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节信息技术课看教师的语言规范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信息技术公开课,在这里仅就教师语言问题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语言应准确练达,具有科学性
[案例]
“请同学们在图片上按两下,不行的话就多按几下。”
“请同学们按一下‘叉叉’关掉窗口。”
“请同学们按住边上黑色的小方块,不要放开。”
“请同学们按一下那个‘小马’来设置。”
[反思建议]
教师为了追求语言的通俗易懂,用“按”代替“单击”、“双击”、“右击”;用“叉叉”代替“关闭按钮”;用“黑色的小方块”代替“控点”;用“按住…不要放开”代替“拖动”;用“小马”代替“文字环绕按钮”……面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教师用语还是如此“通俗”,实在有失计算机术语的科学性、规范性。
信息技术课上“通俗”语言绝非不能用,而是要选在恰当的时机,用得好则可以事半功倍。在学生刚开始接触一个新专业术语时,适当运用该术语的日常生活词汇、俗称来描述,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新术语。例如,学生第一次认识“任务栏”时,不知道它叫啥名字,教师可以介绍说“桌面最下方的蓝色长条”。但是,像上面的这位老师在学生理应掌握新术语,并能够运用专业术语解释新现象、学习新知识时,仍使用非专业术语,则会失去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错误理解。例如,上面这位教师如果不是在自己班而是借班上课,恐怕大部分学生会和听课的教师一样为“什么是小马?”而疑惑不解。
语言应简洁明了,具有凝练性
[案例]
教师:“同学们,你们对老师的这幅作品满意吗?”
学生(集体齐声):“不满意!”
教师:“今天,有那么多外地的老师在听课,是公开课唉,你们一点都不给老师面子啊,老师现在很气唉!”
学生(集体齐声):“满意!”
教师:“唉!你们真是‘风吹墙头草,两边倒’嘛!不过,老师还是喜欢诚实的孩子啊!”
学生(部分):“不满意!”
教师:“噢!不满意的同学请你说说看,你哪里不满意,给我提提意见!我倒想听听看了。”
[反思建议]
这位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根据他提供的作品,提出建议,导入到下一环节的新知教学。他的这些自嘲式的幽默,虽然引出了很多笑声,活跃了课堂气氛,但这笑声里并无智慧的启迪,活跃里也没有思维的散发。教师把教案中的书面语言转换为口语化的语言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说话带有口头禅和多余语气助词会影响表达的精确性与流畅性,也影响学生的理解。教师冗长、拖沓的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关注与思考,使学生对核心问题反应迟钝。
教师语言一定要避免随意性。学生练习操作时,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于是随口就提醒全体学生,或打断全体学生的操作进行讲解,等会儿又发现什么问题再次重复讲解,教师这样漫无边际进行讲解,即使讲解再精彩,学生根本不会听教师在讲什么,完全沉醉在自己的探索中。学生很不愿意教师随心所欲地打断他们的操作,因此很难被教师随意的讲解吸引。教师在课堂上的信口开河,会抓不住课堂教学重点,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点评应巧妙,具有激励性
[案例](学生示范操作)
教师:好!下去!看老师再操作一下。……
(展示学生作品)
教师:好!换一位同学。
教师:还没做完,再换一位。
教师:不错。你们对他有意见吗?
学生:没有。
教师:好,那我们换一个,谁的再给大家看看?
教师:你们对他有意见吗?
学生:他的冷色调用的太多了!只有一个地方用了暖色调。
教师:什么?你说什么?
(学生重复)
教师:老师还是没听清,你再说一遍。
(学生又重复了三次)
教师:是的,如果暖色调再多一点就好了!
[反思建议]
学生示范操作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如“操作非常熟练,如果讲解时声音能再响亮一点就更好了!”这不仅对被点评的学生也对全班学生起到激励、点拨的作用。信息技术课最需作评价的就是作品展示时。作品展示不仅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优缺点所在,而绝非盲目地进行视觉刺激。面对学生对作品的评价,教师更不能一味地迎合。上述案例中教师如果这样点评可能就更恰当些,“恰当地运用对比色,不仅能增强版面的活跃性,还可以突出编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及整张小报的重点。当然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观点,这位同学刚才的建议你接受吗?”巧妙的点评具有点石成金的功效,一字一句都将拨动学生的心弦。
信息技术课操作性较强,教师在讲解操作过程与方法时也都应当注重逻辑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盯着屏幕,哪怕教师讲解时学生的眼睛仍离不开屏幕,人机的交流充沛,人际的沟通较少;眼神的交流贫乏,心灵的触碰震撼更是难以寻踪。这其中当然有学科的原因,例如形象生动富有激情的语言在信息技术课上能运用的地方较少;同时,教师也需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