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后素能精练: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后素能精练: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

ID:580131

大小:219.5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1-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诗歌批评领域,古诗和新诗遭遇到的是不同的困境。我们能够读到的古诗,本身就是一代代诗学研究和诗歌批评所提炼、沉积的结果,所以基本上不存在读不懂的问题,困难在于读懂之后,如何理解这首古诗和今人自身的关系。但在新诗领域,大众最普遍也是最持久的反映,就是读不懂。‎ ‎“坚信好诗是可解释的”,是我们讨论新诗批评的起点。这种“可解释”,并非意味着每首诗都如语文阅读理解试题一般在背后隐藏一个标准答案,更不是意味着一首诗就此可以等同于有关这首诗的各种知识,而是说,这首诗正在向我们发出邀请,邀请我们动用自己全部的感受力和分析力进入它、体验它、探索它、被它充满,并许诺我们必将有所收获,这收获不是知识上的,而是心智和经验上的,使我们的生命得以更新。‎ 诗是可解释的,但解释的前提、路径和终点,应当仍旧是广义的诗。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看到新诗阐释是在非诗的层面展开,这种“非诗”体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散文化,把诗句拆成散文重新逐段讲述一遍,叠床架屋地告诉我们诗人在说什么,想说什么;另一种是哲学化,从一些核心词汇和意象出发,借助不停的转喻和联想,与坊间流行的各种西方哲学攀上亲戚。这两种非诗的解释,一种把诗拖进叙述的泥泞,一种将诗拽上哲学的高空,无论我们从中获得的最终感受是什么、是好是坏,它都和原来那首诗丧失了关系。‎ 诗的体验是听觉上的、视觉上的,更直接的反应则是身体上的。一首好诗,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非常强烈、具体和诚实的感受;一篇好的诗歌阐释和诗歌评论,也应从这种具体感受出发,是感受力和学养的相辅相成。要想有效地谈论一首诗,这种谈论本身就要有能力成为一首新的诗,以诗印证诗,用创造印证创造。‎ 虽然新诗自诞生之初就一直承受西方现代诗的各种影响,但在语言层面,在听觉、视觉乃至身体感受层面,这些外来影响都要被母语吸收并且锻造才能真正起作用,诗歌乃至语言最深的奥秘永远只能从最好的母语诗人那里获得。比如诗人林徽因,她的诗如同建筑,首先是因自己心灵的需要而产生;如诗人穆旦,他终其一生对西方诗艺的研习与转换,将来自异域的百炼钢锻造成汉语美妙的绕指柔;再如读海子的长诗,会感受到一种与长诗这种文体相符的强力句法和丰富思维,以及诗人“去建筑祖国的语言”——一种在切金断玉中铮铮作响的现代汉语的努力。‎ 今天诗歌批评者的工作就是深入那些以现代汉语作为母语写作的强力诗人及其杰出诗作,领略诗人在母语表达方面历久弥新又具体而微的教益,给予读者有效且可靠的理解新诗的路径,从而更好地去认知由一代代诗人诗作所构筑的汉语山河,去分享和发展因新诗而变得更为广阔的我们的语言。‎ ‎(摘编自张定浩《增强文艺批评的感受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读古诗的困难,不是读不懂的问题,而是对这首古诗和今人自身的关系如何理解的问题。‎ B.读懂新诗要动用自己全部的感受力和分析力,收获不是知识上的,而是心智和经验上的。‎ C.新诗受到西方现代诗的影响,只要影响扩大到语言和感受层面,就能创作出好的诗作。‎ D.新诗阐释的前提、路径和终点应当是广义的诗,应避免散文化、哲学化的非诗解释。‎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文中的表述是“但在语言层面,在听觉、视觉乃至身体感受层面,这些外来影响都要被母语吸收并且锻造才能真正起作用”,选项的错误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和感受层面”表述不全面,二是缺少“都要被母语吸收并且锻造”这一条件,表述不准确,过于绝对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在新诗解释问题上先立后驳,深入剖析了现实中两种错误的非诗解释现象。‎ B.文章纵向展开分析,从体验、感受、学养、创造等方面指出好的诗歌评论的要求。‎ C.文章通过事例论证,具体阐释了在西方现代诗影响下杰出母语诗人的诗作特点。‎ D.文章从新诗理解开始,分析好诗给人强烈的感受,提出诗歌评论的方法和任务。‎ 答案 B ‎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B项, “纵向展开分析”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四段说的是“‎ 一首好诗,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非常强烈、具体和诚实的感受;一篇好的诗歌阐释和诗歌评论,也应从这种具体感受出发,是感受力和学养的相辅相成。要想有效地谈论一首诗,这种谈论本身就要有能力成为一首新的诗,以诗印证诗,用创造印证创造”,应该是横向分析,且并没有展开,另外“体验、感受、学养、创造”四个方面概括也不准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提炼,而现代新诗发展才百年,所以大众不易读懂。‎ B.好诗能带给我们强烈具体的感受,从强烈具体感受出发,应该能写出好的诗歌评论。‎ C.新诗语言最深的奥秘是由一代代诗人在母语表达方面努力的结晶,不关乎外来影响。‎ D.探索现代诗歌应该深入优秀诗人的诗作,从具体感受出发,分享和发展祖国的语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强加因果,从文中来看,“现代新诗发展才百年”与“大众不易读懂”无因果关系。B项,以偏概全,“写出好的诗歌评论”还要“学养”相辅。C项,“不关乎外来影响”错误,文中“将来自异域的百炼钢锻造成汉语美妙的绕指柔”就说明是有影响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徐志摩:是人没有不想飞的 余杰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这皮囊要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 ‎——徐志摩 ‎①1933年11月19日午后2时,一架司汀逊式小型运输机展翅北飞,把它的身影投射在深秋斑斓的大地上。忽然,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雾铺天盖地,飞机顿时迷失了航向。经过几分钟艰难的飞行,飞机撞到了泰山北麓的白马山上,“轰”的一声巨响,紧接着一团冲天大火,挟裹着浓烟坠落山下……这架飞机上有一位特别的乘客——现代诗坛的“夜莺”徐志摩。在烈焰中,这位年轻的诗人结束了他35岁的生命,而他的灵魂已飞向天外,逍遥地“云游”去了。‎ ‎②“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位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浪漫气息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如同他热烈崇拜的拜伦、雪莱、济慈一样,彻底奉献给了远在云端的理想。我感到惊奇的是,在那被鲁迅形容为“处处是非人间的黑暗”‎ 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单纯”信仰的诗人?我始终觉得他不像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很少像他那样快快乐乐、认认真真地做梦。中国人都是世故的、乡愿的、滑头的。而在徐志摩的眼里,生命如同一注清泉,处处有飞沫,处处有闪光;生命也像一段山路,处处有鲜花,处处有芳草。不幸的是,错乱的时代与困苦的现实一天天侵蚀着他明朗的心房,他渴望像孩子那样哭,像孩子那样笑,但生活却强迫他长大。他的歌声越来越低沉,他的目光越来越黯淡,他的笑容越来越稀疏,他的诗作越来越晦涩。一只秃笔去,一只秃笔回,再无当年剑桥的神采飞扬。生活的牵制、政治的压迫、舆论的指责、友人的背离……团团地包围住了这位坚持浪漫理想的诗人。“你们不能更多地责备我,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能不低头已算好的。”是的,一辈子徐志摩没有绝望过,也没有怨恨过谁。在最悲壮的那一幕到来之前,尽管现实的黑暗一点点地吞噬着他那理想的新月所放射的清辉,他还是在痛苦中竭尽全力挣扎着,写诗、作文、教书、办刊物、开书店,甚至实验农村乌托邦计划……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 ‎③徐志摩是为了艺术,为了自由,为了美而生活的。“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奋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痛苦,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徐志摩反复地陷到了情感和人事的旋涡之中,每一次的挣扎反而加速旋涡的运转。徐志摩本不该来到这么一个世界的,就好像一粒沙落进眼睛里肯定会被流出的眼泪冲走一样,他只能被当作异端。不设防的城市往往招致最猛烈的攻击,这是一种他怎么也参不透的逻辑。进入30年代以后,徐志摩开始感到,尽管诗歌弱小的翅膀在那里扑腾,还是没有力量带整份的累赘往天外飞。“太丑恶了,我们火热的胸膛里有爱不能爱;太下流了,我们有敬仰之心不能敬仰;太黑暗了,我们要希望也无从希望。太阳给天狗吃去,我们只能在天边的黑暗中沉默着,永远的沉默着!这仿佛是经过一次强烈的地震的悲惨,思想、感情、人格,全被震成了无可收拾的碎片,再也不成系统,再也不得连贯,再也没有发现。”当每个聪明的成年人都对皇帝的新衣赞不绝口的时候,那个喊出“什么也没有看见”的孩子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一点上,徐志摩很像安徒生——既深味人世的苦楚,又保持不老的童心。然而,长不大的彼得·潘毕竟只是一个遥远的神话,徐志摩则是一棵无法与土地告别的树。追求了一辈子的美,突然发现面前傲然开放的是一朵恶之花。我们无法揣度他当年的心态,而好友梁遇春的回忆录中,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徐志摩拿着一支纸烟向一位朋友借火时说的话:‎ ‎“Kissing the fire.(吻火)”人世间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这个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光辉。“只有徐志摩肯亲吻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朽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难怪他天天惊异着,难怪他的眼睛跟希腊雕像的眼睛相似,希腊人的生活就像他这样吻着人生的火,歌唱人生的传奇。”还是梁遇春看得真切透彻,徐志摩的血液里,真有希腊人天真好奇的因子呢。‎ ‎ ④“飞”是徐志摩理想的象征。在诗歌《云游》中,他写道:“脱离了这世界,飘渺的/不知到了哪儿,仿佛有/一朵莲花似的云拥着我/拥着我到极远的地方去/唉,我真不希望再回来/人说解脱,或许那就是罢!”‎ ‎⑤于是,他真的不回来了,真的解脱了。这是一个他早已洞悉的宿命。我不得不相信宿命的存在。否则,这个沼泽地一样的世界上,怎么会有徐志摩这样一个不湿鞋袜的人来走一遭呢?‎ ‎(有删改)‎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徐志摩世故圆滑,但执着地追求理想,沉醉于自己编织的梦中,不像是纯粹的中国人。‎ B.徐志摩受拜伦、雪莱、济慈影响很深,一生也如同他们一样热切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 C.徐志摩生活在一个错乱的时代,困苦的现实一天天地将他的激情消磨殆尽。‎ D.徐志摩后期认识到自己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能肩负起世上的种种累赘。‎ 答案 B 解析 A项,“徐志摩世故圆滑”说法错误,第②段中说“中国人都是世故的、乡愿的、滑头的”,而徐志摩则是有着“‘单纯’信仰的诗人”;C项,“困苦的现实一天天地将他的激情消磨殆尽”错误,第②段说“尽管现实的黑暗一点点地吞噬着他那理想的新月所放射的清辉,他还是在痛苦中竭尽全力挣扎着,写诗、作文、教书、办刊物、开书店……”;D项,“认识到自己并没有足够的力量……”错,文中第③段是说徐志摩后期认识到诗歌的局限性,认为诗歌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能肩负起世上的种种累赘。‎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1段画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的手法,除了照应结尾“‘飞’是徐志摩理想的象征”外,也表达了对其诗才的高度赞美。‎ B.徐志摩一生追求美却未能成功,因此内心非常失望和痛苦,《云游》这首诗歌就是为了表达这种心境而写的。‎ C.徐志摩在生活中是个谈吐诙谐的人,比如他用“Kissing the fire”(吻火)来代指借火点香烟,想象丰富,充满生活的趣味。‎ D.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言辞中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如结尾画横线的句子用了对比的手法升华主题,主要表达了对徐志摩悲剧命运的同情。‎ 答案 A 解析 B项,文中未说《云游》的创作背景。C项,由后文可知突出的不是谈吐诙谐,而是徐志摩面对惨淡人生的乐观和果敢。D项,结尾处主要不是表达同情,而是突出徐志摩虽遭遇重重艰难,但仍充满希望、心怀宽容,保持纯真的心去挚爱生命、讴歌人生,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和敬意。‎ ‎6.请简要概括作者笔下的徐志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1)浪漫(单纯、天真、好奇)。‎ ‎(2)追求理想,坚持理想。‎ ‎(3)才华横溢,充满激情。‎ ‎(4)内心充满矛盾(与世界格格不入)。(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把握评传中的人物形象,需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语,如“团团地包围住了这位坚持浪漫理想的诗人”等;还需关注人物的言行,如行文中引用传主的诗歌、语言等,从中提炼、概括答案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相约雨巷 ‎①撑一把油纸伞,相约雨巷。‎ ‎②纵然是红尘之外还有红尘,纵然是路的尽头已没有尽头,纵使我枯瘦如叶,我都要择路而来。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思成疾。还是用当年的纸伞挡雨,却怕你的名字湿成深深浅浅的泪痕,以勾起我心灵的唯一伤痛。从此再也无法紧握你的身影取暖,甚至走尽这雨巷。‎ ‎ ③巷已成墟,亦如我破碎的心,有的只是一池雨打芭蕉的寂寞,一地风吹落叶的惆怅,一种对月独酌的凄清,还有一个结着淡淡愁怨的姑娘所勾勒的凄婉,凄婉又迷茫的故事,一段没有结尾的雨中曲。‎ ‎ ④不管你是否已化蝶而去,那刻骨铭心的回忆早已在心头择荒而憩,汲取我的血液。待到哪一天我猝然老去,入土而眠,你依然清纯如往昔,倚我灵魂轻盈而舞。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哪怕是千年之后的千年,而相遇 之初的美丽,那颜色,那芬芳,那忧愁,甚至是那太息般的目光仍会如约来袭。如诗,如词的音律在我的心头鸣起。‎ ‎ ⑤我相信在那人海茫茫中的邂逅,或许早已注定了我今生的牵挂与等待的维系。我要在生命终结前,了却未竟的心愿——撑一把油纸伞,相守于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你不来,我不走。‎ ‎ ⑥等待是一种痛苦的欢愉,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已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仿佛遥远的绝响,那么悲壮,那么凄凉。戛然而止时,我将轰然倒下,将痴情演奏为千古绝唱。待到来世,用我的残骸和灵魂化为一生只能梦你一次的花——丁香,仍在此处为你苦苦守候。‎ ‎ ⑦或许你终有一天姗姗来迟,或许会讶异,身旁竟有一花孑然而立。清纯如你,芬芳如你,甚至还带有你忧愁的回忆。那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否会让久违的怦然心动濡湿于你,隐约忆起那“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 ⑧然你终究淡淡一笑之后,翩然离去,不再回首。身后的花在微笑过后,悄然枯萎、隐去,只留下几滴绝望成灰的眼泪和那个紫陌纤尘里不老的回忆在空气中慢慢回味……‎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笔下的雨巷是寂寞、惆怅、凄婉的,这实际上也是作者内心的反映。‎ B.“等待是一种痛苦的欢愉”,因此,本文只是为了表达“相约雨巷”的痛愁。‎ C.本文语言优美,婉约、细腻、清丽而朦胧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D.本文缘《雨巷》而抒情言志,同样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答案 B 解析 本文守候之苦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 ‎8.第②段中“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思成疾”说的是什么意思?(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雨巷》这首诗和诗中所描绘的凄清、迷茫的意境,及丁香、姑娘等意象让“我”痴迷了半个世纪,“我”渴望能到那意境中去感受一番。(意思对即可)‎ 解析 结合文章内容主旨,紧扣关键词“情缘”“相思”来理解句子。“情缘”是指对《雨巷》及其意境,丁香、姑娘等意象的痴迷。“相思”是指渴望感受《雨巷》所营造的意境。‎ ‎9.作者在第⑤段中说“你不来,我不走”,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自己“等待”的长久和“你”的形象,应该如何理解作者等待的“你”‎ ‎?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表面来看,作者在这雨巷中等待,希望遇到一个戴望舒《雨巷》中所描述的美丽忧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并想象了自己等待的痛苦和姑娘经过自己身边时的情景。(2分)但和戴望舒相同,作者笔下的“你”是一种象征,象征了“美”“爱”“光明”“温暖”“浪漫”“古典”等所有美好的理想,(2分)等待是所有追求者必须经历的过程。(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运用象征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作者借对丁香姑娘的追求、等待,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追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 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邑虽然其言,而竟不用。升称病乞身,邑不听,令乘传使上党。升遂与汉兵会,因留不还。‎ 建武二年,光武征诣怀宫,拜议郎,迁博士,上疏让曰:“臣与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而臣不以时退,与恭并立,深知羌学,又不能达,惭负二老,无颜于世。诵而不行,知而不言,不可开口以为人师,愿推博士以避恭、羌。”帝不许,然由是重之,数诏引见,每有大议,辄见访问。‎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帝曰:“范博士可前平说。”升起对曰:“《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遂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难,日中乃罢。时难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录三十一事。诏以下博士。‎ 永平中,为聊城令,坐事免,卒于家。‎ ‎(选自范晔《后汉书》,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B.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C.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D.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答案 A 解析 “兵役”做“频发”的宾语,所以中间不断开,B、D排除;“昭昭于日月”与“震震于雷霆”结构相同,所以应该在“月”后停顿,排除C,选择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元,古时用以称庶民百姓,杜甫诗句“穷年忧黎元”中的“黎元”与此意思相同。‎ B.乘传,古文中指朝廷派出官员乘车发布文书、命令等,也有传檄、移书等说法。‎ C.博士,古代一种官职,任职者往往在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有教授生徒的职责。‎ D.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相关词语还有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等。‎ 答案 B 解析 “乘传”意为乘坐驿车或奉命出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升心忧国事,有志匡救。王莽之时,战争频仍,赋税繁重,他写文书给王邑,历数国家的种种乱象,表达了自己献计献策、拯救危难的愿望。‎ B.范升研习经典,治学授业。他虽年少丧父,寄居于外家中,却早通经典。成年后,教授后生以及为官经历也与其精通经史的特点不无关系。‎ C.范升为人谦逊,礼让贤者。光武帝提拔他为博士,他上疏推让。在奏疏中,他赞美同僚梁恭、吕羌才学过人,希望让博士之位于他们。‎ D.范升富有见解,不随俗流。在如何看待《左氏春秋》的问题上,他并没有因为太史公司马迁多引书中之语就轻易认同。‎ 答案 C 解析 “让博士之位于他们”不合原文,由“臣与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可知,当时梁恭已是博士。范升推辞博士职位是为了回避恭、羌二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1)官员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中,不再是国家的臣民。像这样,那么青州、徐州的贼寇就在身边作乱了。(关键词“吏人”“汤火”“帷帐”各1分,句意2分)‎ ‎(2)《左氏春秋》不尊崇孔子,而是出于左丘明之手,若是师徒传承,又没有传人,况且又不是先帝所留存的经书,没有理由设立(博士)。(关键词“祖”“所存”“立”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少年时死了父亲,依靠外祖父家生活。九岁时通晓《论语》《孝经》,到年长时,学习《梁丘易》《老子》,并教授学生。‎ 王莽的大司空王邑征召范升做议曹史。当时王莽频繁调发兵役,征收赋税繁多,范升于是向王邑书面提意见道:“现在天下的事情,比太阳月亮的光亮还明显,比雷霆还宏大响亮,可是朝廷却说看不见,您也说听不见,那么老百姓向哪里呼唤苍天呢?现在正是春天,是一年开头,却发动百姓到远方服役,粗劣的饭菜也不能吃饱,田地荒芜无人耕种,谷价飞涨,每斛涨至数千。官吏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不再是国家的臣民。像这样,那么青州、徐州的贼寇就在身边作乱了。我有一句话,可以解除天下人倒悬之忧,免去百姓的急难,但不能用书信传递,希望能得到引见,全部陈述我的想法。”王邑虽然认为范升的话是对的,但最终没有采用。范升借口生病请求辞职,王邑不同意,派他乘传车出使上党。范升于是与汉兵相遇,于是留下来没回去。‎ 建武二年,光武帝征召范升到怀宫,封为议郎,升为博士,范升上疏辞让道:“臣和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都学过《梁丘易》。他们二人年纪都老了,对经学精 通,可我不及时退下来,与梁恭同位,我十分了解吕羌的学问,又不能推荐,对二老深感惭愧,没脸面见世人。陈说却不去做,知道却不说,不能开口去做别人的师长,我希望推辞博士的职位来回避梁恭、吕羌。”皇上不同意,但从此更重视他,数次下诏接见,每有朝廷的重大决策,常常咨询他。 ‎ ‎ 当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想为《费氏易》《左氏春秋》设立博士,皇上下诏让大家讨论。四年正月,皇帝在云台召见公卿、大夫、博士。皇帝说:“范博士可上前陈说评论。”范升起身回答道:“《左氏春秋》不尊崇孔子,而是出于左丘明之手,若是师徒传承,又没有传人,况且又不是先帝所留存的经书,没有理由设立‘博士’。”于是和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驳问难,到了中午才停止。当时提出疑难的人认为太史公多引《左氏》的话,范升又上书说太史公违背《五经》,歪曲孔子的话,以及《左氏春秋》不可录用的三十一事。诏书把他的意见下交给博士讨论。‎ 永平年间,做聊城令,因事获罪免职,死在家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①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 ①大火,星名,《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歇”字用得精妙,生动地刻画出自然界花草树木枯萎的情景。‎ B.首联即用秋天的典型景象来照应题目中的“早秋”,一是花草凋零,二是大火星出现了。‎ C.颈联“绕”和“飞”字,采用比拟的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D.这首律诗条理清晰,前两联写太原的早秋之景,后两联则着重于抒发情感。‎ 答案 B 解析 B项,“大火星出现了”分析错误,从注释、诗句看,应该是“大火星向下行”。‎ ‎15.“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第一问:①借景抒情。它写出了太原早秋的景色特点,霜降得早,寒风寒云渡过黄河。这一景象透露了诗人漂泊在外孤独凄凉的心情。②对偶。“霜威”“云色”是秋天的景色,“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早”“秋”是时间,形式上相照应,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景色特点。③拟人。“出”“渡”二字赋予霜威与云色以人的情态动作,显得生动形象。‎ 第二问:其中寄寓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凄凉之情,及对自己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必须答出至少两种手法,4分;感情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技巧以及情感的能力。“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诗句中所写的“霜威”“云色”是秋天的景色,“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标题中的“早秋”通过这两句的“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且诗人以“出”写“霜威”,以“渡”写“云色”,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这两句诗中的景象透露了诗人漂泊在外孤独凄凉的心情,使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再结合后面两联“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可知,诗人在这早秋的景象中寄寓了对自己家乡的深切思念。‎ 白话诗歌 随着时光的流逝,美丽的花儿都凋谢了;在大火星向下移动的时候,也正是炎暑消退之时。这时塞外已经开始下霜了,黄河以北已呈现出一派秋天的气息。仰望这边城的明月,我的心梦中回到故乡。我对家乡的思念,就像汾水一样没有尽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描写湘江秋景后,诗人不禁发问:“        ,        ,        ?”‎ ‎(2)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一个很美的意象比喻河畔的柳树,这两句是:“       ,       。”‎ ‎(3)杜甫《春望》中“    ,    ”两句,写出了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 答案 (1)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2)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3)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修路,对山水而言,破石动土,刀砍斧凿,撕裂植被是不可避免的。路,就像一条长长的沟壑,切割在山水之间。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但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而且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京承高速,就是其中一条梦境般的快速路。不但看不出丝毫的撕裂痕迹,反而使人感到,这山水,这路,原本就是    的一体。这一切,是修路人用智慧、汗水营造出来的。这山山岭岭,这广袤的野地,虽无言则有心,记着他们的    ,记着他们的流血与牺牲。这延伸路面,这些令人心惊的高山隧道,令人    。何谓劳动?就是用一颗热血的心,一双勤劳的手,创造出人间奇迹的行为。‎ 路旁燃烧的那一排排火炬树,把山野和路面映照得格外鲜艳,使之生机盎然。这,是修路人留下的佳作。而那些曾经盛开的波斯菊,刚刚谢去,有些花朵仍坚持在枝头。还有野山菊,热热闹闹开得正盛,(    ),是专门用来表彰种植它们的那些修路者的。尤其,金山岭下的那些野山菊,一丛丛、一片片地微笑在那里,仿佛与巍峨长城有个约定似的。它们遥相呼应,    。这,也是修路人留下的佳作。‎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虽然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但却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B.然而,在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再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而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C.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再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而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D.然而,在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尽管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但也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答案 B 解析 第一处语病“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属于前后脱节,应改为“在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第二处语病属于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这里没有递进关系,只有并列关系,因此把“不但是……而且是”改为“不再是……而是”。‎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晚秋摆出的一道盛宴 B.这是摆出的一道晚秋盛宴 C.像是摆出的一道晚秋盛宴 D.像是晚秋摆出的一道盛宴 答案 D 解析 根据前后语意,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格,因此排除A、B两项;“摆出”的施事者应该是“晚秋”,排除C项。‎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鬼斧神工 筚路蓝缕 拍案叫绝 心有灵犀 B.天造地设 风餐露宿 叹为观止 心照不宣 C.鬼斧神工 筚路蓝缕 叹为观止 心照不宣 D.天造地设 风餐露宿 拍案叫绝 心有灵犀 答案 B 解析 天造地设:意思是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工。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这里用“鬼斧神工”不合适,适用对象有误。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筚路蓝缕:意思是说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这里没有创业艰苦之意,用“风餐露宿”合适。叹为观止:现多赞叹所见事物已好到极点。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这里体现了“赞叹、赞美”的意思,用“叹为观止”合适。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也指互相之间明白或共同认可一件事物,做出相同的判断。同时,对方心中所想所希望的予以回应,而无需对方提醒。心有灵犀:比喻恋爱着的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这里没有“恋爱着的双方”,用“心有灵犀”不合适。‎ ‎20.下面是某人发给朋友的一则手机短信中的部分内容,有六处不合语体要求,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 我于昨晚明白家母重病住院、急需手术、资金不足的消息,甚为挂念。现拜托王晓峰给你5000元,以尽绵薄之力,请务必领受;他日抽闲我定当前往医院看看。祝愿老人家病体早日康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明白”改为“得知”;②“家母”改为“令堂”;③“资金”改为“费用”;④“给你”改为“捎去”;⑤“领受”改为“收下”;⑥“看看”改为“探望”‎ ‎21.请根据丰子恺先生的《燕归人未归》这幅画,围绕“等待”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10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柳丝舞动着柔美的腰肢,燕子呢喃着飞回了旧家。成双成对的燕子在柳枝间轻盈地跃动,如欢快的音符。一个女子凭栏凝神远望、等待着归人:远方的亲人啊,你何时才能像燕子一样,被春风唤回到我的窗前呢?‎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对于这类题,首先要分析画面,然后根据画面内容,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用得体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图中主要内容有“柳条飘飘”“燕子双飞”“一个女子”“栏杆”,所以学生在描写中可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将燕子双飞和柳条飘飘欢快的场景描写出来,然后再将图中女子远望的思绪表述清楚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每天下午五点,南京市盐仓桥附近都会有一对老夫妇在道路停车带搬凳子坐下,“人肉”占车位,等待儿女开车回家,如果孩子回来迟,两人就轮换着坐,直到孩子归来。针对此事,各方有不同反应。有的人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附近车主气愤又无奈:那是社会公共车位,不是他家私人的,但总不能出手对两个人怎么样吧?老夫妇的儿女也很委屈:附近车位确实太紧张,但也劝父母不要这样风雨无阻,却拗不过两位老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的作文题目,题干要求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由此,可以从老人的角度立意,老人代表中国父母,他们用占车位表达对孩子的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而附近车主应该对这样的爱给予一定的理解。也可以从儿女的角度进行立意,儿女不应该让父母去占车位,或者想其他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佳作展台】 ‎ 在一定限度内给予温情理解 南京市一对老夫妇“人肉”占车位等待下班归来的儿女,让附近车主气愤又无奈。此事也引起社会不同的反应。我认为,在一定限度内,应给予中国的父母温情的理解。‎ 这对夫妇的儿女曾劝自己的父母不要风雨无阻,而结果是拗不过两位老人。此时就不能以“没素质”“自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事件,因为它涉及了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父爱和母爱。我们应当给予理解,腾出空间让这份关怀润泽到底。‎ 当今社会的竞争激烈、压力陡增是不争的事实。赡养老人、养育小孩、工作应酬等等,让如今的年轻人背上更重的责任。父母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为了能给儿女减压,父母们也力所能及,所以才有北京外环父母凌晨4点为要上班而还在休息的儿女排公交,才有自发到公园为儿女相亲的事情,再到如今的“人肉”占位。‎ 这群父母也并非不明道理。他们不是违章收费替人占位,也不是故意要扰乱秩序。他们是在尽一种责任。儿女如此辛勤劳累,这些父母岂能安心在家嗑瓜子、看电视,而让已经疲惫不堪的年轻人转悠找车位?所以,那是一种出于本心的行为,我们应当看到其光辉的一面来自励,感受到有人关心的温暖,而非以一惊一乍的态度对待这其实没有严重后果的事件。‎ 当然,一个矛盾的兴起绝非空穴来风,一定有它的内因存在。比如,这是否暴露了该小区的车位管理不力?是否可以因此兴建停车场,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相关部门应就此实地调查,从而发现事件透露出的一些问题。‎ 固然父母之情需予以理解,但前提也是在一定限度内,尤其是法律限度,不能以至高之情为名义为所欲为。为儿女出国而伪造护照、利用职位之便为儿女铺路等等。这类行为绝对不能容忍。举着亲情的大旗,实际上是玷污这面洁白的旗帜。‎ 而此次父母“人肉”占位并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发生,相反能温暖人心,或许还能促进相关社区问题的解决。所以在一定限度内,我们应给予温情理解。‎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