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作文时评素材: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活出平凡日子里的精气神!
1、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人民论坛)“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一首脍炙
人口的歌曲《爱我中华》,响遍大江南北,传唱至今,唱出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唱出了
各族人民的文化情感。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中华民族 56 个民族民心相通、守望相助、团结和
睦。外国学者把这“令人吃惊的统一”看作是“中国的神话”。密码何在?“文化认同是最
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这句话道出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文化
根基,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血脉。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
丰厚滋养。而我们灿烂的文化,正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诗经》是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总
汇,《楚辞》中相当一部分是记录或整理的少数民族仪式歌、民歌,元曲的繁荣有着少数民
族多方面的贡献。正是因为各族文化交相辉映,才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展开历史长卷,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
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
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也正是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
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才造就了精彩纷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说,中华文化不仅
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 56 个民族牢固的精神纽带。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中
华文化,更是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昭君出塞、
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历史佳
话,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
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回望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
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
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不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我们就一定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
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巨轮乘风破浪前行,胜利抵达光辉的彼岸。
2、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民日报)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
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
内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
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
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历史和现实都证明,
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文化,就会失去精神支撑,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
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赋予时代内涵。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
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
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
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
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又如,崇德向
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
国人的行为方式。新时代,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需要把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
精髓提炼出来,将其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
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创新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
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人们喜闻乐见
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一方面,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
代发展。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
种形式,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载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
美术馆等各种机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
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
得感,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比如,面向基层、面向大
众,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强礼仪教育,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开展节俭养
德全民行动等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以文化认同赓续精神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是一个国家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深厚,有崇仁爱、崇礼仪、重秩序的伦理意识,有重义轻利、
诚实信用、宽容谦让的处事原则,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有“舍
生取义”的理想追求、“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这些宝贵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和
魂,是中国人达成共识、恪守规范、形成文化认同的根基所在。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心相通相聚,重在价值观一致、理念相通,其基础就是
文化认同。有了文化认同,人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有着相同的文化符号,有着共
同的生活理想,有了融进血脉中的文化理念,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心理排斥、距离和隔
阂,凝聚和赓续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基础。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
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
五色不同,交织而成章;五音各异,交响而成乐。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
衍、交流交融,他们在不断创新丰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塑造了中华文化多元与一体相
统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结构特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形
成了中华文化精彩纷呈的多样性和蓬勃绵延的生命力,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在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对本民族
文化的认同是并行不悖的。所以,无论是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
还是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属于偏执狭隘的文化观,必
须坚决加以纠正。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不是莱布尼兹式的“没有窗户的房子”,
“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才是文化的基本特性。中国古代各民族
以和平宽容的襟怀气度,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基
石,为人类文化的沟通和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大
趋势,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都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与本民
族文化的密切关系,正确理解一元主导和多元共生、核心价值和多样文化的关系,在尊重
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共同推动
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思想基础、凝聚精神伟力。
4、活出平凡日子里的精气神
(人民观点)前不久,一位福建龙岩的木工爷爷在网上火了。视频里,老人家熟
练地在木材堆里拣选、锯刻、钉胶,不一会儿,一架造型憨态的木马车便有了模样。爷爷
牵着木马车,车上骑着小孙子,咯噔咯噔向前跑,引来数十万网友在线点赞。
老爷爷直播做手工,为何能引发网友围观?
无论是“螳螂车”还是“木坦克”,那些用传统榫卯结构纯手工打造的儿童玩具,
将古老的智慧和童真的趣味融为一体,外观精美,内涵丰富。一件件作品让人惊艳,而木
工爷爷努力活出平凡日子里的精气神,更让人感动。视频里,老人实实在在记录着自己的
日常生活,不渲染不修饰。可越是这样,越涌动出一股直抵人心的力量。每一次精雕细琢、
每一道复杂工序都能引来网友的啧啧赞叹。大家的肯定,也是对他精彩人生的一种奖励。
人或许无法选择生活的环境,却可以决定生活的态度和方式。认认真真生活、踏
踏实实干事的人,总能在寻常生活中做出不凡的业绩、创造不一样的精彩。为了梦想,付
出努力,心中就会养育出一片富足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越丰富,越不会被眼前的琐事和
烦事困扰,看待生活、看待世界,眼光就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
站在人生的大舞台,有不少人像木工爷爷一样,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年逾六
旬的退休老人在短视频平台记录生活,用指尖流淌出的钢琴曲向更多人传递音乐文化。普
普通通的大学保安身怀绝技,有人 3 年背诵了 1.5 万多个外语单词,能和留学生流利对话;
有人自学编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扎根生活、积极向上,用持之以恒的努力和
精益求精的态度,为生活打开了一扇扇美丽的天窗。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
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不管自己从事何种工作,都应以认真乐观的态度,努力提升自
我、服务社会。毕竟,生活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心中有光、全力奔跑的人。
5、不负青春韶华
(人民观点)“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
心中信念丝毫未减……”日前,在央视网络春晚的舞台上,平均年龄 74 岁的清华大学上海
校友会艺术团队员们唱起歌曲《少年》,无数观众被他们的活力和激情感动。
人们为何感动?不只因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们唱了一首年轻人熟悉的歌,还因为
这些曾经的“少年”身上依然葆有可贵的青春精神。少年时代,他们有过无悔而不凡的青
春,而后又在奋斗中度过不曾庸碌的岁月;如今,才能意气风发,“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
年”。
这些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少年”们已不再年轻,但奉献奋斗的精神,依然有着青
春的印记。这种心境与精神,对当下的青年来说,更加值得珍视与借鉴。
青春的精神,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祖国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需要
我干什么,我就一定要干好。”舞台上,78 岁的吴毓鸣这样说。1968 年,他从清华大学水
利工程系毕业后服从分配,选择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
国家事业之中,是艺术团成员们在年轻时共同的选择。今天的年轻人,依然不惧风雨、勇
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在创新创业
舞台上,在破解科研难题的日夜攻关里,理想之光继续闪耀。
青春的精神,是追梦路上的不懈奋斗。把远大志向变成现实,既要得到真学问、
练就真本领,又要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
永不气馁,是青年人奋斗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依然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闪光。在前不
久评出的 2020 年“最美大学生”中,清华大学学生单思思争分夺秒,在疫情防控中用科研
成果守护人民生命安全;武汉科技大学学生闻健主动申请去往西藏,为祖国守边疆、护国
旗;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刘智卓与同学们深入治沙一线,一坚持就是 5 年……
当传承的青春精神与当下的青春年华交相辉映,意味着青春的延续,也意味着由
不同时代、不同个体的“青春之我”,组成“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书写人生、创
造历史。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当代青年应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迈向新征程,为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用青
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