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审题指导:8种材料类型的审题技巧(附:经典例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审题指导:8种材料类型的审题技巧(附:经典例析)

ID:582234

大小:29.7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审题指导:8 种材料类型的审题技巧(附:经典例析) 一、对比型 1、材料特征 (1)提供的材料在内容上一般是相对(反)的,在层次上明显分为两部分。 (2)话题一般为关系型的,着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2、审题要点 (1)材料内容是由相对(反)的两部分组成的,审题时要坚持全面的观点,既要注意两部 分之间的区别,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2)坚持重点论,审题时要权衡内容的两部分,把握命题者的感情指向性。要特别注意 两种观点或看法之间的过渡语和过渡词,如“然而”“但是”“相反”“与此同时”等标志性 词语。 (3)文章构思时,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最好不平均用力,应该有所侧重,这样文章才 能写得具体而深刻。 3、经典例析 2006、2007 年高考全国卷Ⅱ都采用了这种命题形式。 请看 2006 年高考作文材料: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 1999 年为 60.4%,2001 年为 54.2%,2003 年为 51.7%,而 2005 年为 48.7%,首次低于 50%。 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 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 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 年为 3.7%,2003 年为 18.3%,2005 年为 27.8%。 2007 年高考作文材料: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 300 多万,资助了 178 名贫困学 生。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 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是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 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买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 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 10 元,问她为什么把 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 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分析 上述两则材料在表达上都是由正反两方面组成的,在内容上反映的都是同一个问题的 两个方面,因此审题时要注意问题两方面的焦点与矛盾。材料一就“国民阅读情况”进行 了调查,一方是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一方是国民网上阅读率上升。双方矛盾的焦点就是 材料中的一句话:“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认真解读这其中的原因就能寻找到审题的突 破口和最佳角度。 材料二选择的两则材料,都是在拷问人性:面对捐助者的病危与困顿,178 名被捐助 的贫困学生集体隐身,“知恩不报”,他们有的只是对媒体的埋怨,对慷慨捐助者却没有片 言只语;而希望小学的小学生却能“受恩图报”。两相比较,不知是要“救救孩子”,还是 要“孩子”救救“我们”。“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命题者通过稚嫩 的童音来传达两则对比性材料的显性主旨,也许比九天惊雷还要震撼人心:做人要不要讲 良心,要不要讲人格,要不要帮助别人……这则材料在审题上不存在任何悬念。 二、寓言型或(哲理)故事型 1、材料特征 (1)所给材料是一则经过加提炼的寓言或是具有一定情节的哲理故事。 (2)命意重点在于阐明道理,最易写成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 2、审题要点 (1) 全面解读寓言(故事)材料,把握材料的基本情节。如材料中的人物的言行、矛盾冲 突,问题的根源、事件的起因及后果,材料中富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等。 (2)归纳寓言或故事蕴含的哲理(主旨),提炼关键词语(短语),确定写作中心话题或写作 角度。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往往与现实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是对应的,把握了寓言的内涵就找 准了现实中的某个问题和现象。其基本审题过程:原材料→(提炼、整合、归纳)→话题式材 料→(审题、立意)→写作。 (3)研读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一步确定写作的角度。一般情况下,材料中的问句、感 叹句、比喻句、议论性语句及人物对话都是关键信息承载的对象,时常包含着命题者的意 图。 (4)别放过寓言或故事中的细节描写,这其中也暗含着写作的角度,可启发学生进行发 散性思维。 (5)细细研读题目写作要求,避开写作的“雷区”。 3、经典例析 先看 2006 年高考全国卷 I 卷作文题: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 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 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 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 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 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分析 材料作文没有导引词,怎么办?其实导引词被命题人镶进了材料里面,文章结尾牧羊 人与孩子的两句话不就是给我们两种写作角度吗?选取哪一个角度都可以。但选取前者也 就是写要看清自己的考生一定占绝大多数,不容易出彩;而选取后者也就是说乌鸦努力过, 此生无憾的考生则可以写出新意,易得高分。这就是本次作文命题最高明的地方。 三、现象(事例)列举型 1、材料特征 (1)材料形式为松散型的现象列举,且各种现象之间多为并列关系。 (2)材料淡化了作文审题,甚至不需审题。 (3)写作角度就在材料中,因而写作角度广泛,可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写作。 (4)侧重考查学生的立意和表达能力。 2、经典例析 例、2006 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 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 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 和人生哲理。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 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 系起来思考。 分析 材料中给我列举了诸多关于“三”的成语和熟语,且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理解它们 并不困难。审题难度就在于写出其深度和文化内涵,可以适合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写作。 四、问题型 1、材料特征 (1)选取的材料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和生活中某种社会现象。 (2)材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代感、写作的开放性。 (3)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和看法。 2、审题要点 (1)选准“靶子”,即准确把握材料所描述的社会问题或现象。 (2)确立写“点”,在具体深入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确定写作具体的“点”。 (3)善于运用哲学方法分析问题,如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等,使 你的认识有理性深度。 (4)分析问题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应该重点分析问题的根源、危害及改革方案, 通过现象揭示问题的本质。 3、经典例析 例如 2006 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目,形式上虽为漫画,但内容上是针对现代教育问 题的。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现象让学生去思考与讨论。如:媒体上炒作的杨丽娟追星事件, 愈演愈烈的家长“陪读”现象,全国文艺界的各种“选秀”选红了谁?“人造美女”现象 等。 五、独词型 1、材料特征 作文命题中没有材料提示,仅提供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作为话题或题目(命题作文), 这种形式以命题作文居多。因为没有材料的提示和渲染,对于写惯了话题作文的学生来说, 审题及写作都很为难了,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 2、审题要点 (1)语境设置法 即在词语或短语前后添加修饰语或设置一定的语境,使之更具体、更 明确。当然命题作文的题目就不能加了,但在审题时,我们可以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上去 挖掘,寻求最佳角度。 (2)虚拟提问法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新闻写作中的“5W”理论对题目中的独词进行虚拟 提问:“是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谁”、“为什么”。拿到一个独词型或概念 型的题目后,不妨多问几下,通过递加追问,变抽象为具体,可以打开写作的思维,确立 写作的角度。同时,这种由果及因的追问,也能对话题有更深的认识,易把文章写得深刻 些。 3、经典例析 如 2007 年高考福建卷、广东卷的作文都是命题作文,题目分别为“季节”“传递”。审 题时,我们要综合运用上述两种方法,求得小、巧、具体的写作角度。 以“季节”为例,审题时,可先添加修饰语,缩小“季节”的写作范围:自然的、人 生的、生命的、爱的、事业的、历史的、社会的…… 再结合虚拟提问法对话题内涵进行挖掘,我们的“季节”怎么啦?通过分析可以派生 出这样一些角度:全球气候变暖,四季不明了;人生四季,重在把握青春;爱的四季亘古 不变(爱不分四季);人物心态的“四季变化”;中日关系“四季”变奏曲;城市高楼大厦 四季不分给人们带来的缺憾等。“传递”这个题目审题就更简单了,运用虚拟提问法就可轻 松搞定,如“传递什么?”“为什么要传递?”“怎么传递?”等。 纵观历年高考作文题,独词型的还不少:如 2005 年高考江西卷的“脸”、重庆卷的“自 嘲”;2006 年高考四川卷的“问”、辽宁卷的“肩膀”、天津卷的“愿景”等。 六、解词(释意)型 1、材料特征 (1)题目选择的是一个多义词语作话题或题目。 (2)材料对词语作了多方的解释和理解。 (3)每个义项都可以独立作为一个写作角度。 2、审题要点 这种命题形式审题难度小,只要借助义项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即可。审题时还可参照 “独词型”材料的审题方法。写作角度也很明确,毋需在审题和立意上投入大量时间。 七、诗词和名言警句型 1、材料特征 (1)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小诗(诗歌意象是我们熟悉的且易理解的)或一些名言警句。 (2)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意蕴或象征意义产生联想或感悟,进行作文。 (3)诗词型的不能写成诗歌或诗句鉴赏短文。 2、审题要点 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意的,而诗歌的意象都具有指代性和象征性,审题时可抓住 意象这一特点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所指的对象,然后立意作文。名 言警句一般是经过长时间积淀下来的不可随意更改的哲理性的语言。对警句型材料(一般不 只一则)审题时,我们要先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生活现象或哲理,再把它置于当今时代背景下 去分析解读,发掘其中的合理和不合理的部分,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如《伶官传序》 中有这样一则名言:“忧劳可以兴国,豫逸可以亡身”。从历史教训层面上看,有其合理性, 若从当今信息化社会实情看,“忧劳可以亡身”(如“过劳死”“重复建设”等)“豫逸可以 兴国”(借助高科技进行工农业生产、缩小工期提高效率等)都是成立的命题。 3、典型例析 例如 2006 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目就是采用著名诗人雷抒雁的小诗《星星》:仰望星空 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所取。/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 石渍,/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注意:① 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 800 字。④除诗歌 外文体不限。 分析 这个高考作文题貌似话题作文,实则为材料作文(材料为诗歌)。因为命题者特别提醒 考生“联想或感悟要与这首诗的寓意有关”,即必须以所给材料的主旨为作文的中心来写, 否则就有可能被判为离题,这是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区别之所在。 审题时要抓住“星星”这个意象,“星星”可代指一个事物或一个人物,还可指某种理 想、梦想或美好的东西等。再从诗歌内容上看,指的又是两种相反的认识,人们因位置、 角度不同出现截然相反的认识。其实,星星还是那颗星星,人们由于距离、主观想象、个 人偏好,或某种因素等造成了认识上的偏差。所给材料立意的角度很宽泛,可写“现象与 本质”“距离与认识”,也可写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对比。总之,只要抓住二者的内 在联系立意,审题就不会出现差错。 八、漫画型 1、材料特征 (1)题目所给材料是一幅(几幅)具有讽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画。 (2)取材内容多源于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审题要点 (1)认真观察漫画构图,把握画面基本构成要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漫画形象:人/物,形象的状态(静/动); ②漫画布局:单幅/多幅,漫画上下左右的层次顺序; ③漫画细节:形象的夸张性部分,如夸张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等; ④漫画中的文字:漫画的题目,漫画中人物的语言。 (2)思考寓意 一般而言,漫画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喜剧化、夸张化、荒诞化表现,它往往通过夸张、 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提示问题现象。因此漫画中越是夸张厉害的地方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通过漫画的艺术夸张解读其对应的现象或问题。 (3)描述漫画内容,提炼寓意 漫画题是指把漫画从图片转化为文字表述的一种题型,因此先要把图片转化为描述性 文字,再解读文字中的揭示的问题、蕴含的哲理。从图片到寓意一般要经过两次思维转换: 图→表象→寓意哲理。 (4)对应现实,发散思维,选择角度和素材。 (5)另外还要了解漫画创作的特点,利于我们全面深刻的审题。如漫画的感情指向多为 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针砭时弊;表现手法常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达到亦庄亦 谐的艺术效果;风格上具有讽刺性、幽默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特点。 一、议论型与叙述型 就表达方式而言,作文题材料一般分为议论型和叙述型两类。 议论型材料或引用或改用名言,表达精辟,蕴含丰厚。审读议论型材料时,应圈划关 键词,抓住概念内涵和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如下面这则材料: 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 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顾城 这则材料选自顾城《执者失之》,关键词有“想当”“失去”“什么也不想要”“一切如 期而来”。材料一共两句,前一句写不要过分追求,否则会迷失自我,对过于执着提出了质 疑和批评。后一句强调妙手偶得,拒绝功利的价值观。材料的主要矛盾是“动机”与“结 果”,整体是在强调寻找与追求中的“度”的把握与调控。 与议论型材料相比,叙述型材料在题旨把握上难度要大些。叙述型材料在审题时,我 们可以运用列表法,从对象、行为、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整体思考。以下题为例。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诺夫听两个年轻人弹奏勃拉姆斯《第二交响乐》。他们弹得很 糟。格拉祖诺夫问他们过去听过没有,他们老实回答说:“没有,没听过。”格拉祖诺夫叹 了口气说:“你们真幸运,年轻人,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们去发现,而我呢,什么都 已经涉猎了,不幸啊。” 这段材料涉及的对象有两个:一是作曲家格拉祖诺夫,二是两个年轻人。行为:年轻 人弹得很糟,没有听过该曲;格拉祖诺夫为年轻人有美好的事物在等待而庆幸。态度,指 的是我们要对两个对象的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并说清理由。我们可以肯定格拉祖 诺夫的观点,从而得出立意:“已有认识和经验对探究未知事物会有所妨碍,甚至会成为障 碍。”“对未知世界陌生新鲜并保持惊奇,能不断发现美好事物。”也可以肯定格拉祖诺夫的 交流方式,肯定他对年轻人的宽容、激励。当然,如果你想否定格拉祖诺夫的观点,谈经 验的意义、价值,也是可以的。不过,一般而言,另辟蹊径要慎重。有些材料有明显的情 感倾向,不适宜反弹琵琶。 叙述型材料读题时应强调整体把握,切忌只盯着材料中的某一点“说开去”,自说自话。 你如只看到材料中“他们老实回答说:‘没有,没听过。”肯定两位年轻人诚实的品质。再 如,只抓“而我呢,什么都已经涉猎了,不幸啊。”写格拉祖诺夫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这 些偏离题意的立意都是由于缺乏对材料的整体观览,没有把握材料的意义指向。 二、形象型与抽象型 就表达风格而言,作文题材料可分为形象型与抽象型。 审读形象型作文题,我们需要化象为意,对语境作整体考虑,尽可能用精准的语言表 述题旨。 如下面材料: 小花对牡丹说/我开故我在/待到百花齐放时/也就不再有我在 星星对星座说/我亮故我在/待到星斗满天时/也就不再有我在 溪水对江河说/我流故我在/待到百川归海时/也就不再有我在 本材料是九叶派诗人辛迪的诗作,诗题叫《有和无》。三节诗构成三组意象,通过小花 与牡丹、星星与星座、溪水与江河的对话,阐述了小与大、个体与群体、小我与大我的存 在的辩证关系。但有些同学的立意是关于“部分与整体”“存在与消亡”,这就不符合题意。 “部分与整体”不等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不再有我在”不是“消亡”,而是含有在 群体中隐退、安心成为一分子的意思,它们仍然是“有”和“在”的,只不过这时的“有” 和“在”己融入更大的“有”和“在”了。因此,读题时不可望文生义,而要结合具体语 境具体分析。 读题精准,既要“准确”,还要“全面”。再看一则形象型材料: 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 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 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 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 光更闪亮、更耀眼。 有些同学的立意是“学会向别人学习”、“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这样的立意不够精准。 从钻石的角度,借助星光来使自己发光,不能算“向别人学习”或“吸收他人的长处”;从 石头的角度,尽管石头“愤愤不平”,瞧不起钻石,但石头是不可能发光的,让它吸收钻石 的长处则违背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当然,读题精准除了“准确”外,还要“全面”。 这道题是南通市的一道模考作文题,《作文评分细则》上明确说:考生的立意只要是“正 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别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君子善假于物也”之类的,均视为切 题,如果表述为“正确认识自我并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彰显自身价值)”或“吸收别 人的长处为我所用以成就自我(彰显自身价值)”,视为最佳立意。 审读形象型材料,需要抓准形象的本质内涵,化象为意;而审读抽象型材料,需要抓 准核心词语,具体辨析。如下则材料:当今世界,“富有”成为成功的代名词。有人说:“能 决定我们是否富有的,不是我们已经得到的,而是我们尚未拥有的;关键在于你的眼光和 态度。” 此则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富有”“眼光和态度”,这两个关键词之间构成结果与条件关 系。材料中的“富有”包含物质富有和精神富有两个层面,而从精神富有这个层面切入, 不仅符合题旨,而且更能写出深意。 三、单一型与关系型 单一型材料是指材料由单一话题构成,有“话题作文”的特征;关系型材料是指材料 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重要语词,它们之间构成种种关系。 人们常说,学习的意义是提升自我。而也有人说,博学者未必有见识,读书多也不一 定使人更高尚,学那么多有何意义呢? 这则材料的核心话题是“学习的意义”,抓住这一话题方可探骊得珠。但要警惕写成以 “学习的意义”为话题的作文。提炼出关键词之后还必须放还语境,在语境背景下思考。 这则材料谈的是学习之于学习主体的意义,而不是谈学习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如果 你不小心写成了后一种,就有偏题的危险。 关系型作文题包含一组及多组关系,在读题时需要立足整体,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辨析, 体现思辨性。看下则材料:人世纷繁复杂,当你以“信”的态度面对时,它就简单;当你 以“思”的态度面对时,它就丰富…… 这则材料可以概括为“信则简,思则丰”。只抓住“信则简”或“思则丰”来写,自然 算切题,但如果能在写某一方的时候兼顾另一方,则更能彰显思辨性。如果你只扣住“信” “简”“思”或“丰”中的一个字来写,就偏离题意了。 四、阐释型与驱动型 阐释型与驱动型有明显的区别。阐释型作文题要求阐释、印证材料的内容或含意;而 在驱动型作文题中,命题者一般不提供明确的结论,需要写作者自我思考,寻找解决问题 的途径、方式。 阐释型作文题目给写作者留下的立意空间不大,如下面这则材料: 生活中,人们大多相信自己的判断。其实每个人的认识不过是全景图中的一块碎片, 只有承认这一局限,才可能有接近真相的判断。 这则材料由两句话构成,表达重心是后一句。后一句的关键词是“承认局限”“接近真 相的判断”。立意时应抓住这两者,“承认局限,方可接近真相的判断”。立意已然明显,你 不需要另起炉灶。但这道作文题在切题程度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如果只抓一点,比如写 “人要善于承认自己的局限”或“如何判断真相”,只能算勉强符合题意。如果你将“接近 真相的判断”理解为“成功”,写“承认局限,善于合作,方可成功”,就偏离题意了。遇 到阐释型作文题目,你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不可随意漏选或偷换。 完成驱动型作文题,需要就事论事,不可随意引申。看下面这则材料:青海某学生以 某省理科前五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就读,他在北大学习感到“痛不欲生”,后来退学转入自己 喜欢的北京某技师学院。从人人羡慕的高等学府退学转到名不见经传的技校,这件事引起 广泛的争论。 完成这道作文题,需要你对这位学生退学事件作出自己的评价。你可以写“适合自己 的才是最好的”,也可以写“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还可以写“人生之路我作主”,等等。 当然,如果你写“不畏惧困难”“青春当立志”等,就不能完成命题者隐含的驱动任务了。 五、关于多则材料 此外,多则材料也需要我们关注。作文题可以由一则材料组成,也可以由两则以其更 多材料组成。审读多则材料时,我们既要辨析每则材料内部的关系,还要梳理材料之间的 关系。材料之间的关系一般有并列、对立、转折、补充、递进等关系,需要我们具体辨析。 你可以抓住其中一则来写,但应有整体意识,在行文中最好联系其他材料来分析。 我们来看一道材料。 林清玄去访问三位画家。 第一位画家,一向以“难产”著名。告诉林清玄:“我作画的态度是很严肃的,因为我 觉得我诞生在这个世界是有使命的,我的存在是为了艺术。” 第二位画家,一向以“快手”著称。告诉林清玄:“我觉得艺术是一种生命的游戏,是 为人而存在的,是为了使人喜悦、使人放松、使人感受心灵之美。没有人,艺术就毫无价 值。” 第三位画家,则对林清玄说:“我想画就画,不为什么。艺术就像偶然的散步。” 三位画家构成了平行关系,提供了三种选择,你可任选其中一种来写,用精准的语言 提炼出三位画家的艺术观或人生观:第一种是严肃认真的、带有使命感的;第二种是以艺 术来追求快乐;第三种是随性而为。你可写其中一位画家,但最好联系其他两位画家来补 充分析。 作文题目千姿百态——有些还是综合型的,加之以上分类未必科学全面,因此,你所 要做的就是,具体题目具体分析,立足材料整体,抓住主要矛盾,揣摩命题意图,然后精 准表达。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