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选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 盛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
能在 2034 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② 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 9 月前后达到
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 3 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
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 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
1988 年 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 4 年以上,2013 年这个比例降到了 7%。在
过去 60 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 年至 2000 年,北极
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 670 万平方千米。进入 21 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 2012 年
达到最低,只有近 334 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 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
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
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
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
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
洋食物链网。
⑤ 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
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
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 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
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
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 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
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
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 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
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 1 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
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
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 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 2030 年至
2040 年之间,2034 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
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
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 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 200 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
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将上升 1.5 摄氏度以上。在没
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
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2020 年 3 月 17 日第 18 版)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北极海冰夏季持续融化,9 月面积最小;冬季持续结冻,3 月面积最大。
B.北极海冰减少导致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
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C.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
D.地球倾角的变化使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导致当下北极海冰面积急剧减少。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由北极海冰的变化讲到北极海冰减少的影响和原因,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
明的。
B.第③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北极海冰在持续减少。
C.本文④~⑦段都是在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D.第⑨段中运用“可能”“可能性最大”“一般”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文章围绕北极海冰减少这一中心展开,作者为什么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4 分)
【文本简析】
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北极海冰的变化及北极海冰减少的影响和原因,是按逻辑顺序
进行说明的。利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知识解答即可。
【阅读指导】
1.【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答题指南】A 项有误。A 项中“9 月面积最小”“3 月面积最大”与原文不符,依
据原文第②段应为“在 9 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在 3 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
C 项有误。C 项中“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与原文不符,原文第⑥段内容为“近
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D 项有误。D 项中说“地球倾角的变化使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导致当下北极海冰面
积急剧减少”与原文不符,原文第⑧段提到“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有关……
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
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只有 B 项的表述符合原文第④段内容,是正确的。故选 B 项。
【参考答案】B。
2.【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以及对说明文相关知识的掌握。
【答题指南】A、B、D 三项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
C 项有误,根据第④段“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
第⑤段“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和第⑦段“北极海冰减少,也有
有利的一面”可知,本文④~⑥段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⑦段说明
北极海冰减少对人类生活有利的一面,而不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故选 C 项。
【参考答案】C。
3.【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和内容的理解。
【答题指南】根据文章内容“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
点可能在 2030 年至 2040 年之间,2034 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可知,“无冰
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加引号既表特指,又表强调,更能激发
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题目“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与
文章开头“北冰洋很可能在 2034 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和结尾“北冰洋的无
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参考答案】“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1 分)加引号既
表特指,又表强调,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
分)与文章的开头、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1 分)
【中考点睛】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
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②合理地概括信息;
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
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
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
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
侯 磊
① 记得小时候,老师说饭前要洗手,我们嫌麻烦,总是借口托词,甚至想出歪招
来对付。后来,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饭前不洗把手,就感到心里别扭。读书那会,
总爱睡懒觉。毕业到了部队,作息变得规律了,每天早晨一到六点,生物钟就条件反
射似地准时敲响,偶尔赖在床上也难睡着。看来,凡事成了习惯也就变得自然了。
② 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曾有人问“当代雷锋”郭明义:“你自己家里也
不富裕,为什么还拿出那么多钱帮助周围的人,而且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他的回答
很简单:“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习惯成自然。”从典型身上,我们看到了习惯的力量。
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高达 90%的行为源自习惯的支配。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也说:“习
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如果学雷锋也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
“雷锋”岂不天天在身边?
③ 习惯的养成要靠日常的点滴积累。纪念日要学雷锋,但纪念日仅是“加油站”。
“善与美蕴藏在生活点滴中”,雷锋做好事就表现在每时每刻,落实在日常点滴。出
差乘车,他帮乘务员扫地;战友归来,他帮助补补课;路遇困难,他帮忙搭把手。正
是一件件小事,凝聚了雷锋精神的光辉。“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是“积善”。积
少才能成多,积累本身就是一种养成。
④ 本职岗位是养成习惯的基本平台。雷锋是一个实干家,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理想
落实到本职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
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钉子精神”是雷锋爱岗敬业的生动写照。谁能说
干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的人,不是学雷锋呢?如果你是一名学
生, ,能天天汲取知识,学好本领。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农民,
能种出让人民群众放心吃的粮食和蔬菜,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人大代表,能
经常到基层走访,履职尽责反映群众心声,这也是学雷锋。导演陈国星在拍摄电影《郭
明义》中体会到,善待周围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做有益的事,就是学雷锋的体现。作
为一名军人,当雷锋精神扎根于内心,爱岗敬业成为我们学习、训练、生活中的一种
习惯时,那岂不是天天都在学雷锋?
⑤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崇高的道德观念,能不能
产生现实的力量,关键在于能否长时期地坚持。“京城活雷锋”孙茂芳执著五十年做
好事,除了因为崇高的道德追求,还在于他的毅力和坚持,在于他把学雷锋化为实实
在在、持之以恒的自觉行动。习惯带来的持续自觉,也许只是凡人小事,举手之劳。
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成就伟大。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
来更为精彩的人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2.选文第②段举郭明义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 分)
3.结合上下文,将选文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补充出来。(2 分)
4.你如何理解第⑤段“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
这句话的意思?(3 分)
答案
1.【考点】本题考查议论文考点的提炼。
【答题指南】本文的题目是“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全文正是紧紧围绕着题目展
开论证的,可见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
2.【考点】本题考查议论文论据及作用。
【答题指南】本文第②段举郭明义的事例是将其作为事实论据,来具体地证明本段的
第一句话“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
【参考答案】作为事实论据(1 分),证明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1 分)
3.【考点】本题考查结合语境补写句子。
【答题指南】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排比、反复句中。首先,要把握住句子的结构:
“如果你是一名××,×××,这是在学雷锋”;其次,画横线句是在“如果你是一名
学生”之后,按照后面的排比句式,围绕“把实现崇高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干一
行,爱一行,钻一行”这句话,在横线处填写一名学生应该做的“本职工作”即可。
【参考答案】参考示例:能天天汲取知识,学好本领。
4.【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深刻含义的理解。
【答题指南】“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要结合
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就是指自觉地把学雷锋做好事落实到
日常生活中,“更为精彩的人生”就是指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整个世界会变得更加
美好。
【参考答案】如果我们每个人自觉地把学雷锋做好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2 分)我
们的人生就更有价值,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1 分)
感悟成功
阿 来
① 五月,内地已是春暖花开,而海拔 5000 多米的唐古拉山上劲吹的暴风中却裹
挟着纷飞的雪片。我同几个年轻的记者在青藏铁路沿线采访,正在昆仑山和唐古拉山
之间那片高旷的荒原上。接到省青联发来一条短信,他们正在编辑一本书,需要曾经
当选过省“十杰”青年的人谈谈感想,来“感悟成功”。我必须说,在这样一个海拔
高度上,在这样一个四顾皆空茫之处,“成功”这样一个词从手机屏幕上跳进脑海,
真的容易引起一种虚无之感。
② 但这时,我的耳边响起一位欧洲古代哲人的诗句:名声看起来是多么美好,但
这动听迷人的声音,不过是一曲回声。当我们谈论成功的时候,这样一种态度可能比
一味的沉湎更有意义。这样的看法与态度,可能会使我们在面对所谓成功的时候,更
加冷静与理智。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成功是时代赐予的机遇,机遇总是暂时性的,
所以,所谓成功,不过是重新出发时的一个起点,一个在同一行业领域中稍稍早于或
略高于别人的起点。成功不是登山,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世界便不再有更高的山峰。
更何况,也不会有一个登顶者,一直待在最高处。他必须下来,这是自然规律,是天
道对人的一种制约。这种制约让人自省,让人感到自身力量的同时,也感到自身的局
限。自然和历史的规律不会让一个幸运的登顶者在世界的绝顶处永远沉醉于成功的眩
晕!所以,我想,感悟成功,就是感悟成功的内涵。
③ 成功者可能走向新的成功,成功者也可能在辉煌一刻后,走入永远的平凡。这
里,就有了两种危险。一种,成功者头上套着光环,开始远离自己的事业,谋取更多
的功名;一种,把短暂的成功当成永远的幻觉,犹如一个在过多的氧气中昏昏欲睡的
人。其实,不同海拔氧气的含量早由自然规律做了规定,因为缺氧而眩晕,因为氧气
过多而昏睡,都是人自身的不适应。自然界就用这样的方式提醒人类,并根据人类的
适应程度优胜劣汰。而在人生的道路上,社会的机制也是一个永恒的法则,它制造成
功,也制造失败。在用成功制造成功的同时,也用成功制造出更多的失败。所以,我
想,感悟成功, 。
④ 今天,社会对成功者的所谓关注,过于注重成功本身,而不太关注走向成功的
途径,这其实才是全社会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成功的方法与途径包含
了更多的道德与伦理因素。所以,我想,感悟成功,就是要关注走向成功的途径。
(有删改)
1.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③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
分)
2.请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3 分)
3.请你从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其一,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内容,判断它能否作为选
文的论据,并陈述理由。(3 分)
【链接材料】
【一】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 1903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 年又获
得诺贝尔化学奖。
【二】我国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王选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
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在第一线努力做贡献的,哪有时间去电视
台做采访?”
【文本简析】
本文作者以自己正在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荒原上时收到的一则短信说起,引出
本文的论题:感悟成功。接着引用古代哲人的名言引出自己的观点:所谓成功,不过
是重新出发时的一个起点,一个在同一行业领域中稍稍早于或略高于别人的起点。然
后论述了人成功之后的命运的两种走向:“成功者可能走向新的成功,成功者也可能
在辉煌一刻后,走入永远的平凡”的观点。最后联系实际,分析当前社会人们过于关
注成功的现象,得出结论:感悟成功,就是要关注走向成功的途径。
【阅读指导】
1.【考点】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句子。
【答题指南】根据第③段的首句“成功者可能走向新的成功,成功者也可能在辉煌一
刻后,走入永远的平凡”可知,本段主要论述了成功者两种可能的人生走向,一种是
走向新的成功,一种是走入永远的平凡。段末应与其相呼应,故可拟写为:就是感悟
成功之后命运的各种可能走向。意近即可。
【参考答案】就是感悟成功之后命运的各种可能走向。
2.【考点】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
【答题指南】读文可知,首段由自己正在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荒原上时收到的一则
短信说起,引出本文的论题:成功。第②段引用一位欧洲古代哲人的名言引出自己的
观点:所谓成功,不过是重新出发时的一个起点,一个在同一行业领域中稍稍早于或
略高于别人的起点。并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用登山者类比成功者。第③段论述了人
成功之后的命运的两种走向,具体地论述了“成功者可能走向新的成功,成功者也可
能在辉煌一刻后,走入永远的平凡”的观点。末段联系实际,分析当前社会人们过于
关注成功的现象。得出结论:感悟成功,就是要关注走向成功的途径。
【参考答案】首先,通过短信引出感悟成功的论题;然后,引用名言,提出成功是“重
新出发的一个起点,是稍早或略高于别人的起点”的观点,并将登山者与成功者进行
对比分析;其次,通过分析成功后的两种危险,论述“成功者可能走向新的成功,也
可能归于平凡”的观点;最后,通过分析社会过于关注成功的现象,提出应更多地关
注走向成功的途径。
3.【考点】本题考查补充论据。
【答题指南】题目中给出的两则材料都可以作为论据。第一则材料中的居里夫人获得
了成功之后,没有停步不前,而是把这一次的成功作为起点,继续努力,再次走向了
另一个成功,两次获得诺奖。这与文本第②段中的“成功只是重新出发时的一个起点”
和第③段中的“成功者可能走向新的成功”相契合。材料二中“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
面”,说明他开始追求名利,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再去继续自己的研究,当然科技
生涯也就结束了,不会再有新的发明创造。能证明第③段中的“成功者也可能在辉煌
一刻后,走入永远的平凡”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参考示例一:我选材料一。能。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只是
把它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努力,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与第②段中的“成功只是重
新出发时的一个起点”这个观点相符。
参考示例二:我选材料一。能。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没有沉湎于成功,
而是继续努力,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走向了新的成功,与第③段中的“成功者可
能走向新的成功”这个观点相符。
参考示例三:我选材料二。能。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沉湎于已有的成功,而远离自
己的事业,那么,他的科技生涯就快结束了,与第③段中的“成功者也可能在辉煌一
刻后,走入永远的平凡”这个观点相符。
【中考点睛】
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答题步骤
一、答题步骤
1.仔细阅读某个文段(或整篇文章),把每句话(或每个段落)标上序号。
2.阅读过程中要标记重要语句和重要信息(即表示论点、论题,或表示正、反面
的语句)。
3.划分层次,概括层意(从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入手),理清思路。
4.套用论述思路的答题格式,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二、答题模式:
1.首先:⑴直接提出……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⑵通过写……的事例(或
引用名言、趣事、典故、传说、寓言等)提出……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2.接着(然后):⑴用……的事例(或引用名言)从正面(或反面)论证论点。⑵
从……几个方面论证论点(有分论点时可用此格式)。
3.最后:⑴得出……的结论。⑵总结全文:……⑶归纳论点:……⑷发出号召,提
出希望等。
《赶穷》
——相裕亭
改良家正在吃晚饭,院子里的狗忽而狂吠起来,随之传来院门的响动。改良爹抬头一看,
是贾兴来了,顺口客气了一句,说:“老贾,来吃饭?”贾兴说:“俺吃过了,你们才吃呀。”
说话间,贾兴走到改良家的堂屋门口,他想进屋里坐的,看屋子里暂且没有他可坐的地方,
又退到院子里。其间,改良爹抽出屁股底下的板凳,让他到屋里坐,贾兴说他也刚吃过饭,
在院子里消消食儿。改良爹握块煎饼出来陪贾兴。他知道贾兴的来意。贾兴抬头望着天,
说:“看星象,明天的天气不错!”改良爹歪头拧咬一口煎饼,说:“这几天,天气都不错。”
略顿,改良爹又说:“明早,咱们鸡叫头遍时,在村东土地庙那儿碰面。”贾兴与改良爹
要去木头沟贩猪崽。这件事,几天前他们就约定好了。现在,就要启程了,贾兴又来最后
敲定一下的。贾兴说:“明天咱们多带一点钱,每人弄上四头小猪崽回来。”改良爹迟疑
一下,说:“不是说好每人两头的吗?”贾兴说:“四头。”贾兴说:“舍不得孩子,套不
住狼。”并说,“若咱们每人都顺顺当当地贩回四头小猪来,转手就可以赚到一头小母牛
的钱。”改良爹说:“这,行吗?”改良爹担心带那么多钱去,万一路上出点差错咋办;再
者,每人四头小猪崽,两个人就是八头。他那辆平时用来推布匹的独轮车怕是不好摆放。
贾兴说:“实在不行,就把猪崽们摞起来。”改良爹说:“摞起来。压死了怎么办?”贾兴
说,总共二三十里路,小猪们哼哼叫叫就推回来了,关键是咱们要把手中的旧币花出去。
时值一九四八年深秋。盐河以北及山东临沂、胶州湾一带已经解放了,人民政府推行新货
币。之前中华民国的钞票,在解放区虽说暂未停用,但已经名存实亡——一万块钱,买不
来一瓢鸡蛋。而在盐河南岸的木头沟大集上,仍然能正常使用。盐河以南,尚属“白区”。
改良爹做布匹生意,贾兴走四乡贩山果,俩人手中都存有不少旧币,他们想尽快把旧币甩
出去。此举,要冒些风险。因为,解放区已经开始收缴旧币,发现谁带着旧币南下,轻则
没收,重则判你投敌罪。为这事,贾兴与改良爹商量了好几回,最终两人决定去盐河南岸
贩猪崽。之前两人说好,头一趟先少带一点钞票——“蹚蹚”路子。没想到,真要启程了,
贾兴又提出来要狠“赌”一把。改良爹的心里有些忐忑,但最终他还是听了贾兴的话。次
日,鸡叫头遍时,两人在村东土地庙那儿相见。碰头之后,两人说着话,推着独轮车,很
快就消失在夜幕里了。他们原想在盐河边小码头那儿叫醒划船的老倌,悄悄地渡到盐河南
岸去。没想到,临近盐河大堤时,望见前面查路的风灯亮着。当下,两人就有些紧张了,
他们没有想到,查路的人比他们起得还早。这可怎么办?情急之中,两人搓手、对眼儿、干
咽口水,还都有些内急呢!先是贾兴要去解大手,紧接着改良爹也有了尿意。偏偏就在这节
骨眼上,前面查路的人,可能早就听到他们独轮车的响声了,远远地喊过话来,问:“那
边什么人?”当时,贾兴正蹲在水沟里用劲,改良爹回话,说:“赶穷的!”此地“赶穷的”,
可以理解为做小本生意的,或是讨饭的。对方说:“过来过来!”显然,要盘查他们。当贾
兴与改良爹走到他们跟前时,对方把他们身上的口袋翻了个遍,没查到他们携带“旧币”,
就放他们过去了。可过了盐河后,改良爹拍着贴身的小夹袄,很得意地说:“幸亏改良娘
昨晚把钱给我缝到夹袄里了。”随之,他问贾兴:“你的钱藏在哪儿了?”贾兴摸内衣,拭
裹腿,惊呼一声说:“糟了,我的马甲忘记穿了。”言下之意,他忘记带钱了。说话间,
贾兴停下脚步,他身上没带钱,去贩什么猪崽呢。改良爹埋怨他半天。转而,又觉得两人
相约一趟的,而且已经安全地过了盐河,前面不远就是木头沟大集了,改良爹说:“罢了,
我的钱分一半给你。”贾兴说:“这怎么好意思!”改良爹说:“没事,做生意嘛,见利分
成,谁也不要一口吃个大胖子。”随后,两人又一同往前赶路。傍晚,他们如愿以偿地从
木头沟大集上贩来四头小猪崽——每人两头。高兴之余,俩人多少都有些遗憾,尤其是贾
兴,他一再说,要不是早晨赶脚走得太急——忘记穿马甲,咱们现在每人四头小猪崽,那
该多好呀!改良爹的心里何尝不是那样想。可事已至此,他不想再提那话茬儿了但,改良爹
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夜,贾兴是带足了钱去贩猪崽的,只因为过盐河时发现前面有人盘查,
他假装去水沟边解手,把身上的钱悄悄埋在水沟边的泥窝里了。事后第二天,还是第三天,
贾兴来还钱时。改良爹无意中问他一句:“这钱上怎么还有泥渍呢?”贾兴的脸,腾地一下
红到脖根。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语言充满生活气息,朴实自然。“在院子里消消食儿”中的“消消食儿”,“就
把猪崽们摞起来”中的“摞”字,口语色彩浓郁,贴近生活。
B. “贾兴抬头望着天,说:‘看星象,明天的天气不错!”’这一语言描写既说明贾
兴对贩猪崽天气的重视,也说明他专长于观天识天气。
C. 文中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叙述,既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又使读者明了当时的
政治、社会环境,这样巧妙安排,有效避免了平铺直叙。
D. 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结尾干净利落地交代出事情的真相,不
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使人物形象得到凸显。
8. 请分析改良爹的形象特征。
9. 文中画线部分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案】
7. B
8. ①忠厚善良。贾兴与改良爹商定贩猪崽一事后,又生变数,而改良爹虽有迟疑,但
最终还是听从了贾兴的话。②坦率实诚。遇到查路的,改良爹没有贾兴藏钱于泥窝的
那般心机,而是冒险被查。③重情轻利。被查后,贾兴说忘记带钱了,改良爹虽有埋
怨,但依然把自己的钱分了一半给贾兴。
9. ①揭示了贾兴解手的真实意图,与前文两人去水沟边解手的情节相呼应,使结构更
完整。②揭示出贾兴狡黠、有心机的人物性格,与改良爹形成鲜明对比。③从反面映
衬了朴实、重情的人性,突出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