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精选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
车站食堂里的老人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在迈奥尔的车站食堂的一角里,坐着一个清瘦的老人,生着满脸硬胡子。里加湾的上
空,冬天的暴风一阵阵呼啸而过,海岸上覆着很厚的坚冰,透过风雪可以听见波涛冲击岸
边坚冰的声音。
显然这位老人是到食堂里来取暖的。他什么也没有点,无精打采地坐在长椅上,把两
只手笼在补得很坏的渔夫短大衣袖里。
和老人一起来的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小白狗,它蹲在老人的脚边哆嗦着。
在老人的邻座上,有一群年轻人,后脑勺绷得很紧,而且脸色通红地、大吵大嚷地喝
着啤酒。帽子上的雪融化了,雪水滴到啤酒杯里,漏到熏肠面包上。不过,那些年轻人正
在争论一场足球赛,所以没注意到这个。
当一个年轻人拿起面包一口咬下一半时,这条狗忍不住了,它到小桌边,举起前脚,
阿谀地望着年轻人的嘴。
“彼契!”老人轻轻地叫它道,“你多不害臊!彼契,你干吗去打扰人家?”
可是彼契仍然站在那里,只是它的前腿不住地哆嗦,因为举乏了,耷拉了下来。等到
两脚碰到潮湿的肚子上时,便忽然醒悟过来,又重新举了起来。
但是那些年轻人没注意它,他们正谈得津津有味,而且不时把冷啤酒倒到杯子里。
“彼契!”老人又叫,“喂,彼契!过来!”
小狗很快地摆了几下尾巴,好像告诉老人它听见了,请他原谅,不过它一点办法也没
有。
它不看老人,甚至完全背过身子去,它好像在说:“我自己知道这不好,不过你又不
能给我买一块这样的面包。”
“唉,彼契,彼契!”老人低声说,因为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发颤。
彼契又重新摇了一下尾巴,顺便哀求地看了老人一眼,它好像请求他别再叫它,因为
它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若不是万不得已,它当然绝不会向陌生人讨的。
一个颧骨高大、戴着绿色帽子的年轻人终于看见了这条狗。
“要吃的吗,狗崽子?”他问道,“你的主人在哪儿?”
彼契欢喜地摇摇尾巴,看了老人一眼,甚至轻轻叫了一声。
“您是怎么回事,先生!”年轻人说,“您既然养狗就得给食吃,不然就不文明。您
的狗跟人家讨食吃,我们这儿有法律规定不许讨饭。”
那些年轻人哄堂大笑起来。
“净胡说八道,瓦尔卡!”其中一个人喊道,掷给狗一片香肠。
“彼契,不许吃!”老人喊道,他的脖子涨得通红。
小狗蜷缩起身子,耷拉下尾巴,回到老人身边来,甚至看都没看一眼香肠。
“一点渣儿都不许动他们的!”老人说。
他开始痉挛地翻他的衣袋,掏出几个银角子和铜子来,放在掌心上,一面数着,一面
吹掉钱上粘着的脏东西。
他走到柜台边,把几文零钱放到潮湿的台子上。
“来一块香肠面包!”老人哑着嗓子说。
女售货员在碟子里放了两块面包,递给了老人。
“只要一块!”老人说。
“您拿去吧!”女售货员低声说,“我不会因为您受穷的……”
“谢谢!”老人说,“谢谢啦!”
他拿起面包到月台上去了。月台上一个人也没有,一阵暴风已经吹过,第二阵暴风正
在刮来,不过离得还很远,甚至可以在利耶卢皮河对岸的白色树木上,看见微弱的阳光。
老人坐到长凳上,给了彼契一块面包,把另一块用灰色手帕包起来,藏在袋里。
小狗痉挛地吃着,老人看着它说道:“唉,彼契呀,彼契呀!真糊涂啊!”
小狗没听他说话,它在吃东西。老人看着它,用袖子揩着眼睛——风吹下了眼泪。
1.文章的结尾写到老人落泪,你觉得老人落泪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概括回答。
2.第一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具体分析。
(1)“唉,彼契,彼契!”老人低声说,因为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发颤。
(2)“彼契,不许吃!”老人喊道,他的脖子涨得通红。
4.“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参 考 答 案
1.文章的结尾写到老人落泪,你觉得老人落泪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概括回答。
老人是为自己和小狗而流泪。他后悔因为舍不得身上仅有的几个硬币,没有早一点主动为
小狗买吃的,让小狗忍受饥饿的煎熬和面包、香肠的诱惑;他因为遭受年轻人的羞辱,自
己的尊严受到深深的伤害而痛苦。
2.第一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画线句描写了里加湾冬天暴风呼啸、海岸上坚冰覆盖等景象,为读者烘托出了一种清冷悲
凉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推动情节的发展,也更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具体分析。
(1)“唉,彼契,彼契!”老人低声说,因为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发颤。
老人因为自尊而不想小狗去打扰别人,又不能给小狗食物的无奈(难过、矛盾)的心理。
(2)“彼契,不许吃!”老人喊道,他的脖子涨得通红。
老人受辱之后非常愤怒的心理。
4.“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①老人的外貌和穿着,表现了他的贫穷,生活艰辛。②从老人再三阻止小狗馋嘴的行动,
可以看出他不想打扰别人,他也不想被人瞧不起,表现了他的善良和自尊。③面对年轻人
的羞辱,老人没有忍气吞声,而是用自己掏钱买面包这个行动表达了他的愤怒,这表现了
他很有骨气。④从老人阻止小狗馋嘴时内心的难过以及最后给小狗买面包而自己不肯吃的
情节,可以看出他的善良。
红色玻璃球
[美国]威廉·贝纳德
①在美国艾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名叫米勒斯的菜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
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下班的时候路过这里,顺便采购一些新鲜的蔬菜,
那个时候,钱和食品非常匮乏,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十分流行。
②镇上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晃悠。当然,他们不
想买菜,只是来欣赏一下那些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也总是热情地
招待他们,就像招待每个到这里买菜的大人一样。
③“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
④“你好,米勒斯先生。我过得不错,谢谢。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新鲜。”
⑤“是的。巴里,你妈妈身体好点没?”
⑥“是的,正在好转。”
⑦“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
⑧“不,先生,我就是看看,这些豌豆真的很不错!”
⑨“你想带点回去吗?”
⑩“不,先生。我没有钱。”
⑪
“可以用东西交换啊!你有什么东西跟我换吗?”
⑫
“哦——我只有几个刚赢来的玻璃球。”
⑬
“是吗?给我看看。”
⑭
“给,你看。这个多漂亮。”
⑮
“嗯,是这样的。不过这是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
⑯
“好像有。”
⑰
“这样,你把这袋豌豆带回去,下次把那个红色的玻璃球带来。”
⑱
“一定。谢谢你,米勒斯先生。”
⑲
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时,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
面带微笑。她很熟悉这些“交易”,也很理解丈夫的行为。除了巴里,镇上还有两个穷孩
子,他们的家里拿不出钱来买菜,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又显得自然,
米勒斯就这样假装和他们为了一个玻璃球进行谈判。就像巴里这次有个蓝色的玻璃球,可
米勒斯先生却想要红色的,下次他带红色玻璃球来的时候,米勒斯先生又想要绿色或橘红
色的了。当然了,每次打发这个男孩回家的时候,总会让他带上一袋新鲜的蔬菜。
⑳
许多年以后,米勒斯先生去世了。镇上的人全都来向他的遗体告别,并且向米勒斯
太太表示慰问。在长长的告别队伍的最前面,站着三个引人注目的年轻男子,一位身着军
装,另两位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头戴礼帽,十分体面庄重。米勒斯太太站在丈夫的灵
柩前,年轻人一个一个走上去拥抱她,低声安慰几句。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
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这三个年轻人就是当年和米勒斯先生
用玻璃球交换蔬菜的穷孩子。他们告诉米勒斯太太,当年他们是多么感激米勒斯先生,感
谢他当年换给他们的蔬菜。
㉑现在,米勒斯先生不用再和他们为了玻璃球的颜色和大小讨价还价了,这三个孩子
也不用再靠他的救济度日,可他们一生都会记住他。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
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在他已经失去生命气息的右手里,正握
着三颗亮晶晶的红色玻璃球。
(选自《中国学生必读的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1.阅读小说,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表现了米勒斯太太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1)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时,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
面带微笑。
(2)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
3.阅读第③~
⑱
段,指出这部分文字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
人。”为什么米勒斯先生是“最富有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 考 答 案
1.阅读小说,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
米勒斯用喜爱不同颜色的玻璃球为借口,帮助家庭贫困的小男孩;三个曾经受过米勒斯帮
助的已长大成人的男孩,在米勒斯的葬礼上表达真诚的谢意。
本题考查情节内容的概括。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米勒斯摆菜摊,
引来很多孩子来观看物品;第二部分(第③~
⑲
段),写米勒斯用善意的谎言,既给了几个
穷苦孩子新鲜的蔬菜,又维护了他们的自尊;第三部分(第
⑳
~㉑段),写米勒斯先生的葬
礼很隆重,当年他帮助的三个孩子也来与他告别,并表达对米勒斯先生最真诚的谢意。解
答此题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情节思路,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主要情节即可。
从小说内容来看,本文围绕着“红色玻璃球”,主要写了米勒斯帮助家庭贫困的小男孩,
以及小男孩长大后对米勒斯感恩的两个情节。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表现了米勒斯太太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1)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时,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
面带微笑。
看到米勒斯用善意的谎言来帮助穷苦人,心里感到高兴与自豪,对丈夫行为的肯定。
(2)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
看到当年米勒斯暗中帮助的三个小男孩来参加葬礼,并珍藏着当年的红色玻璃球,明白他
们懂得米勒斯先生的苦心,为丈夫的一片苦心被人理解,有了回报而无比激动。
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文内容,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1)从下文可知,米勒斯先生并不是真的想要什么玻璃球,他只是想以此为借口来帮助买
不起蔬菜的小男孩,这是一般人都很难做到的,更何况是在“钱和食品非常匮乏”的时候,
而米勒斯太太看到丈夫这么做,还面带微笑,可以判断,她此时的心里是高兴的、自豪的,
为自己的丈夫善良有爱心而高兴自豪。(2)从下文“他们告诉米勒斯太太,当年他们是多
么感激米勒斯先生,感谢他当年换给他们的蔬菜”,可以看出三个男孩是来表达谢意的,
他们对米勒斯先生的行为充满了感恩。米勒斯太太之所以“满含热泪”,一是因为丈夫的
过世,二是为丈夫当年帮助孩子的苦心被孩子们理解而激动。
3.阅读第③~
⑱
段,指出这部分文字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描写。具体展示了米勒斯先生与小男孩之间的对话,表现了米勒斯先生的善良,对小
男孩的热情与真诚。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人物描写包
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句作出判断,并结合所处文段加
以理解,分析描写的效果。文章第③~
⑱
段,是巴里和米勒斯先生的对话,这部分主要运
用的是语言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是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的答题模
式为:通过对文中某个人物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情感,体现人物……的性格(或品
质),揭示人物……的身份(或地位)。
4.“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
人。”为什么米勒斯先生是“最富有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米勒斯先生用善意的谎言来暗中帮助穷困的孩子,他虽然在金钱上有损失,但他的乐于助
人的精神,助人还懂得维护别人自尊的行为,永远记在人们的心间,让人们无比敬佩,所
以说他在精神上是“富有的”。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从小说的主体内容可知,米勒斯先生用善意的谎言来
暗地里帮助那些穷苦的孩子,他虽然失去的是金钱,但从结尾来看,孩子们一直收藏着当
年的红色玻璃球,一直铭记着米勒斯先生的恩情,他的善良、助人为乐的精神永远感动着
人们,记在人们的心间。文章就是以此来表现“真诚的帮助会让人终身受益,并得到真诚
的回报”这一主旨。
到石码去
舒婷
①世上大约没有人能记起他出生的那一天人间以什么样的面目迎接他。可我虽然满月
之后就离开石码,再也没有回去过,但那一天的情景却完整无损地留在我的记忆中,而且
一年比一年丰富细致。
②沿海一个小小的渔镇,螺号吹出一股一股沁凉的晨雾(前句平实陈述,后句诗意传
情,“晨雾”可以由“螺号”吹出,全是诗歌笔法)。爸爸出差去了,临时租借的住房又
潮湿又空旷,除了粗砺的石条窗透过几线光亮,再有就是那敞开着的小门,门前几级苔痕
斑斑的石阶接上路面。可以看见几双穿木屐的大脚沉实有力地踩过,脚趾虎虎地张开,褐
色的宽裤管带起腥味的风。鱼尾甩动的大箩筐辚辚地拖过条石街,到处是闪闪发亮的鳞片。
③阳光渐渐炽热起来,石街像一条流动的火河。临时请来帮忙的渔妇靠在门框上,被
正午的倦意侵袭,渐渐打起盹来。
④妈妈的床缩在大房子的最深处,垂着蚊帐,像一艘落下帆的小船,泊在荒凉的海边,
涛声时高时低(以“船”喻“床”,又以海涛传声,具“鸟鸣山更幽”之静美。作者把诗
意带入现实,虽是荒凉,却令人沉醉。)。
⑤外乡、独处,又怀着一个不安分的小生命。她好幻想又多愁的气质足够让她在阵痛
的间歇中体味处境的寂寞和神秘。也许她想起外婆家她的清净的卧室,风百无聊赖地翻动
遗忘在钢琴上的乐谱,自鸣钟一下一下地测量着岑寂,枕边那一册《聊斋志异》犹夹着多
少狐仙和鬼异的故事呀,在她们那一帮教会女生中,她时常拿这些故事吓唬吱吱叫的姑娘
们,其实多半首先吓唬了她自己。
⑥突然一阵风,凉凉的(妈妈一直这样强调,而且声明她决没有睡着),烛焰低抑,
一个黑糊糊的影子隔着蚊帐撞往妈妈怀里。妈妈大惊,猛地撩起蚊帐,只见那渔妇靠在门
框睡得正熟,一只黑猫蹭过她厚实的赤脚,一窜上了街。蜡烛快燃尽了,小小的火焰犹如
一面小旗,飘动、展开、垂落……(1)
⑦我在那天下午出生,妈妈那天看见了什么,谁知道呢,但从此我便有了“精灵儿”
的绰号。
⑧满月之后,绸缎庄老板把他的三小姐和外孙女一同接回大都市。我那常在地方小报
上发点歪诗的爸爸,抱着他的鬈发黑黑、肤色雪白的“精灵儿”,在花园回廊上大叫:女
神,我的女神。尽管后来女神长成了丑八怪,但父亲对我的溺爱有增无减,原因也和我的
“精灵”有关。走在街上专挑沟沿、栏杆走,和男孩子去钓鱼,上树,吊在龙眼树上偷嘴,
都有我的份。尤其我们的家在政治风云中遭难之后,妈妈遇事总得和我商量,在她高兴或
不高兴的时候,夸我也好,骂我也好,常是一声“精灵鬼”。
⑨有一天我要填履历表了,妈妈告诉我籍贯要写泉州。什么?我明明出生在石码嘛!
(2)泉州我随爸爸去过,我一点儿不喜欢。籍贯在泉州是多么暗淡呀。
⑩而我的石码镇白天有慷慨热烈的阳光,存在石缝,流在海滩。到了晚上就发酵成浓
浓的酒香。清冷的月芽儿像一弯快镰,收割一簇一簇浪花,波涛哧哧笑着,纠缠着苍白的
石阶。码头边泊着小小的渔船。透过船篷是红红的灯,看得见古铜色的脊梁护卫着一窝甜
甜的梦,梦中的渔家孩子像黑鳗一样扭动着。啊,咸味的梦和大海息息相关。
⑪
让我籍贯一栏藏着我的渔镇吧,今天填乡音如缕,明天填南曲一管。我在我自己的
热爱中,吮吸爸爸妈妈的回想,丰满了我出生的那一块热土。
⑫
过了许多年,我在一些场合认识了不少石码人,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去玩,并且告诉
我,再也没有那条石街了,都成了柏油路,那种古堡似的老房子怕也不在了,甚至鱼也少
了,现在镇上的主要经济是工厂。
⑬
终于有一天,我把一张六角钱的船票端详了许久。六角钱,这么简单,一艘突突突
弥漫着汽油味的小机轮就能把人带过三十二年辽阔的怀想,抵达梦之湾吗?
⑭
三十二年,小镇的人与事也在我的思念中成长与凋谢。我常想那一只那么残酷地掴
我屁股蛋的蒲扇大手,现在一定像老树皮那样搁在膝上,还会有孩子愿意听他讲陈年烂芝
麻吗?三十多年前,有位爱抹眼泪的“先生娘”在这儿养了个哭不出声的“精灵儿”……
街角的碗匙敲击乐,还一样有节奏地诱惑行人夜归的脚步吗?但卖鱼丸汤的定不是那爱咳
两声的老头,该是他的儿子或孙子了。虽然那胡椒味儿,那葱花香,是我在胎里就熟悉的。
⑮
我的手一松,绿色的船票顺着波涛一耸一耸漂走……
⑯
让那新建的公寓大楼替代我那秘藏无数鬼魅传闻的老房子吧;让渔民综合企业公司
孵出一批一批羽毛斑斓的青年和姑娘吧;……让所有的孩子都出生在那样一个热烈、明朗、
高速度的现代化都市吧!
⑰
只是在我的感情里永远有一扇开着的小门,像一个简朴的画框,嵌着那天的阳光、
那条市声喧喧的条石街和一个“精灵儿”三十二年绵绵的眷念。
1984 年 11 月
(选自《今文观止鉴赏辞典》,有删减)
1.仿照示例,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择一个,并围绕这个词,整合本文的相关内容。
示例:完整无损——32 年了,门前苔痕斑斑的石阶、街上腥昧的风、闪闪发亮的鳞片、
靠在门框上熟睡的渔妇、“我”出生那天的情景,在记忆里完整无损。
(备选词语:“精灵儿”;木屐;永远)
2.舒婷是当代著名诗人。诗人写散文,格外诗意盎然。请品读第⑥、第⑨段中的画线句,
写上批注。
3.从第⑩或笫
⑮
段中选择一处,设计一个有助于理解本文的问题,并提供答案。
4.上文题目是“到石码去”,但作者最终还是没去。请结合文意,探究题目中蕴含的作者
的情感。
参 考 答 案
1.仿照示例,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择一个,并围绕这个词,整合本文的相关内容。
示例:完整无损——32 年了,门前苔痕斑斑的石阶、街上腥昧的风、闪闪发亮的
鳞片、靠在门框上熟睡的渔妇、“我”出生那天的情景,在记忆里完整无损。
(备选词语:“精灵儿”;木屐;永远)
示例:“精灵儿”——“精灵儿”一个绰号,秘藏着“我”出生的情景,满含着父母
对“我”有增无减的溺爱与信任。
木屐——32 年了,穿木屐的大脚沉实有力地踩过石条街的情景,印在“我”记忆深
处;可也许有一天,它将被皮鞋替代。
永远——“我”对石码镇的记忆,虽然有成长的凋谢,但“我”对石码镇的感情永远
都在。
2.舒婷是当代著名诗人。诗人写散文,格外诗意盎然。请品读第⑥、第⑨段中的画线
句,写上批注。
(1)示例①:紧跟三个动词,呈现一个画面,对比喻作进一步描述,满是诗情画意。
示例②:“飘动”“展开”照应前文“凉凉的风”,“垂落”又与“燃尽”照应,精
炼优美,颇具匠心。
示例③:比喻本身并不新奇,妙在后面的三个动词。时间的流逝,化静为动的手法,
诗意的描述,尽在其中。
(2)示例①:对石码的爱,在“率真”的反应中刹那呈现。
示例②:无需更多言语,石码之爱,一问一叹,足矣!
3.从第⑩或笫
⑮
段中选择一处,设计一个有助于理解本文的问题,并提供答案。
示例:第⑩段:问题:本段运用了“浓浓”“吃吃”“红红”等叠词,有什么表达效
果?
答案:这些叠词,从嗅觉、听觉,视觉等角度加以修饰,富有音韵美、诗意美。
第
⑮
段:问题:“一耸一耸”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写出船票漂走的状态,也暗含着“我”心理的起伏和对石码的思念。
4.上文题目是“到石码去”,但作者最终还是没去。请结合文意,探究题目中蕴含的
作者的情感。
本题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
第一层:完全没有读懂文意。
示例(1):作者终究没有回去,题目中全是作者的失望之情。
示冽(2):作者本就不想回石码去,对石码的感情已经凋谢了。
第二层:认同“想回石码去”,但思维肤浅,理解停留在表面。
示例(3):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的,那里有石条街、老房子。
示例(4):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的,题目蕴含着想回去看看的愿望。
第三层:认同“想回”或“没回”都蕴含作者情感,但思维较肤浅,从一个角度考虑
问题。
示例(5):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看看的,題目中蕴含着作者对石码的思念。
示例(6):作者之所以终究没回去,是因为作者对石码的变化感到失落。
第四层:认同“想回”与“没回”都蕴含作者情感,且思维全面或既全面又深入,能
把二者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去考虑问题,形成有意义的联系。
示例(7):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看看的,但是石码已不是记忆里的模样,题目中,蕴
含着作者对石码无尽的思念,又暗含着满满的失落。
示例(8):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看看的,那里有她的记忆,但是回不回去并不重要,
因为思念与怀想,始终没有凋谢,只有一年比一年更加丰富与丰满。石码,已嵌在记
忆,装在心里。
第五层:认同“想回”与“没回”都结含作者情感,思维全面、深入,能把二者作为
一个有机的整体去考虑问题,形成有意义的联系,并上升到诗意理解或社会意义的层
面。
示例(9):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看看的,那里有她的记忆,但是回不回去并不重要,
因为思念与怀想,始终没有凋谢,只有一年比一年更加丰富与丰满。石码,已嵌在记
忆,装在心里,即便记忆里的石码荒凉落后,也是让作者沉醉的热土。作者只是想让
自己的心有所依归,归于她自己臆想的诗化而唯美的记忆里的心灵家园。
示例(10):作者是想回石码去看看的。那里有她的记忆。但是回不回去并不重要,
因为思念与怀想,始终没有凋谢,只对一年比一年更加丰富与丰满。石码,已嵌在记
忆,裝在心里,沉淀为永远的心灵家园。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绪、情
感,不仅仅属于作者一个人,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