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氾(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chuí)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君之薄(bó)也 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quē)秦 逢(páng)孙 戍守(shù)
答案 A
解析 A项,“氾”读fán;“缒”读zhu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从上往下送
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削减
答案 C
解析 “行李”指出使的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语气副词,表希望或商量语气,还是/代词,它。A项,介词,对;B项,均为连词,假如;C项,均为介词,用,拿。
4.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 C
解析 C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 C
解析 A项,军,名词作动词,驻扎。B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这里指郑国。D项,亡,动词使动用法,使郑亡。
6.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在壮年时,不被重用,到年老时却被委以重任,他心存不满,但迫于国君的压力,才勉强应允。
B.烛之武劝秦君,越国离秦很远,如果以越国作为秦国的边邑,那是相当困难的。
C.晋大夫子犯请求攻打郑国,可见子犯是不仁、不智、不武之人。
D.烛之武在危急时刻,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慷慨陈词,有对形势的分析,有对史实的引用,表面上是为秦打算,骨子里是为了保全郑国。
答案 D
解析 A项,错在“迫于国君的压力,才勉强应允”。B项,两处“越国”意思是“越过别的国家”。C项,应为请求攻打秦军,说“子犯是不仁、不智、不武之人”在文中没有依据。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杞子①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②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且使遽告于郑。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文嬴③请三帅,公④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秦伯⑤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选自《左传》)
[注] ①杞子: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杞子。②穆公:即秦穆公。③文嬴:晋文公之夫人,秦女也。④公:晋襄公。⑤秦伯:即秦穆公。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管:管理
B.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市:做买卖
C.且使遽告于郑 遽:立即
D.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冀:希望
答案 A
解析 “管”,钥匙。
8.下列给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B.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C.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D.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答案 D
解析 可以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内容断句。前半部分是秦穆公的行为,后面是他说的话。“素服郊次”,穿着素服在郊外等候,句意完整,可排除A、C。“二三子”是“辱”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选D。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驻守在郑国的杞子派人告诉秦穆公,让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自己可以做内应。
B.秦国老臣蹇叔不赞同劳师袭远的做法,但利令智昏的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意见。
C.晋国老臣原轸认为秦穆公贪婪伐郑,是天赐晋国良机,决心截击秦军营救郑国。
D.秦穆公虽因贪图疆场之利贸然出师,但失败后能勇于认错,不失为英明的君主。
答案 C
解析 C项,“截击秦军营救郑国”理解错误,“天奉我也”,截击秦军是为了晋国,而不是为了郑国。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译文:
(2)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译文:
答案 (1)劳师动众却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难道谁会不知道吗?
(2)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捕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却已经在舟中了。
解析 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虚词和句式。(1)“而”,表转折,却;“且”,况且;“其”,表反问语气,难道。(2)“追之”的“之”,指孟明等人;“诸”,兼词,之于;“则”,却。这两句话都有省略成分,需要补充完整。
参考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吧?况且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却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难道谁会不知道吗?”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遇到秦军。用四张熟牛皮,十二头牛犒赏秦军,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希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驭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晋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晋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十分愤怒,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忙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却已经在舟中了。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回来的军队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各位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撤换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小的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三、语言表达
11.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迈之人,夜间行动,深入敌营,慷慨陈词,顷刻之间,郑国转危为安。“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对烛之武这一形象的理解,根据上联,拟出下联。要求:字数相同,对仗工整,尾字声调为一声或二声。
上联:临危受命,几多热肠纾国难
下联:
答案 (示例)慷慨陈词,一番宏论退雄师
解析 要结合烛之武的事例,还要符合对联的特点(如词性相对,讲究对仗等)。
12.请根据以下示例,概括烛之武的事迹并作简要点评。(60字左右)
[示例]
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去蒙蔽。
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片忠心实在难得。
事迹:
点评:
答案 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国智退秦晋联军。
点评: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顾老迈之躯毅然赴难,其爱国之心实在可赞。
解析 要能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语言简练;点评部分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