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名师指津:临近高考了,你能读懂高考题到底在问什么吗?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语文名师指津:临近高考了,你能读懂高考题到底在问什么吗?

ID:582061

大小:19.4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语文名师指津:临近高考了,你能读懂高考题到底在问什么吗? 高考临近,有一种心态对高考复习有负影响。就是很多同学(和家长)相信秘诀,膜 拜名师,迷信 “点拨”。有“武林秘笈”思维,总等着别人来拯救自己的高考。如果,自 己不是“秘笈”的良好受体,根本不起作用的。 其实,有一点很关键,要训练,那就是:看懂题目到底在问什么。 “在问什么”是问 题吗?白纸黑字,不在那儿印着呢吗?没这么简单,学生做题时写错了答案,常常因为没 有真正读懂题目,错会了意。 列举一下,学生读不懂题的六种常见情况。 一、错误理解题目设问方向,答非所问 问: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2019 年全国 1 卷 实用类文本阅读题) 这个题目在实际练习中,有同学错误地理解为毛里求斯“想要修复文件的原因”,实际 上题目是在问“受损的原因”。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答题方向。 正确答案: (1)气候方面,位于赤道附近,湿热多雨,造成纸张寿命短。 (2)档案材料所用纸张方面,所用破布浆机制纸,柔韧性差,纸张严重酸化。 (3)档案形成的年代久远。 考试时比较慌张,就容易犯此类错误。有时是因为没有完整读题,就“想当然”地作 答。有个例子,举了很多次,比较典型。 举例: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 合全文进行分析。(2017 年全国 2 卷散文阅读《窗子以外》) 很多同学看到这个题目,读到“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高兴得鼻 涕泡都出来了。因为这类题的“套路”初中就背过,共三点:1.第一人称增强真实感,2. 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3.两种人称交替使用,丰富了文章的表现手段。用学生常开 玩笑的话,那真是“巧妙地避开所有的得分点”,一分都不得。为什么?因为题目问的是“蕴 涵着怎样的态度”,不是两种人称交替使用的作用。题目没有读完整,就仓促作答,就想用 背的“套路”来解决问题,就很容易“被套路”。实际上,高考命题恰恰是要“反套路”的, 答题时一定要完整读题,才能准确作答。 复习中,完整读题、不“想当然”,圈画好中心词,认真领会命题人意图。 另外,目前高考题主要从创作角度设问,立足文本理解题目的设问方向,看清题,不 臆想, 答题时不犯低级失误。 二、未能准确“翻译”题目 很多题目的表达是“非正常的”,有隐含信息,或运用了术语,都需要“翻译”成“自 己的语言”。 举例: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2020 年全 国 3 卷《记忆里的光》) 读这个题就容易“懵”, “叙述”“层次”到底在问什么,需要变成自己的语言。 说白了,就是分层写段意。看,这样,是不是就好懂了。 具体来说,先找到答题区间,再依据叙述顺序、方式和内容,概括情节大意,分别从 事件、情感等角度来写,并加以分析。 答案: ① 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 ② 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 ③ 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 亲切。 再比如: 文中有两个“世界”——小英的“儿童世界”和姑姑的“成人世界”,结合文本谈谈你 对这两个“世界”的理解。 学生最怕的题目就是“谈谈你的理解”,觉得自己“没理解”。 这里就需要理解“理解”,也就是说要概括两个“世界”的特征,同时要关注作者的情 感。 明白了命题者意图,才能准确作答。 三、没有区分不同的问法,答题混淆 举例:路遥《平凡的世界》中作者是怎样塑造孙少安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节选部分的 内容简要分析。 题目中问的是“怎样塑造”,是在问塑造人物的方式方法,答的方向应该是通过外貌、 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其他人物的对比,典型环境衬托等角度,而不是孙少安的 形象特点。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个问题和“作者塑造了孙少安怎样的形象”的不同。 有时出题人也会混淆,上学期学校的考试有一题问的是“一场蝗灾成为肯尼亚 70 年来 最严重的灾害,有哪些方面的原因”,给的答案却是“肯尼亚发生严重蝗灾的原因”。前者 问,蝗灾何以成为最严重的灾害,答案可以是此次蝗灾之严重、肯尼亚经济之脆弱等;而 后者是在问“为什么发生灾害”,答案应该指向导致蝗灾的原因,气候、单一农业生态等。 来,比较“问”的不同,判断“答”的区别: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2)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意蕴? (3)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作用? (4)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仔细比较会发现,(1)问“特点”,多指向这篇小说结尾异于常规小说的特别之处,如 “出乎意料”“留白”等;(2)问“意蕴”,侧重于小说结尾语句内容上的含义,指向小说 的主旨或作者的创作意图;(3)问“作用”,指向结尾的功能;(4)问“艺术效果”,指向 结尾的超出常规的功能——“结束全文”就不可能是艺术效果。 复习中为了追求“高效”,常会对题目问法进行分类,以期方便理解,提高复习效率。 但是要注意,这种“高效”追求是双刃剑,因为分类常常是简化的,而简化常意味着谬误, 如果只是“低像素”地读题,“刻板”地分类,忽视了设问方式“是丰富多彩的”,以为答 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久而久之,就背离了复习初衷。所以,在复习中,要强化关注 “这一题”的意识,不断提高审题的“像素”,能够准确界定不同问法的区别,才能够准确 作答。 四、未看清题目的逻辑指向,答题“打不到靶心” 举例:(1)小说主要刻画了毛猴这一人物形象,却以“毛猴的大树”为题,这在文章 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2)散文明明在写燕子,题目却叫“庄周的燕子”,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妙处? 第(1)个问题,先说了刻画的人物形象为“毛猴”,那就有一个隐含预设,题目也应 当为“毛猴”,但题目却是“毛猴的大树”,问题的逻辑指向就在“大树”上。回答作用时, 应侧重讲明白“大树”的作用,而不是“毛猴”的作用。 第(2)个问题,已说散文是在写“燕子”,那就也有一个隐含预设,题目也应当为“燕 子”,但题目却是“庄周的燕子”,那么,问题的逻辑指向就在“庄周”上,而不是“燕子” 上,要回答题目中“庄周”的妙处。 其实限制也是暗示,如同我们被锁在房间里,这把锁自然是限制我们离开房间的东西, 但也给我们重要的暗示,只要想办法砸开这把锁,就可以出去,不要去砸墙或挖地板。很 多学生在做阅读题时,因为没有找到这把“锁”,常常在做“砸墙”或“挖地板”的工作。 五、未找全题目中的要素,答题不完整 举例: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2019 年全国 3 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题) 答题时,容易犯一个失误,就是只考虑单车猎人可以看作的志愿者的依据,如利他行 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 意识等。 但却忽视了题目中的另一个要素“新型”。也就是只关注了“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相 同之处,却忽视了二者的不同之处。之所以称为“新型”,就是因为有不同,有自身独特之 处,所以答案还要考虑到“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们的 “打猎”行为实际上是 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维护等。 圈画关键词,找全题目要素,答题时呼应题目中的要素,答案才能更周全,不会有遗 漏。比如高考散文阅读题《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里的题目:根据文意,请简析两只鸟把 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题目中就有 “第五棵树”和 “梢顶”两个词。有了这样的 意识,还会进一步思考,“第五棵树”还要切分,还有“为什么不是更近”和“为什么不是 更远”两个方面,这样答案会更完整。 六、未看懂题目关键词隐含信息,答题不精准 举例: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 加以简要赏析。(《书房的窗子》) 表面上看,这道题范围清楚、要求明确,“典雅”说的是语言效果,要答的是达成这一 效果的策略,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招,而且给了三个方面的提示。但这里有一个审题关键, 就是要在审题时想明白使用什么样的词语、句式、修辞,会达到“典雅”的效果,要想清 楚“典雅”这个词隐含的预设信息。复习课中让学生做这道题时,有不少同学写“运用了 词义相反的词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实际上“词义相反”并不指向语言的典雅, 比喻和拟人的效果是形象生动,大多和典雅无关。这样写就是没有想到 “典雅”隐含的预 设信息,那就没有装上“意识雷达”,就不能进行精准的“搜索”。 这方面的能力非常能体现学生的思维水平,关涉到学生做题时是不是在做有效思考。 先问自己关键词的隐含信息是什么,思考会更集中。比如,上面这个题,先要想清楚“词 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的哪些策略能带来典雅的效果”,就会排除很多方面的内容, 从而集中在词语运用书面语,句式整齐,使用对仗、引用古诗词等修辞等,这些策略常会 带来“典雅”的效果,想清楚了这一点,答题会更准确。所以说,审题时看懂关键词的隐 含信息,答题才会有“下意识”的自如。 以上是读题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后期复习中,要重视“题目问什么”,培养有效思考的 习惯,才能知道“我该答什么”。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