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有趣的故事”这个主题,选编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和《枣核》这四篇课文。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描绘了急性子的顾客三番两次地改变自己的想法,整天毛毛躁躁,而慢性子的裁缝虽然答应得很好,却迟迟没有给急性子的顾客裁剪衣服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都不能太毛毛躁躁,也不能太慢慢腾腾,应该不急不慢,张弛有度,懂得分寸。
《方帽子店》讲述了一群孩子因为方帽子戴着不舒服,而发明了各种形状的帽子,并受大家的欢迎,让之前大家都习惯戴的方帽子变为“古董”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成不变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学会变通才是最好的出路。
《漏》写老爷爷和老婆婆养的一头小胖驴被老虎和贼惦记上了,老虎想吃,贼想偷,正准备下手时却被老婆婆说的“漏”吓得慌忙逃跑,老虎和贼互相以为对方是“漏”,摆脱对方之后,又双双返回,结果被彼此吓昏了。这个故事让我们体会到民间故事的趣味性。
《枣核》讲述了枣核人小志气却大,惩罚恶人,帮助乡亲,获得大家的尊敬的故事。赞扬了枣核的勇敢和聪明。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趣味故事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习作”的内容是“这样想象真有趣”,让学生试着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让大家交流复述故事的方法,“识字加油站”中是一些口字旁和言字旁的字,“词句段运用”让学生练习写句子和说话,“日积月累”中是一首描写桃花的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大林寺桃花》。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生动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
教师启发、分角色朗读、讨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有趣的故事中领悟深刻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并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生动的词句。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有趣的故事中领悟深刻的道理。
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形式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2.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尝试编写有创意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时安排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课时
《方帽子店》………………1课时
《漏》………………………2课时
《枣核》……………………1课时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1课时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25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衬衫、负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性格特点,养成良好的性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衬衫、负责”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
教学难点
体会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性格特点,养成良好的性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裁缝”指以做衣服为职业的人。“慢性子”指性情迟缓的人,而“急性子”则指性情急躁的人。“慢性子”和“急性子”是两种性情完全相反的人,那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遇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起去看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衬、衫”,后鼻音“性、缝、箱、承”的读音。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性、卷、货、夸、衬、衫、负、责、艺”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取、夹”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取”时,还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
字谜示例:
联一半,汉一半,输密码,拿一万。(谜底:取)
形近字歌示例:
卷:递交入场券,进屋卷珠帘。情节有起伏,眷属把圆团。
务:一条山路上,动物各自忙。冬眠备粮食,任务很紧张。
衬:山村植树木,人人来付出。缝衣补衬衫,对图做裙裤。
衫:地形虽险要,杉树直且高。彬彬真君子,上衫随风飘。
负:官员居三品,负责运贡品。任劳又任怨,忠贞无二心。
责:要有责任感,债务定偿还。取得好成绩,啧啧人称赞。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卷”两横上短下长,撇取弯势。
“货”上窄下宽,上部两撇要短。
“夹”两横长短下长,点撇对称,撇捺伸展。
“务”上下重心平稳。
“衬”右边“寸”字竖钩内收,顿点略靠上。
“衫”左窄右宽,左右高度要看齐。
“责”上宽下窄,上面三横应写紧凑。
“艺”的草字头的一横稍微长一点儿。
易错提示:
“卷”的下部是“”,不是“巳”。
“货”的上部是“化”,不是“代”。
“衬”的左部是“衤”,不是“礻”。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生—性(性格)—姓(姓名)
贝—货(货物)—资(资产)—贺(祝贺)
乙—艺(艺术)—亿(亿万)—忆(回忆)
(4) 多音字。
fénɡ:缝补 缝纫机 jiá:夹袄 夹被
缝 夹 jiā:夹板 夹七夹八
fènɡ:缝隙 见缝插针 ɡā :夹肢窝
辨析:“缝”表示“用针线将原来不在一起或开了口的东西连上”时,读“fénɡ”,如“缝合”;表示“接合的地方”“缝隙”时,读“fènɡ”,如“门缝”。
“夹”表示“双层的(衣被等)”时,读“jiá”;表示“从两个相对的方面加压力,使物体固定不动”“处在两者之间”“夹杂;掺杂”等时,读“jiā”,如“夹菜、夹层、夹带”;在“夹肢窝”一词中,读“ɡā”。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13):写急性子顾客到慢性子裁缝家,想要做一件棉袄。第二部分(14~29):写急性子顾客一再改变做衣服的要求,最后发现慢性子裁缝根本还没开始裁剪衣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写了急性子的顾客三番两次地改变自己的想法,整天毛毛躁躁,而慢性子的裁缝虽然答应得很好,却迟迟没有给急性子的顾客裁剪衣服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疏通了课文的字词,并且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之间到底会发生怎样的趣事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性格 卷发 取货 夹袄 夸口
服务 衬衫 负责 艺术
2.导入新课。
同学们觉得自己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的人?又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呢?(学生讨论)
其实,这两种性格各有优缺点。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这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更深入地了解一下这两种性格的人。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一部分。
(1)课文第1自然段交代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发生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冬天”是故事发生的时间,“裁缝店”是故事发生的地点,“顾客”是人物。
(2)从第2自然段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明确:从第2自然段中顾客对裁缝说的话中,我知道了:①顾客的要求是做件棉袄;②他已经跑了三家裁缝店;③他知道自己性子急;④他想知道裁缝什么时候能做好衣服。
(3)裁缝为什么要说“我和别的裁缝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呢?
明确:因为他比较了解急性子顾客的性格特点,知道其不仅性子急,要求多,而且善变。他提前和顾客打好招呼,说自己是慢性子的裁缝,这样就免得以后和顾客闹不开心。
(4)裁缝是怎样挽留顾客的?结果如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因为他知道顾客性子急,所以不管哪个季节拿到棉袄都会穿上,但是如果季节不对,穿上棉袄会被人笑话,所以他一定要“明年冬天”做好棉袄,这是为了顾客着想。而且,棉袄一定会做得美观大方,令人羡慕,所以顾客动心了,决定把做棉袄的活交给慢性子裁缝。
(5)“那么,您要是在别的季节拿到新棉袄,也不得不由着性子穿上”是一个怎样的句式?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明确:此句是双重否定句,“不得不”是双重否定词,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是在别的季节拿到新棉袄,即使季节不合适,也会因为急性子而穿上。
2.学习第二部分。
(1)顾客一共改了几次主意?结果如何?
明确:顾客一共改了三次主意。头两次裁缝都答应了。只有最后一次顾客想改成春装,要求接袖子,裁缝没同意。
(2)想一想:听裁缝说“还没开始裁料”时,顾客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顾客会气愤地说:“
你这个裁缝,明明知道我是一个急性子,你却一点儿也不着急,居然还没开始裁剪,你不知道我着急吗!你这样拖拖拉拉,我什么时候才能穿上衣服啊!”
3.回顾全文。
(1)裁缝说他是个慢性子裁缝,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看待的。
明确:示例一:我觉得裁缝不是真的慢性子,是因为顾客是个急性子,裁缝说自己是慢性子,是为了能和顾客更好地沟通而使用的权宜之计。
示例二:我觉得裁缝是真的慢性子,尽管他与顾客沟通得特别融洽,但是他做事却的的确确是个慢性子,你看,顾客已经改了三次主意了,他居然还没有裁剪布料,这就充分看出他是个慢性子的裁缝。
(2)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都不能太毛毛躁躁,也不能太慢慢腾腾,应该不急不慢,张弛有度,懂得分寸。
(3)尝试复述这个故事。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顾客把一卷布料放到桌上。(改成被字句)
②顾客说:“那当然。我可不耐烦把新衣服藏在箱子里。”(改成转述句)
③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想,不得不承认裁缝说得有道理。(改成肯定句)
明确:①一卷布料被顾客放到桌上。②顾客说,那当然,他可不耐烦把新衣服藏在箱子里。③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想,承认裁缝说得有道理。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条不紊,不能毛毛躁躁。一旦拿定了主意,也不能随便更改主意,因为做人要讲信用,不能朝令夕改。
与别人沟通要讲究方法,我觉得裁缝与顾客进行沟通的时候,就非常讲究方法,总是站在顾客的角度,帮顾客着想,这样顾客就很容易接受裁缝的意见了。
2.总结。
有趣的故事,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开心的笑声,还有更多的思考。慢性子的裁缝和急性子的顾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他们就仿佛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只有培养良好的性格,才会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26* 方帽子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嚷、溜”。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概括段落大意,从而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让学生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一成不变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学会变通才是最好的出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让学生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
教学难点
懂得一成不变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学会变通才是最好的出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帽子是戴在头部的服饰,多数可以覆盖头的整个顶部。主要用于保护头部,部分帽子会有突出的边缘,可以遮盖阳光。帽子可作打扮之用,也可以用来保护发型、作为制服的一部分使用。现在我们看到的帽子的外形,各种各样的都有,有圆顶帽、鸭舌帽、香蕉帽……可是有一家店却只卖方帽子,因此大街小巷都是戴着方帽子的人。小孩子们却不以为然,他们不喜欢方帽子,于是自己发挥想象做了各种各样的帽子,并在方帽子店对面开了帽子店。那么,两家店谁更受欢迎呢?我们就一起去课文《方帽子店》中寻找答案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翘舌音“橱”,后鼻音“筒、董”和多音字“嚷、溜”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焦—蕉(香蕉)—瞧(瞧一瞧)—礁(礁石)
口—扣(扣门)—叩(叩头)
(2)多音字。
嚷
溜
辨析:“嚷”只在“嚷嚷”一词中读rāng,其他情况读rǎng,如“叫嚷”“嚷叫”。
“溜”表示“急流”“顺房檐滴下来的水”“屋檐上安的接雨水用的长水槽”时,读liù,如“大溜、檐溜”;表示“滑行”“溜走,趁人不见走开”“沿着,顺着”时,读liū,如“溜达、溜边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讲述了一群孩子因为方帽子戴着不舒服,而发明了各种形状的帽子,并受大家的欢迎,让之前大家都习惯戴的方帽子变为“古董”的故事。
2.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0):写小孩子们觉得方帽子不舒服,做了圆帽子。第二部分(11~15):写大人们对圆帽子的看法。第三部分(16~21):写新帽子取代了方帽子。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一部分。
(1)第2自然段的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用于列举的省略。表示还有很多顶帽子也是方的。
(2)从第3自然段帽子店的回答中你知道了什么?
明确:“从来都是做方帽子”说明他们一成不变,不知变通,“方帽子才是好帽子”是他们一直以来对帽子的看法,“不能改”更说明了他们不知变通的性格。
(3)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人们戴方帽子并不舒服?
明确:他们圆圆的脑袋藏在方帽子里,紧的地方太紧,宽的地方太宽,冬天戴着不太暖,夏天戴着却热得满头汗。舒服吗?真不舒服!
(4)“舒服吗?真不舒服!”是一个什么句式?
明确:设问句。自问“舒服吗”,自答“真不舒服”。
教师点拨:
设问是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手法。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运用设问要抓住读者关心的问题,如果问题既不重要,也不新颖,人们并不关心,修辞者却故弄玄虚,不仅不能提高表达效果,反而令人生厌。
“舒服吗?真不舒服!”就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作者自己提出问题,紧接着自己回答。这样既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自然而然地引发读者的思考,又能强调方帽子戴着并不舒服,才有了后文小孩子们发明新帽子的事。
(5)小孩子们做出了什么形状的帽子?
明确:圆的、尖的、香蕉形的帽子。
2.学习第二部分。
(1)方帽子店的主人为什么大吃一惊?
明确:因为他从来只看见过方帽子,没有看见过圆帽子,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2)“儿子不理他,拾起圆帽子戴在头上,一溜烟似的跑了”一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拾、戴”说明儿子舍不得圆帽子,十分喜欢它;“一溜烟似的跑”说明儿子怕父亲再次扔掉圆帽子,也表现了儿子对圆帽子的喜爱之情。
3.学习第三部分。
(1)孩子们慢慢地长大后,又设计出了怎样的帽子?
明确:圆的、香蕉形的、圆筒形的……宽边的香蕉形的草帽,圆筒形的呢绒帽,碗形的布帽。
(2)猜猜看,顾客们站在两家帽子店的橱窗前,会有哪些想法?
明确:顾客一:以前都是逛方帽子店的,也戴方帽子,如今去新帽子店,会不会有人取笑我喜新厌旧呢?
顾客二:这家店的老板真是能折腾,什么帽子能有方帽子好呢!
顾客三:终于有其他样式的帽子可选了,我必须进去好好挑选,送给我的亲朋好友!
(3)你觉得方帽子为什么被取代了,变成了“古董”?
明确:因为方帽子虽然年代久远,但是戴起来并不舒服,所以会被各式各样的新帽子取代,变成“古董”。由此也能看出人们是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改变老观点的。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换个词语,使句子意思不变。
①街上人山人海。( )
②在密密麻麻的方帽子中,忽然出现了几顶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大吃一惊。( )
明确:①人海如潮 ②大惊失色
(2)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成不变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学会变通才是最好的出路。
2.总结。
方帽子是人们一直不敢去改变的东西,即使知道戴着方帽子不舒服,也没有人想着去改变,不敢尝试新事物。后来,孩子们发明了大家喜欢的圆帽子,也最终被大家接受。所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大家要想着用最好的方法去解决,要学会创新,这样才能生活得更好。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方帽子店
27 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莫非、厉害、粘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2.抓住对故事角色听到“漏”的行为动作描写,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同时理清故事的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热爱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
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热爱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它们往往包含着非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漏》就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体会民间故事的魅力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贼”,翘舌音“粘”和边音“驴”的读音。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漏”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学习“胖、喂、驴、莫、厉、抱、架、粘、胶、偏”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歌示例:
胖:男孩叫小胖,锻炼减脂肪。饮食戒油腻,增肌身体棒。
厉:厉行节俭,历尽磨难。时时砥砺,鼓励共勉。
偏:为写诗篇,山川走遍。用心编写,不怕偏见。
同音字歌示例:
漏:屋子十分简陋,屋顶还把水漏。得奖来将脸露,努力金石可镂。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漏”的右部上面宽窄适宜,下面“雨”方正。
“喂”左窄右宽。
“驴”左部“马”横变提,“户”撇伸长。
“贼”的“贝”左竖不宜长,横折高于左竖。
“狼”左窄右宽,“良”横折略向内收,捺要舒展。
“厉”的“厂”里面的“万”稍露。
“胶”的“月”撇为竖撇,“交”上小下大。
“偏”的单人旁撇短,竖为垂露竖,“扁”撇伸长。
易错提示:
“胖”右边只有两横,不要多写一横。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畏:喂(喂养)—偎(依偎)—煨(煨汤)
户:驴(驴子)—芦(芦苇)—护(保护)
戎:贼(盗贼)—绒(绒毛)
良:狼(大灰狼)—粮(粮食)—浪(浪费)
包:抱(拥抱)—饱(吃饱)—苞(花苞)
加:架(打架)—驾(驾车)—袈(袈裟)
占:粘(粘贴)—沾(沾水)—战(战斗)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写老爷爷和老婆婆养的一头小胖驴被老虎和贼惦记上了,老虎想吃,贼想偷,正准备下手时却被老婆婆说的“漏”吓得慌忙逃跑,老虎和贼互相以为对方是“漏”,摆脱对方之后,又双双返回,结果被彼此吓昏了。
2.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2):贼和老虎惦记着小胖驴。第二部分(3~7):老婆婆不怕狼和虎,只怕漏,让老虎和贼对“漏”产生了恐惧之情。第三部分(8~18):老虎和贼互相以为对方是“漏”,从而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事情。第四部分(19、20):小胖驴安然无事,老婆婆揭示“漏”为何物。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老虎和贼都惦记着小胖驴。那么小胖驴接下来的命运会如何呢?如果同学们担心这个问题的话,可以在课下自己把课文的剩余部分读一读。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漏斗 喂养 肥胖 毛驴
毛贼 狼王 莫非 厉害
怀抱 书架 胶水 粘贴
偏爱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漏》这篇课文。听到“漏”
这个字,你们能想到什么呢?你们的想法和老虎以及贼一样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知道“漏”到底是什么了。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中提到“一个老爷爷,一个老婆婆”,其中“一个”是数量词,你还能想到“一个”什么呢?
明确:一个小孩、一个画家、一个鸡蛋、一个西瓜、一个皮球、一个苹果……
(2)老虎和贼都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虎嘴馋,一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手痒,一心想着偷这头小胖驴。
2.学习第二部分。
(1)第3自然段中说,“老虎和贼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了”,此时他们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
明确:老虎心想:“我好不容易才钻进驴圈,马上就能吃到小胖驴了,可千万别被老爷爷和老婆婆发现啊!要不,我就前功尽弃了!”贼也想:“费了千辛万苦,终于可以偷这头小胖驴了,老爷爷和老奶奶可千万别出来看啊,万一发现我了,是要吃官司的呀!”
(2)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什么?
明确: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一种比自己更大的凶猛的野兽。
3.学习第三部分。
(1)老虎和贼害怕后都有什么表现?
明确:老虎吓得浑身发抖,贼听得腿脚发软。贼从屋顶跌下来,摔在虎背上。老虎吓得撒腿就往外跑。
(2)你喜欢第12自然段的描写吗?为什么?
明确:示例:我喜欢这段的描写,老虎和贼以为摆脱了“漏”,如释重负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十分有趣。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贼和老虎都怕“漏”?
明确:贼和老虎的心理活动:“‘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
对贼和老虎的动作描写:贼“赶忙往树梢上爬,总嫌离地太近,紧爬慢爬,咔嚓一声,树枝断了,一个倒栽葱摔了下来,顺着山坡往下滚”,老虎“赶紧逃跑”“腿一软,顺着山坡往下滚”。
(4)老虎和贼为什么“对看了一眼”就都吓昏了?
明确:①老虎和贼浑身沾满泥水,已经看不出对方的模样。②之前老虎和贼就误以为对方是“漏”,见识过对方的厉害,吓怕了。③天黑,他们无法辨认对方。
4.学习第四部分。
阅读了这个部分之后,你知道“漏”是指什么了吗?
明确:“漏”是指漏雨。
5.回顾全文,思考:文中对雨的描写从“蒙蒙小雨”到“雨越下越大”,有什么用意?
明确:因为只有下雨天老婆婆才会提起“漏”;被雨淋让贼和老虎决定回去偷驴;只有下雨天老虎和贼才会浑身沾满泥水,无法辨认对方。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 )( )小雨 翻( )越( )
走( )闯( ) ( )( )稳稳
明确:蒙 蒙 山 岭 南 北 安
安
(2)想象一下,老虎和贼苏醒后,又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写一写。
明确:贼先苏醒过来,看见老虎还没醒,一边跑一边想:“真是福大命大呀,赶紧跑吧!等‘漏’醒过来,他一定会吃了我的!”不一会儿,老虎也醒了过来,找了半天,也没看见“漏”,心想:“这‘漏’果然本领高强,居然无影无踪了,我也赶紧跑吧,一会儿他要是回来,我就没命了!”
2.总结。
这个故事为我们带来了乐趣,老虎有点憨,小偷有点呆,他们的故事令我们啼笑皆非。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演绎了一个个经典的民间故事,幽默诙谐,让人在莞尔一笑中体会生活中的点滴乐趣,体味到民间代代流传的故事的独特趣味。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漏
28* 枣 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
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
生—牲(牲口)—胜(胜利)
(2)多音字。
折
涨
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表示“断”“亏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烟气涨天、头昏脑涨”;表示“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枣核”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明确: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3.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
明确:第一件事:枣核一直没有长,但是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第二件事:枣核不仅勤奋,而且聪明,设法帮大家解救了牲口。第三件事:枣核解救牲口后引起县官的责难,于是他智斗县官。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2自然段后思考: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枣核有什么变化吗?爹娘心情如何?
明确: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娘都很为他担心、发愁,觉得枣核长得太小,什么也做不了。
2.面对爹娘的担心,枣核是怎么反应的?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枣核安慰爹娘说,自己可以做事情。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枣核做到对爹娘的承诺了吗?他都学了哪些本事?
明确:做到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
4.当大伙儿的牛、驴被官府牵走,枣核说他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猜猜看,此时大家都是怎么想的?枣核心里又想着什么?
明确:有的人可能会想:“人长得小,口气却挺大,真能吹牛!”枣核心里可能想:“此时不和你们争辩,等我牵回了牲口,你们一定无话可说!”
5.枣核解救牲口时,为什么不直接牵走,而是折腾了大半夜?
明确:因为这么多的衙役看守着,想直接牵走牲口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到衙役们累了,没精神看守了,才能安全地把牲口牵走。
6.枣核成功牵走了牲口,印证了文中的哪句话?
明确:第4自然段中的“枣核不光勤奋,也很聪明”。
7.用“不光……也……”造句。
明确:示例一:小明不光学习好,也乐于助人。 示例二:这幅画不光有草有花,也有绿油油的大树。
8.县官并不知道是谁牵走了牲口,枣核为什么要自己承认呢?
明确:因为县官如果找不到偷牲口的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枣核自己承认,是不愿意牵连他人,并且他已经想到办法制伏县官了。
9.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他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县官老爷,你不是要抓我吗?我就在这儿,过来呀!
10.回顾全文,尝试复述这个故事。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衙役把牛、驴都牵走了。(改成被字句)
②门被枣核打开了。(改成把字句)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改成转述句)
明确:①牛、驴都被衙役牵走了。②枣核把门打开了。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他有办法。
(2)设想一下,枣核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明确:县官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肯善罢甘休?于是,他派衙役们把枣核的父母抓来作为人质,还威胁枣核:“如果不投案自首,就杀掉你的父母。”枣核这么孝顺,怎么肯让自己的父母代替自己受过?于是,枣核回到衙门,换回了父母,让父母和乡亲们躲进了一座山谷,那里有他准备好的粮食和水,够大家生活一段时间了。
每到夜深人静,他就偷偷潜入县官的房间。第一天拔光了县官的胡子,县官拿他没办法。第二天,又拔掉了县官不少头发,县官还是怎么也抓不到他……一连几天,把县官折磨得不成人样,只能跟他求饶,赦免了他,答应不再难为乡亲们。大家都夸枣核是一个小英雄!枣核的父母可开心了!
2.总结。
枣核虽然长得小,志气却很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智斗恶人,帮助乡亲。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故事讲述得清楚明白。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故事和整个语文学习的兴趣。
4.培养认真、耐心倾听他人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学会把故事讲述得清楚明白。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听故事吧!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有趣的故事,相信大家在课外还听过许多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试试看互相讲述故事。
二、交际指导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围绕“趣味故事会”这个话题分享有趣的故事。
1.想一想。先选择有趣的故事,多读几遍,记住故事的内容,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故事来讲述。
2.说一说。把自己要讲的故事按一定的顺序概括出来。讲故事的时候要自然、大方,要注意语气、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手势。
3.听一听。听故事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记住故事的主要内容,有问题可以提问,但要有礼貌。听后说说故事中哪里最有趣。
三、交际示例
我给大家讲讲《玫瑰鸭的婚事》的故事吧。
有一只灰老鼠异想天开,竟想娶一只漂亮的鸭子做新娘。
鸭妈妈说:“不可能,我高贵、漂亮的女儿怎么会嫁给一只脏老鼠呢?”
灰老鼠没有娶到漂亮的小鸭子,非常生气。它在床上躺了七天七夜,想出了一个坏点子。
在一个金色的黄昏,鸭妈妈带着孩子们出去散步了,灰老鼠溜进了鸭棚,它偷走了一只鸭蛋。
接着,它悄悄地将鸭蛋放进了鸡窝里。
不久,鸡妈妈开始孵小鸡了。她一点儿也没注意到,鸡窝里躺着一只鸭蛋。
半个月过去了。鸡宝宝一个个诞生了,它们睁开小眼睛,好奇地东张西望。
当那只小鸭子从蛋壳里钻出来,鸡妈妈惊叫起来:“天哪,她多么像一只小鸭子!”
因为小鸭子长着一身黑色的羽毛,就像黑色的玫瑰一样,所以,鸡妈妈给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玫瑰。
玫瑰一天天长大了,她成了鸡妈妈最出众的女儿。
有一天,鸭妈妈听到了玫瑰的歌声,不由得走了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只小鸭子在唱歌。便叫道:“我的孩儿,快快跟妈妈回家吧!”
玫瑰听了鸭妈妈的话,害怕地躲到鸡妈妈的翅膀下,说:“我不认识你,我的妈妈是一只花母鸡。”
鸭妈妈叹道:“孩儿,当你跳进水里时,你就会明白,你根本不是一只鸡,而是一只鸭!”
小鸭子听不懂鸭妈妈的话,她依旧跟着鸡妈妈生活。
一天,灰老鼠溜进了鸡棚里。它厚颜无耻地说:“尊敬的鸡妈妈,把您的小玫瑰嫁给我吧!”
鸡妈妈担心老鼠偷吃它的鸡蛋,便答应了这门亲事。她想:“反正玫瑰也不是我的亲生孩子!”
玫瑰知道妈妈把她嫁给了一只丑陋的老鼠,非常伤心。
娶亲的日子到了,一群鸡拥着小玫瑰到了一条小河边,个个都喜气洋洋的。
渡过这条河,就是灰老鼠的家了。
河面上传来一片叽叽的歌声,灰老鼠带着一群弟兄来了,它撑着一只小船儿,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
鸡妈妈上了船儿,玫瑰也被拉到船上。
船儿飞快地驶向了河中心,这时,一群鸭子游了过来,嘎嘎地叫着,挡住了去路。
鸭子一齐跳到船上,站在了左边的船舷上,船儿失去了平衡,一下子翻进了小河里。
玫瑰在水里欢快地游啊游,游向了鸭妈妈的怀抱。
她终于明白,她天生是一只可爱的小鸭子!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
教学目标
1.能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2.编写故事时既要大胆发挥想象,又要使故事符合逻辑,并能表现出一定的主题。
3.先构思出一个能夺人眼球的题目,然后列出作文大纲,最后根据大纲进行写作。
4.进一步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教学难点
编写故事时既要大胆发挥想象,又要使故事符合逻辑,并能表现出一定的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听和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那么,同学们想不想试试看把自己编的故事写下来呢?这节课,我们就试着来插上想象的翅膀,编写一个独具创意的童话故事。
二、文题展示
如果母鸡能在天空飞翔,如果蚂蚁的个头比树还大,如果老鹰变得胆小如鼠,如果蜗牛健步如飞,如果……这些动物的经历一定很奇特,它们的故事一定很有趣。
一旦动物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是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它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又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呢?
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
三、写作指导
1.素材选择。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以它为主人公,根据该动物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等方面展开想象。想象的时候要符合动物的特征,如,一般情况下,狮子的形象是凶猛、威武的;老鼠的性格特征是胆小怕事,但是又很聪明;狐狸的性格特征则是狡猾。因此,在展开故事讲述的时候,要根据动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来设置情节和定位角色。
2.拟题立意。此次写作没有规定写作题目,因此需要自行拟题。可以直接以“形容词+需要描写的动物”作为题目,形容词可以是用来描述该动物具有的特殊能力。如要描写的是母鸡能够在天空飞翔,则可以以“能飞翔的母鸡”为题目;如要描写一只个头比树还大的蚂蚁的经历,则可以以“个头比树还大的蚂蚁”为题。同时,也可以以故事的主要内容或所要表达的主题来拟题,如要写一只会做生意的猴子,故事内容讲的是这只猴子采用了某个妙计从而致富,则可以以“致富妙计”为题。
3.谋篇布局。写作时,可以先说说这个动物为什么会拥有某种特殊的能力,或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拥有了这种特殊能力,拥有这个特殊能力之后,它的生活又发生了什么改变。如写能在天空飞翔的母鸡,可以先说一下母鸡在什么情况下会飞上天空,例如可以想象它得到一个专门实现愿望的物品。然后可以想象母鸡长期在地上行走,突然飞上天空之后,那种兴奋的心情,将这种心情写下来。再描写一下在高处看景物和世界的样子。当然,在天空中除了美好的景物之外,还会有危险,如电闪雷鸣的恶劣天气,其他凶猛大鸟的攻击等,遇到这种事情之后,母鸡应该如何应对。比如它克服了困难,向更远的地方飞去;或者是在其他鸟类的帮助下走出困境,然后跟其他鸟一起继续在天空中遨游;也或者是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无论如何写,都要围绕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
4.写作手法。运用夸张和想象等手法编写故事。在描写故事的发展过程时,可以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等来体现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四、范文评析
会飞的小乌龟
从前有一只小乌龟,它每天都快乐地生活着。
清晨,它沿着小路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它要给邻居们送信。在这途中,他总会遇到很多事儿。比如:有一朵小花只差使出最后一点力气就要开了,小乌龟用嘴巴拱了拱它,“噗”的一声,小花绽开了笑脸,对小乌龟说:“谢谢你!”小乌龟继续向前走,看到了一只小蚂蚁正在吃力地搬运一粒芝麻,于是他对小蚂蚁说:“蚂蚁弟弟,你坐到我背上来吧!”小乌龟的背很宽,小蚂蚁就像坐在了一辆大汽车上,不一会儿就到了家。虽然路上总有很多奇遇,小乌龟却总是羡慕蓝天上的小鸟,它想:要是我能飞起来该多好呀!这样送信多方便呀!
有一个神仙知道了,就对小乌龟说:“既然你做了这么多好事,那我就满足你这个愿望吧!”说完,小乌龟的背就“咔嚓”一声裂开了,后面还长一对大翅膀!小乌龟高兴坏了,激动地对神仙说:“谢谢您,谢谢您!”
第二天,小乌龟一出家门就飞了起来。它飞得真快呀,不一会儿就飞到了小熊家,却没遇到小花妹妹和蚂蚁弟弟,他好想它们啊,觉得自己好孤单。
晚上,神仙又来找到他,对他说:“怎么样,小乌龟,你对你的翅膀满意吗?”小乌龟伤心地对神仙说:“不!老爷爷,您还是把我的壳变回来吧!”“哦?为什么呢?你不是很想要一对能让你飞得很快的大翅膀吗?”“是的,可是没有朋友,自己能飞又有什么意思呢?”于是,神仙又把小乌龟的壳变了回来。
由于变来变去受了伤,小乌龟的壳没有以前那么平整光滑了,但是小乌龟仍然背着带有伤疤的壳,快乐地生活在大森林里,因为它有好多朋友。
总评:这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乐于助人的小乌龟想要长出一双翅膀,在神仙实现了它的愿望之后,却因此失去了朋友,最后又换回了壳的故事。通过小乌龟前后的遭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和朋友在一起才是最快乐的。小作者在展开想象和联想的时候符合实际,在描写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对话描写,通过对话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揭示道理。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和总结,掌握复述故事的方法。
2.学习并积累口字旁和言字旁的生字。
3.掌握将引述句改为转述句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大林寺桃花》。
5.通过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进行学习。
6.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和总结,掌握复述故事的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大林寺桃花》。
教学难点
1.掌握将引述句改为转述句的方法。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点拨:本单元“交流平台”是教我们复述故事的方法。教材上的三位同学,第一个同学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复述故事。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复述不是把故事背下来,而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讲出来。因此,在复述故事之前,首先要熟读故事,深入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抓住它的主要内容,掌握故事的脉络,列出复述的提纲,确定重点词语或提出重点问题,然后再进行复述。
第二个同学则是从复述故事时可以借助的方法,包括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的方法还有:①按照故事情节来复述,即抓住故事的开端,明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握故事情节的高潮,明白故事情节的结局;②
按照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构来概括故事内容,明确事件的起因,了解事件的经过,掌握事件的结果,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就可以概括故事的内容;③列提纲复述,主要针对篇幅长和内容较复杂的故事,在复述时,可以先分析故事,理清层次,然后把复述的故事写成提纲,最后再根据提纲进行有序的详细复述;④抓关键词复述,即抓住一段话或一篇文章里关键性的词语进行复述。
二、识字加油站
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咳(ké)嗽(sòu) 呕(ǒu)吐(tù)
唠(láo)叨(dāo) 嘀(dí)咕
谚(yàn)语 谣(yáo)言
告诫(jiè) 辩(biàn)论
点拨:我发现这部分内容是关于识字的练习。这两组分别是由“口字旁”(口)、“言字旁”(讠)的字组成的词语。带有“口”的字与口、言语、器皿形状有关;带有“讠”的字多与说话或道德有关。
我还发现“吐”是多音字。当表示“(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时,读tù,如“呕吐、吐血”;表示“使东西从嘴里出来”“说出来”时,读tǔ,如“吐痰,吐露、吐字”。
我还能列举出这样的词语:叫喊、吆喝、呼唤、呼吸、叫嚷;诗词、说话、认识、议论。
三、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体会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再试着写一写这样的句子。
顾客噌(cēng)的一下子跳起来:“这么慢啊!”
椰子扑通一声掉在地上。
答案示例:“噌的一下子”形容快速站起来,反映了顾客急性子的特点;“扑通”形容重物落地或落水的声音,说明椰子很重。
点拨:加点部分的词语再现了句子的情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仿佛画面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2.你觉得下面故事的题目有趣吗?说几个这样的题目,和同学交流。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胖驴和瘦马
大个子兔子和小个子狼
大方的魔法师和小气的巫(wū)婆
答案示例:笑得欢和哭得急 老马和小牛 真假公主 矮冬瓜和细丝瓜
点拨:这些题目都很有趣,每个题目中都有一组相对的词语,都体现了有趣的故事情节。
3.照样子,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
裁缝说:“我和别的裁缝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啊。”
裁缝说,他和别的裁缝不一样,他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
裁缝又补充一句:“不过,我指的是明年冬天。”
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答案示例:裁缝又补充一句,不过,他指的是明年冬天。
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她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点拨:引述句改成转述句的方法:①改标点:将句子中的冒号改为逗号,删掉双引号。②改人称:句中第一人称“我”或“我们”改为第三人称“他(她)”或“他(她)们”。
四、日积月累
大林寺①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②四月芳菲③(fēi)尽④,
山寺⑤桃花始⑥盛开。
长恨(hèn)⑦春归⑧无觅⑨处,
不知⑩转入此中⑪来。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在文学上白居易与元稹(zhěn)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钱塘湖春行》等。
(二)背景资料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三)词语解释
①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②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③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④尽:指花凋谢了。⑤山寺:指大林寺。⑥始:才;刚刚。⑦长恨:常常惋惜。⑧春归:春天回去了。⑨觅:寻找。⑩不知:岂料,想不到。⑪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四)诗句翻译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了。
(五)古诗赏析
这首诗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且不只是有脚而已,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如此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绝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其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六)拓展积累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