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思考:如何让“文化地标”有生命力? 等 5 则
最近总有人问我:老师,上次您发的题差不多都做完了,还有题吗?我就想问:你真
的做熟练了吗?
有的题我做过四五遍,外加讲了二三十遍,依然能在又一遍的讲课中有新的妙悟。说
实话,我依然觉得离“熟练”的境界差得很远。而想成为高手,必须要极尽熟练。
如果没有刻苦练写钟繇法帖,王羲之写不出“飘若浮云,惊若蛟龙”的书法;如果没
有古风歌行大量的创作,李白写不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佳句;如果没有“披
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艰苦创作,曹雪芹也无法达到古典文学的高峰……
只有千万次重复,你才能真正理解这四个字:熟能生巧。熟练,才能生出巧妙。注意,
熟练生出的不是呆板,反而是巧妙!很多人觉得,做题太多,人都做傻了,学傻了。要我
说,你就是题做得少、学得少,才会说这种傻话!所有高阶的艺术,都是在千万级别的重
复中产生的。
没有重复,你看不到规律,没有熟练,你捏不到分寸。很多人觉得成功更多靠天赋。
其实你不知道,天赋的真实意思就是:父辈祖辈就已经比普通人更加熟练,然后又把关于
熟练的记忆藏在基因中传递给后代。
所以,那些还没有真正理解“熟练”真谛的人,快醒醒!
今天我们通过下面这篇文章节选,思考如何将城市的“文化地标”打造的有生命力。
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城市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近年来,
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一些地
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起社会关注。【引出现象】
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
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
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
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方法一:
与地理环境“不违和”,这是基础】
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
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流淌着活生生
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
厂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间,
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
文化遗产、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成为广
受认可的文化地标。【方法二:形神兼备,这是关键】
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
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
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 1 万多
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
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方法三:发挥公共服务
功能,这是锦上添花】
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
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
小小车厘子背后的大趋势
所谓“车厘子自由”,就是指即使面对车厘子这样以前价格较高的商品时,也能不用看
价签就直接购买。
近段时间,不少消费者发现,从电商平台到线下商超,原先动辄数百元每盒的车厘子
便宜多了,“车厘子自由”“车厘子价格腰斩”更冲上微博热搜。
今天一起透过“车厘子自由”思考背后的写作可能。
一、“开放”与“循环”
今年车厘子价格大幅下跌,这其中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产量增加、受疫情影响运输
成本降低、保质期比往年缩短……据悉,今年智利车厘子产量预计提升 30%左右,将有约
50 万吨车厘子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在品相、甜度等方面均好于往年。供给走高,价格自然
走低。
简单的生活现象,总在细微处展现着历史的大势。车厘子走进千家万户,离不开开放
发展的助力。近年来,从苹果、香蕉的新品种,到榴莲、牛油果等新面孔,中国老百姓越
发丰富的餐桌,将突破想象边界的水果尽收囊中。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保护主
义沉渣泛起的当下,我们的开放步伐仍未停滞。从推进自贸协定谈判,到签署区域全面经
济伙伴关系协定,开放的中国正敞开怀抱欢迎更多好物。【原因一:开放发展】
开放为车厘子来华敞开大门,而更加畅通的国内大循环则为车厘子架设了一条前往消
费者餐桌的高速通道。电商渠道不断下沉、物流时效不断提升、冷藏技术不断精进,更加
健全高效的流通体系让车厘子在短时间内触达大江南北的消费者,引爆市场需求,成为国
民消费“新宠儿”。【原因二:新基础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用自己的开放,向世界展现出令人惊艳的消费潜力。以车厘子为
例,除了巨大的利润,中国市场需求更为智利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发现车厘子市场后,
不少智利果农改种车厘子,同时提高产业管理精细度,在加工、冷藏、运输等环节加大投
入,产业规模不断攀升。这样看来,智利车厘子大丰收不仅归功于气候、雨水等自然条件
的加成,更是需求火热牵引供给侧提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会反向推动世界的发展】
小小一颗车厘子,乘着扩大开放的暖流,搭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快车,不仅
甜了中国老百姓的舌尖,也美了原产地居民的生活,更见证着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强大动
能。在全球经济因为新冠疫情遭遇重大危机之时,中国正在逐渐成为国际形势的稳定锚、
世界增长的发动机、和平发展的正能量、全球治理的新动力。
二、“预测”与“博弈”
杜克大学全球化、治理与竞争力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需求增长带来的机遇,带
动了智利农业的扩张,凭借对中国的大量出口,智利有望超过竞争对手美国,成为全球最
大的车厘子出口国。
面对这一局面,智利驻华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自当喜不自胜,因为他正是智利车厘子
进入中国市场的推动者和见证人。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从事出口生意的路易斯·施密特来到刚刚开完亚运会的北京,
推销智利红酒和新鲜水果,但很快就碰了一鼻子灰,因为当时的中国消费不起智利红酒和
水果。
但是施密特仍然非常看好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他说:“尽管当时没谈成合作,但我始
终认为中国有潜在的(消费者)群体,我等待着未来的机会。”
当然,这种等待并不是坐以待毙,在车厘子果园长大、后担任国家农业学会会长的施
密特,对车厘子的情况了如指掌。【理性判断的眼光,加上切实可行的措施,往往能够离成
功更近】
据他介绍,智利地形是南北狭长的一线,在西边毗邻太平洋的海岸山脉和东边安第斯
山脉之间的中央山谷,是车厘子等水果生长的沃土,雪山融化后的清澈雪水源源不断,阳
光充足空气清新,昼夜温差很大,有利水果糖份积累,所以智利的车厘子品质极高极甜,
而且果实硬度高,即便经过远途运输也不影响质量和口感。再加上中国的寒冬正是智利的
炎炎夏日,正好弥补中国应季水果缺乏的不足,受到中国消费者欢迎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
事。
“事实证明我没有预计错。”施密特说。
2005 年,中国和智利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智利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的拉
美国家。2018 年 11 月,智利农业部长亲自为一艘满载车厘子即将驶往中国的轮船壮行,
目送满载车厘子的货船驶向大洋彼岸的中国。
车厘子,通过施密特等人的慧眼与行动,已经对智利整个农业结构、产业管理等产生
了深远影响,甚至还会在更深、更远的层面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命运。
小小的车厘子背后所表现的“隐秘的竞争”、“科学的预测”和“智慧的博弈”,是高考
作文一直关注的话题,也是大家需要思考积累的内容。
有关“春节”最好的写作积累
一年一度的春节团圆,今年在“就地过年”的选择下平添了几许不同。疫情能阻拦归
心似箭的脚步,却无法割断山高水远的思念。一句“你收到老家的年货了吗”,饱含着浓浓
的“亲情”和深深的“乡情”。
而在回家过年的人看来,回程时的行李箱、后备箱也能体现浓浓的亲情。爸爸妈妈会
在里面塞好多东西:有托人买到的散养土鸡蛋,外公家给的大米、南瓜、冬瓜、菜籽油,
奶奶种的蔬菜和红薯,还有给他们路上的吃喝……
有人说,这些东西值不了多少钱,又容易被颠坏,何况,城里也不是没有卖的……有
人说,这些东西里,满满的都是家乡的味道啊,而且,也真的很实用很宝贵……有人说,
这箱子真好啊,能塞下这么多东西……
“家乡的快递”和“返程的箱子”,你能想到什么?
一、亲情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来到更开放、拥有更多机遇的大城市寻
觅栖息之所。然而城市斑驳陆离的灯火,川流不息的人群,让异乡之人很难寻觅归属感。
而正是这个时候,快递箱、后备箱中的家乡农产品让他们想起了热气腾腾的水饺、令
人馋涎欲滴的家乡菜,以及妈妈的唠叨、父亲的话语、儿时的趣事,疲惫的躯体才在家乡
的记忆中得到慰藉与温暖。【引出由现代化发展而来的“亲情”话题】
可怜天下父母心。最懂你也最关心你,最爱你也最舍不得你。曾经离别的行李箱、后
备箱有多满,现在身边的冰箱、快递箱就有多“撑”。“家乡的快递”和“返程的箱子”之
所以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与心理共振,就在于它触碰了老百姓内心深处关于家庭、亲情和
团圆的柔软地带。【背后体现出父母对于孩子深沉的爱】
当然,我们也能想见,在当初离开家的时候,“后备箱”里的那些东西曾是我们决意要
抛弃的东西,在我们学会了吃西餐、叫外卖之后,这些东西变成了一种复杂的存在。赠与
是爱,接受也是爱,虽然土鸡蛋、家里自产的大米、南瓜等,已然不是大城市里生活的年
轻人的必需,可他们,正在渐渐懂得接受这些东西对于双方的意义。
得到父母关爱、体恤与庇护的年轻人,要学会感恩、懂得回馈、善于分享。在力所能
及的前提下给予父母更多的爱与关心,想方设法地去丰盈父母们的精神世界,年轻人可以
做到的还有许多。【孩子对于“亲情”能做什么】
是的,“亲情”永远都是一个双向命题,等着我们所有的人去回答。当习惯了生活里挑
剔的目光,一句“妈不嫌你胖”,道出了亲情最淳朴的认可;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点亮孤独
的时候,一句“我在这儿挺好”,诠释了亲情最温柔的体贴。【总结上面的两个分论点】
一年又一年,或许没有人能对“春节”下一个准确完整的定义,但是藏在包裹里的关
心、体贴和爱护不假,埋在心底的祝福、期望和心愿不变。这是最地道的味道,也是最宝
贵的亲情。
二、文化
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里写道“‘乡土’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性”。乡土观念溶于传统
中国日常生产、生活、生命的整个过程,乃至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
每一代中国人都像是一批新生的树叶,摇挂在一棵硕大的古树上,这棵古树盘根错节、
经络通达,它深深的扎根于泥土,为枝叶供给养料。而这棵大树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正是
我们中华民族的“后备箱”。
是的,站在一个民族的角度审视,“箱子”里承载的不简简单单是物质的丰富,更是文
化底蕴的深厚。诚然,农副商品可以从外国进口,生活器具可以从外国进口,甚至生产机
械可以从外国进口,但是进口不来是泱泱中华五千年来的农耕文明,是蕴藉含蓄、优雅深
沉的古典诗文,是丘陵之上绵延千里、气势磅礴的坡地梯田……是的,我们的生命,我们
的创造,都源源不断地汲取着乡土之上,那沉厚而悠久的文化,那丰盈饱满的中华民族的
后备箱。
箱子里,不仅盛满了家乡的物产,更象征着一家人的亲情,一代人的乡愁,和一个民
族的文化底蕴与精神瑰宝。
关于“春节”的话题,大家可以从“民族文化”、“家国情怀”、“代际亲情”和之前发
过的“春节国际化”几个角度去思考、积累。
作之不止,方有不凡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 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 天的重复,则会形成稳定的习
惯。这启示人们,在时间的累积与行为的重复之中,蕴藏着惯性的力量。古语:“作之不止,
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引出话题】
人贵有恒。许多成就人生的强者,无不是聚焦目标,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用恒心与
毅力终成一番事业。《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雷海为用 13 年对诗词的坚持,终于在
舞台上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外卖员,但雷海为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生活艰难却不苟且,他把《唐诗三百首》揣在怀里,行走在外卖的路上。“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他自信人生的“定场诗”。【详写高度论据】
“作之不止”,关键是要向上向善,将好的品行、好的习惯贯穿始终。“时代楷模”王
继才在条件艰苦卓绝的开山岛上为国守岛 32 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当代愚公”李保国
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区,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用产业为乡亲拔除“穷根”。反之,
一旦思想迷航、行为迷失,只会误入歧途。前不久,多名落马高官的忏悔书或处分决定公
开展示,引发不少人的思考。随着日益掌握权力,他们逐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积
小错为大错,积小恶成大恶。习惯中也藏着魔鬼,令人不得不思之、慎之。【分论点一:在
品德修养上要久久为功】
作为正在读书的青年人,古人的教诲更让我思考如何对待眼下的学习。“惟在常久不废,
即有深功。”孔子深知《易经》微言精义,便愈探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韦编三绝足见
其功;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为写《三都赋》,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用十年的努力书写了“洛
阳纸贵”的辉煌;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按照范仲淹对其“儒者自有名教”的建议,
苦读《中庸》,遍读佛学、道家之书,经过多年“悟道”,自成一家。
由此可见,学习之事,不怕无能,就怕无恒。“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毛泽东同
志也曾讲:“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所以,我们要常怀“本领
恐慌”的危机感、“能力不足”的忧患感,以“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的紧迫感,
真学深学,常学长学,学到真知识,学出真本领。【分论点二:在学习之事上,更要注重恒
心】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生如同一场马拉松,要想避免中途
出局,必须在品德修养和学习中拥有持久的耐心和坚韧的毅力。严格以求,“作之不止”,
最终才会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至高境界。
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小”与“大”
大学录取通知书,对准大学生来说弥足珍贵,因为这其中既饱含着寒窗苦读的汗水,
更标志着人生旅程新的开始。俗话说“先声夺人”,在招录工作日趋电子化、信息化的当下,
一份充满创意和灵气的纸质通知书可以让考生第一时间感受到学校的办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从而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期望和归属感。
对高校来说,大学录取通知书,更像是一张学校的“文化名片”,那些富有创意、让人
眼前一亮的录取通知书对学校形象是一次成功的营销。
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录取通知书上创意频现。2020 年海淀二模议论文就是“录取通知
书上的第一课”。今天,我们从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说开去,说说大学录取通知书的
“小”与“大”。
从 2007 年开始,陕西师范大学每年都会邀请老教授们为新生手写录取通知书,至今已
坚持 14 年。炎炎夏日,他们齐聚一堂,在举行开笔仪式后,端坐案前,狼毫蘸墨,用楷书、
行书等字体一丝不苟地写下每个被录取同学的名字。
纸间方寸,寓意深远。每一份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录取通知书,又何尝不是心血的凝
聚和情怀的投射。“笔墨挥洒间,饱蘸树人之志;一撇一捺里,含藏师者仁心”。在打印录
取通知书依然占据主流的当下,陕师大的老教授用毛笔书写录取通知书的故事,让人再次
在心中燃起了汉字书写的那份美好。【点明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
益发达,随着网络的铺天盖地,这个一日千里的时代已经和之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
临发又开封”的时代产生了割裂,曾经的那份“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美好也成为了永远
的记忆和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在信息化传递成为当下最为便捷的路径,当电脑打印成为现
实世界最为熟悉的图景,令人浮想联翩的汉字书写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成为指尖下千篇
一律的“俗世烟火”,成为流水线下缺乏灵性的方块字堆积……汉字书写传承所遭遇的窘境
也让很多人为之忧心忡忡。【现实性分析,反面说理,表明师范大学传承汉字文化的必要性】
所以,不难看出,陕西师大在录取通知书上如此墨香萦绕的制作,无疑反映着对传统
文化的坚守,对四面八方学生的真诚。可以说,这样匠心独运的通知书已经超越了原本通
知书的意义,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入学信息,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
震动。14 年来,一群年逾古稀的老教授,执笔伏案,庄重地写下每个新生的名字,这俨然
已经成为了一种庄严的仪式,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和感动呢?【从“传统文化坚守”层面,
表明这种“仪式”的积极意义】
除此以外,近年来还有很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凭借其独特的寓意,考究的设计引起
人们的关注。一个紫色荷包、两颗莲花种子,今年南开大学在邮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附
赠了每位新生这样一个礼物。校方说,希望青年学子将其中一颗种于故乡,不改初心;一
颗带来校园,见证成长。而打开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个由 30 多件纸艺部件、上百个
拼插结构组成,手工定制、独一无二的立体校门映入眼帘,唤醒了很多考生走进大学探索
求知、学致有成的信心和决心。
大学之大,在于思想之大、文化之大、精神之大、胸怀之大。高校花心思制作录取通
知书,传递的不仅仅是创意,更是多元广大的教育理念和厚德载物的育人精神。把大学精
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从这个角度来看,录取通知书可谓名副其实
的“开学第一课”。【通过对三所学校录取通知书的解读,得出结论:录取通知书可谓名副
其实的“开学第一课”】
当然,再精美的录取通知书都仅是一个开始、一个缩影。对于莘莘学子而言,凭借着
付出和努力在高考的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值得祝贺,但人生的马拉松刚刚起步。录取通
知书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未来的门,但美丽的大学校园、美好的求学时光需要学子们
自己去探索、去感悟。
愿每一位收到录取通知书的考生都能珍惜韶华、不负期许。四年后再回首,记得接到
通知书那一刻的感动,不忘年少时候的心潮澎湃,无愧于学校和师长的期望与叮嘱。【做法
分析,表现对青年的希冀和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