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了解有关纳粹罪行
的资料
。
2.
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领会作者在
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的情感
。
3
.
把握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直接
描写
所闻所感的主观性报道的写法
。
4.
认识法西斯的
罪恶,热爱世界和平。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学习目标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重点
1.
学习本文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情感的写作方法。
2.
赏析新闻作品
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
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课前预习
一、扫除生字
①婆
娑
(
)
②明
媚
(
)
③
凋
(
)谢
④
嬉
(
)笑 ⑤纳
粹
(
) ⑥
剥
(
)光
⑦
窒
(
)息
⑧
祷
(
)告 ⑨步
履
(
)
⑩
噩
(
)
梦
⑪毛骨
悚
(
)然
⑫
和
煦
(
)
⑬
不寒而
栗
(
)
⑭
踉 跄
(
)
⑮呆
滞
(
)
suō
è
cuì
bāo
x ī
mèi
sǒng
lǚ
zhì
dǎo
diāo
x ù
lì
liàng qiàng
zhì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二
、阅读思考
1.
分析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的结构,划分新闻的导语、主体部分,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
2.
读完课文,奥斯维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中,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他们有什么反应
?
作者简介
罗森塔尔
(
1922—2006
), 美国记者。
曾获
1960
年
普利策新闻奖(代表美国
新闻界
最高成就)
。进入
《
纽约时报
》
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后来任
《
纽约时报
》
执行主编。
2002
年,获
美国
“总统自由勋章”。主要作品有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等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写作
背景
1958
年
美国
《
纽约时报
》
记者罗森塔尔被派往波兰长驻
,他
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采访时写下了这
篇新闻
报道
。
报道
发表之后,被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
获得了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作者突破了“客观报道”
“零度写作”
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参观时的
感受
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有良知者
的心声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课文探究
1.《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
一上来就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婆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答案:示例
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一种莫名的压抑弥漫开来,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2. 《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
的作者
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人们看见东西呢
?
答案:示例
侧面
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表现来衬托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状况。毫无疑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
了。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3.《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
的作者
为什么写毒气室和
焚尸
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答案:示例
一边
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
,一边
是生机勃勃的雏菊花,两种
反差极
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
对纳粹
的讽刺:纳粹的残暴阻止不了
生命
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
生命的绽放是世上最美好的事情,
对生命
的戕害是世上最恶劣的罪行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4.
文中详细描写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在温和地微笑着”,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作者是从外貌和神态两个方面进行描写的。这一浮雕式的特写引发了我们许多思考:一个美丽善良、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的乐观的姑娘,却在法西斯的集中营里被残忍地杀害了。这反衬了法西斯的残忍,激起作者对法西斯的无比痛恨,也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践踏和毁灭的,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5.
为什么
说“在奥斯维辛
,没有
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答案:示例
这句话议论精辟,耐人寻味:作祷告的人,或是为了求得谅解,或是为了求得保佑。
但在
奥斯维辛,是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的,因为刽子手
丧失了人性
,他们不可能忏悔自己的罪行;
而无辜
的人们无
路可
逃、无计可逃,也
没有办法
求得保佑。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内容
小结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深入
探究
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在
20
世界
80
年代第一次被译成中文时,其标题被译成了“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从新闻的角度看,改用原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
示例
不好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是一个不合事理的题目,它的反常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使新闻的可读性大大提高,在那个众所周知的地方不再有恐怖的新闻发生,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新闻事实,是一种显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引起读者的深层思考。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一文中,作者以空间为序,依次向我们展示了哪些场景?集中营的阴森恐怖、骇人听闻主要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
答案
:
示例
伴随着参观者的脚步,作者把我们带进了集中营,依次向我们展示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等。
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有多么可怕,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动作、表情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中有很多否定句,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在文章中又
出现了
两次,找出这两个句子,并说说应该怎么理解
。
答案
:
示例
第一次
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
,并没有
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
奥斯维辛
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的很多东西,的确没有
什么
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
要写一写
,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第二
次
是在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除了
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
奥斯维辛
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
东西
,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是窒息。看到
这些
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
场景
,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写,虽然话语貌似平静,
却是
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3.
作者
一面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面又
以此
为题写下这则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什么?
答案
:
示例
奥斯维辛
早就因它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对
它已经
有了很多了解。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
的确
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作者
之所以写了这则新闻,通过第
6
段“记者只有一种
非写
不可的使命感
……
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可以看出
,此时的他已被深深地震撼,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
使命感
,并以此祭奠亡灵,揭露罪恶,反省人性。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4.《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与我们常见的新闻有
什么
不同
?
答案
:
示例
不同之处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
参与程度不同
。
记者
对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
:一
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
自己的
感情和判断,以事实本身说话
;另
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
表达
自己的看法或者掺杂自己的感情
;还有
一种是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直接描写他的
所见所闻
所感。
我们
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新闻大都是第一种情况和第二
种情况
,这些新闻主要运用了以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
本文有所不同
,作者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
内容
来写,是主观性很强的报道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课堂训练
1.
根据拼音填汉字。
(
chè
)( )离 (
fén
)( )膏继晷(
ɡuǐ
)
①
(
zhé
)涸( )之
鲋 ②
(
chè
)清(
) (
lán
)贪( )
③ (
xī
)( )笑 ④ (
zhuàn
)( )
写
(
xī
)笑( )(
) (
zhuàn
)酒(
)
撤
辙
澈
嬉
嘻
嘻
焚
婪
撰
馔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2.
判断
下列
加
色
成语
使用的对
错。
①
这个
倒行逆施
的
暴君,最终被人民送上了断头台。(
)
②
这次我们虽然出了一些乱子,但是
塞翁失马
,
只要及时
吸取教训
,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
)
③
官僚主义的表现之一是不理不睬或
敷衍塞责
的
怠工现象
。(
)
√
√
√
解析:
倒行逆施
:原指做事违反常理。现多指所作所为违反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
解析:
塞翁失马
: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
解析:
敷衍塞责:做事马虎,搪塞责任。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④
那书生行至半途,已将盘缠用尽,此时束手无策,犹如
涸辙之鲋
。
(
)
⑤
有些人把娱乐当职业,
焚膏继晷
,
昏天黑地,既荒废了事业
,又
累坏了身体,实在是得不偿失。(
)
√
×
解析:
涸辙之鲋
: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鲋鱼(鲫鱼),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解析:
焚膏继晷:点燃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膏,灯油。晷,日影。“焚膏继晷”用来形容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不能用来形容娱乐。用错对象。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3.
辨易混词。
(
1
)颠沛流离
/
流离失所
[选
词填空
]宋徽宗丝毫没有预感到,无论是他自己,还是
《
清明上河图
》
这幅画,都将要开始
的旅途。
颠沛流离
辨析:
二者都形容生活困苦,四处流浪。“颠沛流离”侧重困苦流浪,“流离失所”侧重无家可归。句子中宋徽宗被金兵俘虏,
《
清明上河图
》
也沦落金人之手,用“颠沛流离”恰当。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
2
)茅塞顿开
/
恍然大悟
[选
词填空
]当然,作为一位普通女性,对于丈夫莫扎特的伟大,她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只是后来从社会上许多人的态度中,她才
。
恍然大悟
辨析:
二者都可指一下子明白过来。“茅塞顿开”侧重解决疑惑,“恍然大悟”侧重忽然醒悟。句子中,她并没有什么疑惑,故用“恍然大悟”更恰当。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课后
作业
1.
新闻
点评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你对下面这则新闻材料怎么看?请写出你的观点,不超过
60
字。
2017
年
2
月
8
日晚,
《
感动中国
》2016
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央视播出。“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当选者中,包括重庆
2005
级毕业生秦玥飞。
这个喝过“洋墨水”的城市高才生,曾以托福满分的成绩考入美国耶鲁大学,享受全额奖学金,获得双学士学位。毕业后,他放弃跨国公司的高薪,毅然选择回到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一个偏远山村当村干部。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玥飞还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2.
请围绕“莫忘历史”提炼自己的观点,写一段文字,
250
字左右。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答案:
1.
示例:(
1
)秦玥飞从美国名校学成归来,扎根农村,用自己所学为农村脱贫致富贡献力量,这种用知识报效祖国的精神值得提倡。
(
2
)秦玥飞的选择对当下大学生的择业方向有所启示,不要把名校毕业当成个人发财享受的资本,而是要不怕艰苦,选择自己最有用武之地的职业。
答题要点:准确简洁地概括新闻的中心内容;分析事件中反映出的问题实质,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
2.
示例
:
莫
忘历史
长城上的烽火早已灰飞烟灭,黄河岸边的硝烟也早已
随风
飘散,然而,无论世事怎样沧桑,往昔如何斑驳,我们都
不能忘记
历史。掀开卷卷发黄的史书,在白骨累累的中国
近代史里
,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
鲜血
的吸血蝙蝠,一头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
头颅
的鹰犬和一滴滴刺目的鲜血!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历史。铭记历史,才能面向未来
。莫
忘历史,要牢记民族经历的苦难以及苦难的源头,牢记
曾经的
抗争及取得的伟大胜利,牢记在抗争中所体现的伟大的
民族
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实现
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9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