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藤野先生
学习目标
1.
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
透过事件理解作者情感。
3.
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新课导入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
走近作者
【鲁迅】
(1881
-
1936)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
年
5
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民族魂”。
《
朝花夕拾
》
收录了鲁迅于
1926
年
2
月至
11
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这些散文最初在
《
莽原
》
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
这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文章。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阿长与〈山海经〉
》
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鲁迅到日本,最初,“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
背景材料
1904
年,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这篇散文写于
1926
年
10
月
12
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怀念藤野先生。
【深恶痛疾】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标致】
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杳无消息】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油光可鉴】
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抑扬顿挫】
形容声音、语调等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富有变化。
字词积累
瞥
见
畸
形 解
剖
杳
无消息
不
逊
诘
责
扒
手 油光可
鉴
发
髻
深
恶
痛疾 抑扬
顿挫
piē
jī
pōu
yǎo
xùn
jié
jiàn
wù
dùn cuò
pá
jì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
作者主要回顾一段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
20
世纪初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
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
——
仙台
——
离开仙台
(
北京
)
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1-3)
东京所见所感;
(4-35)
仙台学医生活(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
(36-38)
离开仙台以后
(
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
。
细节探究
在东京
精读
1—3
段
,
思考
:
作者为什么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
……
实在标志极了。
对清国留学生在日本上野赏樱花时精心侍弄辫子的行为进行了细致描写,并运用
反语
,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麻木不仁、不思进取、缺乏民族自尊心。
但到傍晚
……
“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是反语,他们精通的并非救国、救民于水火的时事,而尽是吃喝享乐的无聊信息。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不思进取的反感。
“无非”即“只不过”的意思,表露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引起下文的描写,为离开东京去仙台埋下伏笔。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
表现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日暮里、水户
去仙台途中的哪两个地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仙台
为什么会特别提到“日暮里”和“水户”这个地名,反映了什么?
“
日暮里”这个地名引起了作者对“日暮乡关何处是”(唐崔颢
《
黄鹤楼
》
诗句)的联想,当时清政府的时局就像“日落”(暮即落日),反映的是对清政府无能的失望之情。作者正是为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到日本、到仙台的,所以
20
年后还记得这个触发自己忧国之思的地名;记得“水户”,是由于这里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反抗满清,百折不挠
……
鲁迅一向崇拜他的人格”(许寿裳语)。沿途只记得这两个地方,
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到仙台后“我”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说说你对
“大概物依稀为贵罢”
这一段话的理解。
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了藤野以及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稀为贵”,从作者看来,他感受到的不全是尊重,这里
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耳闻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藤野先生的形象的?
耳闻藤野先生是位“穿衣太
模胡
”“会忘记带领结”的形象,是个不讲究的人。“我”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位“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有“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的先生。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简单勾勒出藤野先生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默读
11
-
23
段,说说这部分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个典型事件,并说说它们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工作认真负责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热情诚恳
求实精神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裹脚
语言描写: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关爱学生。
神态、语言描写: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
……
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
没有这回事。”
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作者是如何评价藤野先生的?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看法。
明确:
第
37
段主要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
示例: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正是因为藤野先生具有如此高贵的品质,以公正之心对待作者,关心作者,给作者以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作者,因而在作者眼里和心里,他是伟大的。
1.
藤野先生有这么多优秀品质,对“我”如此关心厚爱,按理“我”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呢?
明确:
①匿名信事件 ②看电影事件
当看到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尤其看到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的时候,“我”的思想受到了严重挫伤。医术再高,只能医病,不能医治人心。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于是决定弃医从文,改变志向。
材料链接: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
——
摘自
《
呐喊
·
自序
》
2.
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
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
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
正面陪衬。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
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
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
正面陪衬。
3.
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
整句话的意思是:
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4.
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如何表现的。
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②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
③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是作者爱国感情的表现;④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⑤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
艺术特色
把握线索:本文构思巧妙,采用了叙事线索与情感线索双线并行的结构,其中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分别是什么?
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情感线索:
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
④可以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刻画人物。
你从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刻画中,学到了哪些好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添改讲义
——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
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
——
正直热忱
了解裹脚
——
求实精神治学严谨
热情诚恳,教学认真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藤野先生
随堂练习
爱国之情,人所共有。请举出一个“爱国”的名人典例,或以“爱国”为主题,写一段话。
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词拒绝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
《
正气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