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试题含答案(1)
(第一、三单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2分)
A.干瘪(biě) 舵手(duò) 纤绳(qiān) 疲惫(bèi)
B.呻吟(yín) 墓畔(bàn) 驳船(bó) 笑涡(wō)
C.阎罗(yán) 簇新(cù) 喷薄(bó) 淤滩(yū)
D.旌旗(jīng) 绯红(fēi) 胚芽(pī) 挣脱(zhèng)
【解析】A.“纤”读“qiàn”;B.“畔”读“pàn”;D.“胚”读“pēi”。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2分)
A.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邃洞里蜗行摸索。
B.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罔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C.海鸥在苍茫的大海上飞窜;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D.大海把闪电的箭光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恍就消失了。
【解析】A.“邃”写作“隧”;B.“罔”写作“惘”;D.“恍”写作
“晃”。
3.下面语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2分)
享受现在的同时,我们也应瞻望过去,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在反侵略的斗争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的人死在枪林弹雨中,有的人死在摧残折磨下。它们慷慨赴死,取义成仁,换来了和平和安定。铭记历史,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A.瞻望 B.血雨腥风 C.取义成仁 D.铭记
【解析】“瞻望”意为往将来看,应搭配“未来”。可改为“回望”。
4.(2020·德州)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D)(2分)
A.5月27日,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并再测珠峰“身高”,世界屋脊又一次见证了中国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
B.今年,文化和旅游部首次开展了“云游非遗”线上推广活动,鼓励人们走进传统文化、发现非遗之美。
C.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不仅保护个人健康,还体现了社会文明。
D.在“直播带货”等销售新模式下,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解析】D.缺主语,去掉“在……下”。
5.“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能读懂一首诗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将下列打乱的诗句还原,排列正确的一项是(D)(2分)
①我在瓦盆里养一尾月亮
②少年长大,月亮游向了他乡
③后来,花落了,瓦盆碎了
④榆钱开花嘟噜噜黄
A.④③②①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④①③②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2分)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当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抒情诗。作者在诗中将个体的自我放在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深沉的历史责任感。
B.《海燕》的作者高尔基,苏联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C.“烽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梅岭三章》中的“烽烟”指的是抗日战争。
D.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代词、动词或形容词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靠连词放在中间来组合。如:“高傲勇敢”“尘雾和碎末”都是并列短语。
【解析】《梅岭三章》中的“烽烟”指的是国内革命战争。
7.某班开展以“抗击疫情展现中国速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搜集了三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1月23日,武汉封城,医院告急,病床告急。当天,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工地上,上百台施工机械昼夜轰鸣、上千名工人通宵奋战。十天后,顺利交付使用。2月8日,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的雷神山医院,13天建成使用。
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迅速筹建并使用,惊艳了世界。
【材料二】2月16日,长垣县被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正式授予“中国医疗耗材之都”称号。据新华社此前报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这里成为保证防疫一线的大后方。
【材料三】病毒威胁下,对国际邮轮钻石公主号、歌诗达赛琳娜号处置工作对比表
(1)上面三则材料与“抗击疫情展现中国速度”无关的一则是材料二。(2分)
(2)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述“抗击疫情展现中国速度”
的相关内容。(3分)
示例:①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迅速筹建并使用;②病毒威胁下,天津对国际邮轮歌诗达赛琳娜号处置工作及时。
8.默写。(每空1分,共7分)
(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秋瑾《满江红》)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抒发词人想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抱负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二、阅读理解(共4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9—10题。(5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2分)
“雁”和“霜”。
1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3分)
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但又外患未除,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矛盾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1—14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注]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节选自蒋士铨《忠雅堂集》)
【注释】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2)不敢稍逾约 超过
(3)母必正色婉言规 规劝
(4)则屏息,俟怒少解 等待
1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先府君/在客邸 D.令跪/读至熟乃已
【解析】应划分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3.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2分)
A.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勤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C.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解析】“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有误,没有这方面的意思。只是描述父母对“我”的教育的严格。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来没有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
(2)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我因而不会在嬉戏中荒废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为这件事而更加严格。
【乙】参考译文: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我)都能够背诵。空闲的时候,(她)又抄录唐宋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都体弱多病,每次我生病,母亲就抱着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曾睡觉;等我的病情稍有好转,她就指着墙壁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吟诵作为游戏。父亲如果有过错,母亲一定严肃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有时遇到父亲发怒不听她的,母亲就必定屏住气不说话,等到父亲的怒气渐消,又尽力规劝他,直到父亲听进去了才停止。
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非常急躁,(我)稍有懈怠,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不理睬我。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罢休,从来不觉得疲累。我因而不会在嬉戏中荒废了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5—19题。(17分)
(2020·杭州)家有斑鸠 陈忠实
住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刚睁开眼,便听到“咕咕——咕咕”的鸟叫声。我断定是斑鸠,不由得惊喜。披上衣服,竟有点迫不及待,悄声静气地靠近窗户,透过玻璃望出去,后屋的前檐上,果然有两只斑鸠。一只站在瓦楞上,另一只围着它转着,一边转着,一边点头,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
六年前的大约这个时节,我和王仲生教授住在波士顿城郊他的胞弟家里。尽管三层小洋楼宽敞舒适,我和王教授还是喜欢站着或坐在后院里。后院是一片绿茸茸的草坪,有几种疏于管理的花木。树木的枝杈上,栖息着,毋宁说侍立着一群鸟儿。一种通体黑色的梭子形状的鸟儿,在人刚打开后门走到草坪边的时候,它们便从树枝上飞下来,落在草坪上,期待着人撒出面包屑或什么吃食。你撒了吃剩的面包屑或米粒,它们就在你面前的草地上争食,甚至大胆地跳到人的脚前来。偶尔,还会有一只两只松鼠不知从哪棵树上蹿下来,和梭子鸟儿在草地上抢夺食物。
我在那个令人忘情的人与鸟兽共处的草坪上,曾经想过在我家的小院里,如若能有这样一群敢于光顾的鸟儿就好了。然而,实际想来,实现这样人鸟人兽共存共荣的和谐景象,恐怕也不是短时间的事。【甲】
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已无法计算。我能记得和看到的,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对麻雀发动的全民战争,麻雀虽未绝种,倒是把所有飞翔在天空的各色鸟儿吓得肝胆欲裂,它们肯定会把对人的恐惧和防范以生存戒律传递给子子孙孙。再是种种药剂和化肥,杀了害虫长了庄稼,却把许多食虫食草的鸟儿整得种族灭绝——更不要说那些利欲熏心丧尽良知捕杀濒临灭绝的珍禽异兽者。我曾瞎猜过,能够存活到今天的鸟类、兽类,肯定具备一组特别优秀的专司提防、警惕人类伤害的基因。不然,早该在明枪暗弓以及五花八门的机关和陷阱里灭绝了。
还是说我家的斑鸠。
我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就认识并记住了斑鸠。在我家乡的鸟类中,斑鸠是最朴拙最不显眼近乎丑陋的一种鸟儿。灰褐色的羽毛比不得任何一种鸟儿,连麻雀的羽翅上的暗纹也比不得。没有长喙和高足,比不得啄木鸟和鹭鸶。没有动人的叫声,从早到晚都是粗浑单调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声音。它的巢仅由几十根柴枝,横竖搭置成一个浅浅的潦草的窝。小时候我站在树下,可以从窝底部的缝隙透见窝里有几枚蛋。记得有篇小学课文,说斑鸠是最懒惰的,懒得连窝也不认真搭建,冬天便冻死在这种既不遮风亦不挡雨的窝里。
然而,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住在祖居的老屋读书写字,没有看见过一只斑鸠。我以为再也看不到斑鸠了。
斑鸠却在我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清晨出现了,就在我的房檐上。
我便轻手开门,怕惊吓了它们。它们还是飞走了。
初始,无论我怎样轻手蹑足开门走路,它们一发现我从屋内走到院中,扑棱一声就从屋脊或围墙上起飞了,飞到高高的村树上去了。我仍然往小院里抛撒米谷。直到某一日,我开门出来。【乙】两只斑鸠突然从院中飞起,落到房檐上,还在探头探脑瞅着院中尚未吃完的谷米。我心里一动,它们终于有胆子到院内落脚啄食了,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我和斑鸠的关系获得令人振奋的突破之后,随之便是持久的停滞不前。斑鸠在房檐在房脊在院墙上栖息追逐,似乎已经放心无虞。然而有我在场的时候,它们绝不飞落到院里来啄食,无论我抛撒的米谷多么富于诱惑。有几次我从室内的窗玻璃前窥视到斑鸠在院中啄食米谷的情景,每当我出门,它们便惊慌地飞上房顶。这一刻,我清醒地意识到,它们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鸠。
要让斑鸠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心里踏实地啄食,在我的眼下,在我的脚前,尚需一些时日。
我将等待。
(选自《我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有删改)
15.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与斑鸠的关系,填写下面的表格。(3分)
时间
有记事能力的时候
(2)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
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早晨
重返家乡后的某一日
关系
(1)“我”认识并记住斑鸠
“我”未见过斑鸠
(3)“我”看到斑鸠很惊喜,斑鸠见人就飞走
“我”给斑鸠喂食,斑鸠敢到院里啄食
16.【甲】处“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没用标点停顿,强调了什么?(3分)
强调了人类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伤害鸟兽的手段数不胜数,突出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17.【乙】处的“探头探脑”好像有丑化斑鸠的感觉,去掉是不是更好些?(3分)
不能去掉。“探头探脑”并没有丑化斑鸠,而是生动地表现了斑鸠的小心、机警,对人类怀有戒备之心。
18.本文题为“家有斑鸠”,二、三两段却没有写“斑鸠”。这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4分)
不多余。第二段讲述了“我”在波士顿城郊见到人鸟兽共存共荣的
景象,第三段写了我们对鸟兽的伤害,造成了鸟兽对人类的警惕。这两段文字与前后文关系密切,既回应了“我”重见斑鸠时的惊喜,又对后文斑鸠难以跟“我”建立信任关系的原因做了交待,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重,行文具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19.文章以“我将等待”结尾,“我”能等来“我家的斑鸠”吗?请联系全文和生活体验简要分析。(4分)
示例:能等来。从文中看,“我”与斑鸠的关系已有了突破性进展,“我”觉得假以时日斑鸠会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现实生活中人们尊重自然保护鸟兽的意识越来越强,经常见到人鸟兽和谐相处的情景。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斑鸠定能慢慢建立起对人类的信任。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20—23题。(12分)
好诗三“道” 张庆和
①现如今,诗歌再次热起来。从荧屏节目到线上公号,再到线下的各类读诗分享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味经典好诗,从诗词中汲取精神营养。诗在中国千年不衰,其道何在?结合我自身的诗歌创作实践,我认为好的诗歌,关键就是处理好气道、味道与门道这“三道”。
②先说“气道”。诗是有气的,气通了,诗则顺:语顺,意顺,情顺,境顺,读起来也顺,容易产生共鸣。大千世界的风霜雨雪,现实社会的冷暖寒凉,都会在诗人心中掀起波澜,从而萌发诗情,生成为诗,进而释放诗气,形成诗的气场,甚至使人一下子就能看得见诗的形状,
触摸到诗的骨骼。这气里有风吹草低、大漠孤烟、大江东去的豪气;有关注社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地气;有不随波逐流,勇于实践,努力登攀诗歌高度的勇气;有风抚塔铃,珠落玉盘,心弦随之颤动的灵气……这些气韵,为诗歌提了神,铸了魂,读来感同身受,方能令人难忘。
③再说“味道”。我赞成这样的说法:诗若酒。酒靠酿制而成,是供人们品味的。诗亦然,只有品,方知其真味,只有耐品的诗才是好诗。这里所说的味道并非生活中酸甜苦辣的实指,主要指诗的含蓄,诗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这里所说的含蓄,并非晦涩,是说通过对诗的品味、琢磨,能使人领略诗之意境、情境。而且一旦领略了,会有洞门大开、眼前一亮之感。
④读现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就是这样的感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四行短诗,让人回味无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幽深的意境,直击心性,余味无穷。“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辽阔的情境,摇撼心灵,令人回味再三。似这类有味道的诗词太有魅力,堪称百读不厌。
⑤最后是“门道”。这里所说的“门道”,显然有写作方法之蕴。诗该怎么写,没有统一的模式。功夫在诗外,是诗歌的一条重要门道。所以,诗人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多走走,多看看,多读多想多写,坚持下去,妙法自在其中。
⑥诗歌的创作与创新,主要在实践而不是理论,
更不要迷信所谓技巧。如果说真有技巧,正如前面所述,那也是熟能生巧。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1月04日 08 版)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诗歌的创作与创新,主要在实践而不是理论,更不要迷信所谓技巧。
B.在作者看来,“味道”是指通过对诗的品味、琢磨,能使人领略诗之意境、情境。
C.作者提出好诗“三道”这一论题,目的是教会我们不但要赏好诗,更要学会创作和创新。
D.作者是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写作构思的。
【解析】中心论点应是:好的诗歌,关键就是处理好气道、味道与门道这“三道”。
21.请找出第④段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道理论证。引用现代诗歌和古诗词,证明了领略诗歌的意境,会有洞门大开、眼前一亮之感;这一分论点使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22.文章第⑤段提到“功夫在诗外,是诗歌的一条重要门道”。写作何尝不是这样?请结合写作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略。围绕第⑤段最后一句,结合自身写作经历作答即可。
23.在作者看来,诗歌有“豪气”“地气”“勇气”“灵气”。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体会,任选一个诗句分析其体现了哪一种“气”。(4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略。结合文章第②段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三、作文(50分)
2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2020 年,不同寻常的年份,不同寻常的改变,你也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学习、生活:学习方式的转变,居家的自我管理,期望而珍贵的返校……关于这一年,你有哪些难忘的人或事?有怎样的体验或感悟?
请以《我的2020》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如果你得到一个神奇的控制器,可以让时间放缓、快进、后退和暂停,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使用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请你以“此刻,我按下时间控制器”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①作文内容积极向上;②字数在600以上;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