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了解诗人和时代背景,初步了解自由诗(新诗)的特点。
2
.
赏析
《
雨巷
》
所运用的反复、重叠、象征等表现手法,探究“丁香姑娘”的含义。
3.
抓住意象(诗中的景物),感受
《
再别康桥
》
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赏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情。
学习目标
诗两首
重点
1.
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意象(景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
鉴赏
《
雨巷
》
反复、排比修辞和首尾回环的结构;鉴赏
《
再别康桥
》
首尾回环的结构,体味其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
重点难点
难
点
探
究
《
雨巷
》
中“姑娘”的内涵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一、扫除生字
《
雨巷
》
①
撑
( )
着
②
彷徨
( ) ③
寂
寥
( ) ④
彳
亍
( )
⑤
惆怅
( ) ⑥
颓
圮
( ) ⑦
篱
( )墙
《
再别康桥
》
⑧ 荡
漾
( ) ⑨
青
荇
( ) ⑩
揉
(
)碎 ⑪
浮
藻
( )
⑫
沉
淀
( ) ⑬
长
篙
( ) ⑭
漫
溯
( ) ⑮
笙
箫
( )
chēng
páng huáng
liáo
chì chù
chóu chàng
tuí pǐ
lí
yàng
xìng
róu
zǎo
diàn
gāo
sù
shēng xiāo
二、阅读思考
1.《
雨巷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
读完
《
雨巷
》
,你认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你有怎样
的情感
体验?
3.《
雨巷
》
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形象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
、感
伤的基调
?
4.《
再别康桥
》
这首离别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直
接体
现这一情感的诗节有哪些?
5.《
再别康桥
》
中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别之情?
戴望舒
(
1905— 1950
)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派”
的代表诗人
,翻译家,
中国“左联”
(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于
20
世纪
30
年代在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成员。
1925
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受
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1929
年
,第一本诗集
《
我的记忆
》
出版,其中
《
雨巷
》
成为
传诵
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
年
赴法
国,
1935
年从法国回国
。
1938
年赴香港,与许地
山等
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太平
洋战
争爆发后,香港为日军所占领,戴望舒以抗日罪名
被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翻译工作,不久在
北京
病逝。他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
能的
抒情诗人”。
主要
作品
诗
集
《
我的记忆
》《
望舒草
》《
望舒诗稿
》《
灾难的岁月
》
等。
作品
风格
戴
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
受法
国象征派的影响,因而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
、抑
郁的特点,后期诗作表现出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
的强
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
作者简介
徐志摩
(
1897— 1931
)
浙江海
宁
人。现代
诗人、散文家。
1918
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
年入剑桥大学学习,开始创作新诗。
1922
年回国后,发表大量诗文。
1923
年参与建立“新月社”,同时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
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他这时向往英美式的政治理想。
1927
年,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产生怀疑。
1928
年
6
月到
10
月,他再度游历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
11
月,最有名的代表作
《
再别康桥
》
问世。
1931
年
11
月
19
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主要
作品
诗集
《
志摩的诗
》《
翡冷翠的一夜
》《
猛虎集
》《
云游
》
等。
作品
风格
徐志摩
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其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影响,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作者简介
写作
背景
《
雨巷
》
1927
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
员和
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
党反
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被放出后他
隐居松江的友人家中。
在
当时
,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低潮
。
戴望舒
和当时
一
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了大革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
忧郁
、苦闷,诗人便写下了这首
《
雨巷
》
。
《
再别康桥
》
1920
年,徐志摩从美国
动身到
英国留学。
第二
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1922
年学成回国。这一
段留
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
刻印
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
牛刍
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
宁静
、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
性灵
。”(
《
我所知道的康桥
》
)为此,他
在
1922
年
8
月
10
日启
程回国前夕,写下了
《
康桥再会罢
》
一诗,表达对康桥
的眷
恋。
1928
年,徐志摩重游英国。
7
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
悄来
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
岁月
。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他满腔的热
情和
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
若失
。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1.
新
诗
新诗指五四
运动
以来
产生
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最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也
叫现代
诗。新诗的主要特点是自由成章而没有固定的格律,语言接近口语而不尚典雅雕琢,真切地表现出现代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2.
象
征主义
象征
主义是
19
世纪末兴起
于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它
不拘泥于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的、简单的描摹,注重用
暗示
、隐喻等手法表现瞬间的思想。它是诗人想象中的一
幅写
意画,是诗人意念流动中的一个场景,它常常在朦胧的
意境
中表达出幽微精妙的感情。这种感情既含蓄深隐,又
能引
起读者的共鸣
。
知识卡片
3
.
新月派
新月
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流派,它受泰戈尔
《
新月集
》
的影响很大,活跃于
20
世纪
20
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等。徐志摩是新月派最具代表性的诗人。闻一多卓有成就,他在
《
诗的格律
》
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
1.
第一节中“油纸伞”“雨巷”两个意象有什么特点? 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雨巷”是悠长、寂寥的。两者结合,为全诗创设了一个低沉、凄清的感情基调。
课文探究
·
雨巷
2
.
第二节,诗
人希望逢着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着什么样的特征?诗人
为什么
用丁香比喻她?
从“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等诗句来看,诗人希望逢着的这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有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息、忧愁的心情。
用丁香比喻姑娘,是因为“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这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实际上是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一种美好而又朦胧的理想的象征。
3
.
第三节,诗人反复说“像我一样”有什么用意?
诗人
反复说“像我一样”,说明“我
”与
姑娘心灵相通,唯其相通,才能借
姑娘
表达“我”孤独、苦闷、彷徨的心境
,才
能更好地突出“我”无限的期待
和希
望
。
4.
姑娘由“走近”到“飘过”,再到消失,说明了什么?
姑娘
由“走近”到“飘过”,“她”的出现是那样快,逝去也那样快,一刹那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留给诗人的是伤感、悲叹,也让人久久咀嚼诗人追求希望、理想的彷徨心境。
“丁香一样的”
最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暗示“我”那美好理想的渺茫和难以把握。这正是那个年代青年知识分子迷惘心态的真实反映。
5
.
“消了
……
散了
……
消散了
……”
写
出了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写出
了“丁香一样的”姑娘从“颜色
”到
“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
样一
样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散。
“消”
与“散”拆用、合用,反复咏叹,
写出
诗人对姑娘离去的无尽忧伤。
6
.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的内容基本
相同
,只是“飘过”与“逢着”不同
,请
探究诗人这样写的用意。
“飘过”
与开头一节中的“逢着”既
是照
应又有语意的递进。
一方面
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
弃希
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
希望
越来越渺茫了,那种理想破灭而
又无
法挽回的苦闷、哀怨的情感更加
深了
一层。
内容
小结
独自彷
徨在雨巷
丁
香一样结着愁怨
走
近,投出太息般的眼光
独自彷
徨在雨巷
希
望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
撑
着油纸伞
彷徨寻求
重叠反复
音调和谐
理
想可望不可即
雨巷
我
姑
娘
消失
孤独、哀怨、
彷
徨
出现
飘过,走尽雨巷
我
希
望飘过丁香一样的姑娘
继续彷徨
求索
课文探究
·
再
别康桥
1.
第一节为什么连用三个“轻轻的”?
连用
三个“轻轻的”,反复强调动作之轻,是怕打破康桥的宁静美好。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舒徐,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2
.
将“金柳”比作“新娘”有什么妙处?
首先
,将“金柳”比喻为“新娘”,形
象地
写出河畔的柳树在夕阳照耀下显
出金
黄色,这与穿红着绿的新娘形似。
其次
,柳条的柔美和新娘的婀娜多
姿也
极为相似。
再次
,诗人曾在康桥度过了一段极
为美
好的时光,所以康桥的一草一木
都牵
动着诗人的情思,“夕阳中的新娘
”更
能体现诗人对康桥一草一木的爱
恋之
情。
3.
如
何理
解第四节诗
人
写拜
伦
潭?
这一节既
有对拜伦潭美景的
描绘
,也有对往昔康桥生活的
回忆。
“揉碎”
写出了“天上虹”倒映在
清泉
里,霞光被浮藻分散时五彩斑斓
的样
子;“沉淀”说明诗人对康桥的记
忆之
深;“彩虹似的梦”情景交融,美
丽而
朦胧,既写出了潭水的静美,又暗
含诗
人对康桥生活的留恋。
4
.
如何理解第五节中的“寻梦”?
“寻梦”
是全诗的“眼”,
是对
上节“梦”的引申。此时此
刻,诗人的心灵在康河里“泛舟”,追
寻着
当年留学时在康河里度过的美好
时光
。诗人在梦幻中、在回忆中“满载
一船
星辉”,那“揉碎”了的梦“重圆”,
诗人
陶醉了,忘情了,沉浸在斑斓的
梦幻里
,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
5
.
如何理
解第六节抒
发的思想感情?
诗人
由梦境回到现实,想放声高歌,
但因
别情缕缕,离绪重重,“放歌”是不
可能
的,只能悄悄离去,表达了诗人浓
浓的
离情别绪。
6
.
分
析最后一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内容
上,
最后一节写与康桥依依惜别
,强化
了诗人对康桥恋恋不舍的情感
,也
有几分洒脱。
结构
上,
和开头一节首尾呼应,有
一唱三叹
、回环往复的效果。
内容
小结
轻轻的走
青荇
星辉
作别云彩
金柳
首尾呼应
康桥景色
现 实
(
7
节)
寻梦
清潭
(
2~6
节)
夏虫
现 实
(第一节)
再
别
康
桥
依依不舍
秀美
悄悄的走
不带
走一片云彩
挥之不去
深入探究
主要
有五个意象: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篱墙。
油
纸伞:
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寂寥地下着小雨,营造了冷寂
、凄
清的氛围。
雨
巷:
悠长、寂寥、迷蒙,象征着当时黑暗、沉闷的社会
现实
。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
丁香
:
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在古典诗
词中
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姑娘
:
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哀怨、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消散
——
姑
娘美
丽而结着愁怨。
篱墙
: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营造出一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
诗人
用这些意象创设一种凄怨、哀愁、朦胧的意境,传达
了一
种“忧伤”的情绪。
1
.
《
雨巷
》
一诗中主要有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雨巷”
象征追求之路。
小巷深深,细雨蒙蒙,石板路迂回向前,两边的墙壁上或
许有
青苔点点,间或有人撑着油纸伞匆匆走过。我们可以
把它
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
里徘
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
“丁香”
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
两种
,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
人将
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
香即
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
、美
丽的。但这种理想像丁香或姑娘一样,转瞬即逝,不
可把
握,给人以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
限的
惆怅。
2.
《
雨巷
》
中的“雨巷”和“丁香”两个意象有什么
寓意
?
本诗采用的象征手法,不仅包括传统的象征手法,还包括新颖奇特的象征意象的创造、色彩的描绘和布置、音乐性的创造等,让读者既能轻松地读懂本诗的内容,又能品味出其中的多重意蕴。譬如,“丁香”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意象,我们既可以把它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又可以把它看作诗人追求的理想,我们既可以将“雨巷”看作一条现实中的江南梅雨季节的小巷,又可以把它看作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
环境。
3
.《
雨巷
》
是
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
第一
节与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却不是简单地
重复
。首先,最后一节的“悄悄”与第一节的“轻轻”照应,
但表
意略有不同,“轻轻”强调动作的轻盈,“悄悄”表现了
不忍
打破康桥和谐宁静氛围的心情,强化了诗人心中对康
桥的
无比留恋和热爱之情。所以这样写并无重复之感。其次
,这
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结构形式,使诗歌具有了一种节奏
感和
旋律美。
4
.《
再别康桥
》
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
奏相
同,这样写是否有重复之嫌
?
选取
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河畔的金柳、在水底招
摇的
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以及想象中沉默的夏虫等。
这些
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图画,也融入了诗
人对
母校深沉的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
的离
情别绪。这种情绪还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即
对失
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之情。
5
.《
再别康桥
》
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
是如
何与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的?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而选取“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氛围,排除了离别中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最后,意象选择独具特色。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6.
怎样
理解
《
再别康桥
》
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
1
)运用
象征
手法表达情感。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彷徨的独行者,以及那个
像丁
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些
意象
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
惘感
伤又满怀期待的情感,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
2
)
多处运用
重叠
、
反复
手法。
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
,增
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如“在雨中哀怨,
/
哀怨又彷徨”“
像我
一样,
/
像我一样地
/
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的,
/
像梦
一般
的凄婉迷茫”;又如首尾两节,除“逢着”换成“飘过”外
,其
他语句完全相同
。
(
3
)
音调
和谐
,
节奏舒缓
,富于音乐美。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
有的
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每节第三、
六行
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
尾保
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7.
鉴
赏
《
雨巷
》
运用的表达技
巧
(
1
)
音乐
美
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如每节诗四行,每行字数基本
一致
;韵脚严整,每节韵脚都落到第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
如“
来、彩、娘、漾”等;节奏鲜明,旋律和谐,如每行基本由
二至
三个音步(诗歌的节拍)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
2
)
建筑
美
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
的排
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间或八个
,于
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
3
)
绘画
美
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
如“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
充满
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作是一幅色彩鲜明、丰
富的
图画。
8.
闻
一多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建
筑美
、绘画美,徐志摩非常赞同。请分析
《
再别康桥
》
是怎
样体现“三美”主张的。
观点
一:
“姑娘”就是“我”。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
往往
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
体的
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
”是
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
9.《
雨巷
》
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
姑娘
”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
人认
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
姑娘
”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
资
料链接:
在
1927
年,戴望舒爱恋着同学施蛰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
观点
二:“
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彷徨求索
,就
是为了寻找“姑娘”
——
理想。他追求到“姑娘”
——
理
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着,但“道阻
且长
”,“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
追求
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
观点
三:
“姑娘”就是“姑娘”。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写“我
”与
“姑娘”的美丽邂逅,表达了“我”对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以
及因爱而生的甜蜜的忧伤。诗人写这首诗时已
22
岁,
为爱
情而写诗,很正常。诗中的“我”是一个沉醉于爱情的
青年
,这位“姑娘”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或
许她
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读
者尽
可以展开想象。
观点
二:
情感的高潮是第
6
节。诗人本沉浸在美好的梦
境中
,一个“但”把诗人和读者从梦境与回忆中拉回到现实
。在
现实中“放歌”是不可能的了,美好的时光已经成为过去
,“
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夏虫也为我沉默,
/
沉
默是
今晚的康桥!”本节别情缕缕,离绪重重,诗人的离别
之情
达到了高潮。
10.
关于
诗人在
《
再别康桥
》
中情感的高潮,有人认
为是
第
5
节,有人认为是第
6
节,你的看法呢
?
观点一:
情感的高潮是第
5
节。在这一节,诗人对母校的爱恋之情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告别康桥了,想撑着一支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快乐到了极点。
课堂训练
①
(
p
á
ng
)(
)
徨
(
f
á
ng
)(
)
碍
(
w
ǎ
n
)凄
(
)
(
w
ǎ
n
)(
)
惜
②
③
④
⑥
⑤
(
p
ǐ)颓
(
)
(
q
ǐ
)(
)
人忧天
(
m
ò
)(
)
然置之
(
m
ò)落
(
)
(
q
ī
)(
)
风苦雨
(
q
ī)芳草
(
)(
)
(
r
ó
u
)(
)
搓
(
r
ó
u
)(
)
躏
(
r
ó
u
)杂
(
)
1.
根据拼音填汉字。
(
s
ù)漫
(
)
(
shu
ò
)(
)
风
(
s
ù
)(
)
像
(
shu
ò)横
(
)
赋诗
⑧
⑦
(ɡā
o
)长
(
)
(
h
ā
o
)(
)
草
(ɡǎ
o
)(
)
木死灰
(ɡǎ
o
)(
)
素
彷
妨
婉
惋
圮
杞
漠
寞
凄
萋
萋
揉
蹂
糅
篙
蒿
槁
缟
溯
朔
塑
槊
2.
判断
下列
加线成
语使用的对
错。
① 老梁一心扑在庄稼地里,天连降了一个月的雨,他就
不由得
杞人忧天
,
担心今年庄稼会减产。(
)
×
杞人忧天:传说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见于
《
列子
·
天瑞
》
)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也说“杞人之忧”。句中误把“杞人忧天”理解成了“为某事担忧”,望文生义
。
②
对于产品质量的问题我们不能
漠然置
之
,
应加强对工人
的培
训,更新设备,改进技术,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
√ 漠然置之:很冷淡地把它搁在一边。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
。
③ 排雷是
生死攸关
的工作,从接受这一艰巨的工作以来,这个部队已伤亡了二百多人。( )
×
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生死攸关”包括生和死两个方面,句中强调排雷工作的危险性,并不包括“生”。不合语境
。
④
有了一次次的磨炼,你便会增加战胜
凄风苦雨
的
力量
。(
)
√ 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也比喻悲惨凄凉的境遇。也说“凄风冷雨”
。
⑤ 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
是
推波助澜
,
积极鼓励年轻人搞生态自助游。(
)
×
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是贬义词,此处褒贬误用
。
⑥
坦白
地讲,这本书中有不少缺点,但同时也有不少值得
肯定
、赞赏之处,可以说这是一本
瑕不掩瑜
的
书。(
)
×
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瑕,玉上面的斑点,比喻缺点。瑜,玉的光彩,比喻优点。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该用“瑕瑜互见”
。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1
)望着夜空,他又回想起那
的童年,因为每一
颗星
都闪烁着小时候妈妈讲给他的许多动人的故事。
(
2
)作者多年
的质朴纯美的情和爱,汩汩地从
笔端
流淌出来,与崇高宽阔的胸怀相契合,充满了淳朴的
人情
美。
(
3
)古筝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从琴瑟
而来
的,以
其多变的指法、宽广的音域,深受民众喜爱
。
A.
幽远 沉淀 演绎
B
.
悠远 沉淀 演化
C.
幽远 沉积 演化
D
.
悠远 沉积 演绎
课后作业
2.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飞机坠毁,才子消逝,徐志摩死亡的噩耗传来,举世
震惊
,文学界一时间
哀鸿遍野
。
B.
人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
个是
“自由”,一个是“美”。这话的确是
切中肯綮
,它高
度地
概括了徐志摩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
C.
戴望舒用丁香来比喻那结着愁怨的姑娘,与其说是神
来之
笔,不如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用丁香来象征人
们的
愁心,早已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
心照不宣
的表
现方
法。
D.
如果假冒仿制盛行,劣质的假冒产品
泥沙俱下
,不仅
使消
费者利益受损,甚至会使一个国家的信用体系受损
。
3.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
契尔
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
魏尔
伦。
B.
为举办纪念活动,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
将承
办多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C.
中央电视台热播的节目
《
中国诗词大会
》
(第三季)
快递
小哥夺冠的例子,使我们明白了热爱诗歌和身份职
业无
关。
D.
读完徐志摩的
《
我所知道的康桥
》
,读者就会为这诗一
般的
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
无穷
,不忍释手。
4.
仿照下面的诗句,选择恰当的意象,另写几句诗,表达某
种情
感
。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5.
某中学将于教师节举办诗歌朗诵会,请根据对下面诗歌内容、风格等方面的理解或评价,在三首诗词之间为主持人报幕各设计一段衔接语。(每段不超过
50
字)
徐志摩
《
再别康桥
》
衔接语:(
1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戴望舒
《
雨巷
》
衔接语:(
2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
《
沁园春
•
长沙
》
6.
某淘宝店家发错了客户订购的货物,下面是一封致歉函,其中有五处不恰当的表述,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
尊敬
的顾客:
您好
,首先在此向您表达发自内心的由衷歉意。因为我们的疏忽,客服发错了货物,给您带来了麻烦,请多多笑纳。由此产生的运费,将由我们全部负责,同时为了表达我们的诚意,我们将惠赠您一份小小的礼物,请您收下就行!欢迎您再次帮助本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
(
1
)
《
雨巷
》
中诗人用一个比喻暗示了理想的可望而不
可即:
,
。”
(
2
)
《
雨巷
》
中,和“丁香一样的”姑娘与诗人只是瞬间
相遇
,又像梦一般飘散而去,诗人目送她远去,直至
“
,
”。
(
3
)
《
再别康桥
》
中用比喻手法诉说所寻之梦的两句是
: “
,
。”
(
4
)
《
再别康桥
》
中“
,
”两句以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
诗人与
康桥离别时生怕打扰了他心爱的康桥的心情。
答案:
1.
B
解析:
“悠远”指离现在时间长或距离远。“幽远”指深远
,远
而幽静。形容“童年”宜用“悠远”。“沉淀”比喻凝聚、积累
,既
可用于抽象事物,如情感等,也可用于具体事物。“沉积”
比喻
沉淀、积聚,多用于抽象事物,如历史、文化等。此句应选“
沉淀
”。“演化”指演变。“演绎”指① 铺陈,发挥;② 展现,表现
。根
据对象,选“演化”。
2.
B
解析:
A.
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
的灾
民的悲惨景象。不合语境。
B.
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
。肯
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使用恰当
。
C
.
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不合语境。
D.
泥
沙俱
下: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
混杂
在一起。强调好的和坏的混杂在一起,“劣质的假冒产品
”中
没有“好的”。这里用错对象
。
3.
C
解析:
A
项,“熟读”缺少宾语中心语,在“诗人魏尔伦”
之后
加“的诗”;
B
项,语序不当,“从现在起到年底”,应该放到“
国家
大剧院宣布”之后,修饰限定承办演出的时间段;
D
项,“
使读
者
……”
缺少主语,可删掉“使读者”,这样前后句子的主
语都
是“读者”。
4.
示
例:山坡上的蒲公英
,
/
粲
然地在风中微笑
:
/
在
春天的怀抱里
,
/
我
甘心做一朵小花!
解析:
形式上要做到句数、句式结构
一致
,内容上注意所选意象之间的联系,感情基调一致。
5.
(
1
)让我们挥一挥手,告别柔美、静谧的异国康桥,随诗人戴望舒去感受小巷深深、丝雨霏霏的江南情调吧!(
2
)“康桥”“雨巷”牵动着诗人的情思,而祖国万里江山无限的风光更是激励着伟人毛泽东去改造旧世界,让我们一同感受毛泽东
那以天下为己任的
豪情吧
!
6
.
(
1
)发自
内心的由衷歉意”改为“由衷的歉意”
(
2
)
“
笑纳”改为“担待
(
包涵、海涵
)”
(
3
)
“
惠赠”改为“赠送
(
敬赠
)”
(
4
)
“
请您收下就行”中,去掉“就行”
(
5
)
“
帮助”改为“光临”
7.
(
1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
2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
尽这雨巷 (
3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4
)
夏虫
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