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解析

ID:580252

大小:1.97 MB

页数:24页

时间:2021-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 1.边读边思,认真研读原文,避免浮光掠影 (1)借助注释,粗读文章。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 文章,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结构。 (2)质疑解难,了解大意。通过细读,要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要遵 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 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所以应结合语境去揣摩。要注意把握文中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和文言虚词等文言现象。有的可 以联系课内学过的文言文知识,通过比较来确定本词的含义。 2.要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概括能力 (1)深入领会,把握内容。在掌握了字面意思后,要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 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记叙了什么事件,描写了几个人物,分几层意思等。 (2)理清情节,弄清结构。古代记叙散文在情节结构上很注重对事件过程的生 动叙述,甚至有时,作者就像是一位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可 见,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是我们阅读古代记叙散文首先要做的。如《烛之武退秦 师》,文章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 尽管文字简洁,可是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总体来说,其情 节结构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抑三扬的情节美”。 3.掌握技巧,鉴赏形象 阅读古代记叙散文时,要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去分析鉴赏人物形象。人物 形象塑造技巧可分为: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描写;侧面烘托、正面 烘托;人物经历、身份、修养等。如《荆轲刺秦王》的人物形象刻画就非常成功。 写荆轲,写得沉雄悲壮,塑造了荆轲忠义、刚直、果敢、机智的人物形象。还有 太子丹焦虑仁慈,樊於期豪爽慷慨,秦武阳外勇内怯等。另外,人物的性格特征 还要放到一定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去分析。 第 4 课 烛之武退秦师 俗话说“祸从口出”,其实“福也从口出”,舌头的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就看你怎么去利用。为国为民,摇唇鼓舌就会强于百万之师;造谣诬陷,搬弄是 非就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关键是要“修心”。如果烛之武不是心系国家的利益, 怎么会在危机关头,只身入虎穴呢?如果不是智勇过人,怎么会在秦国霸主面前 不卑不亢呢?又怎么会抵上兵车千乘、郑师十万呢?临危受命,善用矛盾,分化 瓦解敌人,只身说退秦军,他,维护了国家安全——他就是烛之武。 左丘明(约前 502~约前 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 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有《左传》 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其中,《左传》是我 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依照《春秋》编次,是对《春秋》的解释, 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丘明亦 成为史家开山鼻祖,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 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 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使者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 至在公元前 632 年 5 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 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 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 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 伙伴。秦、晋历史上素结“秦晋之好”(即两家联姻),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 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自然形成了。 1.史书体例 我国古代史书主要有以下六种体例: 2.《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 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 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 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 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 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是《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 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3.晋侯.、秦伯.围郑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第三等。爵位,君主国家 封贵族的等级。 4.是寡人..之过也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 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 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 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时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从西方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 南方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后来借以泛称接待或宴请宾客的主人。 晋 侯、秦 伯 围 郑, 以 其 无 礼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 于晋,且 贰于楚也。 晋 军 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国军队 函陵,秦军 氾南。 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氾南。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公子重耳和秦穆公。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因为。无礼于晋:指晋文公 出亡时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节接待他。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 附于楚。贰,从属二主。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 河南新 郑北。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段解:首段虽只有 25 字,却包含多层意思,作用甚大:①写出了当时郑国危 机的形势(两大国围攻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②写出围郑原因(“以其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③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危''矣, 若' 使烛之武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了,如果能派烛之武 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 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但烛之武推辞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佚yì之狐:郑国大夫。言于:对……说。若:假如。使:派遣。从:听从,同意。辞:推辞。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壮:年轻时。犹:尚且。为:做。已:通“矣”。] 层解: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而烛之武婉辞拒绝。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 要作用:交代了烛之武目前的境况,即一个久不为重用的老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来求您,这是 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我的过错啊。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烛之 ''许'之。 武就答应了。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是:这。过:过错。然:然而。焉:语气词。许:答应。] 层解:郑文公贵为国君,诚恳道歉,引咎自责,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 段解:烛之武先是婉拒,后又承担起说秦重任,这就使这篇说理性文章情节 波澜起伏,毫不呆板。一个“许”字,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不计 较个人得失。这一部分内容用粗线条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 的义勇行为做了必要的铺垫。 夜' 缒' 而''''''出,见'' 秦伯,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出去,烛之武去进见秦伯, '''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层解:以退为进,使对方放松戒备。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焉''用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为什么要 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势力雄厚了, '君'''之薄'也。 若'''舍''郑 以' 您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 ''''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 '''''共'其'乏困,''''' 君 '''''亦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来说,也没有 无 所'害。 什么有害的地方。 [越:越过。以:目的关系连词,可不译。鄙:本指边邑,这里用作意动词,把…… 当作边邑。焉用:何用,为什么用。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薄:薄 弱,削弱。若:如果。以为:以之为,把它(郑国)当作。行李:出使的人。原写作 “行吏”,后习惯写作“行李”。 共ɡōnɡ:通“供”,供给。其:代使者。所: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 词性词组,译为“……的……”。 层解:阐明利害,动摇秦君;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且'君尝'为晋君 赐矣,''许''君''焦、瑕,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朝'' 济' 而' '夕' 设版焉, 君之所 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到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 知'也。 知道的。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 郑, 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 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 ' 取'''之?'''阙秦' '' 以利晋, 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土地减少却让晋国受益, 唯''君图之。” 秦伯说,''' 与郑人 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听后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戍守,自己于是就 ' 乃'还。 率军回国了。 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这句话是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 的事。济:渡河。厌:通“餍”,满足。既:已经,……之后。封:第一个“封”, 名词用作动词,理解为“使……成为疆界”。第二个“封”,疆界。肆:延伸、 扩张。阙:侵损、削减。焉:兼词,于何,从哪里。之:代指土地。以:表目的 的连词。利:使动用法,让……受益。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图:考虑。说: 通“悦”,高兴。盟:订立盟约。使:派。 杞qǐ子、逢pánɡ孙、杨孙:这三人皆为秦国大夫。戍:戍守。乃:于是, 就。 层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段解:烛之武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并不乞怜。他利用秦晋之间的 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使人信服。最后秦伯不仅答允退兵,而 且助郑防晋。 子犯请' '''击之,'''公曰:“不可。微 晋国的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 '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 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 ''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 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 段解:在秦穆公背叛同盟、单独和郑国媾和的情况下,晋军并未向秦军进攻, 可见晋文公并不昏庸。他向子犯解释理由的一番话,更显理智。能隐忍不发、随 机应变,不愧为一代明君。倘若进攻秦军,势必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 ,译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 ,译为 (3)夫晋,何厌.之有 通 ,译为 (4)秦伯说. 通 ,译为 (5)失其所与,不知. 通 ,译为 答案 (1)“矣” “了” (2)“供” “供给” (3)“餍” “满足” (4)“悦” “高兴” (5)“智” “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古义: 今义:掌管某项工作。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答案 (1)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可译为“您”。(2)东方道路上 的主人。(3)出使的人。(4)那人,指秦穆公。 三、一词多义 (1)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停数日,辞.去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封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3)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则名微.而众寡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5)以 敢以.烦执事 以.乱易整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其无礼于晋 越国以.鄙远 (6)其 以其.无礼于晋 君知其.难也 共其.乏困 失其.所与 吾其.还也 (7)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答案 (1)推辞/告辞/言辞,此处指借口 (2)动词,使……成为疆界/名词,疆 界'(3)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名词,边远的地方/形容词,目光短浅'(4)没有, 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副词,稍微,略微/形容词,小,不出名/副词, 暗暗地 (5)介词,拿/介词,用/介词,把/连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6)代词, 郑国/指示代词,这,那/代词,他们,指出使的人/代词,自己的/副词,表商量或 希望语气,还是 (7)连词,假如/代词,你/副词,似乎,好像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②与郑人盟. (2)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越国以鄙.远 ②既东封.郑 答案 (1)①驻军 ②结盟 (2)①在夜晚 ②在早上;在晚上 ③向东 (3)① 以……为边邑 ②以……为疆界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若不阙.秦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 (1)恩惠 (2)①使……减少,侵损、削减 ②使……亡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形容词作动词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答案 (1)①远方的土地、国家,这里指郑国 ②缺少的东西 (2)①变雄厚; 变薄弱 ②损害 4.数词的活用 数词作动词 且贰.于楚也 答案 从属二主 五、文言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 (2)夫晋,何厌之有(''''''''') (3)以其无礼于晋(''''''''')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5)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6)敢以烦执事(''''''''')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8)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答案 (1)判断句(“也”表判断,“是”是代词“这”) (2)宾语前置句(“之”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应为“夫晋,有何厌”)'(3)介词结 构后置句(现代汉语中应为“于晋无礼”)'(4)介词结构后置句(现代汉语中应为“于 君有益”)'(5)省略句(句首要补充主语“秦穆公”) (6)省略句(应在“以”后补充 “之”,指代亡郑这件事)'(7)省略句(“以为”中间应补充“之”,译为“把它作 为”) (8)省略句(“军”,动词,意为“驻扎”,后应补介词“于”) 永远的烛之武 ①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 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 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②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饱受冷落,大半生怀才不遇,满腹经纶 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 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 他。 ③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 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 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④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 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 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得更加清晰了。当一 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 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 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 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⑤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 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 人情的深谙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 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 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这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 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他就是烛之武。 ⑥永远的烛之武。 [赏析点评] 这篇散文饱蘸感情,歌颂了一个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 老人烛之武的形象。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善于通过合理的设想、丰富的情境,触发 人们的审美感受,如“苍老的身躯”“斑白的头颅”“须发尽白”等词,使课文 中只有语言描写的烛之武的形象更加丰满。另外,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值得称道, 多用短句和整句,使文章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一、思维建构 请把方框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答案 晋、秦围郑 二、内容把握 本文通过记叙在秦晋围郑的危急形势下,烛之武巧退秦军解除郑国之危的经 过,表现了烛之武 的精神,也表现了他的 ,同 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答案 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勇纾国难的外交机智和高超的辩才 1.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情节的?请填写下表。 答案 2.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 系?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 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 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①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 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②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一在氾南,两军分驻,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 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3.请用一个字概括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精髓所在,并具体谈谈烛之武游说秦伯 采用了怎样的思路。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个字就是“利”。烛之武首先抓住了秦伯为利的心理,循循善诱 地谈了“亡郑”和“舍郑”与秦国的利害关系,让秦伯感到“亡郑”无益,反而 有害,从而解了郑国之围。 (2)具体思路: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让秦伯权衡。 ②“亡郑陪邻”,让秦伯考虑是否要增强晋国的实力。 ③“过河拆桥”,晋国国君(晋惠公)忘恩负义,请秦穆公三思而后行。 ④“晋国扩张论”,晋文公的胃口越来越大,矛头指向,秦穆公应该很清楚。 ⑤“舍郑有益论”,两国邦交,“共其乏困”,多加一盟,加强力量,牵制 晋国。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潜台词是什么?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说明了烛之武年轻时没有得到郑伯的重用。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烛之武对郑伯的不满以及自己满腹委屈的情绪。(烛 之武因怀才不遇,虚掷青春,而产生悲叹和不满的情绪,这是很正常的表现。) 5.本文是如何刻画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通过其“言”来刻画。烛之武虽然得不到重用,但因能言善辩却 早已闻名郑国;国难当头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 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不卑 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 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人们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个“志士”,有人说他是一个“勇士”, 有人说他是一个“辩士”。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他是一个志士。“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 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义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 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观点二:他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 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揭示了他的勇士 性格。 观点三:他是一个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 而谈,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 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 『读写能力』 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 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 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 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写文章如何才能做到详略得当呢? 一、 弄清楚什么是详写和略写?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 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 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二、 弄清楚详写和略写的关系。 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 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 能详写,否则文章就会显得啰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 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 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二者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一般来说,详写经常用 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 物的广度。 三、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 最能直接地、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 有些联系,完全不写,就会对主要方面有影响——或者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内 容显得单薄,或者使详写部分缺少陪衬,属于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 写。 『针对练笔』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描写一段烛之武劝说秦伯的场面描写,注意详 略得当,前后照应,不少于 200 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你是何人?”营前将士拦住了烛之武的去路。 “我是来见你家大王的,我是郑国的使者。”烛之武紧紧盯着兵器上泛出的 白光,很从容地答道。 中军帐内,秦伯正独坐案前,将士们手按剑柄分列左右,空气压抑,四周鸦 雀无声。 秦伯随意地看了烛之武一眼,然后沉默了片刻。“你是敌国的使者,这不是 你能随便来的地方。”他突然说。 烛之武说:“我说几句话就会走。难道您真的以为晋国是秦国的忠实伙伴吗? 难道您真的以为晋文公是您的朋友吗?难道您真的以为灭了郑国就对您有好处 吗?难道您……”秦伯突然打断了他的话,“拖出去,斩了。”“执迷不悟!”“够 了!你必须死!”“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拖出去!”“朝济而夕设版焉! 哈哈哈哈!”烛之武仰头大笑。秦伯一怔,“慢!”秦伯看了看毫无惧色的烛之 武,突然笑了:“好,我倒要看看你还有什么能耐!来人,松绑!” 解析 场面描写就是要根据课本内容设置合理的时间、地点、周围的人物及 其反应;课文只有烛之武的语言描写,写作时要调动想象,设置周围人、秦伯等 的动作、神情、语言等,突出烛之武的勇敢、机智。 『直击高考』 (2016·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 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 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 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 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 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 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 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 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 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 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 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 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 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 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 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 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 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 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 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 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 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 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 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 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素来仰慕李台州至 孝之名”错,原文是“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谈间,公为予言 李台州母子事……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参考译文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是北地人,但不知在什么郡里。母亲姓展,是父亲的 妾,生下宗质后,遭遇靖康之乱,母子失散。宗质因为父亲的功勋取得入仕权利, 长大后,做官所到之处必定寻找母亲,但终无所获。他的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做 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找遍东南一带都没有,会不会在蜀地呀?”(于是) 跟随司马季思到西面去。船只经过的各州,或者郡县,或者村市,他一定登上岸, 遍地大声呼号,喊“展婆,展婆”。到天黑,哭泣着回来,也不肯吃饭。司马家 人也为他哀痛,必然设法宽慰劝解他,他才一边抽泣一边勉强吃点东西。司马季 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最终没有找到。到达荆 州,又是这样。每天早晚哭号,直至咽喉疼痛,气息虚弱,才在茶楼休息一下, 流下伤心的眼泪。 坐了一会儿,一个乞讨的老妇人走到他跟前,躬身作揖说:“大人给我一两 文钱吧。”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喝过茶后,问她 的居处、姓氏。老妇人却勃然大怒说:“大人能给我几个钱,何必急忙问我姓名? 我并非乞丐。”宗质站起来恭敬地道歉说:“我内心惶恐,触怒了阿婆。希望您 平息怒气,不妨说说,有什么坏处呢?恐怕是邻里或者亲戚,我愿倾其所有为您 祝福。”老妇人面露喜色说:“我姓氏很特别,不可对他人说。”宗质极力恳求, 她忽然说:“我姓展。”宗质惊讶地站起来,抱着老妇人大哭着说:“您是我的 母亲啊。”老妇人说:“大人不要误会,我的儿子有胎记,右边腋下有颗紫痣, 痣很大,像杯口。”宗质起身拜了拜说:“对。”袒露右臂让她看,于是母子两 人相互抱着哭了。旁边观看的有上百人,无不感叹流泪。 宗质背着他的母亲回来,司马季思与家人子女也哭了。从此边做官边奉养母 亲十多年,母亲以高龄寿终,宗质也老了。 宗质在乾道庚寅年间在洪州任副职,当时我做奉新县令,多次拜访他,不知 道他们母子分离的事。第二年,我在中都做官,宗质到达朝廷,被授予台州知州。 朝中大臣说:“李台州,是曾觌的亲家。曾觌没有孩子,就把李台州的孩子当成 自己的孩子。”我也没有再与他见面,也不知道他的孝迹。 十七年后,李台州已经去世,我与丞相京公同朝辅政。谈话间,京公为我说 起李台州母子的事。我八岁时,母亲去世,终身饱含遗憾。听到他的事,我哭泣 不止,内心触动,而为他写了此传。 赞语说:孔子说:“对父母至孝、对兄弟至爱,可以与神明相通。”就像李 台州,生下来不知有失散的母亲,长大后懂得寻找母亲,寻找而找不到,找不到 又不停止,走遍大半天下,到年老才找到母亲。当年苏东坡颂赞朱寿昌,到现在 咏叹赞颂传为美谈。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 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不是至孝怎能与神明相通,没有与神明相通怎能找到 母亲?我常常对士大夫说起这件事,听到的人必定哭泣。谁没有母亲?有母亲谁 没有这个心呢?那些还不曾失去母亲,有母亲在不必寻找母亲,母亲健在,有的 人却忽视或不孝敬母亲,有的违背母亲而不爱母亲,这样的人难道会有像李宗质 那样的心性吗? 『素材迁移』 烛之武少年之时就积蓄经纶之才,精通纵横捭阖之术,希望成为治国之能臣。 虽然郑伯不能知人善用,唯才是用,使得烛之武被埋没,但是机遇最终还是叩响 了烛之武的大门。烛之武毅然把握住了这个机遇,不仅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和 生灵涂炭的悲剧,还为自己的人生在最后填沟壑之前挥洒了鲜亮的一笔,实现了 其人生的追求,成为中华历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他怀才不遇,却能在临危之时 深明大义。由此观之,成功者的前提是有本领,有胸怀,有爱国心,有责任心, 之后才是机遇。 [运用角度] “选择”“爱国”“发现人才”“小我与大我”“机遇与准 备”“关键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等。 [运用示例] 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 之。”(林则徐语)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 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 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 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 更加固了他的沉稳与勇毅。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 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释放和爆发。这一闪亮时刻,更被左丘明永铭青史。“机 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生命的危 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要“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 风雨之中了。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