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底:船。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沈”等生字,会写“肃”等生字。
3.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学习目标
情境导入
周恩来
周恩来(
1898
年
3
月
5
日
-1976
年
1
月
8
日) ,原籍浙江绍兴,
1898
年
3
月
5
日生于江苏淮安。
192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
1976
年
1
月
8
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
《
周恩来选集
》
。
资料链接
ju
é
崛
f
àn
范
w
èi
魏
我会认
hu
ái
淮
h
uò
惑
ch
ì
斥
xi
ào
效
x
ī
晰
结构分析
效
晰
准
魏
崛
惑
范
租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结构分析
沈
斥
肃
翘舌音
平舌音
租
ch
ì
shěn
s
ù
z
ū
我会写
我会写
课文主要内容
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
①
周恩来到东北,伯父和他说不要轻易到租界去玩。
②
周恩来和同学闯租界。
③
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
1
~
10
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
11
~
16
自然段)
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的场景,
心灵受到触动。
少年周恩来在课堂上以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回答校长提问,让校长非常满意。
第三部分(第
17
自然段)
少年周恩来立志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
课文所描写的中国现实是怎样的?
少年周恩来又有什么样的志向?
中华不振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少年周恩来的志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
是为父母、为明理、为荣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另外,魏校长对其他同学的回答并没有赞赏,却对周恩来的大加赞赏,并说“有志者当效此生”,就是说,有志向的人要像周恩来学习。这里采用了“
对比
”的方法。在这样的对比中,更让我们
感受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
当伯父告诉周恩来租界地不要随便去玩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疑问
生气
疑惑
明明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不让中国的人去,
所以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
句段精析
“
不但不
……
反而
……
”
重读,突出了中国巡警的可恶之至!
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句段精析
“
都紧握着拳头
”
表现了围观的中国人的愤怒,但是他们却只是“
敢怒而不敢言
”。只能把无边的怒火攥在紧握着的拳头中,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
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句段精析
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他体会到
“
中华不振
”
的含义。这一事件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帮他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
“
中华不振
”
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周恩来名言
(
1
)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
2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
4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
3
)
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总理周恩来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因为当时
“中华不振”,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的志向,并终身为此奋斗。他的爱国精神和实际行为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