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预测作文导写:王勃与裴行俭 (附:审题立意及范文精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课上,老师介绍王勃的生平:他勤奋好学,六岁能诗,诗情英迈;九岁时,撰写
《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错误;十六岁科试及第;任沛王府修撰,沛王与
英王斗鸡,写《檄英王鸡》为沛王助兴,被高宗斥责“身为博士,不行劝诫,反作檄文,
夸大事态”而免官;后私杀官奴,再次被贬;滕王阁盛会上,他一挥而就,成就千古绝唱
《滕王阁序》;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老师还介绍了唐人裴行俭对他的评价:他认为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并评论
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意为,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
次才是文才技艺。
王勃过人的才华和坎坷的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王勃英年早逝,让同学们喟叹不
已;而裴行俭的“致远”一词,又让同学们陷入沉思。他们纷纷发言,有人说,才高致远;
有人说,行稳致远;有人说,经历风雨,才能致远……
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
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立意】
1、试题设置的情境任务:在语文课上参与讨论,话题要从王勃人生经历谈起,中心是
发表对“士之致远”的看法。
2、格式要求:发言稿格式。
3、立意两个方向:
(1)肯定王勃,强调其“才高”:“才高致远”
理由:
a、写出千古奇文,文坛留名,可算“致远”;
B、勤奋好学,积累深厚,故而“致远”;
C、经历人生坎坷,领悟生活哲理,保持乐观豁达,故能写出境界开阔、文辞优美之作,
达到人生高度,亦为“致远”。
(2)否定王勃,强调需“器识”:虽“才高”,但“器识”不足,难以“致远”——器
才并重,方能致远
理由:
a、英年早逝,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令人遗憾,不算“致远”;
b、个性有缺,浮躁浅露,见识短,缺少敬畏之心,难以“致远”;
c、境界不高,器量不足,行而不稳,不能谨言慎行,难以“致远”。
范文佳作
1、躬身谨行 方能行稳致远
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表一些浅见。王勃的才华横溢让我们惊叹赞赏,但英才早逝的结
局又令我们唏嘘不已。纵观其高调行事却又一贬再贬的人生,我们不难发现——唯有躬身
谨行,方能行稳致远。
六岁能诗,诗情英迈,这是何等令人羡诧的天赋?一挥而就的千古绝唱《滕王阁序》,
又是何等令人惊艳的杰作?王勃生来便是英才,因才华而出名,平步青云之上,却因恃才
放旷而跌落尘埃。当他被众人褒赞蒙蔽了双眼时,当他沉溺于万千盛名而对躬身谨行之建
议充耳不闻时,昔日里的放旷高调便成了他人刺眼的钉,成了干柴之中欲燃的火,只待那
小小的一根导火索燃起,便有了燎原之势,烧了满身盛名,也烧了他自己的性命,引“火”
自焚,可悲可叹!
其实,将身子埋得愈低,愈能望见前方的道路。躬身之举,可以让我们掩盖锋芒,保
全自我。
君不见韩信历胯下之辱方成一番伟业,他的身虽弯,但志从未弯;君不见秦王扫六合
时放纵威风,却终究落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雨果先生曾说“有些人,无论
身体的姿势如何,灵魂却总是双膝跪下的”;相反,有些人无论姿势怎样,哪怕双膝跪下,
灵魂却仍昂然挺立。后者的躬身之举,让他们自我得以保全,能达到心之所向之地。将“傲
不可长,欲不可纵”奉为圭臬,把“乐不可极,极乐而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的谨训
牢记心间,躬下身子,方能行稳致远。
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斯言灼灼。谨言慎行,可以让我们端正姿态,认清自我。
想那杨修恃才放旷,虽才华横溢,却被曹操嫉恨,终逃不过被斩的下场。相反,宋朝
查道吃枣留钱,谨言慎行,修养自身,终成千古美名。鲁迅先生曾寄厚望,盼吾辈青年能
不啻微茫,造炬成阳。诚然,我们应当做鲁迅先生所期望的“敢说敢做”的人,但凡事三
思而后行,谨言慎行,也颇有必要。两者结合,意思是,敢说,要说正确的话;敢做,要
做正确的事,认清自我,端正态度,吾辈青年方能不驰空想,不骛虚声,常怀少年意气与
胸中山河,成为先生所期望的太阳,照得愈亮,也可照得愈远。
青春当然可以鲜衣怒马,但躬身谨行如暮鼓晨钟也需常敲耳畔,唯有如此,我们才能
吸取王勃“浮躁浅露”之教训,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2、才高不逾矩 行稳方致远
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课堂上分享我对王勃的才华以及人生经历的看法。
王勃六岁能诗,九岁撰写《指瑕》十卷,十六岁科试及第,如此光鲜的履历似乎昭示
着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光明远大的前途,而一篇《檄英王鸡》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后私
杀官奴更是将他的仕途再次推向谷底,二十六岁的光阴在一潭夹杂着近半生抑郁不得志的
悲哀的死水里戛然而止。
观览他的一生,才华成就了他,也禁锢了他,但罪魁祸首绝非他的才华,而是惊世之
才下那颗狂傲不守规矩的“浮躁浅露”之心。由此我认为:才高亦不逾矩,行稳方能致远。
孔子曾提出他在每个年龄阶段想要达到的目标,其中在古稀之年他所要达到的是“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道出他心中最重要的准则——遵守
规矩。是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王勃写下《檄英王鸡》一文本就是在身份上的有所僭
越,可非但初次被贬官的经历没有给他沉痛的教训,反而他逾矩更甚,私杀官奴,最终不
仅自己被一贬再贬,其父也深受连累。社会之所以需要规矩,是因为它能很好地从客观上
约束一个人的行为。人不是不可以拥有棱角,而是要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打磨自己,修炼
出一套正确的行事之道。王勃一再突破规矩的约束,必然导致他仕途的坎坷,因为才华乃
至其它闪光点,都不应该成为随意逾矩的理由和借口。
裴行俭评价他时,认为“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诚如斯言。要想实现远大志向,
应先培养器量见识,一路上稳步前进,方能行得长远。苏轼和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但苏
轼在为人方面从不对王安石加以讽刺攻击,他在王安石执政期间一再遭贬,却始终保持着
旷达宁静的心态,践行着大度器识的处世哲学,赢得后人的无限感喟与钦佩,这就与王勃
的“浮躁浅露”截然不同了。
所以,我认为,在当下,我们青年人亦应学会遵守规矩,形成大度器识的哲学并始终
践行。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