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课堂:信息时代的独立思考等 2 篇 导写(附: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在一期《开讲啦》节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表示不认识撒贝宁,他解释了原
因,他不看电视,他一般是主动搜索信息,不会接受被动灌输,关注什么,搜索什么,像
看专业文献一样。
(2)根据 google 图书统计,世界上共有约 1.3 亿本不同的书。人们每天会被不间断的
信息流产品、微博、各种热点信息轮番轰炸。
(3)有人去商场买了一双鞋,因为他需要这双鞋;有人也买了一双鞋,因为鞋在打折,
他原本是去买风衣的。
结合以上材料,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由三则材料组成。材料一从人的角度去讲该如何面对巨量信息,
材料的指向是像王辰那样主动搜索信息,材料二从书籍的角度去讲海量信息对人的影响,
材料三从具体事例的角度谈论被动接受信息的危害。
参考立意:
拒绝信息轰炸,重在独立思考
主动检索信息,拒绝被动灌输
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自己想要什么。
追求我寻找的,路边飞花掠过。
在复杂的社会里简化自己。
不妨任性一点,只接受我要的。
做自己脑袋的主人。
排除干扰项,选择正确答案。
活在数字时代,我们如何自处。
前行中摒弃一切干扰,才能去到想要的远方。
新“拿来主义”:抛来的,不要!抛给的,不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范文
信息过载,你需要独立思考
香奈儿前全球总裁莫林·希凯在《深度思考》 中写道:“只有独立思考,你才能一步
步接近真相。”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个人都需要具备王辰院士一样主动思考的能力,
这样才不会溺毙在信息的汪洋之中。(首段三必:必引名言,必点材料,必引论点)
浩如烟海的电子书籍,实时更新的海量信息,内存告急的手机应用,社会热点、时政
新闻、专业知识,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信息之中。有信息就会有推送,从简单的商场促销
到算法的精准推送,每一个人都将面临如何应对信息的甄别和选择。(二段桥梁:分析材料,
建立文章主体部分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面对海量信息,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判断我们是否真正需要。
著名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曾说“信息的丰富,导致我们注意力的贫困。”而懂得独立思
考的人却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王辰院士不认识撒贝宁,没有人觉得他很 low,因为他不
是孤陋寡闻,而是这样的信息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如果一个主持人说,他不认识小萨;一
个高中生说,他没有听过凯撒;一个厨师长说,他没听过披萨;那就会贻笑大方。全球现
有的书籍有 1.3 亿本,即使不再有新书出版,我们终其一生也只能阅读九牛一毛。日本作
家池田千惠在《起床后的黄金一小时》引用了一组数据:“2000—2020 年的 20 年间,人们
接触到的信息量增长了 6450 倍。”并忧虑道,“信息过剩,人们往往会陷入选择迷茫”。面
对巨量信息,我们首先思考我们是否需要,而不是是否得了实惠,占了便宜。那个买了鞋
子忘了风衣的人就是典型的忘记需求的人。
面对信息过载,更要独立思考,学会分辨,不做信息的奴仆。
叔本华说:“不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步入书店,扑面而来的就是各
种模考资料,从名校仿真到必刷题,从三年模拟到十年高考,信息制造者为我们准备了齐
全的资料,如何去做呢?我们需要像院士王辰那样,主动选择,去搜寻我们需要的信息。
自己的弱科是哪门?短板是哪块?是需要侧重知识讲解的,还是注重练习的?是要选择高
考真题呢,还是模考试题呢?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首先要拿来!”拿来的过程就是思考、
分辨、选择的过程。只有这样信息多我们才是财富,否则就是垃圾甚至是灾难。
当然丰富的信息也是必不可少的,拒绝信息并非是明智之举。
信息爆炸丰富了知识库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过去我们形容乡村经常用的词语是闭
塞、偏僻。如果说偏僻是交通不便带来的,那么闭塞就是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互联网的
快速发展让信息增速变快,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现在无论你身处何
方,人们都可以迅速获取信息,只要有信号的地方,你就不是孤岛。人们走出了封闭,走
向了世界。
信息过载时代,学会思考和选择,我们就不会被动灌输。(内容来源于橙哥伴你学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
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材料前半句“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讲的是话题的背景;后半句转
折“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跟随常隐藏于人的灵魂深处。”这是关键
句。语义的核心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人性”、“灵魂”提示我们思考的角度。第一句
话中“家”和第二句的“人生归宿”的内涵更为明确,即“精神家园”。整则材料的中心非
常明确,即寻找精神家园,让心灵获得慰藉、安顿。精神家园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人
有不同的精神家园的标准。当满足这个标准时,这可以认为已经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所
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文材料从人性的角度命题,但写作时可化抽象为具体。既可写个体人生追寻“精神
家园”,也可从“乡村”“文化”“艺术”“民族”等大的角度入手,联系其领域的某个方面,
紧扣追求“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
展现正能量。
范文
灵魂深处寻到生命价值
黛瓦白墙浸润在微醺的霞光中,眼角眉梢都是沉静安宁的韵味。
一座泛着古韵的馆舍,便是木心先生的纪念馆了。
文学馆内整齐铺开的稿纸上——字迹清俊,翩雅优美,像一只只灵蝶,载着先生永不
停息的脚步,追寻先生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
细细数完,先生从文革狱中带出的稿纸只有六十六张。
现在想来,狱中的十八个月中,最残忍的不是潮湿冰冷的牢房,不是如牲畜般的吃食,
而是对先生精神的折磨。这是让人易在精神上彷徨迷失、觉得无家可归的摧残,比身体的
折磨更加恐怖,文革狱中崩溃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
所幸的是,先生因着灵魂深处对艺术的追求清醒了过来。在本该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
用诗意的语言勾勒一幅幅美好的图景,用白纸画就的黑白琴键弹奏着心中流淌已久的萧邦
与莫扎特。原本彷徨迷失,无家可归的心灵,在艺术的美感中找到了归宿,寻到了生命价
值之所在。
先生在苦难中明白灵魂深处隐藏的归宿,即在艺术中获得生命的美感与满足感,即在
追求艺术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而先生只说:“美学,是我的流亡。”于是出狱后的
八十年代,先生与陈丹青等人同赴纽约深造。先生在彼开设美学讲堂,五年讲学,并写下
《文学回忆》,后成为散文被美国知名大学收录教材的中国第一人。
“我本该放手,可我从未停止痴缠。”先生笔耕不辍、从未停止艺术追求的执念,是一
种艺术家们对追求永恒归宿的执念,其本质是渴望在艺术中实现短暂生命的永恒价值,寻
找灵魂深处的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相比之下,现下许多灵魂彷徨,那些因现实冰冷
而觉得无家可归的人,更应该多思考灵魂的归宿在何处,而非漫无目的只知汲汲营世。
凉意顺着领口探入,晚风穿过木制的窗吹开凌乱的思绪,再低头,清俊的字迹也带上
了些永恒的意义,肉体不再,其文字却永传后世。
我仰望馆中先生黑白的肖像,心生敬意之时,亦在思考我灵魂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