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这四篇课文,这些课文都是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能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写宋国有一个农民偶然在田地里捡到一只撞在树桩上的兔子,就终日守在树桩旁等着兔子送上门来。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的人。
《陶罐和铁罐》写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与人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鹿角和鹿腿》写一只鹿喜爱自己美丽的角,嫌弃自己难看的腿,可难看的腿让它狮口逃生,美丽的角却差点儿送了它的命。这则寓言教育我们要学会全面看待事物,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更要追求事物的实用价值。
《池子与河流》写池子享受安逸清闲的生活,河流不顾自身安逸,为人们做贡献。一年年过去,河流至今长流,池子已完全枯干。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的道理。
“口语交际”让学生围绕“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一主题进行讨论,讨论时应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说清楚理由,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习作”的主题是“看图画,写一写”,要求学生写一段话介绍课本上的图画。写之前,要仔细观察图画,明确图画的内容。写的时候,要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语文园地”包含5个部分。“交流平台”让学生互相交流读过的寓言故事,谈谈寓言故事教给自己的道理。“词句段运用”让学生积累“AABC”“ABAC”式的词语,学会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学会写通知。“书写提示”让学生规范书写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日积月累”让学生积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
“快乐读书吧”介绍了《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等寓言故事书,旨在激发学生对寓言的兴趣,拓展阅读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熟悉寓言的艺术特征、写作手法等。
2.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把握生字的字音、字形及含义,学会组词并运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形式,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2.品味重点语句,学习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3.思考课文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寓言的兴趣,从寓言中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熟悉寓言的艺术特征、写作手法等。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1.品味重点语句,学习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2.培养对寓言的兴趣,从寓言中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得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措施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动画,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2.学生分小组表演课本剧,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寓言故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以故事会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还可以动手搜集、整理资料,办关于寓言的手抄报、编寓言故事集等。
课时安排
《守株待兔》2课时
《陶罐和铁罐》2课时
《鹿角和鹿腿》2课时
《池子与河流》1课时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1课时
习作:看图画,写一写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5 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9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了解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解决生字障碍,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熟读并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叙述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只有辛勤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写9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了解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做事情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只有辛勤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古时候有一个农夫,有一次,他在种田的时候看见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农夫很开心,把野兔捡回去饱餐了一顿。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最后农夫却落得被众人笑话的下场,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宋”“释”等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颈、释”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株、耕、触”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加一加的方法。
“加一加”识字法:
株=(木)+(朱)
耕=(耒)+(井)
触=(角)+(虫)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守”下部的“寸”的横要舒展,写在横中线上。
“株”左窄右宽,左部“木”的最后一笔是点。
“宋”左撇和右捺要伸长、舒展。
“耕”左部的“耒”三横间距均匀,右部的“井”竖撇和竖伸长舒展。
“颈”左部的最后一笔要由重到轻向右上行笔。
“释”右上部的“又”要舒展,盖住下部。
易错提示:
“守”“宋”上面都是宝盖头,不要少写一点。
“待”左部是双人旁,不要写成单人旁。
“其”中间是两横,不要少写或多加横。
(3)归类识字。
基本字带字归类示例:
朱:株(守株待兔)—蛛(蜘蛛)—珠(露珠)
寸:守(守候)—村(乡村)—过(过来)
寺:待(等待)—侍(侍奉)—涛(浪涛)
木:宋(宋代)—床(床前)—休(休息)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在田地里耕作,忽然从远处跑来一只兔子,它一不小心就撞在田地里的树桩上死了。农夫很高兴。于是他放下农具整天守在那棵树桩旁,希望能再捡到兔子,结果却一无所获,还被宋国人笑话。
2.本篇课文是一则寓言。请根据课文,概括总结一下寓言的特征。
明确: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兼具教育性和讽刺性;故事情节具有虚构性。
教师点拨: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是民间故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寓言的内容多是具有劝喻性、讽刺性和哲理性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它往往借助这些艺术形象的活动现象,来表现人民群众的某种理想、道德观念、知识经验、思想方法等内容。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常用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熟悉了《守株待兔》这则寓言的故事情节,那么作者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守株待兔 宋国 耕田 触角
头颈 释放 其实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大致了解了农夫“守株待兔”的经过,接下来让我们细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的寓意是什么?作者对农夫的行为持什么态度?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翻译以下句子。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3)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明确:(1)一只野兔跑过来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2)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3)野兔是不可能再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2.农夫为什么要“守株待兔”?
明确:农夫在耕作时偶然捡到一只撞在树桩上的兔子,他寄希望于再次在树桩旁轻松捡到送上门来的兔子,于是放弃劳作,终日“守株待兔”。
3.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
明确:兔子撞到树桩上被农夫捡到只是偶然的事件,不可能天天发生。“兔不可复得”,农夫却还执迷不悟,终日守候,所以会被宋国人笑话。
4.农夫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明确:幻想不劳而获,不切实际,没有远见,不知变通。
5.课文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不要妄想不劳而获,只有辛勤付出才会有收获。
6.假如你遇见了农夫,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明确:你真傻呀!你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那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怎么能天天想好事呢!你要老老实实地耕耘劳作,这样才能有好收成,才能过上好日子。
7.除了课文,《韩非子》中还有许多寓言故事,请查找相关资料,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拓展示例: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难一》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内储说上》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兔走触株( )
(2)因释其耒而守株( )
(3)冀复得兔( )
(4)而身为宋国笑( )
明确:(1)跑 (2)于是 (3)希望 (4)被
2.总结。
《守株待兔》里的农夫做着不劳而获的美梦荒废劳动,最终被人当作笑柄。这警示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天上掉馅饼,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同学们,让我们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吧!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守株待兔
6 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1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寓意。
3.学会灵活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段来刻画角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品味课文中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句子,学习作者刻画角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与人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做人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写11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品味课文中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句子,学习作者刻画角色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与人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做人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呢?是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还是向他人虚心学习,与他人和睦相处?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又会造成哪些结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罐和铁罐》,看看它们各自的经历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陶罐”“奚落”“谦虚”“懦弱”“轻蔑”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捧、擦”这些生字时可以运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骄、傲、谦、虚、懦”这些生字时可以运用比较识字法。
比较识字示例:
骄(骄傲)—桥(木桥)—娇(娇气)
傲(傲人)—遨(遨游)
谦(谦虚)—歉(道歉)
虚(虚心)—虎(老虎)—虑(考虑)
懦(懦弱)—儒(儒家)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骄”左部的“马”最后一笔向右上斜提,右上部的捺要舒展。
“傲”中部的三横间距均匀,最后一横稍长,中间一横最短。
“虚”的长撇要伸长舒展,半包围住下部。
“懦”的右部上窄小下稍宽大。
“弱”要写得紧凑,“弓”稍细长。
“代”斜钩取弯势,斜提略缓。
易错提示:
“尘”的上部中间是竖,不要写成竖钩。
“代”右上角的点不要漏写,不要多加一撇写成“伐”。
(3)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示例:
亻:傲(骄傲)—代(古代)—价(价值)—倒(倒塌)
扌:捧(捧起)—擦(擦洗)—掘(挖掘)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9):写骄傲的铁罐看不起善良的陶罐。第二部分(10~17):写多年以后陶罐被当作文物从废墟里掘出来,铁罐却无影无踪。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脆弱易碎的陶罐多年之后依然保存完好,坚硬的铁罐却早已没了踪影,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自己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骄傲 谦虚 懦弱 古代
尘土 捧起 提起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陶罐和铁罐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它们最终的结局有什么关系?从中我们又可以学到哪些与人相处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
明确:陶罐:善良、谦虚、自尊、宽容;铁罐:骄傲、自大。
2.课文是通过什么手段塑造出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的?找出相关语句各举一例进行分析。
明确: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①神态描写:铁罐“傲慢地问”表现出它骄傲、自大的性格;陶罐“谦虚地回答”表现出它谦虚、有礼的性格。②语言描写:“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表现出铁罐自以为是、蛮横无理的性格;“不敢,铁罐兄弟”表现出陶罐善良、宽容的性格。
3.阅读第1自然段,结合后文说说为什么“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
明确:因为铁罐自认为十分坚硬,所以看不起脆弱易碎的陶罐。
4.阅读第6自然段,说说铁罐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铁罐说陶罐“要不了几天,就会破成碎片”,自己“却永远在这里”,与后文陶罐保存完好,铁罐却无影无踪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讽刺性,为后文作铺垫。
5.第10自然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表现出时间过去了很久,为下文揭示陶罐和铁罐的结局作铺垫。
6.多年之后,陶罐和铁罐的结局是什么?
明确:陶罐依然保存完好,被人们挖掘出来,视为珍贵的文物;铁罐却因为长期的氧化反应消失不见了。
7.陶罐被人们掘出来后向人们提出了什么请求?这反映出陶罐的什么品质?
明确:陶罐请求人们把他的兄弟铁罐也掘出来。这反映出陶罐不计前嫌、宽容大度、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8.陶罐易碎,多年之后却依然美观;铁罐坚硬,多年之后却消失不见,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9.课文运用的最有特色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对比的表现手法。体现在陶罐和铁罐的对比,多年之前和多年之后的对比两方面。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写近义词。
(1)骄傲——( )
(2)奚落——( )
(3)轻蔑——( )
(4)懦弱——( )
2.写反义词。
(1)骄傲——( )
(2)轻蔑——( )
(3)懦弱——( )
明确:1.(1)傲慢 (2)讥讽 (3)轻视
(4)软弱 2.(1)谦虚 (2)尊重 (3)勇敢
2.总结。
陶罐和铁罐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不应自高自大,看不见自己的短处;也不应该妄自菲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古诗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与他人相处时,我们更要怀着谦虚的态度,学习对方的优点,与人友善、和睦相处。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7 鹿角和鹿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2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掌握多音字“称、禁、撒”。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熟悉课文,抓住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态度的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与《陶罐和铁罐》作对比阅读,注意两篇课文在写法和寓意上的相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全面看待事物,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更要追求事物的实用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写12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掌握多音字“称、禁、撒”。
2.与《陶罐和铁罐》作对比阅读,注意两篇课文在写法和寓意上的相同之处。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全面看待事物,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更要追求事物的实用价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鹿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鹿身上的哪个部位。
2.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大家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门!有这么一只漂亮的鹿,它最喜欢自己美丽的角,嫌弃自己难看的腿,可是它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之后,就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它改变了看法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鹿角和鹿腿》中寻找答案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狮子”等生词的读音,“称、禁、撒”等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词语的意思。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狮、鹿、塘”这些生字可以结合图片来学习,“哎、传”这些生字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式来学习,“映”字可以通过猜字谜的方法来学习。
字谜示例:
太阳照在水中央。(谜底:映)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狮”中部的撇起笔在竖中线上,右部“币”略窄,要写得紧凑。
“鹿”下部的竖弯钩要写得饱满。
“映”左部的“日”略窄,右部撇捺舒展。
“欣”左部“斤”的竖不要拖长,右上部的横钩向里收紧。
“赏”上部的短竖起笔在竖中线上,两边点撇呼应。
“传”右部的竖折撇起笔略向右倾斜。
易错提示:
“狮”的中部是短竖和撇,不要把短竖拖长也不要写成撇。
“匀”里面不要漏写斜提,不要写成“勺”。
“配”的左部是“酉”,不要写成“西”。
(3)归类识字。
基本字带字归类示例:
唐:塘(池塘)—糖(糖果)
皮:皱(皱起)—披(披风)—波(波浪)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4):写一只鹿喜爱自己美丽的角,嫌弃自己难看的腿。第二部分(5~7):写一只狮子追赶鹿,鹿的难看的腿让它狮口逃生,美丽的角却差点儿送了它的命。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课文里的鹿喜爱自己美丽的角,认为自己难看的腿配不上角。同学们,你们认同鹿的想法吗?你们更喜欢鹿的角还是腿呢?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狮子 鹿角 池塘 倒映
欣赏 匀称 别致 配得上
传说 哎呀 叹气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来看看鹿最喜欢的角是如何让它差点儿送命,最嫌弃的腿是如何让它逃出生天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鹿是怎样称赞自己的角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2.体会上述语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鹿角的美丽精致,“多么……多么”的句式加强语气,强调了鹿的美丽,表现了鹿惊喜兴奋的心情。
用“多么……多么……”造句
示例: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多么幸福。
3.欣赏完自己的角后,鹿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腿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4.比较表达效果。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教师点拨:
反问又叫反诘、诘问、激问,是汉语修辞格的一种。用问句形式表示对事物的判断,具有语气坚定、感情强烈、气势逼人的特点。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反问这种说法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通过反问表达出鹿认为自己的腿完全配不上美丽的角,凸显了鹿对自己难看的腿的不满。
5.阅读第6自然段,看看鹿的角和腿在面临危险时都有什么表现,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腿:“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角:“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
6.“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你从鹿的感叹中学会了什么道理?
明确:
美丽的角也有不足,难看的腿却有大用处。我们应该全面看待事物,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更要追求事物的实用价值。
7.有同学学完本课后,说:“美丽的鹿角无关紧要,实用的鹿腿才是最重要的。”你赞成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我不赞成他的说法。美丽的鹿角也不是一无是处。当鹿遭遇危险时,鹿角是它用来自卫的武器,鹿角还是一味中药材,对人大有好处。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不能完全忽视任何一方。
8.将本课与我们学习的上一篇课文《陶罐和铁罐》对比一下,想一想:两篇课文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①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鹿角和鹿腿》将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态度作对比;《陶罐和铁罐》将陶罐和铁罐的性格、多年之前和多年之后二者的结局作对比。②寓意都是教育人们要全面看待事物。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课文里鹿的遭遇真是惊险!鹿最后的感叹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通过本课和上一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要怎样看待事物,对待他人了吗?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应该正确、全面地看待它们,不能忽视任何一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受到蒙蔽,才能清晰、准确地认识事物。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鹿角和鹿腿
8* 池子与河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读懂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2.把本课与本单元学习的其他寓言进行对比,注意课文在形式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池子每天安闲地躺在泥土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河流背负着沉重的大船和木筏奔流不息、忙忙碌碌。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滔滔”“遵循”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词语的意思。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妇、滔”这些生字可以结合图片,学习“涯、循、验”这些生字时要注意与形近字的区别。
形近字对比示例:
涯(生涯)—崖(山崖)
循(遵循)—盾(盾牌)—遁(逃遁)
验(应验)—脸(脸色)—险(危险)—捡(捡拾)
(2)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示例:
氵:滔(滔滔)—涯(生涯)—池(池塘)—流(河流)
(3)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给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6):写池子享受安逸清闲的生活,不理解河流为何那么忙碌。第二部分(7、8):写河流不顾自身安逸,为人们做贡献。第三部分(9):写一年年过去,河流至今长流,池子已完全枯干。第四部分(10):点明主旨——才能不利用就会衰退,才能被懒惰支配就会一无所为。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
明确:池子以为自己过着安逸、清闲、平静的生活,所以让河流放弃那种奔流不息,负载船只的生活。
2.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可是,我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泥土比喻成鸭绒垫,突出了泥土的柔软、舒适;一个“躺”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池子积聚在泥土上的情态,表达出池子安闲、惬意的心情。
3.河流所提到的“自然规律”指什么?
明确:水要流动才能保持鲜活。
4.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
明确:因为河流抛弃了自身的安逸,年年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给人们带来了利益,所以河流受到人们的尊敬。
5.池子和河流各代表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池子代表那些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人。河流代表那些永不满足,负重前进,永远创造快乐和幸福的人。
教师点拨: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课文就运用了这种手法,以池子象征那些贪图安逸的人,以河流象征那些积极进取的人。
6.你从这则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贪图安逸的池子,忙碌奉献的河流,你更赞同谁的观点呢?我想,大家还是更喜欢为人们做贡献的河流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要学习浪费才能、贪图享乐的池子,要做积极进取、创造价值的河流,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池子与河流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教学目标
1.围绕“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清楚理由。
2.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看法,态度自然大方。
3.倾听别人的发言,想想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学会尊重不同的想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清晰、明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懂得分清事物的利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说起班干部制度,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班干部制度的最初设立,是为了让学生协助老师更好地管理班级,同时学生也能从中得到锻炼。出于公平公正的考虑,有的班级开始实行班干部轮流制,由同学轮流担任班干部。同学们觉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又会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到底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呢?大家来讨论一下吧。
二、交际指导
1.分小组进行交流。小组每个人轮流叙述自己的观点,其他人要认真倾听,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小组再一起讨论。
2.小组评议,互相评价。评价要点有三: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清楚、有逻辑。评出大家认为讲得最好的同学作为代表到班上发言。
3.全班交流。其他同学在听别人发言的时候,想一想发言的同学哪里讲得好,哪里讲得不好,最后评选出表现最好的小组。
三、交际示例
示例一:我觉得应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轮流担任班干部,可以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来,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而且平常不太注意纪律的同学,在担任班干部期间会更加自觉、严格地管理自己,这对他们也是一种锻炼。
示例二:我认为不应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如果每个同学轮流担任班干部,有一些没有经验的同学可能就会处理不好班级事务,反而给班级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不如让最合适、最有经验的同学长期担任班干部,这样比较稳定,不易出错。而且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担任班干部占用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可能会影响学习成绩。
示例三:我支持实行班干部轮流制。确实有些同学没有担任班干部的经验,可能在能力上会有不足;正因如此,他们才更需要一个机会来锻炼自己。如果都不给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怎么知道他们能不能做得更好呢?通过担任班干部,同学们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统筹能力等各项能力,如果把这些能力用在学习上,不仅不会妨碍学习,反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习作:看图画,写一写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介绍清楚图画表现的内容。
2.学习运用多种写作手法丰富习作的内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介绍清楚图画表现的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的习作课我们要练习的是看图作文,相信同学们对此一定不会陌生。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漂亮的图画,然后请大家写一段话,把这幅图画介绍给其他同学。
二、写作指导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让学生想一想: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观察完后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
2.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再次提问:图画上的人物的动作是怎样的?他们可能说了哪些话?鼓励学生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同学交流。
3.对学生发言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没有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提示,最后让学生按照交流的情况,写一段话介绍这幅图画。
三、范文评析
放风筝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小丽、明明和小华一起到公园去放风筝。公园里景色迷人: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棉花糖一样的白云,绿油油的草坪一望无际。小丽带来了她心爱的蝴蝶风筝,色彩斑斓,好看极了。明明和小华则捧来了他们一起做的燕子风筝。公园里放风筝的人还真不少!远处有一个小朋友,只见他牵着风筝的绳子,迎着微风一路小跑,风筝就在空中慢悠悠地跳起舞来。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看着小朋友兴奋的样子,也露出了笑容。天上还有一只红彤彤的金鱼风筝,微风吹来,“金鱼”
仿佛在水里游动。忽然又飞过一只“雄鹰”。哎呀!还有一只威武的“巨龙”呢!真神气!看着看着,明明和小华的手也痒痒了。小华把燕子风筝举过头顶,明明扯着风筝线,说:“待会儿我数1、2、3,你就松手。”小华点点头。“1、2、3!”燕子风筝挥着翅膀升上了天空,它忽上忽下,像和小鸟在一起嬉戏、玩耍,像和白云一起捉迷藏。他们玩得真开心啊!
总评:本文是一篇看图作文,图画的内容是一群小朋友在放风筝。本文除了描绘图画上的内容,还结合了作者自己的想象,比如风筝飞上天的姿态、小朋友的反应等。文章还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想象丰富。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和总结,进一步了解寓言这一文学体裁,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2.积累“AABC”式、“ABAC”式的词语,学会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学会写通知,注意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规范。
3.积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
4.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寓言故事。
5.通过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外收集的资料进行学习。
6.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让学生深刻体会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和总结,进一步了解寓言这一文学体裁,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2.积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让学生深刻体会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本单元学习的是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教育我们做事要靠自己,不要想着不劳而获;《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告诉我们要学会全面地看待事物;《池子与河流》警示我们不要贪图安逸,应该积极进取。这次交流活动的主题依然是“寓言”。大家可以介绍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还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谈谈寓言故事教给你的道理。
二、交流平台
1.分小组交流,小组成员交流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说说自己从寓言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说。
2.各小组评出大家认为讲得最好的同学作为代表到班上发言,教师再作出点评、总结。
交流示例:
我读过一则叫作《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可把他急坏了。有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一直忙到太阳落山。晚上,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能适得其反的道理。
三、词句段运用
1.仿词。
(1)读一读这两组词语,观察每组词语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源源不断”“念念不忘”这一组词语是“AABC”式的词语;“无忧无虑”“无边无际”这一组词语是“ABAC”式的词语。
(2)拓展同样形式的词语。
拓展示例:
AABC式词语:
依依不舍、默默无闻、孜孜不倦、生生不息、咄咄逼人、莘莘学子、侃侃而谈、泛泛之交、济济一堂、落落大方、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ABAC式词语:
无法无天、自吹自擂、一心一意、人来人往、人山人海、不吐不快、无影无踪、知根知底、尽善尽美、知己知彼、忧国忧民、不卑不亢
2.仿句。
(1)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属于哪种描写?
明确:“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高兴地叫起来”都属于神态描写。
教师点拨:
神态是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神态描写就是把人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面对某一事件或物体时的神情和态度,用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描写出来。通过神态描写,读者就能由表及里地了解到人物的心情、思想活动和性格等。因此,恰当的神态描写可以凸显人物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活泼。
描写人物的神态应该掌握以下要点:
1.要善于捕捉人物瞬间的、细微的神态变化。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就要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的情况时,他的神态也会不一样。因此,写作时要善于捕捉人物瞬间的、细微的神态变化。
2.在描写神态时,不能把神态和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状况等割裂开来。人物神态的变化总是受内心世界支配的,并且往往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特征表露出来的,因此,神态描写一定要和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结合起来运用,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生动。
3.神态描写要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描写人物的神态,要注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愁,或惊恐,或悲伤,要根据文章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当时的处境而定,不能离开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
4.积累一些常用的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或句子。
(2)照样子把给出的句子补充完整。
他________:“你真是急死我了!”
明确:咬紧了牙,跺了跺脚
“这次我终于可以好好地玩儿啦!”姐姐________
明确:高兴得眼睛都亮了。
3.学写通知。
(1)读通知,注意学习通知的格式要求。
教师点拨:
1.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可只写“通知”二字,如果事情重要或紧急,也可写“重要通知”或“紧急通知”,以引起注意。
2.称呼:写被通知者的姓名或职称或单位名称。在第二行顶格写。(有时,因通知事项简短,内容单一,书写时略去称呼,直起正文。)
3.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因内容而异。开会的通知要写清开会的时间、地点、参加会议的对象以及开什么会,还要写清要求。布置工作的通知,要写清所通知事件的目的、意义以及具体要求。
4.落款: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一行署名,一行写日期。
(2)选择一种情况,写一个通知。
答案示例:
通 知
4月9日上午9点,请全班同学在班级门口集合,一起去参观博物馆。
李华
4月7日
四、书写提示
1.出示相关汉字的书写视频,或者是笔画笔顺的动画,让学生观察汉字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了解每个字书写时的运笔方法,让学生一边看,一边用手跟着视频或动画中的动作进行书写。
2.指导每个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书写指导:
“艳”左部的“丰”三横间隔均匀,长短不一,中间一横最短,在横中线上侧,下面一横最长,在横中线下侧。最后的竖笔不要拖得过长,应与右部的“色”的上下间距相当。右部“色”的首画从竖中线的右侧起笔,竖弯钩在竖中线上起笔,弯弧度饱满,钩要收得利落。
“静”左窄右宽,左部的“青”上大下小,上部三横间隔均匀,长短不一,中间一横最短,下面一横最长,在横中线上起笔,略向右上方行笔。右部的“争”中间一横在横中线上,最后的钩要收紧。
“植”左窄右宽,左部“木”的最后一笔变捺为点。右部的“直”中间三横长短、间隔均匀,竖笔在竖中线上起笔。
“霜”上部是一个变形的“雨”字,中间一竖在竖中线上,左右各两点要呼应,横钩向里收紧。下部的“相”稍窄稍扁,左边的“木”变捺为点。
“睛”左窄右宽,左部“目”的两短横分别在靠近横中线的两侧。右部的“青”上面三横间隔均匀,中间一横最短,下面一横最长,下半部起笔在竖中线上,横折钩起笔在横中线上。
“害”起笔一点过竖中线,中部的“丰”中间一横在横中线上,最短,下面一横最长,竖笔在竖中线上,微微超出最下一横,不要拖长。下部的“口”略扁略宽。
“最”上小下大,中间的横在横中线上侧,较长的一竖在竖中线左侧,左下部两短横间隔、长短均匀,右下部的“又”起笔靠近横中线,最后一捺舒展。
“集”上窄下宽,右上部的四横间隔均匀,最上面一横最长,中间两短横长度一致,最下面一横在横中线上,长度略长于中间两短横,略短于最上面一横。下部的“木”略宽略扁,横笔长于撇和捺伸展的长度,竖笔在竖中线上。
3.学生练习书写,巡视指导,纠正坐姿和拿笔姿势。
五、日积月累
1.呈现内容,教师带领学生读清示例的成语,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初步了解每个成语的含义。
2.让学生回答成语的含义,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和完善。
明确: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队伍中充数,或拿次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刻舟求剑: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
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3.让学生读一读与这些成语有关的寓言故事。
4.拓展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拓展示例:
买椟还珠 亡羊补牢 叶公好龙
一叶障目 对牛弹琴 画龙点睛
黔驴技穷 惊弓之鸟 塞翁失马
朝三暮四 三人成虎 愚公移山
六、快乐读书吧
1.导入: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寓言,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寓言故事书。
2.介绍《中国古代寓言》,阅读课本中给出的寓言故事,让学生说说这则寓言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从客人的角度,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应该趁早消除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防患于未然;从主人的角度,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不要忘记感谢给你忠告和帮助的人,要学会认真考虑别人提出的建议的道理。
3.介绍其他国家的寓言书,如《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
4.让学生从这些寓言书里选择一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