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热点素材:人民日报3月热门主题素材--影视剧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高考热点素材:人民日报3月热门主题素材--影视剧评

ID:581934

大小:36.32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高考热点素材:人民日报 3 月热门主题素材--影视剧评 影视关键词 《安家》 《完美妈妈》 《不完美的她》 《我是余欢水》 《隐秘的角落》 《送你一朵小红花》 《山海情》 《你好,李焕英》 01.《安家》何处安放?何以为家? 李洪兴 人民日报评论 2020-03-16 最近一段时间,一部房屋中介题材的电视剧《安家》正在热播,引发广泛讨论。今天, 我们就从这部剧聊开去。 这是一部职业剧,改编自日剧《卖房子的女人》,主要讲述卖房人的故事。作为一种职 业,房屋中介虽然干着租房、卖房的工作,但也折射着人间众生相。随着剧内故事与剧外 现实的“碰撞”,这部职业剧的“职业性”受到各种讨论,有人说“演到了心坎”,有人说 “对中介有了全新认识”,也有人说“真实程度不足五成”。职业剧如何提高质量、这部剧 是否符合职业特性、剧情是否逻辑周延,我们暂且不予讨论,毕竟文艺作品总是对现实加 工而成,不一定要是一面镜子,更不可能百分百完美。但这部剧从一个特定视角打开生活 横切面,让每个人能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提出的问题有着一定价值。 故事源自现实,更透射现实。房屋中介作为连接房屋的卖方与买方、出租方与承租方 的“摆渡人”,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很多人都市居住的愿望。一对博士夫妻想换一套有独立 书房的房子,老严夫妇用卖一个个包子赚来的钱为儿子买房,苏天培妈妈为了孩子接受更 好的教育而换房……“老破小”、“跑道房”、学区房、老洋房,无论哪种类型,每套房屋都 有它独特的使用价值与存在使命;高学历人才、企业家、孩子家长、普通劳动者,无论何 种身份,每个为住房铆劲的人,仿佛就在你我身边。 特别是,普通人的住房梦里藏着一种“真实的渴望”。房屋与其说是一种资产,不如说 是家之所在。万家灯火里有属于自己的一盏,总能让人拼搏得踏实、奋斗得安心。 房屋是没有温度的不动产,但与房子相关的人事有着冷暖温度。剧中女主角房似锦把 卖房赚钱作为重要目标,但在为江奶奶夫妇卖老洋房时,被爱情打动,帮她替老伴筹钱看 病,拼尽全力想促成交易。同样,剧外人物原型之一的女店长,虽然负责别墅业务,但一 直陪一位老人找“便宜的房子”,俩人宛若亲人。 利益不是最牢靠的,人间温情才是。如同剧中的中介门店,像极了社区驿站,为邻居 存快递、看宠物、做慈善,经营的不只是一单单生意,而是力所能及的帮助与陪伴,散发 着比买卖更暖心的味道。卖房,卖的是希望;买房,买的是幸福;二者之间带来的感动, 值千金。也许这样,房屋中介才能摆脱唯利是图的刻板印象,承载“摆渡”的期待。 有人说,房子和生活,如同椟和珠一般,房子是“椟”,生活是“珠”。的确,房子是 生活的容器,生活赋予房子灵气。粗算起来,从《蜗居》到《安家》,两部热播剧相隔 11 年,以房为媒,讲述着中国的房屋故事,也描写了中国人居住观念的变迁。 围绕房子展开的婚姻、教育、职场等问题,让人们读懂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当越来越多人被房屋“锚定”日子、“捆绑”生活时,更需要警醒地认识生活的真谛不在于 一房一居的得失,而是安居背后的乐业、乐业背后的拼搏、拼搏背后的追求。安家,其实 是对生活的经营,而不是对钢筋混凝土的执念。有阳光的客厅、有热气的厨房、有呼吸的 卧室、有欢笑的家人,房屋才是有生命力的空间。 每套房子都有自己特定的住址,每个角落都有人们平凡的故事。电视剧《安家》的片 尾曲唱到,“我只想慢慢收拾心爱的收藏,拼装成暖暖的橱窗,把治愈的荒凉写了很久的药 方,定格成回家方向”,温暖的家永远在有光亮的地方;片头曲则唱到,“这里的 People, 都争做自己的 Hero,为了机会绝对不等候,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城市,这是我们的骄傲”, 努力拼搏的人才是最棒的英雄、最大的骄傲。 房子无论在哪,无论是买的还是租的,房屋只是用来住的,生活才是本真的,毕竟我 们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普通的房子千篇一律、有趣的生活万里挑一,我们,为 生活加油吧!这正是:鸟自爱巢人爱家,幸福生活遍开花。 02.国产剧为什么频现“奇葩妈妈”? 何娟 人民日报评论 2020-03-24 最近,电视连续剧《安家》和《完美关系》同档期播出。同是都市题材剧,一些剧情 和角色也有相似之处。剧中的邦尼妈妈、房似锦妈妈就多次被网友“骂”上热搜。从撕碎 女儿大学通知书,到压榨女儿接济儿子,再到当众扇女儿耳光,这样的母亲角色让不少观 众恨得牙痒痒。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有人说:国产电视剧里的“奇葩妈妈”多。加上此前《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妈妈、《欢 乐颂》中的樊胜美妈妈,观众对这一另类的母亲形象并不陌生。归纳剧情,不难发现这样 几个相似点:女孩家境贫寒、独立自强,母亲宠爱儿子却对女儿索求无度,在这样亲子关 系中女儿频频受伤。从个体困境切入社会议题,影视作品中的家庭关系刻画,促使人们反 思“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独立女性”“啃老妈宝男”等社会现象。 母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温柔、慈爱、勤劳、无私的母亲形象不同,“奇葩妈妈”的 出现仿佛打破了人们对于母亲的“标准人设”。 正如一些网友所说,剧情虽然看着很气人,但这确实是生活中会发生的事情,在现实 中,出于陈旧观念和经济情况等方面的局限,亲妈向女儿要钱帮儿子还债、逼女儿给弟弟 买婚房的事件多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社会新闻。剧情之所以牵动观众情绪,除却演员的精彩 演绎,恰恰说明故事情节击中了很多观众的共鸣点。 相比于生活的琐碎,影视作品难免要通过夸张化的人物塑造、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来表 达创作意图。“狮子大开口”式要钱、恶语相加乃至暴力相向,剧集通过不断加码的情节强 化戏剧冲突,或许是为了呈现家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作为受害者的母亲最终成为“重男 轻女”的延续者,无疑增加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令人气愤的母亲形象为女儿性格的自立自 强提供了合理化依据,家庭关系紧张与事业成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增加着剧情的张力。 当“逃离原生家庭”“女性独立自强”等问题被戏剧化表现形式一股脑地呈现出来时,剧本 的现实关切一目了然。 第一个将“奇葩妈妈”搬上银幕的人,一定是细腻而敏锐的观察者。但在不少影视作 品中,模式化、脸谱化的“奇葩妈妈”形象,雷同的故事呈现方式,难免让观众有了审美 疲劳。 为什么重男轻女的总是妈妈?为什么职场女性一定要碰上“吸血式”家庭?这样的追 问背后,正是观众对于作品缺乏新意的不满。家庭有多种打开方式,母亲也不只有一种形 象。 正如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元妮,既有基于重男轻女的生死抉择,亦有出于母 爱本能的内疚、悔恨,那种人物的层次感与心理的复杂性至今仍能在看过电影的人心中激 起阵阵涟漪。 “奇葩妈妈”与“新时代女性”、“被耗掉的女儿”与“被废掉的儿子”等截然对立的 人物形象,给观众以戏剧性有余而真实性不足的感觉。毕竟,个人奋斗获得成功未必与存 在瑕疵的家人水火不容,成长中的烦恼也未必都要让“原生家庭”来背锅,“奇葩妈妈”在 生活中更是少数。 影视作品如果止于呈现简单的善恶是非判断,就很难全面深入地剖析社会问题。比起 看到一个更比一个极端的案例,创作者对于“问题妈妈之所以成为问题妈妈”“困境中的女 儿如何走出一条值得复制的突围之路”等问题的独特解读,才是作品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人们面临着更多样的生活场景和价值选择,女性、母亲等 群体更不应被标签简单定义。观众期待荧屏中的母亲群像更加多元、丰富、立体,也期待 创作者通过丰富的个体遭遇去解读更多社会议题。如何提高作品的创造力、洞察力、想象 力,无疑对编剧、导演和演员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正是:不入俗套才能高于现实, 不落窠臼才能跳出范式。 03.“大女主”或“玛丽苏”? “她题材”如何赢得口碑 李洪兴 人民日报评论 2020-04-08 最近在家吃饭时,看点什么电视节目,往往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我会推荐一些 历史剧,而家人更喜欢看家庭剧,特别是“大女主”类型的剧集。其实,这并非一种偶然 现象,有人统计,2020 年女性题材的电视剧呈井喷趋势。今天,我们就从这里聊开去。 女性题材的影视剧,也被称为“她题材”,主要指以女性视角为故事和逻辑主线的作品。 热播中的《不完美的她》,讲述了“矛盾的母爱”故事,引来不少关注与讨论,就是此类剧。 据不完全统计,在 2020 年现有的待播剧中,女性题材占了 13 部,多数集中在都市、情感、 职场、励志等方面。“她题材”一部又一部,红火的创作与市场值得思考。 抛开古装与现代的区别,“她题材”往往被认为有“大女主”系列与“玛丽苏”系列的 明显分野,前者包裹着女性独立、励志的内核,后者贴上了女主角被“万千宠爱于一身” 的标签。孰优孰劣,或许各有偏爱,但不得不说的是,如今的创作类型更加多元化,从“正 青春”到“中生代”再到“老闺蜜”,从一个女主的“独角戏”到一群女主的“群生像”, 人们能品出不同年龄段的味道,也能在人物脸谱中找到与己有关的靶点。 吊诡的是,我们发现,作品中有“可见的女人”,但也有“不可见的女性”。有人总结 了“她题材”作品的演变:改革开放初期性别并不那么重要的拼搏者、男性视角下为爱而 生的新职场女性、精英文化影响下的完美职业类型、事业与爱情杂糅的都市白领、斗争于 新旧价值观的女性主义者。 不管哪种类型,人们从中能看到故事里的“性别女”,而作品却未必呈现了独特的女性 价值。更甚者,人们从一些电视剧中甚至看不到人物,只能读到宫斗、宅斗、婆媳斗、闺 蜜斗,看到心机、算计、诡计。面对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注重品质的观众,“她题材”不该 被简单化、套路化、模式化。 “她题材”赢得观众、赢得市场,关键还是要靠真诚与真实。有人说,想要写“她”, 先要懂“她”。的确,不了解女性,就无法写好女性,更不能通过一部分人的想象来构造不 真实的故事世界。 无论古装剧还是现代剧,不管架空的故事还是现实的情景,都应该建立在合乎逻辑、 合乎情理、合乎常识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不了解“女性如 何看自己”“女性如何看世界”,就很难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也很难感受她们眼中的真实 世界,谈何立得住、站得稳、入人心。 “她题材”的艺术创造,需要补上这样一堂课,那就是抛弃“想象”、迎接“真实”; 远离“噱头”,拥抱“真诚”。 进一步地说,真正优秀的“她题材”作品,需要在时代中汲取养分。就说今年,新冠 病毒肆虐,从病区救治一线到社区防控一线,从加班加点的流水线到夜以继日的科研战线, 无数个“她”冲锋在前、迎难而上,展现了新时代的女性风采和巾帼力量,值得艺术书写。 还是今年,脱贫攻坚要收官、全面小康要建成,从脱贫帮扶的干部到包村到户的党员, “巾帼脱贫行动”一直在路上,同样值得艺术讴歌。当然,人们想要的是风采、是精神、 是力量,而不是什么庸俗的、添油加醋的编排,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一个都不能少。 如今,中国女性在社会上的劳动参与率高达 70%,同时,61.3%的女性认为自我实现和 目标是最重要的因素。正如哲人说,“世界就是一本女人的书”。写好这本书,读懂这本书, 这世间才能有一片“灿烂千阳”。 这正是:凤凰于飞传“甄嬛”,“知否知否”花开半,此处唱响“欢乐颂”,“那年花开 月正圆”。“她剧”创作“前半生”,新剧旧集可探看?可探看! 04.看了《我是余欢水》 你是否窥见了自己的生活? 张凡 人民日报评论 2020-04-22 最近,一部网络电视剧《我是余欢水》引发了很多讨论。在电视剧动辄四五十集、甚 至六七十集的今天,仅仅 12 集的《我是余欢水》的确让人耳目一新。紧凑利落的节奏,准 确到位的表演,再配以夸张荒诞的故事,让电视剧甫一开播,就受到了不少关注。而随着 剧集不断推进,“人人都笑余欢水,人人皆是余欢水”的讨论,也让更多人感受到这部电视 剧在戏剧性的夸张背后所包含的对现实人生的映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剧中的余欢水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他没有光鲜亮丽的生活,而是在来自家庭、 职场、朋友等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得过且过地活着,身上满是被生活磨平棱角后的胆小懦 弱、退让隐忍。 而这样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够引发观众共情,可能正是因为,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以 “余欢水式”的方式活着,但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会面临“余欢水时刻”——它可能 是因为忘记买牛奶这样的小事就引发的一场家庭争吵,也可能是因为要去接放学的孩子而 无法兼顾工作的无奈选择……就像余欢水的扮演者郭京飞所言,“生活,没有那么多尽如人 意,谁都可能是处在夹缝中的那个”。 创作者正是将这些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可能面临的困境、抉择、无力打捞了出来,切入 生活的肌理,让剧集有着更为细腻的生活颗粒感,也在这种具象化的呈现中不断引发观众 的共鸣。所以才会有一些观众在看了电视剧后,忍不住感叹:“是谁偷窥了我的生活?” 而看过《我是余欢水》的观众,除了对电视剧所呈现出的生活感同身受外,可能也会 对其中渗透出的反讽印象深刻。《我是余欢水》是一部喜剧,但在嬉笑怒骂的外衣之下,它 还有着批判现实的内核。 跟随着创作者为余欢水设定的各种荒诞、逆袭、反转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社会 上种种滑稽的现象,也直面人性的弱点。家庭关系中的冷漠与失衡,社会对待“失败者” 的态度,将余欢水包装成“抗癌斗士”背后的复杂利益,等等。善与恶、黑与白,通过幽 默、荒诞的故事折射出的人生百态,让我们的笑包含着更为复杂的意味。 近年来,一些影视剧作品聚焦现实题材,但不少流于悬浮,《我是余欢水》虽然也有一 些模式化、速成化的创作,但它试图以荒诞故事包裹现实精神,让观众能够看到社会生活 的一个个切面,并在审视他人生活后多多少少生出自省的动力。 《我是余欢水》带给我们的第一重反思在于,一个人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了自己不喜欢 的样子?在电视剧最后一集,剧中的主要人物聚在一起,被迫讲出自己做过最阴暗的事情。 而每个人也在对自己的剖白中勾勒出人生的轨迹,让观众看到或者因为一句谎言、或者因 为一闪念的私心的行差踏错,会将一个人塑造成什么样子,会将一个人的人生推向怎样危 险的边缘。 而另一重反思在于,如果能够重活一遍,我们又能活成什么样子?在电视剧结尾,余 欢水到底是爱情事业双丰收、走上人生巅峰,还是一个人形单影只地离开,抑或是已经死 去? 其实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但经历生死的余欢水,唯一笃定的是,自己要“重活一 遍”。其实这也是抛给所有观众的一个问题,如果身处生活的夹缝之中,我们是否有勇气去 换个活法?如果生活欺骗了我们,我们是否依然会选择爱和善良? 当然,拨开内容层面上的表达,其实《我是余欢水》在创作上也是一种创新实践,代 表着近年来网剧短剧集、精品化的创作尝试。我们期待着有更多这样的创新表达,也希望 影视作品能以更丰富、更多样的形式演绎更好的故事。 这正是:半生逆旅长太息,一朝改变得“逆袭”;生活百味需体验,爱与勇气莫相弃。 05.“隐秘的角落”,何以“乘风破浪”? 盛玉雷 人民日报评论 2020-07-01 说起最近的流行语,这几句话你应该不会陌生。 ——“一起爬山吗?”“我还有机会吗?” ——“还要自我介绍,那这么多年我白混了。”“C 位以作品而定,而不是以艺人而 定。”…… 是的,从《乘风破浪的姐姐》到《隐秘的角落》,从热门综艺到热播网剧,这几部作品 承包了这段时间以来不少的话题度。在影视行业因疫情影响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无论是制 作精良的剧集,还是独辟蹊径的舞台,都在向观众展示了一种可能,也给业界带来了一种 启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从表面上看,两部作品“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是综艺,一个是网剧;一个是选秀舞台, 一个是悬疑剧场。但是,剖开作品的内核就会发现,它们的独特之处都在于打破了中规中 矩的刻板印象,以“另类小众”的方式取得了“耳目一新”的效果。谁说组女团就一定要 吃“青春饭”?成熟美丽的姐姐一样可以“乘风破浪”。谁说推理悬疑是成年人的专属?小 孩子的世界同样让人难以捉摸。“反其道而行之”的创作思路,在给荧屏注入了一股新鲜感 的同时,也让观众收获了久违的陌生感,可以说既“解馋”又“过瘾”。 如果只是延续“爽文”“爽剧”的套路,那么这样的作品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不会停留 太久。之所以能从“隐秘的角落”变得“乘风破浪”,走红的关键在于作品所具有的现实关 照性。世事百态,生活是最好的剧本,真实是最好的演员。 以这两部作品为例,舞台上美丽如初的姐姐们,对应着“中年女演员”由来已久的讨 论;剧集里心思缜密的孩子们,折射出“未成年人犯罪”这个沉重的话题。正如一名观众 的观后感,“看的是热闹,品的是滋味”。 甚至不仅仅如此。传递的意蕴可以多维,理解的角度可以多样。《乘风破浪的姐姐》里, 除了年龄上的“看点”、表演时的“亮点”,那些或功成名就、或小有名气的女演员从头再 来的勇气、战胜自我的决心更让人敬佩;《隐秘的角落》中,不只是紧张刺激的悬疑,少年 面对世界的困顿和挣扎,单亲家庭和原生家庭的影响,都在拷问着“我们与恶的距离”。 在谈到这部网剧的类型定位时,制片人表示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成长,第三才是悬疑。 可以说,捕获大众目光的,不是类型化作品的猎奇,恰恰是源于现实中情感的共鸣、生活 的共情、思考的共识。 只不过,纵然可以“乘风破浪”,万不可凭此“兴风作浪”。观众在欣赏两部作品打破 传统“人设”的同时,也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事实上,中年女性不都是舞 台上的姐姐那样“怼天怼地”,这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生活还有不小距离;少年心思也不 是如剧里那般黯淡无望,灿烂明媚的阳光、童话故事的希望才是现实生活的主基调。 让观众津津乐道的,是中年历经沧桑的淡定从容,是童年健康成长的总结反思;让观 众深以为然的,是“生活竟然也会这样”的认识,而不是“生活一直都是这样”的标签。 戏里戏外,人生百态。把握住生活的厚度,才能让影视作品有深度,进而产生热度。 再换个角度看,“姐姐”和“角落”的走红,也给影视娱乐行业以启示:最终能制胜的, 不是噱头、不是炒作,而是实打实的“产品质量”。“秀”或许能赢得一时,但“内秀”才 能有更广阔的空间。疫情期间即便暂时遇冷,但“猫冬”是避寒更是蓄力。更何况,公众 对屏幕上节目有了更多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以此为契机,精心打磨作品,用心发现规律,潜心沉淀经验,才能在回暖之时,找到 更多机会,迎来更美绽放。 这正是:自我介绍,一起爬山?多年白混,还有机会! 06.避免“雷剧”“神剧” 抗战题材如何拍出高水准? 刘 阳 人民日报评论 2020-08-11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5 周年,一批优秀抗战题材重点影 视作品将集中展播、展映,引导人民群众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 大历史。 不久前,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相关播出机构不得播出违背常识常理、随意戏说解 读历史、过度娱乐化的抗战题材电视剧。推动抗战剧择优汰劣、正本清源,回应了观众的 普遍呼声。 一直以来,抗战题材都是中国影视剧创作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风云儿女》《地道战》 《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夜幕下的哈尔滨》等影视作品成为几代中国人难忘的记忆。进 入新世纪,《太行山上》《亮剑》《彭德怀元帅》等影视作品用更加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更 加富有深情地再现抗战历史、讴歌党和人民,得到观众高度评价。 这些经典影视作品以中国人民 14 年抗战的英勇壮举为创作土壤,再现了中国人民为维 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以及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作出的伟大贡献,传承和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一部好的抗战题材影视剧,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分析、市场检验的作品,是 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作品。观众对优秀抗战剧的需求是非常大 的,期待是非常高的。作为大众艺术的影视剧,为普通观众提供了了解抗战历史的渠道, 甚至成为人们进一步钻研历史、发现真知的钥匙。 正因此,只有创作出尊重历史真实、具备艺术真实的优秀抗战剧,才能满足观众欣赏 抗战剧的现实需求,进而帮助他们了解历史真相、寻求民族认同感和增强文化自信心。抗 战剧必须承担起文化传播、价值引领的责任,引导人民群众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 历史。 抗战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目的,在于通过生动的艺术语言,增进观众的历史认知和民族 情感。不可否认,曾经一段时间,抗战剧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情节离谱、趣味庸俗、审美 粗糙的抗战“雷剧”,扰乱了抗战剧的创作和播出,让人大跌眼镜。 这些剧目或是罔顾历史事实,或是违背常识常理,或随意戏说解读历史,或过度娱乐 胡编乱造。缺乏历史厚重感的抗战剧,极大地扰乱了观众对真实历史的认知,尤其是会对 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清历史本源、正文艺视听,必须严把制作关、审核关、播放关,推 动相关影视剧创作迈向更高水准。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抗战题材影视剧 的创作和播出,必须摒弃商业利益至上的浮躁心态,尊重历史、认识历史、研究历史、再 现历史,真正沉下心来挖掘和展示抗战剧本身应具有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让优秀的电 视剧中气壮山河的民族精神、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更加深入人心。 只有这样,才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观众,激发民族自信自强的昂扬精神。 07.一朵小红花,送给你我他 知励 人民日报评论 2021 年 1 月 6 日 不知你是否看了抗癌题材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这部元旦档上映的电影,以两个 抗癌家庭的故事为主线,用轻松搞笑而又不失温情的手法,思考和直面了人们的终极问题 ——如何在死亡面前更好地活下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部电影,篇幅有限,却让人们看到抗癌群体的众生相。他们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 苦,但也有着柴米油盐、聚会欢笑的平凡时刻,甚至病友追思会也选择以“cosplay”的形 式举行。电影的题材足够沉重,但剧情设置却有着轻喜剧的色彩,让不少观众笑中带泪。 这种讲述方式背后,隐藏着导演的善意与温情,也诉说着这样一个主旨:即便抗癌家庭群 体正在经历艰难时刻,厄运也剥夺不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电影中,生与死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在这个充满张力的过程中,友情、亲情、 爱情,却总能让人找到温暖的松弛。命运浮沉,世事难料。年轻的生命虽然面临随时可能 降临的死亡威胁,但只要心有向往,“云朵的背后是阳光”;梦幻的年华虽然深陷荆棘,有 人却穿过人山人海把手握紧,这是多么有力地支撑。珍惜每一个悸动的梦想,珍惜每一次 勇敢的前往,“泥沙中也会有花朵绽放”。 当然,病痛面前,有乐观、积极,更有茫然、失落。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就处在这样两 个极端。韦一航整天“丧丧的”,看似自闭冷漠的他实则有着想爱而不敢爱的痛。而马小远 则相信“人不管有病没病,有胆没胆,活的是个精气神儿”,她以少年特有的方式,在广场 喷泉、高层楼梯间帮助韦一航实现到科罗拉多与喜马拉雅探险的梦想。 他们的相遇,只有过程而没有结果。而正是过程中真切体验到的种种滋味,如同鲜活 的画笔,在韦一航手上画下一朵小红花,也在他原本黯淡的心里种下了希望、信念与勇气。 正如片尾曲所唱,“送你一朵小红花,开在你昨天新长的枝桠”。 近年来,抗癌题材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在国内外都不鲜见。女白领“柱子哥”将她 的抗癌经历写成《向阳而生》,已故复旦大学博士于娟写下《此生未完成》,她们对生命的 透彻理解,在对抗疾病时展现出来的乐观与坚强,令无数人动容。在知乎热帖“既然所有 的生命都要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中,获得高赞的一个回答是:活着本身就是意 义。 对人类这个有着敏锐感受力的物种来说,对生命的理解,和生命本身一样重要。苦难 如同一把锉刀,在疼痛中加速人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人类或许无法战胜苦难,但即便被打 得千疮百孔,只要还能感受到信念和爱,依然能保持人之为人的尊严,从而超越苦难。 韦一航在影片中抱怨,“上天就是这么不喜欢我,只要一见我过得舒坦一点,就立马把 我的生活调成困难模式”。有观影者认为,文艺作品里的灾难与痛苦,似乎总比现实生活中 的更猛烈。事实上,很多人或许不曾遇到罹患绝症的艰难处境,但谁的生活不曾经历过“困 难模式”?当你觉得退无可退之时,与其纠结于苦楚的程度、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如接受 现实、积极面对、勇敢坚持,也能开辟出广阔天地。这才是每个人都可以送给自己的一朵 小红花。 这正是:一朵小红花,送给你我他。风吹和雨打,绽放满天涯。 08.这部“土掉渣”的电视剧,为何“好看哭”? 张凡 人民日报评论 2021 年 1 月 26 日 最近,一部名为《山海情》的电视剧,让无数网友在笑中带泪、意犹未尽中追完了全 集。这部讲述宁夏西海固地区移民搬迁故事的电视剧,没有流量明星参演,也不是什么时 兴题材,但自开播以来,观众口碑和网络讨论度均节节攀升,豆瓣评分更是一路升至 9.4 分,被网友称为是“土掉渣”却“好看哭”。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电视剧。 岁月无声,山海有情。《山海情》中的“山”指的是宁夏,“海”指的是“福建”,两个 原本在中国地图上山水相隔、遥遥相望的省份,因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的政策,而 成就了一段跨域山海的深厚情谊。电视剧中,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 扶下,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搬迁到茫茫戈壁滩上的村民,以勤勤恳恳的劳作,开荒 戈壁、迎战黄沙,让山川换颜、水土重生,让“塞上处处是江南”的愿景不断实现,更让 “村里的女子为了一头驴就能嫁人”“兄弟仨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的穷日子彻底成 为了过去。 从黄沙弥漫走向绿色金滩,从穷乡僻壤走向美好家园,《山海情》中的故事,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篇,跨越二十几个年头,经历一茬茬人接力,如何为这样宏阔的命题找到创作的 落脚点?如何让这段从历史中走来的故事,与今天的观众产生情感的连结点? 电视剧选择将目光聚焦在一群朴素、坚韧的人身上,以个体的成长和经历展现“闽宁 模式”的发展,以动人的人物群像展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史诗。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开荒拓土, 从无到有建设新家园的西海固人民;整天操心着村民们的搬迁、用电、灌溉等事情的基层 干部;为了让孩子们能接受更多教育,数十年坚守贫困村小的老师;为了帮村民们掌握一 技之长,钻菇棚、掏腰包、挨拳头的技术专家……正是一个个这样的“人”,书写了“志合 者,不以山海为远”的伟大情感,成就了“干沙滩”变“金沙滩”的壮丽传奇,更让人一 次次感叹“那些在荒芜土地里种出梦想的人,谱写了真正的英雄长歌”。 《山海情》铺展开的扶贫画卷,荡漾着理想主义的浪漫,更深蕴着现实主义的真切。 剧中的西海固人民,带着黄土地的粗粝,他们善良、淳朴,有韧性、有干劲,但也有着安 土重迁的传统基因,有着历史、环境造成的观念局限;剧中的扶贫干部、技术专家,也没 有顶着“角色光环”,而是真正将双脚扎进黄沙里,在“关关难过关关过”中带领村民们在 更广阔的地方落地生根。 也正因此,在《山海情》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改天换地的豪情,更能看到创业的举步 维艰;不仅能看到乡土生活的浓浓烟火,也能看到变革中的“鸡飞狗跳”;而传统与现代的 龃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碰撞、寻根与断根的思考也都交融其中…… 不过,正是这些切入生活肌理的真实故事、鲜活人物、现实问题,让电视剧产生了强 大共情,让无数观众代入其中,和剧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为辛辛苦苦种出的双孢菇 卖不出去而着急,为村民们扶老携幼送别帮扶专家的画面而泪目…… 今天,我们看闽宁镇的故事,心中可能更会升腾起一种特殊的情感。就在刚刚过去的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四川大凉山“悬崖村”的村民们走下 2556 级钢梯,走向新的生活;位于吕梁山集中连 片特困地区的岢岚县,终于摆脱了“可怜县”的称号;贵州毕节最穷的“纳威赫”,从让人 感叹“去不得”到现在被赞“了不得”……一个个山川换颜、百姓致富的故事,也正在我 们身边上演。这些改变的背后,同样记录着一段段跨越山海的情谊,同样闪动着一个个俯 身一线、不计回报的身影,同样离不开一群群有韧劲、敢拼搏、肯奋斗的人民。 一滴水流入戈壁荒滩,可能瞬间就会消失;但千万滴水涌入沙漠,却能再造一个绿洲。 是无数滴水、无数个人的齐心协力、前赴后继,书写了闽宁镇的发展故事,成就了今日中 国的脱贫奇迹,而那种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韧劲和力量,也必将激荡更多的梦想,激励更 多的奋斗。 这正是:不以山海为远,心连千里共好。 大家晚安! 09.《你好,李焕英》何以成“黑马”? 周南 人民日报评论 2021 年 2 月 19 日 今年春节,如果要说最热闹的地方,一定少不了电影院。数据显示,除夕至正月初六, 全国电影票房超过 78 亿元,观影人次达 1.6 亿,刷新历史纪录,成为史上最“牛”春节档。 而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影片中,一部“卖相”略显单薄的《你好,李焕英》,却凭借着 好口碑一路逆袭,成为最强“黑马”,目前票房已经跃过 30 亿大关。这部在制作、体量上 似乎不具备大片气质的温情喜剧,何以成为现象级影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炫目震撼的视觉效果,《你好,李焕英》以一种生活 化的表达方式,讲述了母女之间质朴温暖的感情,纯粹而真挚,简单却动人。它假借一个 时空穿越的故事,让母亲看到那个自感“不争气”的女儿为了“让妈妈高兴一回”能够多 么奋不顾身,也让女儿看到妈妈严厉、唠叨的背后从不言说的爱与付出,以及对子女“健 康快乐就好”的希冀。浓浓的亲情故事,真挚的情感力量,呈现出大于技法的效果,让银 幕前的观众在笑中带泪中实现了一次对深沉绵长、细腻无私的母爱亲情的集体回望。 我们常说,“最是真情能动人”。《你好,李焕英》能在一众电影中脱颖而出,可能关键 也正在一个“真”字。带着真挚的初心,取材真实的故事,注入真情的表演,让其更能击 中人们内心柔软的情愫,勾起人们对于亲情、对于家庭的无限缱绻。而在春节这一亲情最 浓的时刻,这样的情感共振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 受到电影的感染,不少人聚集在“你好,李焕英”的话题之下,讲述与自己的“李焕 英”温暖的日常;一些人在网络上“晒出我的李焕英”,定格母亲的美丽瞬间,回忆并感恩 父母之爱……那些潜藏于心的记忆,那些平时羞于表达的情感,那些本应承担的爱与责任, 借由“李焕英”这个出口得以抒发,让这部从个体记忆出发的电影故事、看似直白的母爱 主题,承载起更多的价值与意义。 “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透过电影中的李焕英,我们看到的是现实生活中无数母亲的 缩影。一位影评人说,“是妈妈这个最本能的依靠,给人以最易哭的理由”。同样,也是妈 妈这一最熟悉不过的形象,具有着最触动人心的力量。 无论是曾经为割肝救子、每日暴走 10 公里而感动中国的“暴走妈妈”,还是肩上扛着 生活的重担、臂膀里紧紧抱着年幼孩子的“春运母亲”,抑或是那个每天吐槽着你胖,却把 行李箱、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的身边的妈妈,她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将爱与牵挂、温暖 与力量放入儿女的行囊,也在一针一线、一餐一饭中书写着母亲这一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在接受采访时,《你好,李焕英》的导演贾玲曾这样深情地说:“妈妈对我们的爱就像 空气,从你出生时就有,所以你经常忽略它。但是当你失去的时候,你才体会那种窒息感 和无助感。”的确,时间太快,快到我们还来不及细细描摹妈妈年轻时的模样,快到我们还 来不及带她们去实现各种各样的梦想,岁月的痕迹已经悄悄爬上她们的额头。 所以,爱,不在将来,而在当下。最近,家住西安的冯先生看了《你好,李焕英》之 后,驱车千里,带着想家的妈妈回山东老家去看望年迈的姥姥、姥爷,母女相见时紧紧拥 抱的场景,令人动容。对待父母,可能需要更多这样起而行之的行动,多一些陪伴、体恤 和理解,让爱与感动不只停留在电影里,更在与父母相处的一点一滴中。 2015 年 7 月,贾玲因为在一档节目中“恶搞花木兰”被质疑时,我们曾刊发一篇评论, 希望贾玲能以这一事件为教训,倒逼自己更上一层楼,创作出优秀作品,“到那时候,相信 观众对贾玲也不会吝惜自己的掌声”。今天,贾玲以《你好,李焕英》证明了自己的努力与 实力,观众的热议和票房也如回报的掌声。事实证明,以真诚和真情击中观众的心弦、触 发社会的共鸣,我们的文化产品、文艺作品一定能赢得更高分贝的掌声。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