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名师指津:议论文如何使思想深刻 例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写作名师指津:议论文如何使思想深刻 例析

ID:582177

大小:21.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名师指津:议论文如何使思想深刻 例析 一 分析心理,就是揭示人物活动的心理,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刻。我们知道,人们 选择做某事或不做某事,都是有目的或有动机的,即使有时候这目的或动机只处于潜意识 里。分析人物活动,有时就要找到这目的或动机,找到他们的心理机制。这就是我们所说 的分析人物心理的分析方案。这在法律的案件分析里,运用得十分普遍。 譬如,一些假冒的洋品牌,成本低得可怜,但售价却高得惊人。但是在中国那些先富 起来的人那里,这些商品却成为热门追逐的对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在追究完商家的诚信问题外,不得不思考,为什么纯国货贴洋标签的现象普遍存在? 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如果大众对洋品牌不那么过度推崇,假洋货也不会到处流行。一样 的产品,贴上了洋标签就变得尊贵起来,消费者多花的那些冤枉钱,究竟是为什么东西埋 单? 也许是为“焦虑的身份”埋了单。我们越来越想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最简单的证明办 法就是要穿得与众不同。国货人人都穿得起,唯有昂贵的“洋品牌”才可以显示自己的身 价。更有意思的是,即便是消费洋品牌,消费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依然体现不出档次, 知道 LV 知道爱马仕的人不见得知道“卡尔丹顿”、“吉诺·里兹”,身着洋品牌中的“小众” 才能真正体现自己身份的尊贵。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心理作祟,即便是假洋货,它们也 可以光鲜入市,还有不小的市场。 想起朋友讲过的一则故事,她和一位很有身份的人共进晚餐,那人穿了一件胸前标有 “B2”Logo 的 T 恤。朋友一直猜测这是什么样的名牌,结果那人告诉她,这只是一件工厂 的工作服。 如果你不仅仅把这故事当做笑话听,就能感觉到洋品牌对国人心理的辐射能量有多大。 对于洋品牌的追随,简单地去批评国人“崇洋媚外”有些武断。追捧“洋品牌”,并不是单 纯崇拜“洋”和“外”,而是试图想证明自己高人一等。为了显示自己有身价,不但要穿洋 品牌,还要穿普通人不认识的洋品牌。当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对洋品牌的痴迷中时,精明的 商家制造一些洋品牌“陷阱”也就在所难免了。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说,在现代社会人们仰仗着外界对自己的看法以达 到自我感觉良好,这是一种心理需要,但是对这一需要大家都秘而不宣,以免被视作庸俗 势利之徒。现在,当一些“假洋货”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曾经试图以此证明自己的那种 秘而不宣的心理需求,会不会隐隐作痛? (选自陈方《在洋品牌的陷阱中沉醉》)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先富起来的那些人,把洋品牌当做自己的至爱,是“身 份焦虑”的结果,即这些人非常在意自己身份的独特性,要处处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似乎 害怕社会不把他们当做“另类”。这让我想到《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单从《林黛玉进贾府》 一节中就能强烈地感受到她要处处不同于众人,所以才有她那样独特的穿戴,才有她那样 遇事就喜欢拿捏表演的“作秀”。 二 伦理,就是维持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共存和谐友好关系的道理,常常和道德联系在一 起,又表现出自己的一定的独立性。它一般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来也适用于组织 与组织之间,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 家庭里,要讲人伦,如父母要仁慈孩子要孝顺;学校里,要讲人伦,如老师要宽严相 济,尊重并爱护学生,学生要努力学习,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爱戴;社会上,要讲人伦, 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然人对其他生命也要讲伦理,尊重其他生 命,呵护它们的生存家园,从而自觉地与它们和谐友好共处。现在不少学校在“三理”教 育的框架下自觉开展“伦理”教育,其意义不可小视。 有了伦理的知识,有了伦理的生命意识,我们就可以以此为标准,去观察生活,思考 生命,对其中发生的种种现象进行判断,或肯定赞赏,或痛斥鞭挞,从而形成良好的伦理 舆论氛围,为和谐社会构建增砖添瓦。生活中,有了这样的视角,这样的分析能力,写起 相关作文来,就不会打不开局面,就不会写不出自己的判断。 乍看来,“孟子三乐”实在是有些寒伧。这样的快乐太容易得到了吧?算是有追求有抱 负的人生么?当走过人世的坎坎坷坷,当阅历岁月的雨雪风霜,铅华洗尽,删繁就简,我 们发现,这些朴素的快乐看似寻常,却难能可贵,这样的快乐才是真快乐、大快乐、长久 的快乐。放眼周边,多少人“子欲养而亲不待”,给予自己血脉的双亲不幸早早离开人间, 从此只能木然地望着墙上的挂像,空留“事有疑难可问谁”的遗憾;多少人手足情深的一 奶同胞深受煎熬,由此阴霾笼罩惴惴不安;多少人平日作了亏心事,风吹草动疑厉鬼,活 得胆战心惊诚惶诚恐;多少人学成满腹经纶,却终未遇上心有灵犀的衣钵传人,一肚子学 问跟随自己化作一缕轻烟。置身此境,这样的人生有快乐可言么? 细想来,平凡而质朴的“孟子三乐”的确道出了快乐人生的真谛。家庭平安乃能无忧, 问心无愧方才安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则是享受,一个人如能获此三者,快乐自会如同 清泉汩汩流淌,常伴左右。奈何,有的人迷恋于觥筹交错夜夜笙歌麻将声声,却腾不出时 间回家看看,与父母聊聊天,与兄弟谈谈心;有的人一味追名逐利损人利己,无视头顶的 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有的人惟恐别人强于自己,受之于人的识见却不愿传之于人……他 们忘记了,孝顺父母不能等待,健康与生命千金难买;他们忘记了,人就该活得像一个人,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心无愧疚才能坦坦荡荡;他们忘记了,与他人分享自己 掌握的知识和启悟,既是感恩与回报社会,也是在薪火相传中对生命长度的延伸、对人生 意义的升华。家庭的宁静、自身的修为、对社会的回馈,孟子眼中的三大快乐居然是一个 立体式的架构,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 (选自 2011 年江西满分作文《人生的快乐》) 这两段文字,谈的就是人伦,其中就“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二乐也”所谈,上承中国传统“孝悌”之道,下起个人人生的快乐之源,将 正确对待亲人与社会与自己追寻人生的快乐紧密结合,辩证分析,很见作者驾驭思想与文 字的能力。 三 综观 2011 年高考试题,有些作文试题侧重于要求考生讲“伦理”,如江西卷;而有些 试题侧重于要求讲心理。典型的如四川卷的“总有一种期待”,江苏卷的“拒绝平庸”,它 们都是标题作文。还有如湖南卷和辽宁卷,它们都是材料作文。具体题目如下。 (辽宁卷)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 了吗? ”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 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 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 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湖南卷)某位知名歌唱演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谈到自己的变化:过去她出场 面对观众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来了!”而现在她说的是“谢谢大家,你们来了!” 也许类似的变化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 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不会分析心理,作文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而那些满分作文,大都有分析心理的片段 存在。先就辽宁卷来说吧,最直观最简捷的立意莫过于探讨“从众心理”或“盲从心理”。 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从反面切入,若平时没有这方面的积累与思考,又怎能做出下面着类似 的精彩篇章? 也许“从众效应”曾经让你失去了自我,也许“从众效应”曾经让你走出了心灵的底 线,也许“从众效应”让你在无谓的张望中忘记了理性的选择,让我们用意志与梦想为我 们的思想不断刷新,用我们自己的轨迹来勾勒人生的殿堂。 当我们看见别人不顾红灯、横穿马路时,请理性地阻止自己的脚步跨过斑马线;当我 们看见别人随意插队时,请抵制你内心模仿的冲动;当看见别人不愿意给老奶奶让位时, 请你不要学着无动于衷。当你面对生活的种种冷漠与不道德,请不要无端地盲从,翻翻脑 海中那本理性的词典,来指导你现实中的行动。 生活中无端的盲从,只会让你找不到自己的航向,失去原来的自我。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巨大的挫折,失败时,很多人都容易陷入悲伤的沼泽,难以自拔, 在那脆弱的世界中就从此没有了光明,没有了奋斗的希望与动力。如果我们肯定了“从众 效应”,也同样在失望的阴影笼罩下,做无谓的挣扎,而不能鼓起勇气寻找自己的航向,只 是把视线全部投注于沮丧的脸庞,那么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到达胜利的终点。而我们自己的 航向便是那绚丽而又多彩的梦想。 “从众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之所以说它是“重要概念”,是因为它所 概括的社会现象极具普遍性,即揭示了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而对这样的心理, 有着理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则是公民社会中合格公民最好具备的能力或习惯。下面再如 湖南卷一篇满分作文中的一个部分。 “大家好,我来了!” “谢谢大家,你们来了!”看到这样的变化,我想到了小时候, 妈妈问我是爱爸爸还是爱妈妈,我有时说爱爸爸,可妈妈生气了;有时说爱妈妈,可爸爸 也有些不高兴。于是我学着“聪明”,就说都爱。他们就都高兴。只说爱一人,有时是真情; 而说都爱,更多是怕他们谁生气。语言的变化,背后是临时心理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孩子 的伦理道德有了什么大的转化或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言语的变化,标志着人开始学得 “聪明”。 当整个社会都“聪明”了的时候,也就世间再无真“狂人”了。而我要说:世间曾有 真狂人! 风度翩翩的儒者龚自珍自述:“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他金榜高中时谈 及恩师时“狂”言:“居然是上无名小辈王植!”这自然是他“亦狂亦狭亦温文”的体现。 狷介之士刘文典更是狂得痛快,他狂言:“天下懂庄子的就两个半:一是庄子本人,一 个是他自己,剩下半个大伙共抢!”当人们提议把沈从文升为教授时,他大喊:“我不给沈 从文四毛钱!” 自言“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的李敖不顾社会的功利,也狂得洒脱。 他有《传统下的独白》一书的封底写道:“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写白话文的前三名的: 李敖、李敖、李敖。嘴上骂我吹牛皮的,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 这些都是“狂”人啊!他们的狂,构建了中国民族屹立的傲骨,这种真狂,是时代的 顶梁柱,是历史的撑天树,是一种良知的傲慢! 可叹,当代社会,这种狂被名利吞食了,这种“良知的傲慢”也被风尘遮盖了。于是, 一切都变了。 当所有的人都将“大家好,我来了”改成“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时,世上再无真“狂” 人,这岂不是时代的悲哀吗? 这里的文字,至少有两大亮点,一是作者举例扩展“世间曾有真狂人”非常成功,再 一个就是开头借助心理的分析,巧妙地提出话题,并立意深刻。 仅就高考的需要来说,这已经是不可忽视的了;若从为人来说,就更是不可或缺的。 《今日说法》中的一些案例,若仅仅从伦理去讲,似乎讲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而专家们从 当事人的心理入手,则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思考。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