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了解
《
战国策
》
相关
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
文言知识
;背诵“易水诀别”一段
。
2.
理清故事脉络;通过
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描写分析
人物性格。
3
.
学习描写
场面、塑造人物
形象
的
手法
。
4.
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评价
历史人物
及事件。
荆轲刺秦王师
学习目标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重点
1.
掌握重点实词(深、室、穷、发、顾、兵、假、陈等)和虚词(而、以等
)。
2.
重点赏析“易水诀别”和“廷刺秦王”两个场面。学习在
尖锐
复杂
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
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
行为。
难点
1.
学习文章
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和手法
。
2.
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重点难点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课前预习
一、扫除生字
① 王
翦
(
)
②
樊
於
(
)
期
③
戮
(
)没 ④ 骨
髓
(
)
⑤
揕
(
)
其胸
⑥ 偏
袒
(
) ⑦
扼
(
)
腕
⑧
拊
(
)心
⑨
淬
(
)火 ⑩
濡
(
)
缕
⑪
忤
(
)
视
⑫
变
徵
(
)
⑬
瞋
(
)
目 ⑭
陛
(
)
下
⑮ 目
眩
(
)
jiǎn
wū
lù
suǐ
zhèn
tǎn
è
fǔ
cuì
rú
wǔ
zhǐ
chēn
bì
xuàn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二、阅读思考
1.
第
1
段交代了哪些内容?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
作用?
2.
荆轲临行前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文章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3.
由荆轲和太子丹的言行,你能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4
.
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划分本文段落层次?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作品简介
《
战国策
》
是一部
国别体史书
,也是一部重要的
散文集
,
记载
了自春秋以后至秦统一天下约
240
年间的部分历史。
它由
战国末期至秦汉间人们收集的史料汇编,
最初有
《
国事
》《
短长
》
等名称,西汉
刘
向
整理
编辑
,定名
为
《
战国策
》
,全书共
33
篇
,分国别
编辑。
《
战国策
》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
进行
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也记述
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
战国策
》
在
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
夸张谋臣策士
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
在事件
中的
决定
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违背了历史的真实。
《
战国策
》
长于
议论
和
叙事
,文笔流畅,
生动活泼。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写作
背景
1.
时代背景
《
荆轲刺秦王
》
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之前的
6
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
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
222
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2.
燕太子丹刺秦王的原因及结果
太子丹曾被父亲燕王喜送到赵国当人质,在赵国他遇到了同为人质的嬴政,二人关系很好。太子丹十多年后又被送到了秦国为质,此时已成为秦王的嬴政对太子丹“遇之不善”。
太子丹在逃回燕国后,为了抵抗强秦的进攻,同时也为了除“见陵之耻”,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内有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大怒,命王翦攻燕,燕国屡战屡败。后燕王喜被迫缢死太子丹,将其人头献给秦军求和。秦在消灭魏、楚后,再次攻燕,于公元前
222
年灭燕。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课文探究
1.
第
1
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这
一段在文中有什么
作用?
答案:
①
交代
了秦军所向披靡,燕国
危如累卵的
形势。
②
故事
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
为后面
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
基调。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2.
荆轲向樊於期
陈述自己的计划。陈述的
重点
是什么?有何用意
?
答案:
重点:
刺秦王的具体过程和刺秦的
意义
,而对要首级一事却一语带过。
用意
:
用刺秦的轻而易举、万无一失
和刺
秦之后的重大意义来打动樊於期。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3.
写太子“迟之”“疑”“复请之”等,有何
用意?
答案:
太子对荆轲“迟之”“疑”“复请之”,又因此要先派秦武阳动身,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之情;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不能知人善用,逼得荆轲未遇得力助手就仓皇启程,为行刺失败埋下了祸根。同时,也与荆轲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荆轲遇事冷静沉着、考虑周全的性格特点。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
的?
答案:
①
抓住特点
。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②
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重点写慷慨悲歌,略写“既祖,取道”。
③
顾及全面
。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④
有条不紊
。按时间顺序描写人物活动。
⑤
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5.
秦王“大喜”“设九宾”说明了什么?这表现了秦王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①从侧面说明荆轲思虑周密。行刺计划的第一步
——“
秦王必悦见臣”,顺利
实现。
②一个“喜”字暴露出秦王的贪婪与轻狂,
利令智昏。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6.
从荆轲的“顾”“笑”等动作描写和几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荆轲的一“顾 ”一“笑”表现出他的镇定自若和随机应变。对秦王表示“谢罪”的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的失常行为,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廷上下疑窦顿释。表现出荆轲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
气概。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7.“
图穷而匕首见”后,荆轲和
秦王各
有哪些动作?该如何理解?
答案:
荆轲“把
—
持
—
揕”,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勇刺秦王;秦王“惊
—
起
—
绝
—
拔
”,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双方
展开
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行文多
用短句
,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8.
荆轲
“廷刺秦王”是文章的高潮,为何对荆轲的着墨反而不及秦王及群臣
多?
答案:
①作者在樊於期献头、怒叱太子、易水诀别等处,对荆轲言行的
描写非常详细,人物性格特点已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②运用间接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出荆轲的英雄形象。写秦王、群臣的反应衬托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内容
小结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深入
探究
1.
结合
送别场面,赏析“
风萧萧
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
不复
还
”。
答案:
这
句描写景中含情,渲染了悲壮的
气氛
,表现了荆轲赴难的英雄
气概。
荆轲
先“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
涕泣
”,气氛凄凉悲怆,使人预感到不测
。而后
,荆轲“复为慷慨羽声”,羽声,
其音
怒,激昂而愤怒的歌声在萧瑟的
秋风
中回荡,使在场的人们由
“垂泪涕泣”
变得瞋目怒视,发上指冠,悲凉
变为
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
变为同仇敌忾
。送行者和被送者的情绪
相互
感染,如风水相激,很快将送别
推向高潮
,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却让
他的壮烈精神流传千古,激励
仁人志士
赴汤蹈火,勇纾
国难。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2.
为刺秦王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这几项准备
工作中
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哪些未写?为什么
这样安排?
答案:
做
了四项准备工作:取樊於期人头、买匕首、找副手、
准备燕
督亢地图。
取
樊於期的人头,是详写
。因为
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将军,这件“信物”取之不易。
而荆轲
三言两语就说服了樊於期,使其自刎献头
。作者
详写这件事,是为了表现荆轲之能言善辩,也为
后来荆轲
能从容不迫地为秦武阳失态一事进行解释做了铺垫。
买
匕首和找副手,是略写
。这
两件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但是是次要情节,也无助于
表现
主要人物形象特点,所以略写。
准备
燕督亢的地图,那是现成的东西,所以一句带
过。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3.
荆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①
果敢
勇决
。
“准备信物”
的关键
是樊
於期献头
。太子
“不忍”
,荆轲决定
“私见樊於期
”。一
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他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
二可
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甘心自刎献头。
②
刚烈
重诺
。
太子
“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
秦武阳
”,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
荆轲一
反平日之谦和,“怒”“叱太子”,并“请辞决矣”。易水之别
,他
慷慨悲歌,“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③
沉着
机智
。
“厚遗”
蒙嘉,得以见秦王,可见其行事周密。献图时
,秦武阳“
色变振恐”
,事情
就要败露
,危急
时刻,荆轲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
又颂扬
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
疑窦
顿释。
④
视死如归
。
“
图穷而匕首见”
,双方展开
了你死我活的搏斗。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
群臣
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
虎胆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绘形传神,突出荆轲
视死如归的
精神。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4.
秦廷行刺这一场面惊心动魄,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
的?
答案:
①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
荆轲
“取
—
奉
—
发
—
把
—
持
—
椹
—
逐
—
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
—
引
—
起
—
拔
—
走
—
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②
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③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
写
“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
壮烈。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5.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塑造了众多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试结合课文具体
分析?
答案:
①
通过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
。
如文中两个主要人物荆轲和太子丹,就是放在秦、燕冲突的大背景中来表现的
。写
荆轲,又是通过他与太子丹的矛盾冲突来刻画的;最后,以与秦王的尖锐斗争来完成荆轲的性格塑造。
②
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面貌
。
如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和“偏袒扼腕而进”,太子丹的“伏尸而哭”和对荆轲的疑虑,秦武阳的“人不敢与忤视”和“色变振恐”,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特别是
荆轲,他对太子丹的承诺,同樊於期的交谈,对太子丹疑虑的怒叱以及毅然出发,易水上的高歌,为秦武阳“色变振恐”的解释,直至同秦王的短兵相接,英勇就义,都写
得有声有色
,富有表现力。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③
运用衬托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
樊於期的甘于献首,太子丹的焦急浮躁,易水边送行者的“垂泪涕泣”“瞋目,发尽上指冠”,蒙嘉为荆轲牵引进言,秦武阳的“色变振恐”,秦王的“目眩良久”,都起了反衬作用,使荆轲的重义、机智、刚毅、深沉、镇静、勇敢和自我牺牲的性格特征更加凸显出来。
④
通过描写悲壮感人、惊心动魄的场面,集中展示人物风貌
。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各种形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荆轲的内心世界也因此得到充分展现,一个勇往直前的悲剧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6.
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
答案:
观点一:从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实际上阻碍了历史的前进。
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和平,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一个统一安定的环境。秦统一六国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荆轲被一种个人的小“义”观念驱使,而秦王的纯一大业才是大“义”。历史上,批评“荆轲刺秦王”的人很多。苏洵对荆轲的行为做了评论:“始速祸焉。”苏轼对荆轲等人进行品评:“荆轲不足说,田子老可惊。燕赵多奇士,惜哉亦虚名。”南宋鲍彪为
《
战国策
》
作注时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观点二:从对压迫者的反抗代表被压迫人民的利益这个角度来看,荆轲刺秦的行动有其正义性。
秦国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但秦国当时的残暴是不可否认的。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历史上,赞同荆轲刺秦王的人也不少。陶潜评价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龚自珍在诗里这样议论荆轲:“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观点三: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应从历史的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
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应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而从对压迫者的反抗代表被压迫人民的利益这个角度来看,又应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也就是说,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应肯定秦的功绩;而从对压迫者的反抗代表被压边人民的利益这个角度来看,应充分肯定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与历史割裂开来评价荆轲其人其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客观的。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课堂训练
阅读
下面的文段,
完成问题。
甘
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
①
,
曰:“君闻夫江上
之处女
②
乎
?”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
贫而
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
处女
曰:
‘
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
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
而出关
,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苏子曰:“善。
请重
公于齐。”
(节选自
《
战国策
·
秦策二
》
,有删节)
【
注
】①
苏子:即苏秦。② 处女:古时指未出嫁的女子。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
四壁
者
?
(
2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
答案:
(
1
)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吝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
2
)我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好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
解析:
(
1
)“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何爱照四壁之余明者”。“爱”,吝惜。“何”前省略主语“你们”。(
2
)“愿”前省略主语“臣”。“幸”,希望。“我逐”,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逐我”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2.
甘茂为什么对苏秦讲“江上处女”的故事?
答案
:
降低
身份,希望让苏秦帮助自己在齐国谋职;表明苏秦帮助自己对他本人也是有好处的。
解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围绕甘茂“今臣不肖
……
幸无我逐也”这句来作答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参考译文:
甘茂
从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
遇见苏秦
,说:“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秦说:“没听说过。
”甘茂
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
女子
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
准备
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
‘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吝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
女子
们商量
以后,认为她说得对,就把她留下来了。现在我由于
没有
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我愿意为您打扫屋子,
铺好
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苏秦说:“好。我将设法让
齐国重用
您。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课后
作业
1.
解释
下列句中
加色词
的意义。
(
1
)进兵
北
略
地
略
:
(
2
)臣愿得
谒
之
谒
:
(
3
)今行而无
信
信
:
(
4
)秦王
购
之
金千斤
购
:
(
5
)秦之遇将军,可谓
深
矣
深:
(
6
)而燕国见
陵
之
耻除矣
陵:
(
7
)厚
遗
秦王
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
(
8
)
比
诸侯
之列
比: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2.
下列句子中
加色词
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是(
)
A.
①樊将军
以
穷困
来归
丹
②使
工
以
药
淬
之
B.
①今
行
而
无信
②秦王
必喜
而
善
见
臣
C.
①使
毕使
于
前
②燕
王拜送
于
庭
D.
①秦
之
遇
将军,可谓深
矣
②使
工以药淬
之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3.
下列句子中
加色的
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樊将军以
穷困
来归
丹
B.
此臣日夜
切齿
拊
心
也
C.
樊於期
偏袒
扼腕
而进
曰
D.
左右
乃
曰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4.
下列句子中
加色词
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进兵
北
略
地 ②
函
封
之 ③
箕
踞
以骂曰 ④ 樊於
期乃
前
曰
⑤ 其人居
远
未来
⑥ 使使以
闻
大王
⑦ 太子
迟
之
⑧ 发尽
上
指
冠 ⑨ 群臣
怪
之
A. ①②③④
/⑤⑥⑦/
⑧⑨
B
. ①②③⑧⑨/④⑤/
⑥⑦
C
. ①②③⑧/④/⑤/⑥/
⑦⑨
D
. ①②③/④⑥⑨/⑤⑧/⑦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5.
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
兵
B.
马之千里者
C.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
足
D.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6.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九
宾,关于“九宾”的说法有三种:一指公、侯、伯、子、男
、孤
、卿、大夫、士。二指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
下及
郎、吏、匈奴侍子。三指九位礼宾
人员。
B
.
祖
道,
《
汉书
》
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
,丞相
为祖道,送至渭桥”。本课中的“祖”就是“祖道”
,临行
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
送别。
C
.
郎中
,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
护卫
、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
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D. 《
战国策
》
,又称
《
国策
》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
游说之
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
的历史
特点和社会风貌,深受历代儒家学者推崇。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7.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
1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
2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
有意乎
?
(
3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4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答案:
1.
(
1
)掠夺,夺取 (
2
)拜会,前往 (
3
)信物,凭据 (
4
)
重金征求
(
5
)刻毒 (
6
)侵犯、欺侮 (
7
)赠送 (
8
)并,
列
2.
C
解析:
A.
介词,因为
/
介词,用。
B.
连词,表转折
/
连词,
表因果
。
C.
都是介词,在。
D.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的独立性
/
代词,指匕首
。
3.B
解析
:
B.
古今义相同,都指“咬紧牙齿,形容非常愤恨”
。
A
.
穷困:古义,困厄,处于困境;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
C
.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D.
左右
:古义,侍臣;今义,方位名词,左和右两个方位。
4.C
解析
:
①②③⑧ 是名词作状语。④ 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⑤
是形容词用作名词。⑥ 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⑦⑨ 是
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5
课
5.D
解析
:
D
项为判断句。例句及其他三项为定语后置句,
“者”是
定语后置的标志。
6.D
解析
:
《
战国策
》
的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
接近法家
,与儒家不合,因而为后世儒家学者所诟病
。
7.
(
1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才投奔到我这里,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伤害了樊将军的一片诚心,希望您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
2
)那时候我就用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进他的胸膛,既然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将军是不是有这种想法
呢?(
3
)现在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今天我就要拿着一把匕首进入险恶莫测的强秦,我停留的原因,是要等候我的一位朋友和他一起去
。(
4
)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