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二则14
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刻舟求剑》《郑人买履》
《叶公好龙》《东施效颦》
古人写的文章,我们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学弈》也是一篇古文。
孟子(公元前372 -公元前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的山东
邹城东南)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
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1.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从课
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重点)
4.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难点)
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自读提示
将
jiānɡ(将来)
jiànɡ(将领)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读一读:主席希望将(jiānɡ)来这些优秀的军人里能出
现几员大将(jiànɡ)。.
.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学弈】
【弈秋】
【通国】
【惟弈秋之为听】
【鸿鹄】
【缴】 只听弈秋的教诲。
全国。
系在箭上的丝绳,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射
出去后可以将箭收回。
“秋”,是人名。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后人所
加。弈: 下棋。
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之】
【弗若】
【为】
【与】
【然】
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这样。
因为。
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不如。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检查自读情况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
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
心听的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俱援 弗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援引
书写指导:右边是
“ 爰”, 不要写成
“爱”。
援
yuán
结构:左右
组词:援助 支援
造句:这位律师援引了一个以前
的案例来证明他的论断。
音序:Y 部首:扌
一应俱全
书写指导::“具”下框
窄长,里边是三短横,都靠左边,
下边一横要长,撇和点要外展。
俱
jù
结构:左右
组词:面面俱到 与时俱进
造句:这位律师援引了一个以前
的案例来证明他的论断。
音序:J 部首:亻
弗去
书写指导::“弓”扁宽,
上横要短,最下横要长,
左边是竖撇,右竖要长。
弗
fú
结构:独体
组词:弗许 自愧弗如
造句:他的台风与舞技
我们自愧弗如。
音序:F 部首:乛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
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
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 /
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然也。
指导朗读
弈 秋,通 国 之 善 弈 者 也 。使 弈 秋 诲 二 人 弈 ,
其 一 人专 心 致 志,惟 弈 秋 之 为 听;一 人 虽 听 之,
一 心 以 为 有 鸿鹄 将 至 ,思 援 弓 缴 而 射 之。虽
与 之 俱 学,弗 若 之 矣。为是 其 智 弗 若 与 曰:非
然 也。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
专心致志, 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可是他心里总以为
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拉弓搭箭去射它。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 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开篇交代弈秋是全国
最擅长下棋的人,为
下文两个人跟他学下
棋做铺垫。
《学弈》中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的
表现有什么不同?结果如何?
讨论交流: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
缴而射之。
其一人专心
致志,惟弈秋
之为听
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思援
弓缴而射之
叙述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专
心致志”“惟”写出了其中一个人听课时聚精会神的状
态;“一心以为”“思”则写出另一个人听课时三心二
意,精力不够集中的情形。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
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 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
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
也在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总以为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想拿弓
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却
学的不如前一个。
这是课后第3题哦!
学 弈
只有专心致志
才能有所成就
一人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 弗若之矣
《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一个专心致
志,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心听的人不如前一个
人学得好。 说明了做什么事情都得专心致志才能成功的
道理。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 ,通
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做事必须专心致志,
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课文文辞凝练,含义深
刻,是孟子的传世之篇。
课堂小结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ēnɡ biàn miàn miàn jù dào
( ) ( )
zhī yuán zì kuì fú rú
( ) ( )
争辩 面面俱到
支援 自愧弗如
二、解释加点的字,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1.一人虽听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是其智弗若与? 弗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为汝多知乎?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弈秋的教诲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诲。
不如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
谁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文言文二则14
两
小
儿
辩
日
列子:
名寇,又名御寇,战国
时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
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
代表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
曲阜东南) 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
一书,流传于世。
1.会写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从课
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重点)
4.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难点)
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自读提示
【辩斗】
【以】
【去】
【日中】
【车盖】
【及】 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辩论,争论。
离。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认为。
正午。
到,到了。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
【决】
【孰】
【为】
【汝】
判断。
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
汤:热水。
同“谓”,说。
寒凉。
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你。
谁。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检查自读情况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两小儿辩日》通过写孔子路遇两个孩子
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就连博学
的孔子也不能作出正确判断的事。
辩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辩论
书写指导:三部分要写紧凑,
两个“立” 的下横都稍长,
左边“ 十” 的竖变为撇。
辩
biàn
结构:左中右
组词:分辩 明辨是非
造句:这道题具体怎么做,同
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音序:B 部首:辛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
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
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指导朗读
孔 子 东 游 ,见 两 小 儿 辩 斗 ,一 儿 曰:“ 我以
日 始 出 时 去人近,而 日 中 时 远 也。”一 儿 曰:
“我 以 日 初 出 远,而 日 中 时 近也。”一 儿 曰:
“日 初 出 大 如 车 盖,及 日 中 则 如 盘 盂,此 不 为
远 者 小 而 近 者 大 乎 ?”一 儿 曰:“日 初 出 沧
沧 凉 凉,及 其 日中 如 探 汤,此 不 为 近 者 热 而 远
孔子到东方游学,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 一个小孩儿说:“ 我
另一个小孩儿说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就小得像一个盘盂,
另一个小孩儿说:
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向热水里一样热,
者 凉 乎 ?”孔 子 不 能 决 也。两 小 儿 笑 曰:“孰
为 汝 多 知 乎 ?”
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
他们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两小儿各自提出了什么观点?依据是什么?
一儿认为早晨太阳离人近,中午太阳离人远
;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
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
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从视觉角度出发,用两个比喻句“日初出大如车
盖”“日中则如盘盂”,具体说明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
时看上去大,离人近;正午时太阳看上去小,离人远。
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引起人们的思索,
突出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
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儿用“沧沧凉凉”“如探汤”分别
描述早晨和中午太阳照在人身上的感
觉,从而说明中午气温比早晨高,所
以中午太阳离人近。
“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孔子不能决”表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
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以反问句式结束全
文,并无讽刺之意,
反而显出小孩子的纯
真可爱。
是视觉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
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
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
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
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
午时大呢?
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
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
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
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教早
晨离我们近些呢?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说明观点的时候需要有
根据,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可以增强说服力。
运用:《两小儿辩日》中,两儿的观点不同,但他们
说明观点时都有事实根据,以致于“孔子不能决也”。
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通过对两个故事内容的了解,说说应该怎样学,如何辩。
通过《学弈》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
切不可三心二意。通过《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我知道了
辩论时要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要有支持观点的依据。
讨论交流:
○ 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两小儿辩日》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
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是
远小近大。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
一样,这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两
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这是课后第3题哦!
○ 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
是怎样的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前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
候离人远。他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根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看起来
大,中午的时候看起来小的感受和离得远的事物看起来小,离
得近的事物看起来大的常识。后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出
来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他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根
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冷,中午的时候感觉热的感受和离发
热物体近感觉热,离发热物体远感觉凉的常识。 这是课后第4题哦!
两
小
儿
辩
日
善于观察
大胆质疑
知识无穷
学无止境
起因:两小儿辩斗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日始出近 日中远
另一儿:日始出远 日中近
观点
观
点相反
一儿:近大远小
另一儿:近热远凉
观点相持
理由
《两小儿辩日》通过写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
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作出正
确判断的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
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
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文章节选自《列子·汤问》,它叙述了古时候,两小儿
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
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
这样博学的人也没有作出判断。说明了认识自然,探求真
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了宇宙无限,知
识无穷,学无止境。
课堂小结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
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
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思考: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① 《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
说左上》。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
河南省的新郑县。
②者:……的人。
③度:测量。
④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⑤坐:同“座”,座位。
词语解释
⑥操:携带。
⑦履:鞋。
⑧度:量好的尺码。
⑨反:同“返”,返回。
⑩市罢:集市散了。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
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
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
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他没有买
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译 文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
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
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
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实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
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
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
本上的才是真理,书上没写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
行动就要碰壁。
点 评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两小儿辩日》中的两个孩子善于观察,敢于质疑。
( )
2. 孔子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无所不知。 ( )
3. 第一个孩子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个孩子的观点是正
确的。 (
√
×
×
四、精彩赏析。
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
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句话运用__________的方法写出了两个人不同的学
习态度。第一个人的学习态度是___________, 第二个人
的学习态度却是__________。从两个人不同的学习态度我
们可以推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会完全不同
2.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
远者凉乎?
这句话用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作对
比,表明了一儿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日初出沧沧凉凉 日中如探汤
近者热而远者凉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心以为有鸿鹄 (hú gào) 将至
2.思援弓缴 (jiǎo zhuó) 而射之
3.虽与之俱学,弗 (fó fú) 若之矣
4.及日中则如盘盂 (yú pán)
5.孰 (shú shǔ) 为汝 (rú rǔ) 多知乎
·
·
·
·
· ·
√
√
√
√
√
二、读拼音,写词语。
zhī yuán shè jiàn biàn lùn fù ruò
支 援 射 箭 辩 论 弗 若
三、组词。
援( ) 辩( ) 弗( )
缓( ) 辨( ) 佛( )
暖( ) 辫( ) 拂( )
援助
缓慢
温暖
辩论
辨别
辫子
弗若
仿佛
吹拂
四、文言文中“之”字使用较多,我能为下列句中加点的
“之”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2.一人虽听之。( )
3.通国之善弈者也。( )
4.思援弓缴而射之。( )
·
·
·
·
③
①
④
②
一、相同的老师
解释带点的词,并写出句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通国:____________。
弈: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弈》:专心致志
全国
下棋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
使:____________。
诲: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
教导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
二、不同的态度
填空,并选择恰当句意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其一人_______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 )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而射之。( )
A.另一个人虽在听弈秋的教诲,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
来,想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B.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
专心致志
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 A
B
三、不同的结果
1.填空。
虽与之____________,弗若之矣。为是其智____________
与?曰:____________。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由于老师对两个人的教法有所不同,造成两个人学弈效
果不一样。 ( )
(2)两个人学弈效果不一样,原因在于两个人的学习态度不
同,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 )
俱学 弗若
非然也
×
√
《两小儿辩日》:实事求是
四、两小儿下结论
1.填空。
(1)我以____________去人近,而______________远也。
(2)我以日初出__________,而日中时____________也。
2.结论分析,判断正误。
(1)两小儿的判断有相同的地方,即认为一天之内,太阳离
人有远近之分。 ( )
(2)两小儿的判断是相同的,都认为早上和中午太阳离人总
是一样远。 ( )
日始出时 日中时
远 近
√
×
1.理由:日初_____________,及日中则___________。推理:
_________小而______________大。
2.理由:日初出_______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____。
推理:近者________而远者__________________。
五、两小儿辩理由
大如车盖 如盘盂
远者 近者
沧沧凉凉 如探汤
热 凉
1.“孔子不能决也”说明孔子( )
A.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推崇。
B.根本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好为人师罢了。
2.从孔子的回答中,我想到了孔子的一句名言( )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六、孔子不能决
A
B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表现了两小
儿的( )
A.天真可爱。
B.瞧不起别人。
A
一、主题积累
1.孟子名言。
(1)爱人者,人__________之;
敬人者,人____________之。
(2)老吾老,以及______________;
幼吾幼,以及______________。
2.孔子名言。
(1)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2)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
恒爱
恒敬
人之老
人之幼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二、延伸阅读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
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②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③卒业④。媪自言姓武。今
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媪(ǎo):年老的妇女。②方:正,正在。
③还:返回。④卒业:完成学业。
1.短文中加点的“之”应理解为( )
A.结构助词,的。 B.指代李太白。
C.指代铁杵。 D.指代老媪。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李太白被老妇人的精神感动了,返回完成了学业。
3.从“未成,弃去”到“还卒业”,是什么事让李太白有了这
样大的改变?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4.这段文字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来概括,你从中得
到了什么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小溪……欲作针。
铁杵磨成针
示例:只要有目标,并且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目标终
究会实现的。
三、百字练笔
孔子见两小儿辩斗而不能决,两小儿笑曰:“孰为汝
多知乎?”他当时会有什么表现?心里是怎么想的?又会
怎样回答?请写一写。
示例:孔子一脸迷茫,这个问题他不知道,也从来没
研究过,根本答不出来。孔子有点尴尬,但转念一想,
应该实事求是,问题回答不出来没关系,但对待问题
的态度要正确。于是,孔子和蔼地对两个小孩儿说:
“你们争论的问题我确实无法决断,但我愿意跟你们一
块向其他的人请教,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