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想象”选编了《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两篇文章以及一个“习作例文”和一个“习作”,带领学生进入美妙的想象世界。
《宇宙的另一边》中,作者发挥奇妙的想象力,畅想宇宙另一边的场景,描绘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显示了想象力的无限和美好。
《我变成了一棵树》讲述了“我”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我”吃饭而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也表明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习作例文”展示的两篇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可以激发学生对想象世界的憧憬与兴趣,为“习作”写出自己的想象故事做铺垫。
本单元的“习作”以“奇妙的想象”为话题。学生可以选择教材上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想象故事。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能用生字组成新的词语并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2.能将自己的想象用文字描绘出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通顺的语句讲述自己的想法,并理解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意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能用生字组成新的词语并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会用通顺的语句讲述自己的想法,并理解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意见。
2.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3.能将自己的想象用文字描绘出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措施
1.低年级的教学首先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故事恰好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可安排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更深入地体会想象世界的美好。
2.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落实有针对性的读说、读写指导,促进学生从积累到运用的有效迁移。
3.识字教学可侧重于随文识字,鼓励学生发现规律,找出特点,自主识记。
4.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教学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到口头表达和书面习作之中。
课时安排
《宇宙的另一边》2课时
《我变成了一棵树》3课时
习作例文1课时
习作:奇妙的想象1课时
16〓宇宙的另一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浩瀚、汩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排比的修辞手法。
3.通过学习,激发对未知的好奇,培养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关于宇宙的视频文件,引导学生感知宇宙的浩瀚,激发探究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初步了解宇宙,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兴趣;通过联想和想象,培养想象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流淌、秘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排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初步了解宇宙,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兴趣;通过联想和想象,培养想象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居于宇宙的一角。你是否想象过,宇宙的另一边是什么样子的?宇宙的另一边到底有哪些秘密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文中的“我”所想象的宇宙的另一边的景象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后鼻音“淌、栋、铃”,翘舌音“乘”。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秘、密”可以通过同音字歌来识记;“淌、栋、梯、铃、篇、绪”等字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
同音字歌示例:
秘:山中有花蜜,蜜蜂来采集,酿制成蜂蜜,地点是秘密。
形近字歌示例:
越:奋起直追,真有趣味,趁机赶上,超越前对。
乘:性格很乖巧,乘舟下江南,秉烛邀夜游,剩余没多少。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淌”左窄右宽,左部三点呈弧形,右上部点、撇呼应。
“秘”左右平齐,左部“禾”撇画伸展,捺变点;右部“心”上勿忘一竖撇。
“密”的各个部件要写得紧凑,宝盖头不要写成穴字头,“必”字形扁宽盖住下面的“山”。
“栋”左窄右宽,左部的“木”撇画伸展,捺变点;右部的“东”两点呼应。
“梯”左窄右宽,横画微倾,垂露竖垂直;右部撇画不宜伸展。
“乘”各个部件要写得紧凑,上面撇短、横长,下面撇捺舒展。
“绪”左右平齐,结构紧凑,“者”的撇画注意与绞丝旁的提画迎让。
“越”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撇画微倾,捺画伸展,斜钩上勿忘撇。
易错提示:
“铃”右部是“令”,不要写成“今”。
“栋”右边是“东”,不要把竖钩写成了横折钩。
“篇”中间是“户”,不要忘写一点成了“尸”。
(3)多音字。
吁xū:吁气〓 长吁短叹
yù: 呼吁〓 吁天呼地
乘chéng:乘法〓乘风破浪
shèng:一乘〓万乘之国
(4)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淌(流淌)—倘(倘若)—敞(宽敞)
栋(栋梁)—冻(冰冻)—练(练习)
梯(梯子)—涕(鼻涕)—弟(兄弟)
铃(铃声)—玲(玲珑)—岭(山岭)
乘(乘法)—乖(乖巧)—剩(剩下)
篇(篇章)—扁(扁舟)—偏(偏心)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同时想一想:课文中的“我”介绍的宇宙的另一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宇宙的另一边真是太奇妙啦,居然有和这个城市相同的城市、街道、房子,房子里还有个和这边一样的孩子!宇宙另一边的孩子们生活很舒适,他们不用背诵“九九乘法表”,也不需要写长篇的作文,真是太轻松啦!
2.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写“我”仰望星空,陷入对宇宙另一边的想象。第二部分(2~9):写“我”想象中的宇宙另一边的景象。第三部分(10~12):写“我”从想象回到现实,为同学们讲解宇宙另一边的样子;“我”也期待着再次想象宇宙的另一边。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初读课文,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了宇宙的另一边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如此大的差别,课后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去宇宙的另一边遨游,探寻更多的秘密。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流淌〓秘密〓栋梁〓梯子〓铃声〓
乘法〓思绪〓篇章〓越过
2.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探寻了宇宙另一边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走进这篇课文,在宇宙的另一边尽情地遨游,探寻更多的秘密。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本文的题目为“宇宙的另一边”,思考第1自然段有何作用?
明确:“浩瀚的星空”与题目中的“宇宙”相呼应。开篇写“我”仰望浩瀚的星空,引起后文“我”对宇宙另一边的想象的描写。
2.学习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1)“星光洒进我的眼睛,在我身体里汩汩流淌,告诉我一个秘密”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星光“洒进眼睛”,在“我”的“身体里汩汩流淌”,还告诉“我”一个秘密,这是“我”的想象。将星光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星光笼罩着“我”的情景,引出后文“我”的想象。
(2)第2自然段中说“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宇宙另一边的这个特点的?
明确:宇宙另一边有和这一边一样的城市、街道、房子和“我”,但是发生的事却与这一边相对立。如这一边的“我”从书包里拿出作业本,宇宙另一边的“我”却正把作业本放回去;这一边冬天下雪,另一边却夏天飞雪;这一边太阳从东边升起,另一边太阳却从西边露脸;这一边的石头没有生命,而另一边的石头却会开花、行走;这一边的“我”在接受语文课的熏陶,另一边的“我”却畅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
(3)“那里有座一样的城市,有条一样的街道,街角处有栋一样的房子,房子里有个一样的孩子”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宇宙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
(4)关于宇宙的另一边,“我”还有哪些想象?
明确:①那个孩子是另一个我吗?当我从书包里拿出作业本的时候,他是不是正把作业本放回书包?当我气喘吁吁爬楼梯的
时候,他是不是正下楼去?当我趴在窗台看着星空的时候,他会不会也趴在窗台,看着星空,想着我呢?②在宇宙的这一边,雪是在冬天下的;那么,在宇宙的另一边,雪是在夏天下的吗?在宇宙的这一边,太阳从东边升起;那么,在宇宙的另一边,太阳是从西边升起的吗?③在宇宙的这一边,石头是没有生命的;在宇宙的另一边,它会不会像花朵一样开放,或者像人一样行走?
(5)第9自然段引用了大量的诗句,请赏析这样写作的妙处。
明确: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作者用耳熟能详的经典诗句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语言简练又富有文采。寥寥数笔,就将大好的春光描绘得形象生动。“三两枝”的桃花加上“贵如油”的春雨,勾勒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春风轻拂,绿柳摇曳,放学的孩子们开心地放着风筝。而这就是宇宙另一边的“乘法”,极富诗意。
3.学习第三部分,思考问题。
(1)文中写了宇宙另一边的哪些秘密?
明确:①宇宙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有和这一边一样的城市、街道、房子和“我”。②宇宙另一边的“加法”,是大地万物和大雪叠加,变成白茫茫的一片,创造出属于孩子们的节日。③宇宙另一边的“乘法”是春景的累积,勾勒出春风吹拂下的花红柳绿,描绘出一幅儿童争放纸鸢的图景。④宇宙另一边的写作,是自己可以变成写作对象,如写风,你就会变成风,飞得越高,习作得分也就越高。
(2)文章的结尾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有什么作用?
明确:与前文“我趴在窗台上,看着浩瀚的星空”一句相照应。这样写,在结构上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在内容上突出了“我”仰望星空,沉迷于想象的画面感,渲染了宇宙的浩渺、奇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3)想象一下:宇宙的另一边还有哪些秘密?
明确:示例:那里的人不需要车,他们只要在鞋子上装上光速飞行器,几秒钟之内就能到达另一个星球;在那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遥控器,假如你累了,想睡觉便按红色键,如果你心爱的物品不见了,按蓝色键就能时光倒流。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作者用他的想象力,带我们去宇宙的另一边漫游了一圈,感受了那里的美妙与神奇!对于我们来说,宇宙太空代表着未知,而这神秘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宇宙,究竟还会有多少秘密呢?探寻奇妙的宇宙太空任务就将交给你们了。21世纪的你们,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吧!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在太空探寻到更多的奥秘!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宇宙的另一边
仰望星空,开始想象宇宙的另一边
宇宙另一边的秘密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
加法〓冬景叠加〓白色的世界〓儿童的节日
乘法〓春景累积〓大好的春光〓儿童放纸鸢
写作〓变成写作对象
期待再次想象宇宙的另一边
浩渺的宇宙奇妙的想象力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3.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过程与方法
1.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图片和文字内容,生动再现课文所讲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妈妈永远是最了解孩子的,体会伟大的母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假如你可以变,你会变成什么?是自由快乐的小鸟,还是五彩缤纷的花朵;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还是美丽可爱的小蜻蜓……可有一位小朋友,她的想法却很奇特,她想变成一棵树,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一看吧,相信学完本课,你一定会为这个小朋友的奇思妙想叫好。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状、丁、零、肠”。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状、零、巧、肠、续、抬、烦”时,可以使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狐、克、继”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狸”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学习“麻”时,可以用结合图片的方法。
形近字歌示例:
状:大地穿新装,山峰显异状,壮美令人叹,大雪巧梳妆。
丁:原有千寻山,丁香把露含,于今再寻觅,水枯地也干。
字谜示例:
有犬不是狗,左靠瓜旁走,生性很狡猾,借虎威风抖。(谜底:狐)
同音字歌示例:
狸:一只小狸猫,想摘大鸭梨,爬上青竹篱,还是有距离。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状”左窄右宽,右部捺画伸展。
“狸”左窄右宽,“里”在竖中线上起笔。
“丁”的横要长些,竖勾要写在竖中线上。
“零”的“”宜写得扁些,下部撇捺伸展,托上盖下。
“巧”的“工”位置偏上,下横变提,右部折笔要自然。
“克”的“口”要写扁小,撇宜长,竖弯钩要舒展。
“肠”的左部窄长,右部两撇平行,长短不同。
“继”注意笔顺,右边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
“续”左窄右宽,右边是“卖”。
“抬”左窄右宽,“口”在竖中线上起笔,写扁一些。
“麻”外面的“广”撇向下伸,“林”左小右大。
易错提示:
“狐”左部是“犭”,不是“扌”;右部是“瓜”,不是“爪”。
“零”下部是“令”,不是“今”。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犬—状(形状)—突(突然)—哭(哭泣)
瓜—狐(狐狸)—弧(弧度)—孤(孤单)
里—狸(狸猫)—童(童话)—野(田野)
令—零(零食)—铃(铃声)—冷(冰冷)
(4)多音字。
背
秘
(5)形近字。
(6)重点词语解释。
希望:(多义词)①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②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愿望。③希望所寄托的对象。
担心:放心不下。
傍晚:时间词。临近晚上的时候。
丁零丁零:形容铃声或小的金属物体的撞击声。
香喷喷:状态词。形容香气扑鼻。
秘密:有所隐蔽,不让人知道的(跟“公开”相对)。
(7)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课文讲述了“我”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我”吃饭而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也表明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2)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在段落前标注出来。
明确:共有23个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通过初步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讲述的是“我”想象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小朋友们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吧!课后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如果你可以变成某样东西,你想要变成什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状态 狐狸 丁当 零食 轻巧
克服 香肠 继续 抬头 麻烦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大家还记得课文讲了些什么吗?(指名回答或让全班齐答)对,讲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我”变成树后,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同学们想象一下,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会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
2.第4自然段哪句话交代了“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
明确: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3.同学们,你们想想,普通的树上都会长些什么呢?
明确:花、叶、水果……
4.而“我”变成的树上又长的是什么呢?
明确:鸟窝。
5.这些鸟窝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各种形状都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6.“我”会邀请哪些小动物来住在鸟窝里呢?
明确: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
7.妈妈来了,“我”的心为什么会“嗵嗵地跳着”呢?
明确:因为“我”害怕妈妈发现这棵树是“我”变成的。
8.妈妈要求住进三角形的鸟窝,“我”为什么“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呢?
明确:“我”高兴是因为妈妈不知道“我”变成了树,可以尽情地玩;“我”失望是因为妈妈居然不认识“我”了。
9.妈妈从背包里拿出了哪些好吃的东西呢?
明确: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
10.课文是如何写“我”馋得流口水的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没有直接写“我”馋得流口水,而是先由狐狸用“下雨了”表明有水滴落;马上又用“天空中一丝乌云都没有”来说明并非下雨,引起读者思考;然后用小鳄鱼、小松鼠、小白兔的猜测来一步一步地勾起读者的好奇心;最后再由“我”自己亲自揭晓答案——“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含蓄地点明了“我”是馋得流口水。这样写能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11.猜想一下,妈妈“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明确:猜想一:因为妈妈最了解“我”,一直都知道“我”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猜想二:因为是“我”幻想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而不是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2.回顾整篇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拟声词?你还知道些其他的拟声词吗?
明确:文中有:嗵嗵、丁零丁零、啧吧啧吧、咕噜噜。
滴滴答答:形容水滴落下的声音。 咕噜:形容水流动或东西滚动的声音。 扑通:形容重物落地或落水的声音。 哗啦啦:形容撞击、水流等的声音。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本文记叙了“我”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 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2.本文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请试着简要分析一下。
明确: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得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如“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一句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各种形状的鸟窝随风摆动的样子,形象生动。
3.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些什么感悟呢?
明确:母爱是最无私的感情。母爱如春天的甘霖,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这种爱,温柔而深沉!我们常常埋怨自己的母亲啰唆,但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不难感受到她们的关怀。不管是慈爱还是严厉,我们都要相信,那是她们爱的体现。这个世界上,最纯洁而又最真挚的爱莫过于此。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我变成了一棵树
第三课时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中的三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了自己对想象的认识和看法。第一个同学是从阅读运用了大胆想象的文章的感受来谈的;第二个同学列举了课文中想象很奇特的内容,从中感受想象的魅力;第三个同学通过列举想象的情景和事物来体会想象的作用。除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如何写想象作文的角度来谈自己对想象的理解和体会。如,想象要以生活实际为基础,创造的人物、情节、环境等都要符合生活规律。想象要合理,不能天马行空地乱想。在《小真的长头发》一文中,小真想象自己的长头发可以用来钓鱼、做晾衣绳等,因为长头发辫起来之后就变成一根很粗的绳子了。虽然用长头发钓鱼和做晾衣绳是现实生活中不会发生的事情,但是却又是符合现实生活规律的,因此说这个想象是合理的。
初试身手
(一)在纸上按出自己的手指印,再把它画成想象中的事物,看谁想得新奇。
答案示例:
(二)选一个开头,展开想象,大家一起接龙编故事。
1.夏天到了,瞌(kē)睡虫王国一片沸(fèi)腾。它们纷纷飞出洞口,去寻找自己的朋友……
2.一阵大风过后,小牧童被吹到了颠(diān)倒村。他睁开眼睛,只见树枝和树叶长进土里,树根却张牙舞爪地伸向天空......
示例一:
夏天到了,瞌睡虫王国一片沸腾。它们纷纷飞出洞口,去寻找自己的朋友。
它们来到了一座花园,花园里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成群的蝴蝶、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瞌睡虫们想和它们做朋友,可是蝴蝶还要在花上跳舞,蜜蜂还要忙着采蜜,没时间玩耍。
于是,它们飞到一座新翻的泥土边,看见了蚯蚓,可蚯蚓忙着翻地,没时间和它们玩耍。
后来,它们飞到了小镇上。那里住着一对老夫妻,因为年纪太大,睡眠不好,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好好睡觉了。由于瞌睡虫们的到来,老夫妻俩睡了一个安安稳稳的觉。最终瞌睡虫们留了下来,每日陪伴这对老夫妻。
示例二:
一阵大风过后,小牧童被吹到了颠(diān)倒村。他睁开眼睛,只见树枝和树叶长进土里,树根却张牙舞爪地伸向天空。小牧童往前走,看见了“颠倒村”三个大字。莫非这儿就是传说中的颠倒村了?
夜里,小牧童被一阵吵闹声吵醒了,他看见颠倒村灯火通明,便走去看看。这一看可把小牧童吓了一跳!人人倒着走,鱼在天上飞,鸟在池里游!小牧童往颠倒村里走:商店里,服务员帮顾客付钱;学校里,学生正在教育老师。
忽然,小牧童看见一个黑影闪过,原来是一个小偷在捉警察!小牧童向小偷扑过去,把小偷扑倒了,奇怪的是,警察不但没来捉小偷,反而一溜烟跑远了。小偷喊:“你干什么啊?又让警察跑了!"
小牧童在想: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啊!还是我的世界好。
习作:奇妙的想象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了解“想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想象故事。
3.将讲述的故事整理成文。
4.体会想象世界的美妙。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了解“想象”。
教学难点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个想象故事,体会想象世界的美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想象是人们热爱生活的标志,同学们以自己新颖奇特的想象构思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表达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现在,就让我们把自己美好而奇妙的想象写下来吧!
二、作文要求
本次作文要求写一个想象故事。从“最好玩的国王”“一本有魔法的书”“小树的心思”“躲在草丛里的星星”“手罢工啦”“滚来滚去的小土豆”“假如人类可以冬眠”这些题目中,选一个题目写一个想象故事,也可以写其他的想象故事。要大胆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三、写作指导
1.拟题立意。在写作之前,一定要明确自己要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如赞扬某种优秀的品质,表达某种爱憎的情感,等等。我们写作时,一定要围绕主题来拟题。如果用教材上给定的题目,在写作的时候就要注意突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如“最好玩的国王”,在写作时要突出国王“最好玩”的性格特征;“一本有魔法的书”要突出书的魔法;“小树的心思”重在写“心思”;“手罢工啦”重在“罢工”;“滚来滚去的小土豆”则要体现出“滚来滚去”的状态;“假如人类可以冬眠”重在“冬眠”。
2.素材选择。可以从给定的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写一个想象故事,也可以选择身边熟悉的事物,还可以是对未来的畅想——将来人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坐的交通工具等的样子和功能。如写一篇对未来衣服的想象作文,我们可以从衣服的保暖功能出发,想象这是一件能自动调节温度的衣服,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可以想象这件衣服会如何设计,也可以想象穿上这样的衣服之后我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改变等等。又如写一篇关于未来的房子的想象作文,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幢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可以移动,可以变形的房子等。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但是需要我们要在合理的基础上进行想象。
3.谋篇布局。想象要合理,就要以现实为依据,从多个角度想象,既可以是具体直观的画面,又可以是抽象的人生哲理。如“最好玩的国王”可以选择几件事情来突出国王的好玩;“一本有魔法的书”可以从书这个实在的事物上去想象书能有什么魔法,这个魔法又会带给人们什么影响或作用;“小树的心思”就要围绕生活中的小树遇到的情况来想象,想想小树在这样的处境中,它的心里有什么想法、念头或心事等;“躲在草丛里的星星”可以写出星星为什么要躲在草丛里,它躲在草丛里又有什么新奇的经历;“手罢工啦”是将手当作人来写,可以从手平时的工作任务入手来想象,写它为什么会罢工,罢工之后是什么情况,由此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等;“滚来滚去的小土豆”则要体现出“滚来滚去”的状态,想象小土豆为什么会滚来滚去,滚来滚去会遇到什么事情等;“假如人类可以冬眠”,首先需要了解冬眠是什么,然后想象人类进入冬眠之前、之中和之后人们和世界的样子。
4.写作手法。写作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拟人等,构思出具体、生动、新颖、奇妙的故事。
四、范文评析
一本有魔法的书
我,一本书,一本有着神奇魔法的书。我体内的“小蚂蚁”每天都会排列成一个新的“队形”,展现在我的“脸上”。
昨天,我还站立在一家知名度很高的图书馆内的大书架上。这里,每天早上还没开门,就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大门口等着进来看书、买书了。我正羡慕地看着其他伙伴被新主人一个个领走,忽然,一只手将我拿起,轻轻拂去我衣服上的灰尘,一页一页仔细看了起来。我偷偷看了看她,她是个十一二岁左右的学生,一头乌黑光亮的头发扎成了两条俏皮的小辫子,还有着一双雪亮的大眼睛和红扑扑的小脸蛋儿,脖子上系着一条红领巾,长得真是可爱。
天色暗了下来,图书馆要闭馆了,小女孩儿抬起头来,揉揉眼睛,小心翼翼地捧着我走向收银台,有礼貌的说:“叔叔,这本书多少钱呀?”被叫作叔叔的那个收银员说:“十元。”小女孩儿高兴的从口袋里掏出十元钱,给了那位叔叔,就带着我跑回了家。
她走到家门口,取下挂在脖子上的钥匙,打开门,喊了一声:“妈妈,我回来了!”便钻进她的小屋,又认认真真的看起我来。看到她那认真的样子,我想:明天一定要把“小蚂蚁”们排列成一个更有趣的“队形”给她看。
这是我来到这个家的第二天。今天是星期日,她早上刚刚吃完饭,就又捧着我看起来,她刚看完第一队,就吃惊地叫起来:“这不是我昨天看的那个故事!”但是,她马上就明白了,我是一本有魔法的书。于是,她为我穿了一件新衣服,把我放到了一个盒子里,又将我的盒子放到了她心爱的小书架上。
每天,她都要把我拿出来,看完新的一个故事,又将我放回去。她很爱惜我,每天都把我身上的灰尘擦一遍;我也每天都给她编一个新故事。我和她成了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
总评:文章想象自己有魔法,能够将里面的字更换“队形”,组成一个又一个新的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情节合理有趣,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字里行间也暗示着热爱读书是一个好习惯。
习作例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图片和文字内容,生动再现课文所讲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体会想象世界的美妙。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支铅笔的梦想
1.例文赏析。
(1)选材立意。本文由一支总被憋在抽屉里的铅笔引发的想象。铅笔一直被关在抽屉里,它就像是被关在屋子里的孩子,不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没有自由可言,它会对着紧闭的大门生出很多“梦想”。作者描写铅笔的“梦想”是围绕着对大自然的好奇和热爱来写的,这与铅笔“老憋在抽屉里”是相关的,因为长久地憋在一个地方,最容易生出的梦想就是走出去,看看那精彩的世界。同时在对梦想的描述中,还体现出了向往自由、有爱心、乐于奉献、乐于助人等主题。
(2)谋篇布局。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写作者的猜测,引出“梦想”这个话题。接着用五个段落写了铅笔的五个梦想,每个段落的结构基本一样——“第×个梦想,是……知道我要做什么吗?我要……哈,多么好玩!多么开心!”最后总写,其实谁都不知道一只铅笔有多少的梦想。
(3)写作手法。①想象手法的大量运用。课文在写铅笔的每个梦想时,都会根据所到的地方,结合该地方的相关景物做合理想象。如到菜园,就会想象自己长成长长的豆角,嫩嫩的丝瓜;到小溪边,就想象自己给玩水的鸟当船篙,给过河的蚂蚁当木筏。本文中的想象虽大胆,但是符合生活实际。②设问的运用。从第2到第6自然段都会先用到一个问句“知道我要做什么吗?”然后马上又给出答案。这样写使文章读起来轻松活泼。③排比段的运用。文章在写铅笔的五个梦想时,结构基本一致,构成排比段,让文章结构清晰明了,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2.铅笔还会有哪些梦想?仿照课文说一说。
明确:第六个梦想,是飞进果园里。知道我要做什么吗?我要酿出最甜美的蜜,结出最香甜的果。让笑容挂满农民的脸。哈,多么好玩!多么开心!
点拨:在写的时候,注意要按照每个梦想叙述的格式。
尾巴它有一只猫
1.例文赏析。
(1)选题立意。本文运用了逆向想象的思维方法。众所周知,尾巴只是动物身体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有猫有尾巴的说法,没有尾巴有猫的说法。因此,题目的说法很有新意,也有激发读者兴趣的作用。作者运用了逆向思维,站在尾巴的角度看待尾巴与猫的关系,别出心裁,使文章蕴含了“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的哲理。
(2)行文思路。文章由一条尾巴自豪地说自己有一只猫开头,引发一系列的猜测和疑问;再由尾巴一一解答,从而揭示文中蕴含的哲理。其中,引发的猜测和疑问也是层层递进的:如果尾巴有一只猫,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这只猫是养在哪里的”,尾巴的答案是“用不着关”“我从出生开始,就拥有这只猫……都跟在我身边”;接着由此生发出新的疑问——“尾巴那么小,它的猫应该特别特别小。会不会就是一只跳蚤”“如果你有一只猫,那你为什么还跟着它到处跑”。通过对话形式设疑答疑,最后揭示出“事物具有相对性”的哲理,行文思路清晰,文章结构紧凑,内容有趣。
(3)写作手法。①反问句式。“跳蚤怎么会是猫呢?”“难道只能是爸爸妈妈有小孩子,不能是小孩子有爸爸妈妈吗?”“猫可以有一条尾巴,为什么尾巴就不能有一只猫?”这三个句子都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观点,语气比陈述句更加强烈,也更能引起人们的反思。②设问句式。“狗生气了吗?没有,因为它也听见了猫尾巴的话。”一句运用的是设问句式,可以让行文不那么平铺直叙,也能够起到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的作用。③关联词的运用。文章在叙述的时候运用了“无论……都……”“如果……那……”“是……而不是……”等关联词,这让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更明确。
2.“尾巴它有一只猫”“喜欢睡觉的风”……你还想到了什么新鲜有趣的说法?展开想象说一说。
明确:小鸟它有一片天。 小鱼它有一条河。 喜欢跳舞的花。 喜欢撒娇的田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