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精选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精选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 含答案

ID:581621

大小:119.63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精选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 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 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 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节选自《世说新语》)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何陋之有”和“盈握之壁,不必采于昆仑之山”两句都是倒装句。 B.“斯是陋室”的“斯”与“有何异才而应斯举”的“斯”意思都一样,都解释为 “这”。 C.“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 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D.洛中人认为蔡洪是“吴楚之士,亡国之余”,就看不起他;蔡洪据此进行了有力 地反驳。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4.【甲】【乙】两文,都列举了古代名贤的例子,但用意却各不相同。请阅读选文, 试探究【甲】【乙】两篇文章各有什么用意。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出现了两种翻译,请结合《陋 室铭》及其写作背景,说说下面两种翻译中哪一种更合适,并简述理由。 【翻译一】这是简陋的居室,只要我住屋的人品德好,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翻译二】这是简陋的居室,只要我住屋的人品德好,不像县令你(势利小人)。 写作背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在刘禹锡被贬期间,将其撵到城中一间只有一床 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中,刘禹锡愤而写下《陋室铭》予以回击。 参考答案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 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C ) A.“何陋之有”和“盈握之壁,不必采于昆仑之山”两句都是倒装句。 B.“斯是陋室”的“斯”与“有何异才而应斯举”的“斯”意思都一样,都解释为“这”。 C.“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 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D.洛中人认为蔡洪是“吴楚之士,亡国之余”,就看不起他;蔡洪据此进行了有力地反 驳。 这里运用的是比兴手法,而非对比。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扰乱,没有公事文书使身体劳累。 (2)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从前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把商朝愚顽的老百姓迁徙到洛阳,难道各位是那些愚顽之民的后 代吗? 4.【甲】【乙】两文,都列举了古代名贤的例子,但用意却各不相同。请阅读选文,试探 究【甲】【乙】两篇文章各有什么用意。 【甲】文举名贤的例子,作者是以古人自况,以此说明自己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有 辅佐君王的远大志向,同时也证明了陋室不陋,体现出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 【乙】文举名贤的例子,是想阐述人才不问出处的观点,有理、有节、有力地对洛中人予 以回击。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出现了两种翻译,请结合《陋室 铭》及其写作背景,说说下面两种翻译中哪一种更合适,并简述理由。 【翻译一】这是简陋的居室,只要我住屋的人品德好,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翻译二】这是简陋的居室,只要我住屋的人品德好,不像县令你(势利小人)。 写作背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在刘禹锡被贬期间,将其撵到城中一间只有一床一桌 一椅的破旧小屋中,刘禹锡愤而写下《陋室铭》予以回击。 两种译法,后一种在对比中更能体现作者的品格。 ①《陋室铭》中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自比诸葛亮、扬雄,可见他并 非真的远离官场,相反他抱负远大,只是在等待报效朝廷的时机,他是一个高洁傲岸之人。 【翻译一】侧重表现陋室不陋,而【翻译二】则更能体现他的高洁傲岸。反观全文,刘禹 锡写陋室的目的就是强调“德馨”,所以【翻译二】更好。 ②从写作背景看,当时刘禹锡写《陋室铭》,是为了回击势利知县的小人行为,【翻译二】 更有针对性;写《陋室铭》时,刘禹锡内心愤懑(由“愤而写下”可看出);【翻译二】 言辞更激烈,更符合刘禹锡当时的情境心境,所似【翻译二】更好。 【乙文参考译文】 蔡洪来到洛阳,洛阳当地的人对他说:“官署刚刚成立,百官都在招募下属,在出身 卑微的人当中寻找英俊奇特的人才,在山野隐士中征召贤才俊杰。你是吴楚之地的读书人, 也是亡国之人,有什么特殊才能来参加征召呢?”蔡洪回答:“夜明珠不一定出产在黄河 里;一手握不下的璧玉,也不一定非要采自昆仑山中。大禹生在东夷,文王生在西羌。圣 贤之士的诞生地,不必是一个固定的地方。从前武王讨伐纣王,把商朝愚顽的百姓迁到了 洛阳,恐怕各位就是那些刁顽之民的后代吧?”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 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夷水①又径宜都北,东入大江,有泾、渭之比。亦谓之佷山北溪。水所经皆石山,略无 土岸。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②静夜听 之恒有清响。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颓浪③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注】①夷水:地名。文中画线词均为地名。②空岫(xiù):空寂的山谷。③颓浪: 倾泻的水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文都有“略无”一词,都表“毫无”的意思,两处都写山,文字简明。 B.两文都有“哀鸣”之声,给山水增添了凄婉之美。 C.两文都扣住季节变化描写景物待点,动静结合,富于变化。 D.两文都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把水与奔马和疾风相比,乙文把夷水与泾水、渭水相比。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4.【甲】【乙】两文都出自《水经注》,其山其水各具特点。根据表格填写相应内容。 (1) (2) (3) (4) 5.苏轼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苏轼反复读《水经注》,体会到深深的快 乐。甲、乙两文都出自《水经注》,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这种“乐”。 参考答案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 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两文都有“略无”一词,都表“毫无”的意思,两处都写山,文字简明。 B.两文都有“哀鸣”之声,给山水增添了凄婉之美。 C.两文都扣住季节变化描写景物待点,动静结合,富于变化。 D.两文都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把水与奔马和疾风相比,乙文把夷水与泾水、渭水相 比。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两地之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如这样快。 (2)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人们随着倾泻的水流畅游,不但不感到疲惫,而且还乐而忘归了。 4.【甲】【乙】两文都出自《水经注》,其山其水各具特点。根据表格填写相应内容。 (1)山高峡窄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清澈空灵(或透明澄澈) (4) 侧面描写 5.苏轼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苏轼反复读《水经注》,体会到深深 的快乐。甲、乙两文都出自《水经注》,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这种“乐”。 乐在山水之美,带给人无穷的自然之趣。“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的山连绵不 绝,险峻高耸,多生奇形怪状的柏树。山水有四季之美,夏天水奔放湍急,春冬水清 澈秀美,富有变化。描写的景色有声有色,有飞禽走兽游鱼点缀其间,生机勃勃。让 人“不觉疲而忘归”。书中描写景物的语言文字又十分精妙,读来齿颊留香,所以感 到深深的快乐。 【乙文参考译文】 夷水又经宜都北,东流注入大江,泾渭分明。夷水也叫佷山北溪,水流所经都是石山, 基本上没有土岸。溪水澄清,仿佛虚空无物,俯视游鱼,就像在空中浮动似的。浅处多五 色石子,不论冬夏,清流奔泻,飞溅起白雪似的浪花;溪旁是茂密的林木,空寂的山谷, 静夜谛听,常常传来清脆的水声。各种鸟类婉转优美的鸣叫声相互唱和。人们逐浪畅游, 不但不感到疲惫,而且还乐而忘归了。 与子俨等疏①(节选) 【东晋】陶渊明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②将有限也。汝辈稚 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 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④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 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 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⑤,家人无怨色。《诗》 曰:“高山⑥仰止,景行⑦行止。”虽不能尔,至心⑧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注释】①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②大分:指寿命;③役:从事。 ④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⑤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⑥高山: 比喻崇高的道德。⑦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⑧至心:至诚之心。 1.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 (1)鲍叔、管仲,分财无猜(两小无猜) (2)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没齿难忘) 2.用“/”给文中划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3.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旧不遗”,亲戚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B. “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 C. “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 D. “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 4.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5.结合上文和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出你对陶渊明的认识。 参考答案 1.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 (1)鲍叔、管仲,分财无猜(两小无猜) 无猜:没有猜疑,没有猜忌。 (2)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没齿难忘) 没齿:终身,一辈子。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 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 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无猜:没有猜疑,没有猜忌。 2.用“/”给文中划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 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 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 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 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 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3.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亲旧不遗”,亲戚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B. “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 C. “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 D. “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 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 项理解分析错误,“然汝 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要团结有爱。 4.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徳,同心同德团结友爱.。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 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 事例,是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徳,同心同德团结友爱。 5.结合上文和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出你对陶渊明的认识。 从学过的诗文看,陶渊明是一个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热爱田园生活的人。例如《饮酒(其 五)》便写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本文看,陶渊明面对孩子们的劳役之苦和将来的 生计问题,感到歉疚和担忧;同时又反复交代他们要相亲相爱,所以他又是一个至情至性 的父亲。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并联系陶渊明的 主要作品来分析。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 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陶渊明是一个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热爱田园生活的人。 【解析】选自:《与子俨等疏》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 参考译文: 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老,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常常拿来药物给我医治,我担 心自己的寿命将不会很长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 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可说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 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 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便在路边铺上荆条坐下畅叙旧情;于是才使得管仲在失败之中转向 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回国立下功劳。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父 亲的儿子呢!颖川的韩元长,是汉未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 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济北的汇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们家七 代没有分家, 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诗经》上说:“对古人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高 山,对古人的高尚行为则效法和遵行。”虽然我们达不到那样 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 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啊,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甲] 楚王绝缨①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 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②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 “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 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 (节选自《说苑·复恩》) [乙] 醉吐相茵③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 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 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 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释】①缨:系在领下的帽带。②趣:cù通“促”。③茵:垫子。 1.下列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乃有引美人之衣者/属引凄异(《三峡》) B.不绝缨者不欢/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 C.不伐善/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D.西曹主吏白欲斥之/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2.断句题 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粗词,分析楚庄王和丙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共同特点。 (1)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2)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参考答案 [甲] 楚王绝缨①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 “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②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 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 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 (节选自《说苑·复恩》) [乙] 醉吐相茵③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 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 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 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释】①缨:系在领下的帽带。②趣:cù通“促”。③茵:垫子。 1.下列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乃有引美人之衣者/属引凄异(《三峡》) B.不绝缨者不欢/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 C.不伐善/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D.西曹主吏白欲斥之/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A 项的“引”解释为:拉/延长;B 项的“绝”解释为:断,断绝;C 项的“善”解释为: 善事,好事/擅长;D 项的“白”解释为:下对上告诉,陈述/白色。故选 B。 2.断句题 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 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 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刚才蜡烛灭后,有人调戏我, 我把他的帽缨弄下来了。故可断句为: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嗜”,喜欢;“尝”,曾经;“从”,跟从。 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粗词,分析楚庄王和丙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 特点。 (1)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2)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耳”是“罢了”的意 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两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要求学生结合“乎”“耳”两个语气词分析人物的形象。“乎”,如何。表示疑问,反问 语气,放在是非问句句尾时,译作“吗”。结合“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分 析,在“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中“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 受辱的坚决态度。“耳”是“罢了”的意思,结合“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 分析,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从两人对事件的处理分析得出:二 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参考译文:(甲)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直喝到天都黑了,就点上蜡烛接着喝,这时蜡烛 突然灭了,这时候楚庄王的一个宠妃正在大臣席上敬酒,有个大臣喝高了,就趁黑灯瞎火 的当口调戏这位美人,这样美人一伸手把这个人的帽缨扯下来了。美人摸黑跑到楚庄王那 儿对他说:“刚才蜡烛灭后,有人调戏我,我把他的帽缨弄下来了,你赶紧命人点灯,一 看就知道是谁了。”楚庄王说:“是我让他们喝酒的,醉后失礼是人之常情,怎么能因此 侮辱大臣呢?!”马上命令群臣说:“大家都把帽缨扯下来,一醉方休。”大臣们都把帽 缨扯掉,然后点灯接着喝酒,尽欢而散。 (乙)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他为人能周密地考虑问题,不外露自己的感情,不夸耀自 己做过的好事。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 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 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为 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 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