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大自然中隐藏着无穷的奥秘,只有用心观察的人,才能有所领悟。该单元围绕“细心观察”这个主题编排了《花钟》《蜜蜂》《小虾》这三篇课文。课文既具有科普文章的严谨科学,又不失文学色彩,遣词造句生动有趣,易激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和对自然万物的热情。
《花钟》是一篇生动而严谨的阅读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顺序写了有关花开放时间不同的表现、缘由和有趣发现,告诉我们要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认真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蜜蜂》叙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为了实验蜜蜂是否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的事情,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认真探索的精神。
《小虾》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我”对小虾外形、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习作”要求写一篇关于自己所做的一项小实验的作文,旨在引导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将实验记叙得清楚完整。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认真思考的习惯和逻辑清晰的写作能力。
“语文园地”安排了3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交流看法,掌握关键语句在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重要作用;“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仿写和改错两个部分,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句子的重要特征,掌握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方式,学会用心思考、认真观察、细心体会;“日积月累”选取了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帮助学生从简短的古诗中体会到我国古代文学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感悟、感知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单元要求掌握的会写的字和会认的字,掌握多音字“斗、强、闷、几、尽”等,学会本单元要求掌握的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3.体会每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会观察。
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正确理解词语,学习、积累和运用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小组内交流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细心观察,掌握作者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积极表达、勤于思考探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2.感受和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细心观察,掌握作者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积极表达、勤于思考探究的习惯。
教学措施
1.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抓住重难点,学会分析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语句的表达方法。
2.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课本内外的结合,联系实际生活,拓宽学习渠道。
3.分层次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培优辅差,整体提高。
课时安排
《花钟》2课时
《蜜蜂》2课时
《小虾》1课时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13 花 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芬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体会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兴趣,培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读写结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尝试换一种说法去表达一些句子。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兴趣,培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先来猜一则谜语,好吗?(出示谜语: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揭示课题。
是的,谜底就是每天提醒我们时间的“钟”
。很有意思的是,有一位植物学家根据花开的时间,设计了一座与众不同的“花钟”。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正确领读“争奇斗艳”“苏醒”“干燥”“花蕾”“花圃”等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可以结合图片,或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还可以用猜谜语等方法。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字谜示例:
每一滴酒都喝完,醉到爬起星满天。(谜底:醒)
虽然是张弓,无力拉不动;如果拉弯弓,体壮力无穷。(谜底:强)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斗”的两点略平行竖排。
“芬”上小下大,下面“分”字撇捺舒展。
“芳”下面“方”的横、撇都叫舒展。
“内”里面“人”的捺改为点。
“强”右边的“虽”最后两笔为提、点。
“修”的右边三撇竖向平行排列。
“建”的字“廴”捺舒展,“聿”的第二横通出。
“组”较狭长,右边的“且”不宜写得过宽。
易错提示:
“醒”的左边是“酉”,不要忘了里面的一横。
“寿”的“丿”通出头,上面是三横,右下是“寸”。
“苏”的下面是“办”,注意与“为”字区分。
“示”由“二”“小”组成,竖不通出头。
“修”不要漏了中间的短“丨”。
(3)多音字。
斗
强
(4)形近字。
(5)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分—芬(芬芳)—纷(缤纷)—份(一份)—粉(粉红色)
酉—醒(清醒)—酒(喝酒)—醉(陶醉)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说说什么是花钟?为什么花可以做钟?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读一读。
明确:①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依次开放。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②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时钟呢?
明确:美妙的花钟,神奇的花钟,令人心旷神怡的花钟等等。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圆圆的花圃上,鲜花朵朵,陆续开放,以此告诉我们时间,这就是花钟。在作者笔下,这座奇妙的花的时钟具体是怎样的风景呢?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读一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细细体会一下。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争奇斗艳 芬芳 内部 苏醒
万寿菊 强烈 展示 昆虫
修建 组成
2.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花钟的模样,那么作者是如何介绍这神奇的景象的呢?让我们继续探究。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同学合作,自读课文,看看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有哪些花?这些花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开放的呢?
明确:凌晨四点——牵牛花;五点左右——蔷薇花;七点——睡莲;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下午三点——万寿菊;下午五点——紫茉莉;晚上七点左右——月光花;晚上八点——夜来香;晚上九点左右——昙花。
2.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花的开放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和下面的句子相比较,你更喜欢哪种表达?说说你的感受。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明确:①“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下午五点,紫茉莉苏醒过来;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②原文的表述更优美而生动形象。作者在介绍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苏醒”等词语将花儿们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开时的艳丽与美好,表现出了各种花开时的色彩、大小、形态等特色,如“含笑一现”将昙花开花时间短的特征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把花朵陆续开放写得丰富而有变化,同时照应了文章开篇“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八个字。相比之下,“……开了”的句式就显得单调且无趣,无法使人如临其境,深刻感受花开时的美丽,感情色彩也不够浓厚。
知识拓展:
除了作者所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花在什么时间开放吗?
例:蛇床花(凌晨三点开放);龙葵花(清晨六点左右开放);马齿苋(中午十一点开放);紫茉莉(下午五点左右开放);丝瓜花(晚上七点左右开放)等。
3.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呢?找出文中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①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也与昆虫活动时间有关。②比如昙花之所以只“一现”,原因就在于不论是高温的白天,还是低温的深夜,对于昙花娇嫩的花瓣来说,都不适宜开花。而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正好,才会有了这个时候短短的昙花一现。花儿各自的特性不同,受周围条件的影响,它们会在各自适应的时间段开放。
知识拓展:
除了昙花,你还知道哪些花的开放是受什么条件影响吗?
例:牵牛花——早晨的空气湿润,阳光柔和,对牵牛花最为适宜,这时牵牛花花瓣的上表皮细胞比下表皮
细胞生长得快,于是花瓣向外弯曲,这样,花就开了。到了中午,阳光强烈、空气干燥,娇嫩的牵牛花花朵因缺少水分只好萎谢了。
睡莲——早晨,初升的太阳把睡莲从睡梦中唤醒,花的外侧受阳光照射,生长变慢,内侧背阳,却迅速舒展伸长,于是花儿绽开了。中午花怒放时,花瓣展开成一个大圆盘,花瓣受光照面正好与早晨相反,花的内侧受到阳光照射,生长变慢,外侧背阳,迅速伸展,并超越了内侧,于是花就慢慢地闭合起来。
夜来香——许多花,都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植物要开花,是为了吸引昆虫来传播花粉。白花在夜里的反光率最高,最容易被昆虫发现;香气对晚上开花的植物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晚上开的花不易被昆虫发现,这时香气就成为吸引昆虫的重要因素。夜来香的花瓣与一般白天开花的花瓣构造不一样,夜来香花瓣上的气孔有个特点,一旦空气的湿度大,它就张得大,气孔张大了,蒸发的芳香就多。夜间虽没有太阳照晒,但空气比白天湿得多,所以气孔就张大,放出的香气也就特别浓。其实夜来香的花不但在夜间,而且在阴雨天,香气也比晴天浓,这也是因为阴雨天空气湿度大。夜来香的老家在亚洲热带地区,那里白天气温高,飞虫很少出来活动,到了傍晚和夜间,气温降低,许多飞虫出来觅食,这时夜来香便散发出浓烈的香味,引诱飞虫前来传播花粉。久而久之的环境影响,也让夜来香形成了总是在晚上发出香味的特性。
4.读一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对“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根据花朵的开放习性来判断时间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发现,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天气、环境、季节等等因素的影响,花儿的开放时间会或早或迟。比如同样是桃花,在山上和山下的开放时间就会产生差别。气候在变化,周围环境在变化,花儿们的开放时间也没有那么确切了。因此作者才用了“刚刚”“大致”二词,我们可以根据花开估计时间而非判定,可见作者表达之严谨。
5.回顾全文,你能说说你对这座能以花估时的“钟”的理解吗?植物学家又是如何能够发现这一奇妙的现象的?
明确:①“钟”指的是大多数植物都在遵循的一种内在的节律,可以称为我们所说的“生物钟”,它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植物的呼吸、光合作用、生长速度等种种周期性运动。这座由花组成的“花钟”事实上也是生物特性的规律性发现与创新组成。②作者在开篇就说到“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可见正是因为植物学家用心观察、留心发现,他才能够发现花儿开放的不同时间的不同规律,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奇妙的“花钟”。从文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花的海洋,花的世界,真是奇妙无穷。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等密切相关。
正是因为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认真思考,植物学家才突发奇想修建了“花钟”,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有许多发现。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花 钟
14 蜜 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阻力、沿途、陌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并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过程与方法
1.读写结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实验探索精神,培养对科学的热情和探究积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作者实验结果得出的过程。
教学难点
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实验探索精神,培养对科学的热情和探究积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新课导入。
(猜谜:翅膀一展亮晶晶,整天飞舞花丛中;手足不闲爱劳动,酿造甜糖好过冬。团结劳动是能手,家家住着小门楼;个个开着糖坊铺,日日夜夜忙不休。——谜底:蜜蜂)同学们,你们知道蜜蜂吗?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2.揭示课题。
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离开蜂房很远,它照样能够飞回来。法国的一位科学家在听说蜜蜂有这样的能力后,做了一项实验来证明。你们想知道是怎样的实验吗?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蜜蜂》去看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正确领读“阻力”“推测”“闷了好久”“尽管”等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或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蜜”中“必”的撇稍盖过下面,不宜太长,“虫”较扁。
“蜂”左小右大,“虫”字底部与“丰”最后两横稍齐平。
“辨”左边的“辛”竖改为丿,中间是短“丶”,竖撇不宜太长。
“阻”的“阝”第一笔是连笔,右边“且”字宽度相当。
“跨”右边“夸”的“大”不宜写得过于舒展,撇捺盖住“亏”的一二横即可。
“括”的右边第一笔短撇,“古”字的竖不宜写得过长。
“检”左窄右宽,右边前两点向右,最后一长点向左。
“查”上面的“木”撇捺与最后一横恰好构成一个框,字形应正。
“确”左小右大,“石”的口较小,“角”撇较舒展。
“误”左窄右宽,“天”撇捺舒展。
“途”的“余”上方撇捺舒展,下面为两点。
易错提示:
“蜂”的右上不要写成“攵”。
“跨”右下的“亏”不要写成“专”。
“检”的右边不要忘了里面的短横。
(3)多音字。
闷 mēn:闷热 闷声不响
mèn:闷葫芦 闷油瓶
几 jī:几乎 窗明几净
jǐ:几个 所剩无几
尽 jǐn:尽管 尽早
jìn:尽数 人尽皆知
(4)形近字。
蜜mì:蜜饯 甜言蜜语
密mì:稠密 保密
蜂fēng:蜂窝 蜂拥而上
峰fēng:山峰 眉峰
辨biàn:分辨 明辨是非
辩biàn:争辩 能言善辩
阻zǔ:阻止 畅行无阻
组zǔ:组成 组曲
检jiǎn:检阅 检查
捡jiǎn:捡拾 捡漏
途tú:路途 半途而废
涂tú:涂抹 涂鸦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课文主要讲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是否真的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得出了蜜蜂确实能依靠作者不能解释的本能来辨别方向的结论。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呢?将你搜集到的相关知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吧!
示例:①蜜蜂是靠太阳来辨别方向的:一天之中,蜜蜂飞舞的方向随着时间不同而变化。它依靠蜂房、采蜜地点和太阳三个点来定位。蜂房是三角形的顶点,而顶点角的大小由两条线来决定:一条从蜂房到太阳,另一条从蜂房到采蜜地点,这两条线所夹的角叫“太阳角”,是蜜蜂的“方向盘”。蜜蜂有时从上往下飞,有时从下朝上飞,而飞行直线同地面垂直线的夹角,相等于太阳角。它正是从这种角度的大小来确定采蜜地点和方向的。同时蜜蜂的头上有一对奇异的复眼,每只复眼由6300个单眼组成,光线进入眼晶体,通过晶锥,就到达含有感光色素的感光束。感光色素位于密集的微绒毛中,感光色素分子对偏振光特别敏感,因而有着良好的定向功能,能测出天空中不同亮度的各个地段。蜜蜂就是用众多的单眼来感受太阳偏振光,即使乌云蔽日,它们也能根据太阳方位的变化,进行时间、方向的校正。
②蜜蜂舞亦称收获舞。蜜蜂的工蜂外出发现花蜜或花粉归巢时,到巢脾上密集的蜂群当中,一边激烈地振动着腹部,一边按8字形步行作盘旋行动,这是对同巢工蜂使之知晓蜜源存在的报信的一种形式。体表上剩下的花香,传递了蜜源植物的香味;蜜源距巢的距离超过100米时,就对重力方向保持一定的角度,先划直线,然后向右或左旋转,再恢复原来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直线与重力方向所成的角度,从蜂巢来看,太阳方向与食物方向所成的角度一致的。此外,跳舞的快慢及当时发出的断断续续的翅振动频率和距离成反比,借此也传达了蜜源的距离。跳舞的延续时间越长,则表示蜜源越丰富,需要出动较多的工蜂。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着非比寻常的热情,他这次的实验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蜜蜂 辨认 阻力 跨进家门 包括
检查 准确无误 沿途 陌生
2.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那么作者是如何开展这个实验的呢?让我们深入文章,一起探究一下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法布尔的这项实验是怎么做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作者先在自己家的草料棚里捉了一些蜜蜂放在纸袋里;然后让女儿在蜂窝旁等待,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给蜜蜂身上做了白色记号后放飞它们;最后以飞回蜂窝的蜜蜂为标准进行结论判定。
2.作者在进行实验过程中的做法是不是必须的?有什么意义?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这些行为都是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细致周到的安排是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①作者捉来自家蜜蜂,是为了便于观察;②给蜜蜂做上白色记号,是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分开;③让女儿守在蜂窝旁,是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④在四公里之外放飞蜜蜂,是为了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路远,蜜蜂还能飞回蜂窝的话,就更能说明问题。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严谨的做事态度和科学精神。
3.读一读第2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如果你是当时的法布尔,看到蜜蜂在狂风中低飞的情景,你的感觉是怎样的?法布尔对自己的这次实验做了一个什么推测?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①(感觉,自由发言)②“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的意思非常明显。法布尔根据常理推测在这狂风天气,蜜蜂能飞回家的几率是很小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于蜜蜂能否飞回家的担心。因此法布尔在回家的路上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是合情合理的。
4.第3自然段里为什么小女儿显得很激动?
明确:因为有两只蜜蜂在大概四十分钟内成功飞回来了,这与作者之前的推测向左,说明法布尔的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同时,蜜蜂不仅飞了回来,还带回了花粉,对于女儿来说也是一个惊喜的发现。
5.这次实验的结果是怎样的?读读相关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①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明确:作者用数字说明实验的结果,实验样本是“二十只左右”的蜜蜂,结果是“至少”作者看到了十五只蜜蜂飞回,语言准确,同时也突出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②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明确:在不宜飞回的情况(逆风、沿途景物生疏)下,蜜蜂大都飞回来了,不仅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且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作者对蜜蜂的赞赏和喜爱之情。
6.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做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①作者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是因为蜜蜂们是被闷在纸袋里走出了四公里外,根本看不到周围的景物,对于要飞回蜂窝的它们来说,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然而实验结果证明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其中原因法布尔还并不太清楚,因此说是一种他“无法解释的本能”。②这个结论中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作者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7.再次回顾课文,你能帮助法布尔完成下面这份实验报告吗?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验证蜜蜂是否真的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实验过程
1.捉来自家蜜蜂,放在纸袋里。
2.让女儿守在蜂窝旁,以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3.自己带着蜜蜂到四公里之外,给每只蜜蜂做上白色的记号,放飞它们。
实验预测
“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实验结果
1.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只用了三刻钟从四公里外的地方飞回,还带回了满身的花粉。2.二十只左右的蜜蜂中,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实验结论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8.学生互相交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从法布尔身上学到了什么。
明确:①法布尔听说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不是盲目轻信,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进行证实。说明他是一个有主见、勤思考、善行动的人。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学习他这样的精神,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②法布尔对实验的步骤进行了严格到底的把控,对于没有真实依据的内容不轻易下结论,也敢于承认自己无法解释的知识。可见他是一个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的人。这样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③法布尔从小对昆虫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并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观察、探索,我们也应该学习他这种留心观察、积极思考的态度,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个试验,最后发现20只蜜蜂有15只都准确无误地飞回了家,这靠的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实验过程介绍得十分清楚,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想做实验(提出问题):蜜蜂是否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严谨的科学态度
蜜 蜂 捉蜜蜂,做记号
实验研究(分析问题) 放蜜蜂,测能力 求实的科学作风
看蜂窝,解疑惑
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15* 小 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空隙、掀开”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了解小虾的样子及有趣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3.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懂得要爱护小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过程与方法
梳理文章脉络,通过朗读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懂得要爱护小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小虾的顺序和方法,概括段落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小虾的喜爱之情的,激发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新课导入。
(猜谜)“驼背老公公,胡须翘松松。爬到锅台中,全身红彤彤”猜一种动物。
2.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谜底是什么吗?对,就是虾。你对小虾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发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小虾》,去深入地了解一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正确领读“一口缸”“青苔”“钳子”“腹部”等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多音字。
翘
(2)形近字。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工—缸(水缸)—江(长江)—杠(单杠)—红(红色)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简要概括一下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明确:第1自然段:我想用大半缸雨水来养小虾。第2自然段:我捉了些小虾来养,并观察小虾的样子。第3自然段:小虾们很有趣。第4自然段:我采了一些水草,捡了一些石块放在缸里。第5、6自然段:小虾产卵了,我有了越来越多的小小的虾。
2.作者是怎样对小虾进行观察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小虾的哪些方面?
明确:①“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②
作者先是认真观察了自己捉来的这些小虾的外貌,对小虾和老虾的不同外形做了区分;接下来作者对小虾的行为也进行了观察,注意到了小虾们有趣的性格特点;而后作者根据小虾的生活习性(小溪里的虾是挺喜欢钻到石块下面休息的)为其布置了更快乐、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为观察到小虾的繁殖做了准备。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作者是如何描写小虾的有趣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说说你从中还体会到了小虾的哪些特点。
明确:①第3自然段中描写了小虾们的有趣。缸里的虾群由各种各样的小虾组成,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喜好(荡来荡去、互相追逐、紧贴缸壁)。它们身体虽小,打起架来却很凶。②若是正在休息被打扰了,小虾就会气鼓鼓地游开,还有可能撒气给同伴。可以看出小虾脾气不怎么好,同时也能体会到小虾的有趣和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2.对比下面两个句子,读一读,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①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再也不出来了。
②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腿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明确:更喜欢第②句。第②句中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钳子“一张一张”,胡须“一翘一翘”,眼珠子“一突一突”,连用几个细节描写动词,将被惊扰的小虾的反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一则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二来也使得小虾的形象更为生动而有灵性。与第①句只单单突出了小虾脾气不太好的特点相比,第②句将小虾这种不好的脾气表现得更为活泼,照应了“这些小虾十分有趣”的评价,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正是因为喜爱,所以发脾气的小虾在作者眼中也显得可爱。
模仿写作:
学习作者描写小虾“有趣”的写法,试着将下面的文段改的更为生动:
泥鳅的性格真古怪。它有时很老实,趴在缸底的沙石上一动不动,可是要是你用细棒碰它一下,它就会在缸中快速地游来游去,显得很生气。
例:泥鳅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有时的确很乖,会趴在缸底的沙石上一动不动,任凭我们在教室里大声朗读,放声歌唱。可要是你用细棒轻轻地碰它一下,它就会暴躁地扭动身子,在缸中快速地游来游去,顿时,水花四溅,连它嘴边的胡须也一翘一翘的。
3.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把小虾写得这么可爱?同学之间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明确:①亲自养虾,细心观察;爱虾,把虾当朋友;运用各种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把小虾的特点写得很具体。②由此可见,只有认真观察,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详细具体。另外,准确恰当地运用词语,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也非常重要。最重要的,要把感情体现出来,才能让文章生动感人。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同学们,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还是水里游的,小动物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像作者喜爱小虾那样,去关心、保护它们,为它们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存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小动物和谐相处,谱写出动人的篇章。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模仿课文的写法,介绍一下它(注意用上准确的动词和连接词,可以重点描写它的某个方面的特点,也可以描写一下小动物的神态)。
明确:小狗的警惕性非同寻常,它有一个特别灵敏的鼻子,能闻到3里以外东西的气息,吃食物时,它总要低下头闻一闻。它还有一双耳朵,每当听到特别的声音,它的耳朵总会竖起来,认真地倾听着外面的动静!因而,人们养它来看大门,它是人类的忠实的朋友。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教学目标
1.学会细心观察周围世界,把感觉有趣、印象最深的内容写清楚,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
2.学会将实验记叙完整,学会条理清晰地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留心生活、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写作表达能力,激发对生活的探究热情。
4.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将一个问题步骤化解决。
5.引导学生养成留心生活、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写作表达能力,激发对生活的探究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将实验记叙完整,学会条理清晰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细心观察周围世界,养成留心生活、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科学的力量是神奇的。它能让太阳为我们烧水、煮饭,能让机器人代替潜水员到海底探险,能让远隔重洋的亲人面对面对话……这些科学现象的诞生,都离不开反复的实验证明。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小而有趣的实验。你做过什么实验呢?一起来分享一下。
二、文题展示
你做过什么小实验?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写作指导
1.本次习作要求写一次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即实验是整篇文章的写作中心。因此实验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尤其是过程)应当可以作为一个重点,当然也可以主要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
2.写作之前,先回忆一下自己平日里做过的小实验。可以是科学实验,也可以是自己设计解惑的生活小实验。选择其中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一项实验进行写作。可以先借助图表回忆一下做小实验的情景,梳理清楚自己做实验的初衷、目的、过程和结果、感想等等。
3.从本次习作的要求来看,适合写成记叙文。因此在写作时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写作时要有条理的将实验的过程写清楚,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语;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实验中的有趣发现等等,注意记叙要完整,详略要得当,感情要真挚。
4.写完后,同学之间互相读一读,再评一评:实验过程是否写清楚了?有没有用得不合适的词语?根据老师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继续完善自己的作文。
四、范文评析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星期二放学回到家,我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随手拿起桌上的一本《百科全书》,翻了几页,看见了一个实验的介绍:将一个杯子盛满水,用一张纸盖住杯口,然后,用手将杯子倒过来,水不会流出来。我认为这绝对不可能,一张薄薄的纸怎么可能托起一杯沉重的水呢?
“我得验证一下!”带着怀疑的心情,开始了实验。首先,我拿来一个玻璃杯和一张纸,我先将杯子注满水,然后把纸盖了上去,再把杯子倒了过来。嗨!真的!纸真的把水托住了,薄薄的一张纸真的将沉重的水托起来了!可是一张小小的纸为什么能托起一杯水呢?我将《百科全书》介绍这个小实验的文章又读了几次,想从中找出它的奥妙,可是就是找不出。
我又冥思苦想了一番,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去找博学多才的老爸问问。这时老爸正在客厅看报,我走过去问:“爸,你知道一张纸为什么能托起一杯水吗?”老爸说:“这个问题问得好,但这个问题是上到初中才学的,跟你说你也听不懂,要不你自己上网查查吧!”
我只好来到了电脑前,打开电脑,终于在网上查到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资料,网上是这样说的:只要杯中水是满的,让纸和水之间没有空隙,那不管什么方向都不会倒出来。这个时候纸片外部是受到大气压作用,而内部由于水是满的所以气压为零——事实上如果杯内水不满,有一定的气体,但总是小于外界大气压的。杯中水的重力与大气压相比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水与容器壁和纸片之间形成的界面处也会有表面张力保证纸片不会掉落,那么水当然也不会流下来了。
通过这次实验,我终于明白了一张纸为什么能托起一杯水的道理,同时我也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凭空想象,要有根据,要善于观察事物,善于研究,从中发现问题。
总评:小作者用词简洁明了,将自己做这个实验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清楚地记叙了出来。同时穿插着作者自己的思考和疑问,详细写了自己对“纸为什么能托住水”这个问题答案的探究(做实验、问父亲、查资料),最后点明自己从中感悟出的道理。有头有尾,情感到位。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关键语句在一段话中的重要意义,锻炼学生的文章感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特征,学会仿写,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改错掌握修改符号,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
4.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意境,感悟我国传统文化作品中的语言美,学习优美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关键语句在一段话中的重要意义,锻炼学生的文章感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习惯,提高对生活万物的感知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点拨:1.回顾课文,找出关键语句产生了重要作用的地方,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2.讨论关键语句的作用,以及如何提炼关键句,寻找关键句的方法等等,加深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和体会。
二、词句段运用
(一)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读下面的句子,照样子写一写你的观察和思考。
答案示例:
①我们人在完全黑暗的环境里,就容易迷失方向。而猫头鹰即使在夜间也能来去自由,捕食的时候也不会受到黑暗影响。这是为什么呢?
②乐乐非要做高空抛鸡蛋的实验,看着他把用几层泡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鸡蛋从三楼扔下时,我不禁捂住了双眼:小鸡蛋啊小鸡蛋,我们这就是永别了吧?
点拨:1.先读一读课文中的两句话,同学之间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样的特征。
2.这两句话都表明了作者在观察的时候,也会对观察到的现象做一些思考。根据这样的特点,仿写几句类似的话。观察到的现象也许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发现,在发现之后思考一下,提出问题即可。
3.全班交流一下自己仿写的句子,互相提一提意见和建议,并做修改。
(二)下面这段话只修改了一部分。读一读,看看还有什么问题,用修改符号改一改。
答案示例:第一句:他—它;
第三句:我用一根小棍轻轻点了它一下;
点拨:1.看看文段,学习表示对调和表示移动的修改符号的用法。
2.仔细观察,多读几遍,用修改符号将文段还未完善的地方修改完毕,同学之间交流。
3.试着用掌握的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也可以同学互改。
知识拓展:修改符号。
删除符号——把要删去的部分圈起来,再画个小尾巴;
对调符号——用于相邻的两个词语颠倒位置。注意必须是紧邻的两部分;
置换符号——用于不相邻的两部分调换位置;
替换符号——句子没有其他毛病,只是某个词语用词不当,用恰当的词来代替;
添加符号——把需添加的部分写在合适的位置,再用符号拉进去。
1.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①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人们可以吃到苹果、梨子、橘子和水果。
②小明的建议基本上是完全可行的。
③虽然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但是同学们非常高兴。
④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进步了。
2.试着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语段。
有一天上课时。我忽然觉得肚子痛得直不起腰。老师问明了情况,背我立即到医院;晚上,老师又冒雨敢到我家来关怀我。我怕当误了学习,急得哭了。老师又亲切地安慰我,“别着急,等你身体好了,我会给你补上的。”
这学期,课外阅读对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阅读了“简·爱”“鲁滨逊漂流记”等……课外书,这些书的内容和中心都很丰富。大量的阅读使我们加强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我们班还被学校授予
“课外阅读先进班级”。
明确:①“课外阅读”和“我们”调换;②“‘简·爱’”“‘鲁滨逊漂流记’”的两个双引号改为书名号;③“等……”删掉省略号(因为省略号后还有内容“课外书”)。④“内容和中心都很丰富”改为“内容很丰富,中心很明确”;⑤“加强”与“见识”搭配不当,将“加强”改为“增长”;⑥“授予”与“先进班级”搭配不当,将“授予”改为“评为”,或者在“先进班级”后加“的称号”。
三、日积月累
(一)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盛唐之交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潇洒自然,醇厚朴实,在唐代诗人中,自成名家。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苏东坡有一首诗言:“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因此,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二)写作背景
一般认为,这首诗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三)朗读指导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四)诗歌大意
我唯独喜爱涧边生长的青草,树荫深处的黄鹂发出诱人的叫声。春天的潮水和雨水夹杂在一起,让人感觉雨势分外急迫。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地漂浮着。
(五)诗歌赏析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诗歌描写了滁州西涧幽寂的风景:清幽的芳草在涧边寂寂地生长着,幽草附近,有深密的树林,林中有黄鹂在鸣唱。傍晚之时,春雨急骤,涧中之水横冲直撞奔突而流,野外的渡口一片安详,周围了无人踪,只有渡船横在河中。此诗动静结合,风格深远,如一幅清幽的水墨画。描绘了西涧晚潮时雨中的美景及恬淡幽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恬淡的胸襟和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点拨:1.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根据诗中字词大意,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试着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场景讲述出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3.诵读全诗,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