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解读:“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 等2则(附:解读角度及运用示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素材解读:“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 等2则(附:解读角度及运用示例)

ID:582212

大小:22.4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素材解读:“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 等 2 则(附:解读角度及运用示例) 1970 年出生的潘建伟,41 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2 岁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同年获得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国际量子通信奖”……短短几年间,斩获国内外诸 多荣誉及头衔,这些都源于潘建伟和他的团队在竞争激烈的量子通信世界科学的前沿,已 牢牢地占据着制高点。 人物解读角度一:向着“大”梦想出发 素材呈现 在中国科大念本科时,潘建伟第一次接触到了量子力学,量子理论中蕴含的种种神秘 观念令他着迷,本科毕业前,他集中研究和总结了量子世界的各种佯谬,写进了毕业论文。 此后,潘建伟继续在中国科大攻读理论物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量子基本理论。随着研 究的深入,潘建伟越发认识到,量子理论中的各种悬疑需要尖端的实验技术才能验证,而 当时国内在这方面还比较落后。最终,英语不太好的他决定出国留学。 1996 年,潘建伟来到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第一次见面,导师塞林格问他:“你的 梦想是什么?”他回答:“我要在中国建一个和您的实验室一样的世界领先的量子光学实验 室。” 人物解读角度二:从“追随”到“领跑” 素材呈现 2001 年,潘建伟回到中科大组建实验室。但当时国内量子通信研究基础都很薄弱。 潘建伟再次回到欧洲,跟随已经转到维也纳大学的塞林格,以博士后身份从事研究。 “我们必须与国际先进小组保持密切联系,才能更快地前进。”潘建伟说。 这期间,潘建伟像“候鸟”一样国内国外两头跑。不到一年时间,他在国内的研究组 作为第一单位在权威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 7 篇论文。而当时国内高校在该杂志 一年也发不了几篇。 2004 年,潘建伟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 《自然》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并称赞他们“完成了一次壮举”。该成果同时入选欧洲物理 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评选出的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这是中国科学家的“第一次”。 2008 年,潘建伟把在海德堡大学的实验室整体搬回中国科大,并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 术骨干从欧洲引进到中国科大工作。 从 2004 年至今,潘建伟团队取得了一系列让人惊艳的研究成果,数次创造世界第一: 首次实现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首次实现 16 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 传输;首次实验实现了八光子薛定谔猫态;利用八光子纠缠,首次实验实现了拓扑量子纠错; 首次实验实现了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首次实現多自由度量子 隐形传态…… 英国著名的科学新闻杂志《新科学家》以封面标题的形式这样评价潘建伟中科大团队: “中国科大——因而也是整个中国——已经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 地。” 适用主题:科技的力量;专注;团队精神;中国发展;坚持梦想…… 素材链接 16 岁上大学,30 岁成为中国科学院博导,38 岁成为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48 岁成为 中国“万人计划”的首批杰出人才六位候选人之一……在常人眼里,卢柯的人生就像装了 加速器,每一步走得比同龄人更快、更受瞩目。 卢柯认为自己并非神童,只是花足够耐心与时间去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屏蔽纷繁的 外界诱惑,科研已经成为兴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卢柯从事的是枯燥的材料研究。2000 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发现了纳米 金属铜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没有加工硬化效应,延伸率高达 5100%。纳米材料鼻祖 格莱特认为,这是“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卢柯说,做科研就像海滩寻宝,“如果你捡贝壳, 那你一辈子就停留在这样一个高度;如果你找准了地方,挖下去,就能挖到珍珠”。 “表面纳米化”就是卢柯要挖的珍珠。其开辟的纳米孪晶材料、纳米层片材料等研究 方向,引领国际潮流。 对于一路走来取得的成绩,卢柯看得很平淡:“任何一个成果需要经过历史的考验和评 价。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来说,做出的任何东西如果没有真正推动技术进步或进入经典教科 书,就没有炫耀的必要。” 学生运用示例 许多人相信,科学,乃一国之重器。新中国时期,我国的科学起步太晚,只能追逐着 他国的脚步缓慢前行。如同在一片漫漫长夜中,我们只能盯紧别人在雪地上遗留的脚印, 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可俗话说得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哪怕环境再艰难,哪怕认识有多不足, 还有一批仁人志士,奋勇挺身,扛下所有,即使开始只能依赖他人,若是心中怀有大志并 且付诸实践者,也定将成为后来居上之人。我国量子力学之父潘建伟就是最好的例子。 1996 年,仍是我国量子力学的薄弱时期,这无疑是身处于漆黑的夜晚,也正在此时, 处于奥地利大学中的潘健伟向他的导师表明自己的志向:“我要在中国建立一个跟这里一样 先进的实验室。”杂志《新科学家》也评价他们已经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牢牢的占据了 一席之地。从开始的一句誓言,到真正的后来居上,追逐梦想,领跑未来,在艰难的条件 下也从不认输,原因就在于深藏于心底的面对未知的热情和传统的奋斗精神。 我想,量子之父的经历是最好的例子,他用自己的奋斗史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即使我们落后于他人,那也不要紧。只要我们循序渐进,跟上大部队的脚步,再想着慢慢 地去超越。只要不放弃,在我们长久的坚持下,我们终将在弯道超越成为那个领跑者。而 之前我们所做的一切,也会让我们感到富足与快乐。因为,这是我们最难以忘怀的过程, 也是我们所取得的最令自己骄傲的成果。 —— 张笑添《追逐至领跑》 只有词典替她记得世界本该有的样子 这个故事,是一个因为西班牙内战而被分割成上下半场的人生,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玛 丽亚·莫利奈尔。 西班牙语专业的学生,都用过她编写的一本词典,叫作《西班牙语用法词典》。《百年 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说,那本词典是他用过的“最实用、最完整也最有趣 的西班牙语词典”。但是直到几年前,我在马德里的一个电影节上看到了莫利奈尔的纪录片, 才知道因为编写词典而被历史记住被人们记住,并不是莫利奈尔原本对自己人生的规划。 西班牙内战爆发之前,她拥有的是另外的事业和梦想。 一切要从 1931 年 4 月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成立的时候说起。为了改变城乡之间的发展裂 缝越来越大的局面,1931 年 5 月第二共和国成立了“乡村教育使团”,要把文化和教育送 到西班牙的角角落落。此后的五年里,一整代的知识分子都参与到了乡村教育使团当中, 他们翻山越岭走过一个一个村庄,去放电影,办画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建设乡村图书 馆。负责这个项目的正是当时在档案馆工作的年轻教师莫利奈尔。 从 1931 年到 1935 年,莫利奈尔和她的同事们在西班牙全境新建了五千多家乡村图书 馆。莫利奈尔还把她的经验写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案,叫作《小图书馆服务指南》,出版后的 第二年就已经被翻译成了法语,后来也成为欧洲很多国家建设公共图书馆的参考。 但是这项她投入过无尽心血和热情的工作,最终被战火彻底打断。历经近三年,西班 牙共和国内战结束,紧接着就是大清洗和迫害。莫利奈尔因为负责过第二共和国的乡村图 书馆建设而被定罪,罪状写满了整整一张纸,她的职级连降十八级,被发配到马德里一个 不起眼的小图书馆里去做唯一的馆员。 那个曾经用自己的智慧为政策献力、亲身亲力要改变乡村知识面貌的女人,如今仅仅 是一个内战战败的幸存者,不被允许发出任何公开声音,她的知识和学术成就变得分文不 值,她的主张和看法在这个所谓的新的西班牙毫无用武之地。 那个时候莫利奈尔依旧相信只有知识和教育才能拯救西班牙,但是她需要一个新的载 体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直到 1952 年的一个下午,莫利奈尔在家里翻看儿子从法国带回来的 《当下英语学习词典》,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她要写一本没有人能用政治考量审查的书, 那就是一本词典,一本真正教会人怎么使用西班牙语的词典。 此后的十五年里,她每天早上起来就会先在家里的早餐餐桌上摊开卡片,开始写词条, 早餐时间就收拾起来大家吃饭,吃完饭她去图书馆上班,下班回来了再接着伏案工作。她 每一天在图书馆上班和回来写词典的时间,加起来都要超过十五个小时,连全家人一起出 去度假的时候都不例外。 从五十二岁到六十七岁,那十五年里莫利奈尔都是快乐的,那是一种把生命全部交托 给一项事业的秘而不宣的快乐,她终于觉得自己的人生重新属于她了。自从瓦伦西亚沦陷 的那天开始,她体内有一部分东西已经死去,她却继续活了下来,从死一般的沉寂中重生, 这部词典就是她的新生。 1967 年《西班牙语用法词典》出版,上下两卷,三千多页,莫利奈尔把她无从实现的 抱负和知识全部都凝聚在了这套书里,而且书刚一出版,她就已经开始积攒新的素材,想 要为它做增订。 但是命运却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阻断了这一切。 莫利奈尔的记忆很快出现了大幅度 的衰退,医生的诊断是脑动脉硬化,病人在最后会失去记忆,意识混乱。莫利奈尔最后一 次在儿子的陪同下去和出版社谈事情,整个会议她一句话都没有说。后来她的编辑回忆说: “我觉得那个时候她已经不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了。” 这个曾经可以用最精准的词为所有的事物命名,可以给每个动作都找到合适的表達的 词典学家,慢慢地被遗忘的黑洞所吞噬,直到词语也抛弃了她。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她的 意识和记忆基本上都陷入了沉默,只剩下她的那本词典还在替她记得每一个事物的名字, 以及这个世界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五十多年过去了,有很多像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样用西班牙语写作的作家都把她的词 典放在案头,也有很多像当年的我们一样学习西班牙语的外国人还始终在用她的这本词典。 这本词典现在已经出到了第四版,而且开发出了可以装在电脑里的光盘。 而对于莫利奈尔,在她写下千万张词条卡片堆满家中每一个柜子的漫长岁月里,后来 的这些使用者,他们的面目并不明晰。相比之下,这部词典更是为了写给她自己内心的光, 那是公共维度的大溃败里,她唯一能实现的一种人生。 人物解读 角度一:与理想和信念相伴一生。 莫利奈尔从关注西班牙人民教育的高度献身自己理想的执著打动了不少读者,独自在 家写出了卡斯蒂利亚语中最完整、最实用也最有趣的词典”,被无数用西班牙语写作的作家 放在案头,成为研究学者和在西班牙学习的外国人最常用的工具。早餐桌上写词条、上千 万张卡片、每天 15 个小时的工作、疾病折磨……这是一个知识分子为实现个人理想而付出 的沉重代价,在风雨飘摇的外部环境里,这本词典是她所能保有的最后的价值与尊严。 理想不是盛开的彼岸花,而是身边的一朵蓓蕾,需要主人用心浇灌与呵护。纵使遇到 暴风雨,也依然笃定前行。只有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的人,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 理想。 角度二:改变与坚守。 西班牙内战结束后,她曾经梦想的生活全部坍塌。但是作为西班牙“自由教育学院” 体系培养出的第一代女知识分子,莫利奈尔依旧相信着教育家巴特洛梅·科西奥的话,只 有知识和教育才能拯救西班牙。这是她经历过幻灭之后依旧屹立不倒的理念。直到 1952 年 的一个下午,她萌生了撰写一本避开政治考量和审查的真正帮助人们使用西班牙语的词典。 前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说过:人并不是依靠残酷的真相和一成不变的规则活着, 人活着,依靠的是寄希望于他们坚信会到来的改变。时代和历史确实可能在顷刻之间完全 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改变他的规划,改变他的命运,但是一个个体的风骨和执着却不会改 变。莫利奈尔的一生经过了政局的嬗变,但她唤醒、拯救西班牙人命运的初心没有改变。 人活着,坚守自己的事业,相信终究会给西班牙人民带来一场精神变革。 学生运用示例 二十世纪中期,马德里的一间不起眼的图书馆。这里只有一位寂寞的馆员。虽然孤处 僻地,但她身上依旧有着一股热情。这位女士就是日后西班牙语世界中举足轻重的马丽 亚·莫利奈尔。 西班牙内战的失败,使莫利奈尔离开了心爱的教育和图书馆事业。曾经的美好愿望尽 数落空。在这种境况下,一个知识分子如何捍卫自己最后的尊严?莫利奈尔的行动回答: “用执着点燃理想。” 泰戈尔有言:“理想是指引方向的航标灯。”诚然,在莫利奈尔将她的思想从偏僻的图 书馆,传递到每一位西班牙作家案头的这一路上,她热忱的理想,一直使她坚定前行的方 向。“写成一本没有人能用政治考量的书”,宛若一束锋锐的光,冲破了图书馆的禁闭,冲 破了阴暗的人生,也冲破了时代的局限,将她的著作彪炳在了史册上。这一理想随着时间 的流逝与莫利奈尔的初心汇合在一起。纵使筚路蓝缕,千回百转,理想始终朝着最初的方 向。 但仅凭理想,要写成一本被历史铭记的词典是不够的。莫利奈尔更让人景仰的,是她 的执着。如果把她的理想比作是待燃的火种,这份执着便是让理想大放异彩的火星。不管 是斗争失败后的孤独岁月,还是编写词典时的艰苦历程,亦或是功成名就后的生活,她的 奋斗方向始终不曾偏离。理想仅仅是一盏灯,它照得清前路,照得见目标,但沿途的万重 困难它无能为力,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踏过。莫利奈尔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承受的,正因为 如此,当她从孤寂,从枯燥,从重负中走出,最终沐浴在理想的荣光中的时候,她和她的 成就才这般沉重且珍贵。 莫利奈尔最终不再孤独。她和身残志坚,忍辱负重,历时十四年成《史记》的司马迁, 和被命运反复折磨依旧不屈给世界留下美妙音乐的贝多芬,和人类历史上诸多伟大的执着 者一起,点燃了世界的理想。她的名字因一本词典而被世界人民铭记。 —— 罗杰东《用执着点燃理想》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