,比如本题要解释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的原因。结合原文最后一段“我一直在想,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可概括出“牧区小羊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结合“至少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说明游牧地区的小羊不被视为牲畜,而被视为精神慰藉,再结合前文“老人抱着小羊羔”“
人们精心喂养冬羔”“妈妈把小羊羔等孩子喂养”“女孩儿把小羊羔当宠物”等描写可知,这里的人们把羊羔当做家庭成员,像孩子一样被陪伴依赖,小羊羔被爱被呵护;小羊被视为平等的生命被尊重;再结合“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她衣衫破损,神情安静。脚下一摊血淋淋的痕迹。她站在河边。河水轰鸣,冰雪初融。春天就要到了”,可见小羊被人们看作生命的延续,寄托着生命的希望。因此作者说“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
3.答案:1.B; 2.A; 3.B; 4.(1)宗泽说:“吃着国家的俸禄,却躲避国难,是不可以的。”当天独自骑马赴任,只带着十几个瘦弱的士兵。
(2)第二天,风雨交加,天昏地暗。宗泽没有一句话问到家事,只连呼三声“过河”,然后去世。
5.宗泽一向很有威望;采取果断措施,抓捕诛杀让贼人居住的人,起到震慑作用;法令明确,处置严格。语文资料加群微信ywgx688 备注:语文
解析:1.“有诏以泽为副元帅”表意完整,“从王”中“从”是动词,与后文“起兵入援”联系紧密,排除A、C;“乃自将兵趋渡”,“渡”指前文的“李固渡”,“道遇北兵”是指在前去的路上遇到的敌军。排除A、D。
2.商代称“序”,周称“庠”。
3.宗泽没有表示一定要死,原文说“敌能悔过退师固善”,是说敌人能够悔过撤军固然很好,自然不必死了。
4.参考译文:
宗泽,字汝霖,元祜六年进士及第,调任大名府馆陶县尉。吕惠卿统管鄜延,发檄文要宗泽与县令视察黄河堤坝,公文到达时,正碰上宗泽长子丧亡,但宗泽还是拿上公文立即动身。吕惠卿得知此事,说:“他可以说是个为国而忘家的人。”调任龙游县令,当地百姓不知学习,宗泽为他们建立学校,安排儒学教师,讲解儒家经典学术,社会风气大为改变,从此以后登科中举的人源源不断。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人联名举荐,让他凭宗正少卿的身份,担任议和使者。宗泽说:“这次出行,不能活着回来了。”有人问他,宗泽回答说:“敌人能够悔过撤军固然很好,如果不能,那怎么能在敌营屈节使君命受辱呢。”参与商议的大臣们认为宗泽刚正不阿,担心会妨碍和议,皇上没有派遣他前往,任命他担任磁州知州。当时太原失守,在两河地区任职的官员大都借故不肯前往。宗泽说:“吃着国家的俸禄,却躲避国难,是不可以的。”
当天独自骑马赴任,只带着十几个瘦弱的士兵。磁州经过敌军的践踏后,百姓都逃跑搬家了,国库与粮仓都空了。宗泽到了之后,修缮城墙,疏浚城河,整治兵械,招募义勇,开始做固守不动的打算。金兵攻破真定,带军南取庆源,从李固渡渡黄河,担心宗泽带兵从后面追踪,就调遣几千骑兵直进攻磁州城。宗泽披甲登上城楼,命令将士用神臂弓射箭,使金兵逃跑,又打开城门追击敌军,杀敌数百人。所缴获的羊马金帛,全部犒赏士兵。有诏令让宗泽担任副元帅,跟随康王起兵入京援助,宗泽说:“应该赶快在李固渡集合军队,切断敌人的归路,众人没有听从,于是自己率领军队赶往渡口,在路上遇到了敌军,派秦光弼、张德夹击敌军,打败敌军。金人被打败后,就留下一部分军队分别驻扎。宗泽派精兵连夜进攻敌军,攻破三十多所营寨。不久调任开封府知府,当时京城瞭望台都毁坏了,士兵和百姓错杂居住,盗贼到处都是,人们都很惶恐。宗泽一向都很有威望,到任之后,首先抓捕诛杀让贼人留宿的几个人,下令说:“做盗贼的,赃物无论多少,一并按军法处置。”因此盗贼消失了,百姓们赖此得以安宁。宗泽先后二十多次上书请皇上回到京城,每次都被潜善等所阻挠,忧愤成疾,后背上长了毒疮。众将来家中探望,宗泽瞪大眼睛说:“我因为两位国君被俘虏,积累忧愤才导致生病。你们能杀敌,那我我死了也没有遗憾。”众人都流着眼泪说:“怎敢不尽力杀敌!”众将离开后,宗泽感叹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二天,风雨交加,天昏地暗。宗泽没有一句话问到家事,只连呼三声“过河”,然后去世。追赠观文殿学士,谥号忠简。
4.答案:1.D; 2.这首词以时间为序,从“想当年”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到而今”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牛灵涂炭的情景,“何日”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到“却归来”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层次分明。
解析:1.D.最后三句是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恐怕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并无归隐之意。
2.考生容易把握全词以时间为序,开篇“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是写现在登黄鹤楼所见之景;“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回想曾经汴京言苑之繁荣,与上句对比,凸显昔盛今衰,山河破败之叹。“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又写现实战乱中,江山萧条,民众流离之悲。“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抒发光复中原的壮怀,想象胜利后的欢悦。全词虚实结合,哀乐互换,叹江山破败、民众悲惨;表达肃清敌寇的壮志和得胜的快乐。
5.答案:(1)陟罚臧否;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6.答案:1.A
2.①哪怕自己种到老死;②而是在梦想还未实现时死去
3.原文运用短句、整句,句式整齐,节奏紧凑,动作连贯,富有气势。写出了他的兴奋、喜悦和期望,表达了他见到花开时的激动心情。
解析:1.“如海的花丛”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雨水也替他感到高兴,噼里啪啦地朝他脸上打”“也不想辜负那一年一度的春雨对他的信任”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听细雨和花朵的低语,听回忆和岁月的呢喃,听幽梦和彩虹的话别”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段中没有使用引用、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
2.①处,根据后文“也不放弃这个努力”,可知此处应填一个假设复句,可用“哪怕……”的句式。根据后文“他已经越来越老了”“仍年年都盘算着去她的坟头上种花”可知,此处应填“哪怕自己种到老死”之类的句子。②处,前句是“一个人怕的不是死去”,那么该处就应该是“而是……”,与“不是……”相对应,从而构成并列关系,如此文意才能贯通一致。再根据全文可知,“去母亲的坟头上种花”是选文的中心事件。结合这个中心,根据上文“她的梦想也不能实现”和下文“他要替她弥补这个遗憾”可知,该处可填“而是在梦想还未实现时死去”之类的句子。
3.句式上本题考查的是长短句、整散句的变换,原向是短句、整句,修改后的句子是长句、散句。原文“跟……下跪”,句子整齐一致,富有气势,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突出强调了他见到花开时心情的激动。修改后的句子则没有原句那样的表达效果。
7.答案:①文言文诵读可以随自己的感受自由处理。②文言文诵读要“三到”。
解析:本段话共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将“诵读”与“朗诵”进行比较,得出诵读“可随自己的感受适当处理”的结论;第二层讲“诵读”的方法。根据此两层意思,可总结出两条结论。
8.答案:①“久仰”改为“久违”;
②“关照”改为“帮忙”;
③“劳步”改为“拜访”;
④“失迎”改为“返回”或“而返”;
⑤“恭敬不如从命”改为“敬请赏光”。
解析:初次见面才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关照”指关心照顾,不能说自己“关照”别人。“劳步”是敬辞,用于请人或感谢人来访,不能用于自己去见他人。“失迎”是客套话,因没有亲自迎接客人而向对方表示歉意。“恭敬不如从命”是客套话,多表示接受对方盛情款待或赠送的谦言。
9.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寓言类材料作文题,同时仿照2020年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在三个主体中选感触最深的一个来写。故事核心内容:土地的改变,源于动物们的努力和贡献。核心要素:蚯蚓是坚守者,甲虫是援助者,小鸟是归来者。
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①蚯蚓:坚守+努力,定会改变。蚯蚓的奋斗带来了土地的恢复,不仅造福自己,也造福了鸟和其他流浪他乡的生物。蚯蚓独立自主的创业精神、开拓精神、奋斗精神被新时代推崇,值得赞美与弘扬。
②甲虫:协力才能使事情成功,让未来更美好。甲虫成为蚯蚓的合作者,与蚯蚓共同改造土地,两相协力,改变了土地的面貌。新时代脱贫攻坚,需要很多甲虫一样的协助者。
③小鸟: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归来,将所学奉献于家国,更能体现人生价值。新农村建设更需要返乡大学生,实现中国梦也需要大量学成报国的海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