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掌握司马迁及
《
史记
》
的相关
知识;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特殊句式
等文言知识。
2.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理清
故事情节
。
3
.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手法。
4.
探究刘邦与项羽一成一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原因,客观评价
历史人物
。
鸿门宴
学习目标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重点
1.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成分省略、宾语前置等文言现象,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2.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1.
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
方法。
2.
探究刘邦、项羽成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原因
。
重点难点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课前预习
一、扫除生字
①
飨
(
)士卒
② 美
姬
(
) ③
鲰
(
)生 ④
戮
(
)力
⑤
郤
(
) ⑥
玉
玦
(
) ⑦
樊
哙
(
) ⑧目
眦
(
)
⑨
跽
(
) ⑩
参
乘
(
) ⑪
卮
(
)
酒
⑫
彘
(
)
肩
⑬
啖
(
) ⑭ 刀
俎
(
) ⑮
杯
杓
(
)
xiǎnɡ
jī
zōu
lù
xì
jué
kuài
jì
shènɡ
zhī
zì
zhì
dàn
zǔ
sháo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二、阅读思考
1.
“项伯告密”
“张良献策”和“项庄舞剑”对情节的发展
分别有
什么作用?
2.
“鸿门宴”
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试根据文章
内容
写出“三起”“三落”
。
3.
由刘邦和项羽的言行,你能看出他们各自具有怎样的
性格特点
?分别用几个词
概括。
4.
根据宴会前、中、后三个阶段划分段落层次。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作家简介
司马迁
(约前
145—
?),字子长,西汉夏
阳(
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
史学家
、
文学家
、
思想家
。
司马迁
10
岁诵古文,
20
岁左右外出考察
,足迹
遍布南北。初任郎中,元封三年(
前
108
)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
大量图书
和文献。太初元年(前
104
),与唐都、落下
闳等
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
在
《
史记
》
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
下狱受
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的官职),
发愤
著书,在公元前
91
年前后完成
《
史记
》
。
主要
作品:
《
史记
》《
报任安书
》《
悲士不遇赋
》
等。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作品简介
1.《
史记
》
简介
《
史记
》
是我国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开了纪传体通史的
先河
。
《
史记
》
有
12
本纪
、
30
世家
、
70
列传
、
10
表
、
8
书
,
共
130
篇
,
52
万余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史事。
2.《
史记
》
体例
“
本纪
”
是全书的总纲,以编年为体,记载历代帝王的世系。
“
世家
”
亦以编年为体,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
特殊地位
、特殊影响的人物。
“
列传
”
所占篇幅最多,可分为两大类
:(
1
)人物传记,有一人一传的专传,有两人或数人的合传
,按
人物性质排列立传,所记人物范围极广,涉及贵族、官僚
、政治家
、经济家、军事家、哲学家等社会各个阶层
。(
2
)对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记载,涉及中外关系史和
国内
民族关系史。
“
表
”
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
简要政绩
,以年代远近、史事繁简而分为世表、年表、月表。
“
书
”
分门别类地记述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
等典章
制度,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写作
背景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
旧贵族项梁率侄子项羽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
也在
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
将章
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北上救赵;
一面
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
宋
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多次
,最后
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
20
万大军投降
。由于
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
王子婴
投降。
刘邦入咸阳后,为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
,伤
人及盗抵罪。”并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
广大
百姓的支持。于是刘邦派兵守关,驻军于霸上,想做
关中王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
驻军
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的军队。就在这种剑拔弩张
的形势
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课文探究
1.
项羽
接到曹无伤的告密当即
“大怒”
,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
就
矛盾焦点
而言,天下虽大,但
“王”只有
一个。
②
就
力量对比
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
,况且
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刘邦
不过是“市井小人”。
③就
个性
而言,项羽本就是火暴性子。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2.
第
1
段写了哪些内容?在整个鸿门宴故事中各起什么
作用?
答案:
①
曹无伤告密
。曹无伤告密点燃了刘项矛盾的“导火线”,是鸿门宴故事的直接起源。
②
范增进言
。范增借曹无伤告密事件。分析刘邦的前后表现情况,点破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并以当时颇能鼓动人心的“望气”说,“火上浇油”,劝项羽“急击勿失”,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渲染紧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③
插叙双方兵力及驻地
。双方兵力对比,表明项羽占据绝对优势,刘邦岌岌可危;交代两军驻地,为下文写人物活动做铺垫。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3.
张良
为何不提议备战,而是打算
去告诉
项伯“沛公不敢背项王”?
答案:
“战”
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
士气不同
。张良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
出项
伯重“义”,有恩必报;他了解项伯
与项羽
的关系,通过项伯必能获得
理想的
效果;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
双方
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
项王
”就能
解决问题。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4.“
项伯告密”
“张良献策”这
两件事对故事的发展起了
什么
作用?
答案:
项
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
报答当年
的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
一触即发
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刘邦
对项伯不但“兄事之”,更“奉卮
酒为
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
,终于
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两
件事起到
推动情节发展
的
作用。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5.
画
出鸿门宴上的座次
示意图
。这种座次安排说
明了什么?
答案:
项羽
、项伯坐最上位,次之范增,
再次刘邦
,张良侍坐。从座位的安排上
可看出
,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
谋士
范增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
君臣
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6.
“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
何作用
?
答案:
项王留沛公与饮,形势已趋缓和,
“舞剑”
事件使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
引出
“樊哙闯帐”,
将故事推向高潮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7.
樊
哙与刘邦的言语
内容一致
,在侧重点与策略上
是否一致
?
答案:
①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辩解,强调“不敢倍德”;樊哙则理直气壮地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
……
天下皆叛之”,而后明确指出怀王与诸将有约在先,如今刘邦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刘邦“劳苦而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②从策略上看,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8.
从前
文看,刘邦在“鸿门宴”这
场斗争
中化险为夷有哪几方面的原因?
答案:
①刘邦
善于审势察情,“从民所望”;而
项羽
则不识时务,“自矜功伐”。
②刘邦
任人唯贤,项羽则任人唯亲,不
听善
言。
③刘邦
方面有统一的口径,内部
非常团结
;项羽不接受下属意见,意见
不统一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内容
小结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深入
探究
1.
“鸿门宴”上的情节发展有何特点。
答案:
整个
“鸿门宴”的情节,大体可概括为
三起三落
。
三
起
一起
: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
可见
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
杀死刘邦
,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
以示之
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
二
起
: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乃叫项庄以
舞剑
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
三
起
: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
到高潮
,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三
落
一
落
:范增“数目项王”,项王却“默然不应”,使刘邦暂时
化险为夷
。
二
落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项羽
对此不予理会,让刘邦又逃过一劫。
三
落
: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
赐酒
,赐彘肩,赐座。刘邦以“如厕”为名,脱身回本营,
项羽并没有追究。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2.
从“鸿门宴”斗争中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
答案:
项羽:
①
胸无城府,缺乏政治远见
。如,他听到曹无伤的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善遇之”。
②
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如,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③
沽名钓誉,有妇人之仁
。如,樊哙闯帐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座。再如,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最后更是放弃了攻打计划。
④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
。如,对项伯盲目轻信;在刘邦逃走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放在座位上,没有什么反应。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刘邦:
①
机智
而狡诈
。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
遣将
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
既惊呼
“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
别人
头上
。
②
知人善任
,善纳忠言
。他以张良为佐,在宴会上完全
听从
其建议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③
能屈能伸
,有勇有谋
。为化解危机,明知可能一去不回,但也从容赴宴。宴会上,居于下
座,自轻自贬。
④
遇事
冷静,当机立断
。得知项羽要攻打自己时,他
当机立断
,接受张良建议,拉拢项伯。宴会上得知是曹无伤
告密后
,他不动声色,可回军营后“立诛曹无伤”。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3.
张良、
范增是怎样
的人物?他们在
“鸿门宴”中
处于什么
地位?
答案:
①
张良
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为
刘邦做了
精心的部署、周密
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他认为
刘邦“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不对,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
问
了一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以武力与
项羽相
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张良
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
对他
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
的总导演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范增
是
项羽的主要谋士,被项羽
称为“亚父“,
其地位
不同寻常
。他
的才智谋略不逊
于张良,但他对项羽
,尤其
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
口吻要
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
佩玉
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案办。他擅自布置
项庄舞剑
,已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
影响
。
他
既不知人
,也
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②“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
说是张良与范增
的斗智。
两人对整个
事件的
演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
人毕竟
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即刘邦和项羽。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4.
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案:
①
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
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②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护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能随机应变。项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结局。
③语言精练生动,寥寥数语就能鲜明地刻画出人物个性。
如项羽在本文中虽只说了几句话,却可看出他自矜功伐、寡谋轻信;刘邦的话,则表现出他能屈能伸、狡诈多端。范增老谋深算,急于事功;张良则足智多谋,外柔内刚;樊哙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这些人物之所以性格鲜明,无不得力于作者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5.
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试对这两种说法加以评论
。
答案:
观点一:
体现了项羽的“妇人之仁”
。项羽和刘邦的斗争是夺取国家政权、谁当最高统治者的斗争,这不容许对敌方有任何轻视和放纵。对项羽来说,应该像范增所说“急击勿失”,不给刘邦任何喘息的机会。但项羽骄傲自大,不纳忠言,以致放虎归山,反为所害。
观点二:
体现了项羽的“君人之度”
。项羽当时是西楚霸王,有代行天子之权的声势,加之又答应了项伯“善遇之”的要求,便表现出了“君人之度”,而对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置之不理。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观点三:
两种说法各有其理,但以“妇人之仁”为佳
。这更符合当时的斗争实际和项羽的思想实际。樊哙尚且懂得“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道理,力劝刘邦逃离“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鸿门,可惜项羽却不懂得这个道理而坐失良机。
观点四:
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
。实际上,楚怀王之约,可能是项羽心存疑忌的主要原因,他要信守诺言,又要夺取天下,可能认为刘邦势力不如自己,又愿主动让出秦国天下,可以说,“沽名”与“自大”是使他失去最佳时机的主要原因。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课堂训练
阅读
下面的文段,
完成问题。
田
常欲伐鲁。子贡至齐,说田常曰:“夫鲁,难伐
之国
,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
无用
,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
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
精兵尽
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
:“
子
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
,何也
?
”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今
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
。
今
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
与焉
,则交日疏于主。
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
,难
矣。”田常曰:“善”。
(节选自
《
史记
·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
,有删改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课堂训练
1.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
,何也?
(
2
)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
功不
与焉,则交日疏于主
。
答案:
(
1
)你认为是困难的,人家认为是容易的;你认为是容易的,人家认为是困难的。用这些话来指教我,是什么用心?(
2
)现在,你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你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齐国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您的功劳都不在其中,这样,您和国君的关系会一天天地疏远。
解析:(
1
)“难、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
……
困难,认为
……
容易。“以”后省略“之”,代这些话。(
2
)“广、骄、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
扩充,使
……
骄纵,使
……
尊贵。“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2.
子贡给田常的建议是什么?田常接受子贡的建议是
出于什么
考虑的?请简要概括
。
答案:
(
1
)应该放弃攻打鲁国,转而攻打吴国。(
2
)在齐国的地位。
解析:第一问由子贡第一处回答中的“君不如伐吴”可知。第二问由子贡第二处回答中处处为田常在齐国的地位着想可知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参考译文:
田常
想要攻打鲁国。子贡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鲁国
,是
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低矮,它的护城河狭窄
而水
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它的
士兵百姓
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您
不如去
攻打吴国。吴国,它的城墙高大又厚实,护城河宽阔又
水深
,铠甲坚固并且崭新,士卒经过挑选并且精神饱满,宝贵
的人才
、精锐的部队都在那里,又派英明的大臣守卫着它,
这样的
国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顿时愤怒,脸色一变说:“你
认为
是困难的,人家认为是容易的;你认为是容易的,人家
认为是
困难的。用这些话来指教我,是什么用心?”子贡说:“
我听说
,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
,要
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我听说您
多次
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为朝中大臣里有反对
你的
呀。现在,你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
,你
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齐国的)大臣就会更
尊贵而
您的功劳都不在其中,这样,您和国君的关系会
一天天
地疏远。这样,对上,您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
下使
大臣们放纵不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田常说
:“很好。”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课后
作业
1.
解释
下列句中
加色词
的意义。
(
1
)旦日
飨
士卒 飨
:
(
2
)秦时与臣
游
游
:
(
3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
谢
项
王
谢
:
(
4
)刑人如恐
不
胜
胜
:
(
5
)
度
我
至军中,公乃入
度
:
(
6
)沛公则
置
车
骑
置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2.
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色词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
籍吏民,封府库,
而
待
将军
②今人
有大功
而
击
之,不义也
B.
①备
他盗
之
出入
与非常也
②愿
伯具言臣
之
不敢
倍德
也
C
.
①
项伯
乃
夜
驰之沛公军
②度
我至军中,公
乃
入
D
.
①
不如
因
善
遇之
②项
王即日
因
留
沛公与饮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
加色词
归类正确的一
项是
( )
①沛
公
军
霸
上
②此
其志不在
小
③项伯
杀人,臣
活
之 ④君
为我呼入,吾得
兄
事之 ⑤沛
公今事有
急
⑥项伯乃
夜
驰
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
目
项
王
⑧沛
公旦日
从
百余骑
来见项王
⑨
日夜
望
将军至,岂敢反
乎
A.
①⑦
/②③⑤/⑧/④⑥⑨
B.
①
⑦
/②⑤/③/
④⑥⑧⑨
C.
①
②⑤⑦
/③⑧/
④⑥⑨
D.
①
⑦
/②⑤/③⑧/④⑥⑨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4.
下列各句中的
加色词
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
婚姻
B.
沛公居
山东
时
C.
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
也
D.
财物
无
所取,妇女无所幸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5.
下面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 不然,籍何以至此 ③ 杀人如不能
举
④
贪于财货 ⑤ 毋从俱死也 ⑥ 私见张良
,具
告以事 ⑦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⑧ 大王来何操
⑨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⑩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⑩
B.①⑨/②⑧/③⑤/④⑥/⑦⑩
C.①/②⑧/④⑥/⑦⑨⑩/③⑤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⑨/⑧⑩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6.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司马,官名。掌管军政和军赋等与战争相关的事务
。西周
始置,春秋战国时沿用,后楚国等国家开始
设置
左司马和右司马的职务,来划分在战争中的
具体分工
。
B.
左尹,楚国官名,令尹之辅佐。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
军政
大权的长官,地位仅次于丞相。令尹的助手分为
左尹和
右尹,左尹地位略高。
C.
古代的座次尊卑有别。古人将宾客和老师都安排
在坐西
向东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所以,对宾客和老师
也尊称
为“西席”或“西宾”。
D.
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列传记述各方面的
著名人物
。项羽虽没有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
,因此
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7.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
1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
2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
”
(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4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答案:
1.
(
1
)犒劳 (
2
)交往 (
3
)道歉 (
4
)尽 (
5
)估计 (
6
)放弃
,丢
下
2.
B
解析:
B.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
连词
,表
顺承,来
/
连词,表转折,却。
C.
副词,就
/
副词,才。
D.
介词
,趁机
/
连词,就。
3.
D
解析:
①
⑦名词
用作动词
/
②⑤
形容词
用作名词
/
③⑧
动词
的使动用法
/
④⑥⑨
名词
作状语。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6
课
4.
D
解析:
D.
古今义均为“钱财和物资”。
A.
婚姻:古义,亲家
,有
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常指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
夫妻
关系。
B.
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今
义,指山东省。
C.
非常:古义,指意外的变故;今义,常用
作副词
,十分,极。
5.
B
解析:
①⑨ 是被动句,②⑧ 是宾语前置句,③⑤ 是省略句
,④
⑥ 是介宾结构后置句,⑦⑩ 是判断句。
6.
B
解析:
楚国没有丞相这一官职,令尹的地位相当于丞相
。
7.
(
1
)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
。(
2
)一个见识短浅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
”(
3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
4
)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