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记叙的角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叙的角度”的相关内容,如什么是“记叙的角度”,不同“角度”的表达效果与作用等等。
2.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最佳的记叙角度,力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教材,获得对“记叙角度”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认识。
②印发例文:《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采用第二人称写法,《肥公正传》从较新的切入点写老师。要求学生对这两篇习作做较具体的评价。
2.情境营造:两篇例文与绝大多数同学以前写老师的习作有明显不同,能调动他们评点的兴趣。
附:1、《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见教材)。
2、肥 公 正 传
新学期伊始,消息灵通的人士透露:历史老师Mr.程,将会成为我们的新头!众人一片哗然,文质彬彬,身材肥胖的肥公——Mr.程怎能管得住我们这群野马呢?从此江湖多事了!没想到半个学期下来,肥公竟然平添了许多神通,高招不尽,众人难以招架,只得个个俯首称臣。
究竟这肥公有何能耐,居然如此“霸道”呢?只因这肥公身怀四宝。众看官别心急,请听我慢慢道来:
法宝一:请君入瓷法
走马上任后,肥公就充分发挥他的“外交手腕”和“美式公选法”,选出班上最有威信的“野马”,开了个研究会,研究如何搞好班上的纪律。于是乎,找缺点的找缺点,表决心的表决心,研究会成了检讨会、宣誓会。而后肥公就趁热打铁,任命他们为“
第 5 页 共 5 页
钦差大臣”,分管班上的纪律,“野马”变了身份,肥公又迫不及待地亮出了他的另一法宝。
法宝二:污点记录法
大概班主任的心理学都学得比较好的缘故吧,肥公抓住我们太爱面子的弱点,在教室后贴了一张大白纸,谁违纪就给谁记个大黑点,称之为污点。哪个能容忍自己的名字后面排上一大串黑点呢?这一法宝让平时那些胆大者都心怯三分。但毕竟是新生事物,怀疑者颇多。大白纸刚贴出,就有几个同学糊里糊涂地榜上有“点”了,大有存心和肥公对着干之势。于是肥公又出人意料地用上了他的另一法宝。
法宝三:欲擒故纵法
中午,几位榜上有“点”的同学果然被叫到肥公的办公室。出来时,他们竟个个带着笑容,几时见过“特别接见”的同学能笑着走出办公室?放虎归山,必有后患。有个别同学为肥公暗暗担心。不出所料,第二天,那几个同学名字后的黑线又长了一些。不用说,自然又得去见肥公了,但这回出来时,他们面上再没有笑容了。我们想,这回肥公终于开骂戒,但一问,却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了——肥公两次接见他们都只询问了一些学习上的困难、对老师的意见之类的话。也怪,打这以后,那几个名字后的黑点再也不见长了。
法宝四:感情投入法
肥公的和蔼是折腾我们的又一原因。和他攀谈,没有紧张,没有拘谨,有的只是和朋友之间聊天一样的畅快。肥公常说:“什么都是这样,真是狗屎。”肥公的那句“狗屎”的口头禅,班上更是无人不晓。语言上拉近距离不算,肥公还善用“大音稀声”法宝。一次,面对班上的“课堂风暴”,他就以许久的沉默为对策,迫使众“野马”慑服于“非暴力不合作”的仁慈与威严之下。经过这一遭,我们从心底里敬畏起他来。
肥公的法宝不断,班上成绩明显提高。我们不由得感叹:肥公真不简单!
教学过程
第 5 页 共 5 页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就这两篇文章或其中的某一篇做个评价,比如你认为成功的地方或需要改进之处,比如这两篇习作与你以前写老师的习作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可能有如下几种答案:
①《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语言生动,富抒情性;《肥公正传》语言活泼、有幽默感。
②《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用第二人称来写,好像与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很强的抒情效果。
③《肥公正传》写出了老师的个性,让人感觉这是个活生生的有亲切感的老师。
④两篇文章都写了很多细节。等等。
教师总结:
这两篇习作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其中有两点大家应该注意:一是人称的变化,这在写作学上称为“视角”,《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用第二人称,不仅便于赞颂,也更便于把众多闪光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而省去过渡的麻烦。二是切入点的选择,《肥公正传》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写活了一个个性鲜明的语文教师。
二、深入探讨
1.视角与切入点
(一)关于“视角”
①同学从书中找出教材对“视角”的解释并谈自己的理解。(教材过于简单化,此问目的是让学生对相关概念有清晰的了解)
教师补充并明确:视角一般指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
②各种人称的效果分析:
a、如果把《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一文中的“你”都改成“他”,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第 5 页 共 5 页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这篇习作中的“你”也可以换成“他”。但换后在抒情效果上可能要打些折扣。而一般意义上的第三人称的记叙。指的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即文中不出现“我”),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很多小说就采用这种视角。教材中把这种视角成为“全知视角”。采用这种视角记叙的好处什么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积累谈谈。
(教材对此有明确表述)
b.写老师能否用“第一人称”?用第一人称来写可收到怎样的效果?
试写一段文字:完成课后练习题一或练习题三。
交流讨论后明确:
·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直接充分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文中的“我”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自己,在这类习作中,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如鲁迅小说中的“我”。其实刚才的两个片段练习已经有了文学创作的意味,这需要大家合理想象,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心理才能写好,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写作也是师生沟通的一种途径。
·三种视角谈不上孰优孰劣,运用得当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即是最佳选择。
(二)关于“切入点”
教师:“切入点”即狭义的角度,教材在这点上混淆了视角与角度这两个概念。写作任何文体的文章都有个角度的选择问题。就记叙类文章而言,“切入点”即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其目的是更好的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凸显事件的启发意义。就像摄影,可正面,可侧面,可俯拍,可仰拍……
第 5 页 共 5 页
选准了恰当的角度,就能拍出最佳艺术效果的照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切入的角度得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请同学具体谈《肥公正传》在“记叙角度的选择”上值得借鉴的地方。
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答案:
①选择“肥公”最与众不同的细节,突出夫子的与众不同。
②选择“肥公”作为教师最平凡最普通的一面,
③避开了思维定势,没有写成“优秀教师风采录”。等等
教师总结:选择“切入点”的基本原则:新,奇,小、深。做到这几点,就能写出立意新颖深刻、个性鲜明的佳作。请同学想一想,要写出老师的个性,还有那些“角度”或“切入点”可供选择?
师生共同得出:
写老师的眼睛。
写老师的手。
写老师的记心与忘心,比如“我的老师忘心大”。
写老师的孩子对妈妈的看法。
写老师的衣着,老师很会打扮,很爱美,每天总让我们感受到青春活力。等等。
三、小结
视角的选择更多的体现了写作技巧方面的要求,但绝不能忽略内容表达与情感抒发方面的制约;而切入点的确定则更多地体现了观察、思考方面的深度与敏锐度,其中也有技巧方面的影子。写文章只有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写出美文,才能出精品。
四、布置作文:从课本规定的题目中任选一题。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