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 含答案

ID:581624

大小:35.42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数年矣。 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土,诈为卖药者以往, 姑以绐①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 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 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砞② 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乃不能耶? 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 者深矣。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 ①绐(dài):欺哄。②擗砞:捶胸顿足。 1.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划一处) 姑 以 绐 取 数 文 钱 供 口 食 耳。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欲归其骨 微斯人,吾谁与归 B.盗追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 C.怪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D.怪问其故 问所从来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 (2)盖所感者深矣。 4.齐某的儿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回答。 5.文中写一个强盗顿足大哭返家的事情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划一处) 姑 以 绐 取 数 文 钱 供 口 食 耳。 姑以绐取数文钱/供口食耳。 这道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语句,先翻译语句“姑且用这 种药哄骗几文钱,来供自己糊口罢了”,然后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划分停顿,这样断 句就比较容易些。最后,还要注意题目后面括号里“划一处”的要求,确保断句的数 量符合要求。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 A.欲归其骨 微斯人,吾谁与归 B.盗追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 C.怪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D.怪问其故 问所从来 这道题考查辨别文言实词解释正误的能力。完成此题,应先初步了解语句的内容, 以便明确加点实词的意思或用法;还要回顾所学知识,明确课内加点实词的意思或用 法。A 项,分别解释为“使……回家”“归依”;B 项,分别解释为“到”“比得上”; C 项,分别解释为“原因”“所以”;D 项,都解释为“询问”。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 沿途凡买他这药丸吃的人,即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 (2)盖所感者深矣。 这大概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的结果啊。 这道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完成此题,先通读语句,初步把握内容,特 别要留心其中的主要词语,如(1)句的“者”“虽”,(2)句的“盖”等。 4.齐某的儿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回答。 孝顺、有毅力、狡诈。 这道题考查理解与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姓齐的儿子所做的事情“欲 归其骨”,并且“殁数年”才得以实现。另外,“诈为卖药者以往”的做法不可忽略。 因此,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概括,这样才能全面。 5.文中写一个强盗顿足大哭返家的事情有何作用? 运用衬托的手法,从侧面表现齐某的儿子有孝心。 这道题考查理解写作手法的能力。文章主要写齐某的儿子,而“一个强盗顿足大 哭返家”是在了解事情原委之后,由此可辨别出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参考译文】 我十一二岁时,听堂叔灿若公说:老家有个姓齐的人,因犯了罪,被罚往黑 龙江戍守边关,已经死在那里几年了。他的儿子长大后,想把父亲的遗骨迁回老家, 可家境贫寒,不能如愿,为此,他终日忧愁不已。 一天,他偶然得到了几升豆子,他把豆子研成细末,用水抟成丸,外面挂了 一层赭石色,他(带着假药丸,)谎称卖药的奔赴黑龙江,姑且用这种药哄骗几文钱, 来供自己糊口罢了。沿途凡买他的药丸吃的人,即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于是人们 争相转告,使他的药卖出了好价,终于,他靠着卖药的钱到达了戍地,找到了父亲的 遗骨,用一个匣子装好,然后背着匣子踏上归程。归途中,他在丛林里碰上了三个强 盗,慌忙之中,丢弃了钱财,只背着骨匣奔跑。强盗(以为匣子里装有宝物,)就追 上去抓住了他,等打开匣子见到骨骸,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哭着把 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强盗听后,深受感动,不仅放了他,还赠了他一些银钱。他急忙 拜谢,忽然,一个强盗捶胸顿足大哭道:“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 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难道做不到吗?诸位保重, 我也要到肃州去(收父亲的遗骨了)。”说完,他挥了挥手,向西边走去。他的同伙 呼喊他,请他回家与妻子儿女告别,他最终连头也没回。这大概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 深深感动的结果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三岁,颖悟日发,教之古诗,随口成诵。五岁, 日受千余言,夜读书至旦,母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与。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 九岁,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既长,于经传皆习通之,知用力圣贤之学,尝举 进士不中。 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先是,许文正公衡为祭酒,始以《朱子小学》等 书授弟子,久之,渐失其旧。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日昃①,退燕居之 室,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质,反覆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 又尝为学者言:“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 本于德性,则其敝必偏于言语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澄一夕谢 去,诸生有不谒告而从之南者。 (选自《元史·吴澄传》,有删改) 【注】①昃:太阳西斜。 1.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划两处) 而 陆 子 静 以 尊 德 性 为 主。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母忧其过勤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从群子弟试乡校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执经问难者 执策而临之 D.虽寒暑不易也 虽千里不敢易也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 (2)故学必以德性为本。 4.本文多处运用衬托的手法。请选取其中一例分析其作用。 5.吴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划两处) 而 陆 子 静 以 尊 德 性 为 主。 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语句。先翻译语句“而陆子(象山) 则以静心修养德性为主”,然后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划分停顿。“断句”要注意句中的语 气词,如“而”,表转折,一般在其后面停顿;还要注意句中的短语,如“以……为”,短 语中间不能停顿。最后,还要注意题目后面括号里“划两处”的要求,确保断句的数量符 合要求。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D ) A.母忧其过勤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从群子弟试乡校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执经问难者 执策而临之 D.虽寒暑不易也 虽千里不敢易也 本题考查辨别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分析句意,以此分辨加点词的意 义和用法。A 项,加点词都是“过于”的意思;B 项,加点词都是“跟从”的意思;C 项, 加点词都是“拿着”的意思;D 项,应分别解释为“改变”“交换”。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 吴澄等到母亲就寝后,又燃灯继续读书。 (2)故学必以德性为本。 所以做学问必须以德性修养为根本。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完成此题,先通读语句,初步把握内容,特别要留 心其中的主要词语,如(1)句“寝”“燃火”;(2)句“故”“以……为”等。翻译时, 采用直译的方式逐字翻译,然后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予以调整、删减、增添等,使之 内容明确,语句通顺。 4.本文多处运用衬托的手法。请选取其中一例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母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与”,衬托吴澄学习勤奋。 示例二:许衡教授弟子《朱子小学》等书,衬托吴澄教书因材施教。 示例三:“诸生有不谒告而从之南者”,衬托吴澄深得弟子的喜爱。 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可阅读选文,明确运用衬托手法的语句,如“母 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与”,“许文正公衡为祭酒,始以《朱子小学》等书授弟子,久 之,渐失其旧”,“诸生有不谒告而从之南者”。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取其中一例 分析其作用即可。 5.吴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聪明、勤奋好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知识渊博。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阅读选文,明确吴澄所做之事,如“三岁,颖悟日发,教之 古诗,随口成诵”,显示出其聪明的特点;再如“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显示出其勤 奋好学的特点;“又尝为学者言”,显示出他学识渊博的特点。 【参考译文】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三岁时,一天比一天聪明,教给他古诗,随口就能 背诵。五岁时,每天受课千余言,(总是)夜里读书到第二天早上,母亲担心他过于勤奋, 就节用读书照明用的灯油,不多给他。(但是)吴澄等到母亲就寝后,又燃灯继续读书。 九岁时,与其他子弟参加乡校考试,吴澄常常名列前茅。长大成人以后,学习经、传,特 别知道在圣贤之学上用功,曾经参加进士考试,未考中。 至大元年(1308),朝廷征召他为国子监丞。在此之前,文正公许衡做国子监祭 酒,用《朱子小学》等书教授国子监生,过了一段时间,逐渐变得有失陈旧了。吴澄到任 后,每日早晨在堂上点上蜡烛,国子监生按次序接受学业,下午太阳偏西,吴澄就退居日 常居所,但是拿着经书来向他请教疑难的人,接踵而至。吴澄根据学生的天赋,反复讲解, 循循善诱,常常到半夜,无论寒暑都不改变。 他曾经对学生说:“朱子(熹)主要是在探求天理中得到学问,而陆子(象山) 则以静心修养德性为主。如果求学不以德性修养为本,则其中的弊端必然是偏重于语言文 字的训诂的末学,所以做学问必须以德性修养为根本,这差不多是对的。”后来吴澄辞司 业之职离开了,从学的国子学生中,有不少不告假也随先生南行。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 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 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 马②。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臣以险衅,夙遭 闵凶……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 刘氏终,服阕③,复以洗马征至洛。 尝与司空张华共事,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比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⑤。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 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华善之。出为温令,从事奸佞,密憎之。尝与人书曰: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以之白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⑥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 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武帝忿之, 于是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 【注】①醮:改嫁。②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的文官。③阕:停止,完 毕。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⑤用竖刁而虫流: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 竖刁,春秋时齐国的奸臣。⑥内转:转回朝廷做官。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躬自抚养(亲自) B.华善之(认为……好) C.从事以之白司隶(禀告) D.后卒于家(最终)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B.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C.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D.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 (2)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4.李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 A.躬自抚养(亲自) B.华善之(认为……好) C.从事以之白司隶(禀告) D.后卒于家(最终)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B ) A.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B.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C.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D.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 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着在祖母身旁伺候,夜里未曾脱衣(休息)。 (2)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4.李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①李密是一个孝顺的人,祖母有病他日夜伺候,连饭菜和汤药都要尝过之后再让祖母 吃;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李密不接受官职。②李密是个正直有才的好官,他讨厌奸佞 的下属,他能正确分析齐桓公和安乐公用人的正误,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认识深刻。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 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恋母情深,思念成疾。祖母 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着在 祖母身旁伺候,夜里未曾脱衣(休息),为祖母端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 吃。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 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 上疏《陈情表》:“臣下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了不幸……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 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晋武帝阅读《陈情表》后说:“李密不是徒有虚 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刘氏去世,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再一次征用他到洛阳做 太子洗马。 李密曾经与司空张华共事,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 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缘故,李密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用 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魏,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这知道 成败是同样的。”张华点头称是。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从事奸诈狡猾,李密憎恨他。 曾经在写给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结束。”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 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能调到朝廷任职,可是朝廷却没有人帮助他,于是升迁 到汉中担任太守,自己认为失去了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皇上下诏命令 李密赋诗,诗的末章说:“人们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做官没有权势的朝臣做依靠, 不如回家种田!”武帝很生气,在这种情况下,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 死在家中。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乙】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 杯水,今无愧鬼神。王哂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 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生 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 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 踧踖①,锋棱②顿减。 (根据《阅微草堂笔记》内容改编) 【注】①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②锋棱:凌厉的气势。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下列关于【甲】【乙】两文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中的和尚花了十多年时间也没找到石兽。 B.【甲】文中的老河兵用他丰富的经验帮助和尚找到了石兽。 C.【乙】文中阎王认为官员虽然不要钱但做了一些坏事,所以有罪。 D.【乙】文中的官员一生做事都战战兢兢,所以政绩卓著。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4.【甲】文中的讲学家和【乙】文中的官员都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请结合原文分别谈谈他 们犯了什么错误。 5.晚清学者俞樾说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叙事简,说理透”,请你结合【甲】【乙】两文 来论证俞樾的观点。 参考答案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B ) A.【甲】文中的和尚花了十多年时间也没找到石兽。 B.【甲】文中的老河兵用他丰富的经验帮助和尚找到了石兽。 C.【乙】文中阎王认为官员虽然不要钱但做了一些坏事,所以有罪。 D.【乙】文中的官员一生做事都战战兢兢,所以政绩卓著。 A 选项中对“阅十余岁”理解有误,应是僧人经过十余年后重新寻找石兽。C 选项中阎 王认为官员有罪的原因是他处处求自保,没有为百姓办事。D 项中官员并没有任何政 绩。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2)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概昂扬地进了大殿,自称一生为官,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 水,无愧鬼神。 4.【甲】文中的讲学家和【乙】文中的官员都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请结合原文分别谈 谈他们犯了什么错误。 讲学家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只考虑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没有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所 以无法判断石兽的具体位置。官员认为自己无功无过就无罪,作为地方官,没有造福 百姓,许多事没有替百姓处理,无功无过也是一种罪。 5.晚清学者俞樾说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叙事简,说理透”,请你结合【甲】【乙】 两文来论证俞樾的观点。 甲文以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话作为文章的主体,借人物对话推进情节发展,开头、结尾 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事情的起因和结果;通过简要的叙事告诉读者分析事物要从多方面 考虑,不能主观臆测的道理。乙文以一个官员进地府与阎王对话为主体,通过官员进 去前后态度的变化,讽刺那些无所作为的官员。 【乙文参考译文】 北村有位叫郑苏仙的人,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到了冥王府,看见阎王爷正在登记刚 抓到冥府的人。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地进了大殿,自称在世时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 一杯水,现在对鬼神没有愧疚。阎王微笑着说:“设立官制是为了治理国家、造福百姓, 下到管理驿站、闸门的小官,都是按着理法来权衡利弊。只说不要老百姓的钱就是好官, 那么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更廉洁吗?”这官听了又辩解道:“我 虽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呀!”阎王又说:“你一生处处求的是保全自己,某个案子,你 为了避开嫌疑没敢说话,这不是辜负了百姓吗?某件事情,你怕麻烦没有上报朝廷,这不 是辜负了国家吗?(对为官者,)三年要考察一次政绩,为什么?无功就是罪啊!”当官 的大吃一惊,非常不安,刚来时的傲气一下子就消减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