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鸿门宴
参透生死,崛起逆境
腐刑既残酷地摧残身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
“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
伏法而死
”
,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
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为了
《
史记
》
,为了两代人的心愿,为了崇高的精神信仰,他选择了忍耐。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凭借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完成了被鲁迅誉为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的
《
史记
》
。
作者介绍
作品
《
史记
》
评价
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
“
史圣
”
。
公元前
206
年,当时为沛公的刘邦率领义军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入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进关。
当时项羽刚刚于巨鹿之战取得胜利,并歼灭了秦军的主力,正向关中进攻。当项羽到达函谷关后,得知刘邦已经攻陷关中,一怒之下攻陷了关隘,并推进至戏水之西。
刘邦当时与其军队同处霸上,暂未会见项羽。当时项羽的兵力大约是四十万人,刘邦军队共约十万人。
背景解读
《
史记
》
《
史记
》
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史记
》
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
“
太史公书
”
,或称
“
太史公传
”
,也省称
“
太史公
”
。
“
史记
”
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
“
史记
”
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
“
太史公书
”
的专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
3 000
多年的历史
(
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
。
知识链接
《
史记
》
与后来的
《
汉书
》(
班固
)
、
《
后汉书
》(
范晔、司马彪
)
、
《
三国志
》(
陈寿
)
合称
“
前四史
”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
“
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
。与司马光的
《
资治通鉴
》
并称
“
史学双璧
”
。
古代地理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如李清照诗云: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
赤壁之战
》
:
“
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
群英会蒋干中计
》
:
“
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王安石诗云: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淮左:淮水东面。如
《
扬州慢
》
: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
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
“
山东
”
之
“
山
”
,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座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
“
山东
”
。如
《
鸿门宴
》
:
“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地方。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如
《
鸿门宴
》
:
“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地区。如曹操
《
蒿里行
》
:
“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
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如杜甫诗云:
“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 ,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名词作状语 ,像翅膀一样
名词作状语 ,向上
名词作状语
,从小路
名词作动词,驻军
名词作动词 ,为王,称王
名词作动词,告诉
名词作动词,登记
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名词作动词,取道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
……
称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活,救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跟从,带领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
止,制止;使
……
进入,接纳
形容词作名词
,小的方面
形容词作动词
,友善、交好
形容词作动词
,接触、沾染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使
……
破碎,撞破
6
.文言句式
(1)
此天子气也。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若属皆且为所虏!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
将来
)
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
你们这些人都将会被他俘虏!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5)
吾属今为之虏矣!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不然,籍何以至此?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客何为者?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大王来何操?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这些人将来会被他俘虏!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凭什么会到这种地步?
来客是干什么的?
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9)
沛公安在?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长于臣。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竖子不足与谋!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沛公在哪儿?
比我大。
这小子不值得跟
(
他
)
谋划大事!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12)
孰与君少长?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军中无以为乐。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跟您
(
相比
)
,谁小谁大?
军中没有什么用来娱乐的。
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
1
.本文虽是
《
项羽本纪
》
中的节选部分,但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试梳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提示
】
结构划分
内容概括
情节特点
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
(1
~
2)
鸿门宴的
由来
无伤告密
矛盾的
“
导火线
”
,气氛更趋紧张
刘邦:机敏精细
善于用人
能言善辩
范增献计
项伯夜访
形势转机,气氛缓和
刘项约婚
项伯劝羽
结构划分
内容概括
情节特点
人物形象
第二部分
(3
~
4)
鸿门宴上
的斗争
刘邦谢罪
刘项会晤,主宾各有计谋
项羽:简单暴躁
沽名钓誉
自大轻敌
刚愎自用
范增举
玦
充满杀机
项庄舞剑
气氛紧张
樊哙闯帐
形势危急
项羽赐哙
气氛松弛
刘邦脱逃
张中有弛
第三部分
(5
~
7)
宴后余事
张良留谢
形势缓和,范增的计划被打乱
刘项冲突
转为平缓
张良:细心周密
机智善谋
范增:老谋深算
妄自尊大
樊哙:粗犷机智
项羽受璧
范增破斗
刘邦诛奸
2
.情节波澜起伏是本文的显著特点,试分析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提示
】
宴前
(
非正面交锋
)
: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邦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就
“
风止云散
”
;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
(
正面交锋
)
: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
“
数目
”“
举
玦
”
,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
“
按剑而跽
”
,三起。真是
“
黑云压城城欲摧
”
,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
“
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顿生
”
,刘邦借如厕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弭于无形。
宴后
(
非正面交锋
)
: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如厕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是愤怒之为。
1
.结构图示
2
.主旨归纳
《
鸿门宴
》
记叙了刘邦与项羽之间于鸿门宴会中的一场暗藏杀机的斗争,情节跌宕,有张有弛,生动地表现了项羽自矜功高而存
“
妇人之仁
”
,刘邦机智狡诈而善于用人的性格特征,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即将拉开的长达五年的楚汉争霸的结局。
1
.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应考点
】
理解文本内容
【
提示
】
结合文本第
1
~
3
段作答。
【
答案
】
并不诚心。首先,他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第二,他言辞虽恭,以
“
将军
”
称项羽而以
“
臣
”
自称,更强调自己
“
先入关破秦
”“
得复见将军
”
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
“
小人
”
。
2
.项羽
“
留沛公与饮
”
,演出了
“
项庄舞剑
”
企图
“
击沛公于坐
”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
留沛公与饮
”
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应考点
】
理解文本内容
【
提示
】
结合文本内容作答。
【
答案
】
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
“
默然不应
”
,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3
.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应考点
】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
提示
】
结合文本内容和渗透文中的情感作答。
【
答案
】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
“
置之地
”
,而且
“
拔剑撞而破之
”
,更大骂
“
竖子不足与谋
”
,可谓气急败坏。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烘托是指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这种手法也叫映衬。它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引用到文学描写上,就成了描写的表现手法。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将项羽、刘邦两人的不同性格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技法镜鉴
对比烘托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护自己。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项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运用烘托手法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
.可以物烘托人。如高适的
《
别董大
》
前两句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对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2
.可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
《
陌上桑
》
中,对罗敷外貌的描写:
“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外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3
.可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
《
鸟鸣涧
》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两句,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幽谷前后的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静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
即时小练
】
运用映衬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片段,不少于
10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
示例
记得初次见他时,他梳了一个三七分的板头,耳鬓的头发也规规矩矩地贴在耳旁,显得一丝不乱。加上那套在当时看来阔气得很的黑色背带裤,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少爷,只不过年纪小了点,还显示不出少爷那
“
高人一等
”
的气质。在当时,我还不敢接近他,总是以崇拜偶像的心态看他。而今,我怎能想到眼前这个衣服褴褛,手上、脸上布满着深深刀痕的市井混混竟是当时那个让我仰慕的少爷?
(
“
过去
”
与
“
现在
”
对比
)
【
考点透视
】
断句古时称为
“
句读
”
。古时的文章无标点,很多古籍留传下来均未注明停顿,因此句读也是古人读书的必备之功。
“
句
”
者为句末停顿,
“
读
”
则是句中停顿。
【
考查趋势
】
文言文断句也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大部分地区的高考语文试卷都出现了断句类的题目。新课标全国卷高考文言文断句以客观题形式出现,难度相对较低。
对接高考
文言文断句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为政有能声
/
盗悉窜他境
/
至夜户不闭
/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
诘盗
/
公亮报
/
吾境不藏盗
/
殆从者之廋耳
/
索之
/
果然
/
B
.为政有能声
/
盗悉窜他境
/
至夜户不闭
/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
移书诘盗
/
公亮报
/
吾境不藏盗
/
殆从者之廋耳
/
索之
/
果然
/
C
.为政有能声
/
盗悉窜
/
他境至夜户不闭
/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
诘盗
/
公亮报
/
吾境不藏盗
/
殆从者之廋耳
/
索之
/
果然
/
D
.为政有能声
/
盗悉窜
/
他境至夜户不闭
/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
移书诘盗
/
公亮报
/
吾境不藏盗
/
殆从者之廋耳
/
索之
/
果然
/
【
答案
】
B
【
解析
】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句中共有三个人物
(
“
曾公亮
”“
盗贼
”“
使客
”
)
,两个地名
(
“
他境
”“
吾境
”
)
;句中动词有
“
窜、闭、亡、移、诘、报、藏、
廋
、索
”
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
“
盗悉窜他境
”“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
这两句,其他的就好断了。
【
方法归纳
】
1
.统览全文,分析层次。
在做文言文断句题时,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理解。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分清层次,弄清讲了几层意思,每一层起于何句,止于何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何。
2
.抓清主干,理清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最后是宾语;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状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补语在后。给文言文断句,首先抓住句子的主干,然后根据语序逐层理清关系。
3
.借助标志,恰当断句。
一般虚词出现的位置较固定,或在句末,或在句首,或与特定词语结合在一起形成固定结构,给文言文断句可以先找它们。
4
.辨明句式,依据修辞。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的特点来断句。
美文赏读
事实上,不幸陷入囹圄的司马迁并非绝对死路一条,同样,依据帝国的律例,他也可以免除死刑:要么交纳
50
万钱罚金,要么接受宫刑。可怜这家伙枉当了那么多年国家公务员,不但财商低下,个人财务状况一塌糊涂,而且情商也极其低下,亲戚朋友之中竟然没有一个人资助他,更没人去监狱看望他。两千多年后的一个夜晚,后生如我想象着当年这个实话实说的书生,在装有暖气的房间里禁不住不寒而栗。我随手翻了一下这一天的日历:农历十月初八,节气正逢小雪。我已无从知道司马迁是如何度过那年的小雪之夜的,但我相信这位坚定的浪漫主义者心里一定停泊了一场天寒地冻的大雪
……
我甚至替这位痛苦的史学家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半轮冷月凄美地挂在天穹,远处野狗在低沉地嗥叫,司马迁孤独地坐在一间屋子
(
也可能是囚室
)
里,沮丧地打量着自己,墙角一粒如豆的灯火明明暗暗地映照着他双眉紧锁的额头
……
他在思考什么呢?
据后来他写给朋友的书信可知,对他而言,生存还是死亡已经不成为一个问题,重要的是他还有远比生死更为重要的事要做
——
他答应过死去的父亲,要写一部大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包罗了人生的全部光荣与梦想、苦难与悲怆。
所以司马迁说服了自己苟且偷生。他不止一次地表白说:
“
文王拘而演
《
周易
》
;仲尼厄而作
《
春秋
》
;屈原放逐,乃赋
《
离骚
》
;左丘失明,厥有
《
国语
》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
《
吕览
》
;韩非囚秦,
《
说难
》《
孤愤
》
;
《
诗
》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
无数的文人墨客可能津津乐道于
《
史记
》
的文法与技巧,心悦诚服于司马迁学养的博大与精深,但有几人会想到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有生命尊严的知识分子,在命运转折关头所迈出的堪称伟大悲壮的步伐呢!想想看,在人类文明史上,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
个人踩着自己的影子前进,提着自己的头发飞翔!无怪乎
20
世纪另一个英雄鲁迅大声疾呼:
“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
诚然,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有不惮于死的文化人,但为了理想而不惮于将肉身交给尘世摧残的英雄却没有几人。
“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郁达夫把这话说得多好!
感谢汉武帝这个
“
蜘蛛
”
,司马迁终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功德的双重圆满,他凭借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写下了一部伟大的书,并因此引领着中国文化走向文明。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永垂不朽的英雄。
(
选自
《
历史人物文化散文鉴赏
》
,有删节
)
【
精要赏析
】
这篇文章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说降的场景,称赞司马迁在奇耻大辱面前对活着的选择是
“
在命运转折关头所迈出的堪称伟大悲壮的步伐
”
。司马迁肉身的残缺,反而彰显了他精神与功德的圆满,他用忍耻含辱的生使自己跃变为一个伟大的英雄。本文叙述语言特色鲜明,活泼、诙谐,妙趣横生,比喻也十分形象生动,如
“
汉武帝气得暴跳如雷,恍如一只掉进油锅里的猫
”
等。
【
好书推荐
】
司马迁
《
史记
》
李建树
《
司马迁发愤著
〈
史记
〉》
司马迁
《
报任安书
》
鸿门宴
文白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