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包身工
一代宗师
——
夏衍
1936
年
6
月,您发表了被誉为中国报告文学典范的作品
《
包身工
》
,并立即获得巨大的社会反响。您是在艰难地、认真地进行大量调查、体验的基础之上,以惊人的透视力,对
“
包身工
”
所处的人间地狱做出了精确的判断,得出了深刻的认识,然后运用您特有的冷峻、锐利的笔锋,把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工人最底层的生活,血泪斑斑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您让我们认识了
“
芦柴棒
”
,了解了
“
小福子
”
,知道了
“
呻吟着的每一个锭子上的中国冤魂
”
……
您在充满惊涛骇浪的
20
世纪中国文坛上奋战
70
载,以不知疲倦的独特品格、英勇善战的辉煌业绩,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爱戴,成为我国卓越的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文化战线领导人。
您在
85
岁高龄时,依然把长达
33
万字的重要著作
《
懒寻旧梦录
》
献给了人们。
在您
90
岁生日之后,您对身后之事做了不同寻常的安排:把价值百万元的藏画,统统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条件是:不要奖金,不要奖状。因为您忘不了,是浙江的父老用官费送您去日本求学。
把稀世珍宝
《
纳兰性德长卷
》
捐献给上海博物馆,条件依然如上。因为您忘不了,是上海这座光荣的城市把您引上斗争的舞台。
把价值连城的珍贵集邮无偿地捐献给国家。
把自己的全部藏书捐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您,就是深受人们景仰的一代宗师
——
夏衍。
作者介绍
作品
创作有电影剧本
《
狂流
》《
春蚕
》
,话剧
《
秋瑾传
》《
上海屋檐下
》
及报告文学
《
包身工
》
。改编创作有
《
在烈火中永生
》《
革命家庭
》《
祝福
》《
林家铺子
》
等电影剧本
评价
曾获
“
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
”
荣誉称号。
《
包身工
》
反映的是
“
一
·
二八
”
前后到抗日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
“
包身工
”
。
背景解读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对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的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有三个基本特征。
1
.及时性。
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
“
文学轻骑兵
”
的作用。
知识链接
2
.纪实性。
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 一般来说,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但不是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描写的对象。报告文学要追踪事实,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值得它们去报告,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
3
.文学性。
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道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 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但它在艺术形象性上的要求是很高的。人物特写自然必须在介绍人物事迹中努力刻画人物,即使在以写事为主的作品中也离不开写人,如果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必然会大大加强感染力。 报告文学还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
3
.词语辨析
(1)
营利
·
盈利
二者都有
“
获得利润
”
的意思。
“
营利
”
指谋求利润,属主观行为。
“
盈利
”
指获得利润,属客观结果。
词语
例句
营利
①
某男子以营利为目的,非法开设六合彩码站,从中非法盈利六万元,潜逃两个月后被唐山市开平警方擒获。
盈利
②
这个企业今年有
5 000
万元的盈利,但王经理却说不能只为营利而不顾信誉。
(2)
抱怨
·
报怨
两者都有
“
心里不满
”
的意思。
“
抱怨
”
指心怀不满,向人说另一个人的不对。
“
报怨
”
指对所怨恨的人作出反应。
词语
例句
报怨
①
在公私关系上,我们既不能挟公权以报私仇
——
即人们常说的公报私仇,同时,我们也不能为了以德报怨而曲意逢迎,以公益换取私谊。
抱怨
②
香港海洋公园的游园率一直较低,游客们抱怨这家全球最小的迪斯尼乐园游乐设施太少。
(3)
长年
·
常年
两者都有
“
时间长
”
的意思。
长年:一年到头,整年。
常年:
①
终年、长期;
②
平常年份。
词语
例句
常年
①
2016
年登陆或影响漳州市的台风或热带风暴个数预计比常年略多,约
4
~
5
个。
长年
②
因工作性质关系,他长年在野外奔波忙碌。
4
.熟语运用
(1)
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2)
一听天命:完全听从上天的安排。
(3)
里应外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4)
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1
.
《
包身工
》
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获取了大量详细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课文中用到了哪些材料?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运用这些材料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提示
】
线索
(
时间
)
新闻事实
背景材料
作用分析
四点
一刻
“
蜂房般的格子铺
”
的住房里,包身工起床,开始了一天非人的生活
包身工来源、带工老板的
“
手面
”
和财产
描述了包身工恶劣的居住条件,极俭省地描绘出她们日常境遇的悲惨。
“
带工
”
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
线索
(
时间
)
新闻事实
背景材料
作用分析
四点半
之后
包身工吃饭的场景,包身工吃猪食一样的饭
社会背景以及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
把包身工猪狗般的非人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地说明了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无耻勾结,是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
五点钟
之后
包身工在
“
三大威胁
”
和
“
三大危险
”
威胁下的工作
出入厂凭证的来历以及东洋厂
“
飞跃地庞大
”
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
描述了工厂恶劣的劳动条件和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确凿的数据,有力地揭示了帝国主义靠敲骨吸髓的榨取来积累财富的罪恶本质
2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作者是怎样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提示
】
描写方法
举例分析
“
面
”
的描写
(
群体描写
)
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如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作者运用速写式的手法描绘出包身工的群像,搭起了包身工悲惨生活的一个基本框架
描写方法
举例分析
“
点
”
的描写
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
“
做到死
”
,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命运。通过对
“
芦柴棒
”
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细节描写
如她们
“
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
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
”
等,都使得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1
.结构图示
2
.主旨归纳
《
包身工
》
是在获取了大量详细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文章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布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1
.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应考点
】
分析文本结构
【
提示
】
结合文本内容作答。
【
答案
】
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这中间使用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作
“
猪猡
”
的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之后,就以
“
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
‘
包身工
’”
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之后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
“
廉价
‘
机器
’”
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2
.这是一篇令人深感震撼的报告文学,因为文中透露着作者种种强烈的感情。你认为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应考点
】
鉴赏作者情感
【
提示
】
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作答。
【
答案
】
①
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全篇文字,都透露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的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她们深深的同情。可以说,作者是流着眼泪写的,我们是流着眼泪读的。
②
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憎恨。在文中,作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他们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嘴脸,还用了很多反语来对他们进行鞭笞。
③
文中还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之情,这种悲情很复杂,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痛惜。
所谓
“
点
”
,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
“
面
”
,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
“
点
”
的详细描写和
“
面
”
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
点
”
,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
面
”
,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技法镜鉴
点面结合
本文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文章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又有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床、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
“
芦柴棒
”“
小福子
”
等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
“
芦柴棒
”
为例,通过
“
生病被打
”“
被泼冷水
”“
抄身
”
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的
“
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
”
的悲惨命运。
“
小福子
”
遭到拿莫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这样安排选材,使文章点面结合,增添了文章的内涵,读者读起来如亲临其境。
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视角笔触横向化。就是要把观察的视线横向展开,要看到整个场面在同一个时间里所发生的事,不能只集中看一点。
2
.一面带多点。就是既有整体的概括,又有重点的具体描写。一般采用先总述再分述的方法,这也是我们进行场面描写时常用的手法。
3
.多面聚一点。就是以某种活动为面,以所见所感为点将整个动态的场面联系起来。这种写法也用来描写比赛的场面。
【
即时小练
】
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一个场面,
200
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
示例
随着老师的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摆好了姿势,用脚顶着脚,勾住脚;身子往后倾,双手像只铁钳似的,用力抓住大麻绳。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狮队,互不相让。双方拉拉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
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叫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的方向拉。我的手都拽红了,脖子憋得通红,两只手像刀割一样疼,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我咬紧牙关,忍着疼痛,心想: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放松,要赢,一定要赢。
【
考点透视
】
高考语文
《
考试说明
》
要求考生能够明晰报告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里的报告指两类文本,一类是报告文学,一类是调查报告。
对接高考
报告文学阅读
【
考查趋势
】
高考语文试题对报告文学的考查主要侧重于鉴赏评价、探究能力两方面。鉴赏评价侧重于就文本特点如表现手法进行考查并有所拓展,而探究题设题的点和面均在思想与价值方面作深入的个性化探讨。新课标卷近几年来没有考查报告文学。
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了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着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冷涩不堪。在他们疲乏不支的躯体上,一个个都被棉花灰裹着,远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飞絮的花衣。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
(
在他们的生活状况上着想,根本就不能说是
“
人
”
)
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弥漫的车间
(
工人工作的地方
)
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
这些血汗被榨取了的工人,现在心坎里都起了异样的感触。他们失望而又沉默地经过管门的挨次严厉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里去了。
“
隆
……
隆
……”
常动不息的机器,仍旧不断地旋转着。
“
呜
——
”
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
……
这正是
“
不准停工
”
的
“
明天
”
——
旧历端午节。
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各自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食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饭碗便时常离开手而去从事工作。
——
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里都似乎是处在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
……
的情景中。
沉默着
……
只有机器转动声
……
一张数字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
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从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
”
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
“
唉
……
唉
……”“
王阿三、张小毛
……
开除了
”“
开除了九个
”
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
……
一切依然继续着
——
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
(
选自
《
中国青年
》1926
年
6
月,有删改
)
1
.
关于
“
布告
”
在文中有不同的叫法,请找出两三处,试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
叫法有
“
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
”“
赫赫布告
”“
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
”
。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
“
布告
”
经常给人带来坏消息,不是无报酬的加班,就是开除工人。从某种程度上说,
“
布告
”
可以看作贪婪残酷的资本家的象征。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
本文描绘了旧中国纺织工人凄凉惨淡的情景,他们从早到晚站在机器面前流血流汗,吃的是落满花絮的用蒸汽水泡热的饭,大字不识,受教育的权利先天就被剥夺,出厂时还要被当作贼似的搜身。作者愤怒地控诉和声讨了资本家吃人的罪恶。
【
方法归纳
】
第一步:抓标题。报告文学的标题常常会采用一些修辞手法,所以命题者常常会就标题来提问。我们要想准确作答,必须要重视标题。
第二步:抓结构。报告文学大多在结构的安排上非常巧妙。一般来讲,报告文学的结构模式有总分总,倒叙、插叙、顺叙,纵断面、横断面等,
“
一线穿珠
”
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高度集中起来。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去回答关于结构方面的提问。
第三步:抓词句。命题者非常喜欢就报告文学的关键词句命题,所以我们应该善于抓住其关键的有意蕴的词句去分析答题。解答字词句的题目时,不能孤立地去看,一定要把它放置于全文或前后文的语境中去理解,这是解题的关键。
第四步:抓人物刻画和主旨概括。报告文学通常会就其人物刻画和概括文章主旨方面进行考查。回答人物刻画的题目,要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要抓住细节描写;概括主旨的题目,我们可以使用
“
通过写
……
表现了
……”
这种句式来组织答案。
哲人日以远 典型在夙昔
(
节选
)
——
纪念夏衍同志逝世十周年
袁 鹰
夏衍同志于
1995
年
2
月驾鹤西去,岁月不居,忽忽已是十年。他的崇高风范,嘉言懿行,长留人间。夏公一生著作等身,范围很广,涉及文学、戏剧、电影、社会科学、新闻和翻译,文学范围内除诗词外各种写作形式也都擅长。翻阅之际,不仅仅仿佛又一次次亲近老人温文儒雅、坦诚亲切的音容笑貌,更能又一次次地触摸他的心灵,感受他真诚坦率忧国忧民的大海般的情怀。
美文赏读
夏公生前一再说自己一生最值得怀念的是从事报纸工作的十二年。八年抗日战争加上四年解放战争的十二年,正是中华民族从沉沦到振兴、从屈辱苦难到扬眉吐气的十二年,作为从
“
五四
”
大潮中走出来的革命志士,作为在大革命失败后党处于危急时期毅然投身中国共产党队伍的老党员,这十二年正是他用笔直接从事战斗、锥心泣血、经受艰辛严峻考验锻炼的日日夜夜。他的
“
记者生涯
”
,并不单纯是负责采访报道的新闻记者,实际上是总编辑、夜班编辑、记者、评论员、副刊主编等多种职务集于一身,无日无夜不在伏案挥笔,
从社论到时评,从通讯到杂文,从三四千字的评述到三言两语式的一二百字的短文
(
抗战后期的重庆
《
新华日报
》
副刊上,他还创造一种只有几十个字的三言两句式小杂感,署名司马牛,当时读者称之为
“
司马牛杂感
”
)
。只要报纸版面需要,战斗宣传需要,提笔就写,一挥而就,倚马可待,署许许多多不同的笔名,或者根本不署名字。篇篇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反应迅疾,观点鲜明,立论尖锐,文风犀利。
举一个小例:
1945
年
10
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夏公奉命去上海,将
《
救亡日报
》
改名
《
建国日报
》
迅速出版,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党政军官员对沦陷区大搞
“
劫收
”
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他写了一篇短稿:
“
(
一
)
上海人最怕两种人,一种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一种是地下钻出来的。
(
二
)
要在上海找房子,必须要有两种条子,一种是金条,一种是封条。
”
寥寥五十多字,连署名都没有,立时在上海人嘴上流传,表达他们对那批发
“
劫收
”
财者的愤慨。
那年冬天,我进入由姚苏凤、冯亦代先生主持的上海
《
世界晨报
》
,开始五十余年的新闻生涯。当编辑不久,就有幸每天在第一版发一篇夏公署名东风的司马牛式小时评
《
蚯蚓眼
》
。这个小专栏,成为报纸每天吸引读者的亮点。例如
1946
年
3
月间,国民党
“
军统
”
头目戴笠座机在南京附近撞山失事,机毁人亡,尽管
“
中央社
”
没有正式公布消息,但是社会上很快就广为流传,人们奔走相告,喜形于色,有些天真的人甚至高兴地以为中国特务统治也许就此垮台。夏公立即在
《
蚯蚓眼
》
写了一条:
“
戴笠将军乘飞机失事的消息,成了全市议论的中心。中国人永远把人看得太重,把制度看得太轻。
”
短短两句话,就给读者送上一副清醒剂。
夏公对时事对政治的敏感和责任心,决不止从事新闻工作的十二年,几乎是终其一生的。上海解放初期,他身兼多职,任务繁重,百忙中仍然每天抽暇在
《
新民晚报
》
的
《
灯下闲话
》
中写一篇几百字的时评,针对当时各种各样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思潮,及时指点、引导、匡正。一年间竟写了二百多篇。其后十多年,也常常用杂文及时评抨击种种时弊和不正之风,有的文章因而成了
“
文革
”
中的罪名。夏公直到晚年,尽管在十年动乱中受到凶恶摧残导致目损肢折,他依然尽可能保持几十年来每天总要写几百字的习惯。廖沫沙同志为
《
夏衍杂文随笔集
》
所作的代序中说:
“
单凭写作上的这种勤劳和数量的如此巨大,我们在现代中国文坛上能找到的有几人?在世界文坛上又能找到多少?
”
在八十年代末叶和九十年代初,我几次到他北京西单大六部口寓所去拜访过。夏公已到耄耋之年,身体渐不如昔,说话声音也轻了,但是思路敏锐清晰如故。他一直认为人口问题、教育问题和司法问题是我们建国以来工作中的重大失误,谈起来就会滔滔不绝,表现出深深的愤慨和忧虑。不过他并不悲观,有一次对我说过一句语重心长的话:
“
关键在民心,老百姓都看着你,光唱高调说空话是不行的,老百姓见得多了!
”
一个与世纪同龄、经历过那么多风霜雨雪、辛酸苦辣的人,又受
“
文革
”
炼狱的洗礼,成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他预见国家民族的前途必定光辉灿烂,坚信人民的力量必定会推动历史的进程。他晚年就一再宣称:
“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从来不悲观!
”
这可算是老人的遗言,十年以后,仍在我们面前熠熠发光,继续给我们许多启迪、警示和激励,告诫我们不管可能见到突然蔽日的阴云,不管可能碰到无端横阻的挡路石,也不管前行路上可能荆棘丛生,暗潮涌动,都不要悲观,永远相信党,相信人民。正是:
“
哲人日以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
(
摘自
《
解放日报
》)
【
精要赏析
】
作者从从事报纸工作的十二年勤勤恳恳,用笔和敌人进行战斗,对时事政治的极具责任心,以及多次经历风霜雨雪、辛酸苦辣,但始终保持着乐观精神等方面,来表现夏衍的崇高风范、嘉言懿行。文章采用的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主要是语言描写,如
“
关键在民心,老百姓都看着你,光唱高调说空话是不行的,老百姓见得多了!
”
还有一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如作者与夏衍于寓所交谈中的一段,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侧面描写中有他人对夏衍的评价,如引用廖沫沙在
《
夏衍杂文随笔集
》
所作的代序中的话;文章还通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夏公的高风亮节。
【
好书推荐
】
夏衍
《
上海屋檐下
》
夏衍
《
法西斯细菌
》
孟醒
《
夏衍的苦痛与自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