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括
《
记念刘和珍君
》
以
“
三一八
”
惨案为背景,以为刘和珍写点纪念文字为切入点,记叙了刘和珍等人的事迹,阐发了作者对
“
惨案
”
的态度,抒发了对革命者的哀悼和对反动派的憎恶,体现出鲁迅先生
“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的特点。
内容概括
《
小狗包弟
》
以
“
文革
”
为背景,记述了一只可爱的小狗在
“
文革
”
中的遭遇,表现了作者深深的忏悔,反映了作者勇于自我解剖的可贵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那个灭绝人性的年代的批判。本文是巴金先生散文巅峰之作的代表作品之一。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
是一篇回忆录性质的散文,赞美了梁任公先生的学识、人品和丰富的情感。以记事为主,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学法指津
这个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写人
(
物
)
记事的散文。
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作者描摹他们的音容笑貌,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字里行间融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很可能就是作品的
“
亮点
”
,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
学法指津
1
.抓细节。
写人记事的散文大都以写人物事件的片段见长,重视细节描写,这些细节往往诠释着人物个性。
2
.理线索。
既然散文以
“
散
”
名世,形式活泼,章法自由,那么与此相应的文章线索就必不可少。从头到尾、从外到内散乱的散文不是散文中的精品,就像散乱的珍珠不能成为艺术品一样,所以要特别注意线索。
学法指津
3
.品情味。
写人记事散文不唯叙事,还重抒情,情感成为一条串联全文的线索。不过此处的情味不局限于情感,还包括情趣、趣味等。情感、情趣和趣味是散文的灵魂、核心。一篇文章有总体的情味,也有局部的情味。揣摩总体的情味要靠归纳总结,宏观把握;揣摩局部的情味要靠精细的分析,深切的体会。
4
.学语言。
品味语言是学习语文、学习散文的最基本的任务。
7
记念刘和珍君
读点鲁迅,我们可以少些肤浅,少些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和丑陋。读点鲁迅,我们才能逐步成熟,正视人生,直面社会,热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首先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
横眉冷对千夫指
”
,有憎才有爱,鲁迅是我们毕尽一生要倾心阅读的一部大书。
读点鲁迅,在你孤独无助时,那是一根神奇的拐杖;在你彷徨无奈时,那是一盏不灭的明灯;在你空虚单调时,那是一餐无价的精神食粮;在你沉沉入睡时,那是你枕下的宝典!
作者介绍
作者
鲁迅
(1881
—
1936)
,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小说、散文和诗歌。
1918
年
5
月,首次以
“
鲁迅
”
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狂人日记
》
,揭露和抨击了人吃人的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30
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
1936
年
10
月
19
日病逝于上海。
作品
小说集
《
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
散文集
《
朝花夕拾
》
文学论著
《
中国小说史略
》
散文诗集
《
野草
》(
含
《
风筝
》《
雪
》
等
)
论文集
《
门外文谈
》
杂文集
《
坟
》《
热风
》《
华盖集
》《
华盖集续编
》《
南腔北调集
》《
三闲集
》《
二心集
》《
而已集
》《
花边文学
》《
伪自由书
》《
准风月谈
》《
集外集
》《
且介亭杂文
》《
且介亭杂文二集
》《
且介亭杂文末编
》
等
评价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人民称为
“
民族魂
”
。
1926
年
3
月
16
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国民军违反
《
辛丑条约
》
,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
月
18
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
200
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
“
三一八
”
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背景解读
3
月
25
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牺牲烈士的悼念,对反动文人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
4
月
1
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愤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
《
记念刘和珍君
》
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激励中国人民牢记血债,奋勇前行。
刘和珍
刘和珍
(1904
—
1926)
,江西省南昌市人。
1918
年,刘和珍考入江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并担任校刊
《
江西女子师范周刊
》
编辑。课余常常阅读
《
新青年
》
、
《
新潮
》
、上海
《
时事新报
》
副刊
《
学灯
》
等书刊。
1921
年冬发起创办
“
觉社
”
,提倡白话文,并组织各校青年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和媚外卖国的军阀作斗争。
知识链接
1923
年秋天,刘和珍从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学校预科,后升入英文系。入校不到一年,就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在女师大风潮期间,刘和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和广有羽翼的校长杨荫榆作斗争。
1926
年
3
月
18
日,刘和珍为了组织女师大学生参加集会、游行,不顾身患感冒,欣然前往,奋勇前进,最后在段祺瑞执政府前英勇牺牲。
3
.词语辨析
(1)
流言
·
留言
两者都有
“
用语言传达某种信息
”
的意思。
“
流言
”
指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的话。
“
留言
”
指离开某地时用书面的形式留下要说的话。
词语
例句
流言
①
10
月
20
日苹果股价大跌,高层归咎于
iPhone
的流言太多。
留言
②
临走时,她在电脑上留言说
“
我累了,想出去打工
”
,她让父母不要找自己,说等到挣了钱再回来。
(3)
爆发
·
暴发
两者都有
“
突然发生
”
的意思。
“
爆发
”
指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出地壳,向四外迸出;发作,
(
事变
)
突然发生。
“
暴发
”
指突然发财或得势
(
多含贬义
)
;突然发作。
词语
例句
爆发
①
10
月
24
日一颗名为霍姆斯的彗星突然爆发,亮度增加了近百万倍,已经接近北极星的亮度,用肉眼即可看见。
暴发
②
前几年,他靠投机倒把成了暴发户,没想到这几年摇身一变,成了农民企业家。
4
.熟语运用
(1)
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是指写文章。当,当作。
(2)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3)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4)
桀骜不驯: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
1
.全文七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请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各部分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的切入点来纪念
“
三一八
”
惨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提示
】
①
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
“
微笑
”“
和蔼
”
,侧面表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所谓
“
暴徒
”“
受人利用
”
,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
②
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③
写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3
.
刘和珍的形象既模糊又清楚,根据具体内容概括刘和珍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提示
】
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只是记叙了作者的几次印象。我们可以从这些具体的事件中分析刘和珍的形象。
①
“
然而在这样
……
就有她。
”“
然而
”
强调了她与众不同,
“
生活艰难
”
说明她
“
预定全年
”
需要很大的决心。
“
毅然
”
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
《
莽原
》
——
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②
“
能够不为
……
反抗
……
。
”
不屈于势力,反抗校长
——
富有斗争精神。
③
女师大复校,她
“
虑及
……”
。虑及前途,黯然泪下
——
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④
始终微笑,态度温和
——
和蔼善良。
⑤
欣然请愿
——
敢于斗争,是一位爱国的热血青年。
1
.结构图示
2
.主旨归纳
《
记念刘和珍君
》
一文通过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无比沉痛的悼念,通过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愤怒的控诉,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大义凛然的爱国女子,更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鲁迅先生高尚的品格。
1
.本文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应考点
】
欣赏作品的形象
【
提示
】
根据文本中人物的言行和作者的情感作答。
【
答案
】
事迹
品格
预定
《
莽原
》(
毅然
)
追求真理
“
风潮
”
领袖
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
(
黯然
)
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
始终微笑
善良和蔼
府门前喋血
(
欣然
)
勇敢坚强、不畏生死
2
.本文题为
“
记念刘和珍君
”
,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应考点
】
概括、归纳文本内容
【
提示
】
结合文本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作答。
【
答案
】
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
“
四十余被害的青年
”
,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就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的勇毅,告诫她们要注意斗争的方式,激励她们
“
更奋然而前行
”
。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
(
“
当局者
”
)
、几个
“
有恶意的闲人
”“
流言家
”
,对于他们,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
第三类是那些
“
庸人
”
和
“
无恶意的闲人
”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以及这种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
“
爆发
”
。
3
.本文名为
“
记念
”
,却不像一般纪念性文章那样以叙述死者生平为主,而是紧密地把叙述和抒情、议论结合起来。文章是怎样安排结构层次以达到这一目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应考点
】
分析作品结构
【
提示
】
联系文本内容和文本主旨作答。
【
答案
】
文章共七部分,前三个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中间两个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最后两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探究这次请愿对于将来的意义。前面的记叙是基础,后面的议论、抒情是目的。三者交错融会,内容丰富而不显庞杂,是因为作者始终以悲和愤为线索,将所有内容归于
“
记念
”
这一中心。
这样安排材料,既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激励后人为国家奋斗;既回忆烈士的事迹,评述徒手请愿的价值和意义,又揭露了敌人的阴谋,粉碎了无耻文人的流言。
4
.如何理解
“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
……
就在沉默中灭亡
”
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应考点
】
理解词句含义
【
提示
】
联系语句含意和文本主旨作答。
【
答案
】
“
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
”
就是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因为中国的庸人太多,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那种麻木的灵魂,鲁迅先生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国民的灵魂,唤醒民众。
“
沉默
”
有两种含义、两种结果:一是
“
爆发
”
,沉默的过程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先兆;一是
“
灭亡
”
,甘受压迫,国家、民族更加衰颓下去。作者列举这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
“
爆发
”
才是唯一的出路,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殷切期望。
比喻说理,就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表述婉转而有较强的说服力。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巧妙地表达感情。如
“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
。作者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前进之艰难、作者的沉痛之情由此尽显。
技法镜鉴
比喻说理
运用比喻说理,需注意如下几点:
1
.运用比喻说理,要找准比喻与道理的契合点。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事物。
2
.运用比喻说理,要力求新颖、贴切、自然。比喻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比喻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如将他们比喻成使别人干净起来而自己却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就会
“
引喻失义
”
。
【
即时小练
】
以
“
忧患
”
为话题,运用比喻说理写一段文字,不少于
15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
示例
人有很多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须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得从忧患中学得智慧,从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孟子说: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教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得到的实情。谚语
“
十磨九难出好人
”“
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
”“
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
”“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
,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
考点透视
】
《
考试说明
》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所谓
“
重要语句
”
,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通常指结构复杂、意思隐晦、蕴含哲理的含蓄句,使用特殊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修辞句和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结构句等。所谓理解句子的含意,包含三层意义:第一,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第二,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
(
临时意义
)
;第三,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对接高考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
考查趋势
】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属于鉴赏评价层级,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之一。新课标全国卷近年来没有考查散文阅读,但本考点也是论述类文章阅读和小说阅读的常考点。因此也有必要了解相关考查规律。
1
.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2
.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3
.思考有层次:要求我们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直接答案。
4
.答案有限制:不像读后感那样可以
“
百花齐放
”
, 需联系文本分析整合原文语句。
【
真题典例
】
(2015
·
北京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
“
梅
”
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
“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
“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对接高考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
“
梅
”
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
plum
,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
plum
。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
“
是玫瑰花
”
。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
“
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
“
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
”
。
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
“
真的吗?
”“
真的。
”
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
“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
《
梅花三弄
》
,你可以写出
“
梅花四弄
”
。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
《
墨梅
》
。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嘛,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
本文结尾写道:
“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
”
请紧扣
“
书香
”
与
“
诗心
”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
“
书香
”“
诗心
”
传达了历代文人在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
【
方法归纳
】
“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
是阅读题非常重要的考点,筛选文本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等,都离不开对重要语句的把握。
1
.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
.抓句子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
.抓句中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4
.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美文赏读
我独自悄悄地走到那薄薄的小小的棺材旁边,低低地喊着那不认识的朋友的名字
——
杨德群。在万分凄酸中,想到她亲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时,便不禁垂泪了!只望她负笈北京,完成她未来许多伟大的工作和使命,哪想到只剩得惨死异乡、一棺横陈!
这岂是我们所期望于她的,这岂是她的家属所期望于她的,这又岂是她自己伟大的志愿所允许她的,然而环境是这样结果了她。十分钟前她是英气勃勃的女英雄,十分钟后她便成了血迹模糊、面目可怖的僵尸。
为了抚慰未死的伤者,我便匆匆离开了死的朋友,冒着寒风,迎着雪花,走向德国医院。当我看见那半月形的铁栏时,我已战栗了!谁也想不到,连自己也想不到,在我血未冷魂未去以前,会能逼我重踏这一块伤心的地方。
样样都令人触目惊心时,我又伏在晶清的病榻前,为了她侥幸的生存,向上帝作虔诚的祈祷!她闭着眼,脸上现出极苦痛的表情。这时凄酸涌住我的喉咙,不能喊她,我只轻轻地用我的手摇醒她。
“
呵!想不到还能再见你!
”
她哽咽着用手紧紧握住我,两眼瞪着,再不能说什么话了。我一只腿半跪着,蹲在病榻前,我说:
“
清!你不要悲痛,现在我们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便是这样的死,不是我们去死,谁配去死?我们是在黑暗里摸索寻求光明的人,自然也只有死和影子追随着我们。
‘
永远是血,一直到了坟墓。
’
这不值得奇怪和惊异,更不必过分地悲痛,一个一个倒毙了,我们从他们尸身上踏过去,我们也倒了,自然后边的人们又从我们身上踏过去。
”
生和死,只有一张蝉翼似的幕隔着。
“
看电影记得有一个暴君放出狮子来吃民众。昨天的惨杀,这也是放出野兽来噬人。只恨死几十个中国青年,却反给五色的国徽上染了一片污点,以后怎能再拿上这不鲜明的旗帜见那些大礼帽、燕尾服的外国绅士们。
”
这时候张静淑抬下去看伤,用
X
光线照子弹在什么地方。她睡在软床上,眼闭着,脸苍白得可怕。经过我们面前时,我们都在默祷她能获得安全的健康。
医院空气自然是很阴森凄惨,尤其不得安神的是同屋里的重伤者的呻吟。清说她闭上眼便看见和珍,耳鼓里常听见救命和枪声。因此,得了狄大夫的允许,她便和我乘车回到女师大。听说和珍的棺材,五时可到学校,我便坐在清的床畔等着。我要最后告别和珍,我要看和珍在世界上所获得的报酬。由许多人抚养培植的健康人格、健康身体,更是中国女界将来健康的柱石,怎样便牺牲在不自觉中的撒手中?
天愁地惨、风雪交作的黄昏时候,和珍的棺材由那泥泞的道路里,抬进了女师大。多少同学都哭声震天地迎着到了大礼堂。这时一阵阵的风,一阵阵的雪,和着这凄凉的哭声和热泪!我呢,也在这许多勇敢可敬的同学后面,向我可钦可敬可悲可泣的和珍,洒过一腔懦弱的血泪,吊她尚未远去的荚魂!
粗糙轻薄的几片木板,血都由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流出,她上体都赤裸着,脸上切齿瞪眼的情形内,赠给了我们多少的勇气和怨愤。和珍,你放心地归去吧!我们将踏上你的尸身,执着你赠给我们的火把,去完成你的志愿,洗涤你的怨恨,创造未来的光明!和珍!你放心地归去吧!假如我们也倒了,还有我们未来的朋友们。
她胸部有一个大孔,鲜血仍未流完,翻过背来,有一排四个枪眼,前肋下一个,腋下一个,胸上一个,大概有七枪,头上的棒伤还可看出。当扶她出来照相时,天幕也垂下来了,昏暗中我们都被哭声和风声,绞着,雪花和热泪,融着。这是我们现时的环境,这便是我们的世界,多少女孩儿,围着两副血尸!
这两副血尸,正面写着光荣!背面刻着凄惨!
大惨杀的第二天
(
有改动
)
【
精要赏析
】
“
血尸
”
是全文的线索,作者用
“
血尸
”
为题,直接状写烈士凄惨的死状,交代文章的中心,表达作者对烈士的沉痛哀悼,警醒人们勿忘血债。这篇用
“
血尸
”
与血泪写的控诉,揭露了反动政府及部分文人的阴险与可耻。
【
好书推荐
】
鲁迅
《
鲁迅全集
》
林语堂
《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
邵修民
《
刘和珍的幸与不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