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场作文写作指导:让反驳“深刻”文章的立意 (附:技法点拨及对点训练)
技法点拨
叶公好龙,因为叶公不是真正了解“龙”,而成为亘古不变的笑谈;我们呼唤舆论
自由,理当有认知那自由之舆论正确与否适宜与否的能力做前提。面对来势凶猛、铺
天盖地的舆论,我们只有练就本领,辨其真伪,去伪存真,才能在舆论社会中享受自
由的欢娱——有接受正确舆论的权利,也有拒绝反驳错误言论的水平。因此一定程度
上说,反驳错误言论,是一种生存之道,一种生存之力。成功甚而出色表达反驳,自
是一种语言能力的显现。
反驳,一般来说,有三种主要着力点,即驳斥论点、论据和论证。驳斥论点,或驳
斥论点本身表述的非准确性或非客观性(以偏概全,是常见错误类型),或驳斥论点
得来的大前提的错误。驳斥论据,或许是因为论据本身有虚假或属于极端个案(没有
典型性和普适性),或者驳斥理据关系不一致。揭示论据的虚假,需要我们占有材料,
并且有科学求证的精神。如当今网络谣言此起彼伏,有人据此肆意定性社会,驳斥类
似错误观点时,就要还原事实真相,摧毁错误言论的根基。而对于有人借助社会发生
的个案事件,无限上纲,乱抛错误观点或言论,我们就要讲与个案事件类似的大量的
占据主体地位的事件,以正视听。而驳斥论证,或是针对所摆事实的非典型性,或是
针对所讲道理的非逻辑性。前者,在驳斥论据中已有体现,而后者则需要我们有一定
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尽管我们教科书里没有涉及逻辑推理的知识,我们我们议论能力
的发展,我们最好能借助相关资料补补这门功课。
时文引路
为自己负责
乔叶
师范毕业后,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回乡下当了一名小学教师。虽然嘴上不说什么,
但心里却着实觉得自己有点大材小用。于是备课时不过是走走形式,讲课时觉得是小
菜一碟,从不旁听其他老师的课,更不和同事交流什么心得体会,被誉为“全乡最自
由的教师”。而学生的考试成绩却总是一塌糊涂。不过我又觉得这不是我的水平和态
度问题,而是乡下学生的素质太低。“苗儿不好怎么会有好收成?”我振振有词地对
校长讲。同时又哀叹自己父母双亡,出身太苦,虽有一个在县城当局长的哥哥,却又
顾不上我的死活……我就这样陷入了一种昏天黑地的恶性循环中,直到认识了我现在
的爱人当时的男友——小林。
一个月夜,我对小林哭诉了我的“坎坷”与“不幸”,听后,他没说一句同情与宽
慰的话。沉默了许久,他才说:“你为什么不说说你自己呢?”
“我一直都在说我自己啊。”我困惑地说。
“可我听到的全都是别人的错误和责任。”他说:“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面对的
是同样的乡下学生,有的老师能教出那么好的成绩而你却只能充当垫背?不,先不要
急着历数你付出的努力,我只建议你去想想其中你应负的那部分责任。”林顿了顿,
继续说了下去:“我们再来谈谈你的工作。我想问你,你有什么资格这么激烈地要求
哥哥帮你调工作?哥哥在为他的前途孤身奋战时你又为他做过什么?进一步说,不要
看他是个局长,即使他是个市长、省长,和你的工作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退一步说,
即使是父母在世,帮你调工作也不是他们非尽不可的责任和义务,你又有什么权利去
要求哥哥?父母把你养大,国家给你教育,社会给你位置,换来的就是你的满腹牢骚
和抱怨吗?你为自己做出过什么?你应该做些什么?你做得够不够?”
那真是我有生以来遭受最多的一次诘问。每一个“你”字,他都强调得很重,像锤
子一样击在我的心上。月光下,我的大脑一片茫然,真的,我从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从没有把锋利的矛头对准自己。我总是想当然地把一切借口推到身外,而把所有理由
留给自己。从没有想过自己有责任去承担自己的生命。
从那以后,我变了。教学成绩和工作环境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根本的变化。因为我
彻底明白了:虽然有许多必须的外力我们无法把握,但我们最起码能把握住自己。我
们完全可以让自己的“不幸值”降到最小而让自己的“幸运值”取到最大——只要我
们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自己为自己负责。
(节选自《乔叶散文选》)
鉴赏评价
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美文,但也是一篇颇具哲理意味的时文。从文中语言描写的动
作性,从文中心理描写的深刻性,都可以看出它的“艺术气质”。但从文中“我”人
生态度的变化看,从男友小林对“我”的反驳看,它又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思想散文。
从莫种意义上来说,该文精彩之处在于反驳。
上文的驳斥很有特点,值得我们深入研读。我的抱怨(哥哥不帮助我,是导致我境
遇悲惨的原因),是驳斥的对象。而为了驳斥这一“观点”,男友小林着力驳斥这一
“观点”出现的背景或大前提——哥哥得为我的境遇变化负责。这里可见小林透过现
象看本质的能力。而为了驳斥“哥哥得为我的境遇变化负责”这一观点,作者又树立
一个正确观点,即“只要我们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自己为自己负责”。通过有
破有立,破立结合,让我口服心服。
从这里可以看出,驳论是一种对话技巧,可以适用于典型的论述类文本,也可以出
现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只是后者在表达时需要借助照应来实现部分诉求,如画线句则
是不为自己负责的典型表现,也从侧面为结尾处提到的“把握住自己”赋予充实的内
涵。
佳作展示
驳“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
一学生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我们国家迅速发展起来,人民逐步富裕起来。就多数人来说,
手里的钱多了,因此,怎样用这些钱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切切实实的问题。作为父
母,无论先前是否遭遇艰辛,是否吃过苦头,但都有一个想法,就是不让孩子吃苦。
“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这条标语与其说刷在墙上,但不如说刷在家长的心坎里。于
是家长想方设法尽量在物质条件方面使孩子得到最大的满足,孩子要穿名牌,要用名
牌,要花钱有保障,要花销自由大方……这些在“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的世道里,
都是被支持被鼓励的事情。这样的情形乍看是令人鼓舞的,是令人欣慰的,可是仔细
想想,特别是结合孩子们成长的情形想象,这样的世道实在堪忧。
现在有不少学生,父母对其“日有凛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出大厦之下”而学习,“无奔走之劳矣”;有教师悉心教诲,“未有求而不告,求
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供其选用,应该说,生活、学习的条件都已
经相当不错。如果做父母的仍认为这些都不够,还是无限制地供其花用,使其“所挟
持器多也”,那么,事情就可能走向反面。现在有的中学生,学业上不甚用心,却整
日注重衣着打扮,今天给这位同学过生日,明天又和那个去 KTV 唱一曲,再不就到网
吧去冲浪。对待学业,越来越没兴趣,书不想看,题不想演,老师或家长稍微给其施
加一点压力,则以“我又不是学习机器”回敬。
有一位哲人曾说过,苦难于人是一笔财富。现在我们虽然不能再让孩子经受苦难,
但有了钱总不能让孩子任意挥霍,而应当让他们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一丝一缕
物力维艰。社会上的任何财富,都是先辈“暴霜露,斩荆棘”创造出来的,继续创造
财富,就需要每个青年人都努力学习,增长才干,继续努力奋斗。对于一个青年人来
讲,要成才,就必须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须知,花盆难养万年松,在过于优
裕的环境中保持昂扬向上、奋斗不已的精神。
父母对待孩子,无论多么爱,都不能管起一生。孩子也有孩子自己的生活,自己的
追求。如果孩子因为父母提供的安乐窝太温暖舒适,而少了生活的梦想,少了对未来
的追求,少了对生活乐趣的感知,不知家长不能再为孩子提供安乐的时候,孩子那时
会怎样想,怎样看待当初父母的“爱”?
孩子是父母的,但其生活还是孩子自己的。作为父母,为孩子生活铺垫一定的基础
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忽视孩子,忽视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评点●
本文展现“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的具体表现,反映孩子们优越的物质生活。继而
采用归谬法,表现这种现象带来的种种危害,孩子沉溺享受,厌恶学业,渴望少付出
多收获,孩子少了对生活的渴望,少了奋斗的激情,甚而最终少了他们自己的生活。
这些危害是眼前的,更是深远的。若不引起及时的重视,恐怕将眼前的快乐演变为未
来的悲剧。
对点训练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3 月 2 日,距离某县城 5 公里的国道上发生一起惨烈的交通事故。肇事者带着妻子,
驾驶一辆奥迪,先是冲向路边行人,继而撞倒路边电线杆子,导致一对母子当场毙命。
本是酒后驾车,酿成事故,但是交警处理此案,却历时较长,原来肇事之后,司机第
一个电话打给他的一位在当地颇有影响的朋友,朋友让他说当时开车的是他的妻子。
后又在这位朋友的帮助下,以疗伤为名取保候审。其间,一直未给受害者家属任何抚
慰和说法。而交警却经常抚慰受害者家属,最终拿出科学证据,肇事者才不得不给受
害者家属民事赔偿,并承担酒驾、逃逸、伪证等法律后果,肇事者后悔不已。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材料中的肇事者或朋友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
阐释你的看法,而且信中必须含有驳斥的内容。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道驱动型材料作文,将驳斥作为一种一项硬任务,要求考生落实。这时,就要从
《为自己负责》中汲取智慧,看肇事者或朋友潜意识里有着怎样错误的理念或观点—
—如肇事者认为“人为的因素可以超越法律或者是权大于法”,而朋友则认为“自己
作为当地有影响的人物可以翻云覆雨或者可以为朋友遮风躲雨”。针对他们潜意识的
这些错误进行驳斥,可以让我们的文章立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