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阅读与写作:“鸡娃”拔苗助长,不如多点耐心守望
导语
“鸡娃”即家长给孩子打鸡血之意,是以孩子能考上更好的学校为目标、督促孩子去
拼搏、带娃一路狂奔的家长们的专属名词。在教育内卷的背景下,鸡娃被看作对抗焦虑的
处方,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手段。有专家解释说,“鸡娃”现象是典型的专制型或权威型教
养方式,超前培养、突出特长、挤进名校,是“鸡娃”的实现路径。焦虑的家长习惯用数
字化、阶段化指标衡量孩子,结果是与教育本身形成冲撞,反倒负面影响了孩子。父母望
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完全可以被理解,但如果违背教育规律,违背儿童成长规律,不
断给孩子加码,效果便很有可能适得其反。与其给“鸡娃”拔苗助长,不如多点耐心守望,
静待花开!
“鸡娃”拔苗助长,不如多点耐心守望
(题目即观点,凸显情感态度。)
①“鸡娃”背后,是无数家长的五味杂陈。“给孩子打鸡血”,俗称“鸡娃”,在如今的
大城市,是众多家长热衷的育儿方式。家长不停催着孩子跑,让孩子拼学习,拼成绩,拼
才艺,从“青蛙”一步步升级为“牛蛙”“素鸡”……最近,“鸡娃”在舆论场中的再度走热,
并不让人意外,这几乎已成为周期性热点,每逢寒暑假或考试季,经常被媒体拿来炒作一
番。(开篇以“鸡娃”在舆论场中的再度走热引出家长教育焦虑的话题。)
②“鸡娃”成为流行语背后,虽有部分媒体刻意推波助澜,但众多家长的教育焦虑却
是真实的,且不分职业和社会地位。最近,“有名校家长未必有名校孩子”在教育圈引发新
一轮热议。起因是在一些出身名校的家长看来,自己当年在相对困难的条件下都考上了名
校,如今孩子的成长环境优越了不少,没有理由考不上名校。然而,不少自信满满的家长
却失望地发现,无论如何“鸡娃”,自家孩子的天赋秉性、学习能力实在平平无奇,与同龄
人中的拔尖者存在一定差距,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家孩子只是普通人这一现实。应当说,勇
于接受这一现实的家长是智慧的,他们的孩子也是幸运的。毕竟,即便在高等教育日渐普
及的当下,所谓名校的招生名额始终有限,最终能跻身名校的孩子始终只是少数,家长出
身名校就想让孩子也进入名校的期望经常无法兑现。(概述家长教育焦虑的表现:普遍存在,
且不分职业和社会地位。)
③正如有媒体指出的,“家长焦虑是不愿接受孩子普通”,尤其是那些通过自身奋斗取
得不凡成绩的家长,更希望孩子可以延续自己的成功轨迹;但现实却是,没有任何单一因
素能确保孩子成才,父母的身份不可以,孩子的智商不可以,老师的教导不可以,甚至考
上名校本身也不能确保孩子走上社会后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一些家长并非不明白这一
点,但无论自身条件如何,家长总希望能培养出“贵子”,因此他们愿意竭尽所能,为孩子
创造尽可能好的外部条件,这类心态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联系到最近有媒体报道的“用人
单位第一学历偏好”问题,家长们的焦虑也就不难理解。当整个社会的用人机制充满了重
视学历、追捧名校的倾向,众多家长虑及孩子前途,也就不得不躬身入局,在孩子身上大
手笔投资。(家长教育焦虑的表现一:普遍性。)
④即便一些不太富裕的打工家庭,也很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一双 760 元的运动鞋
只穿一个月,为明星偶像打榜每月花掉 1000 元……日前有媒体报道,“贵养”在打工家庭
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并不鲜见。即便家庭经济收入并不宽裕,一些父母本着“宁苦自己不苦
孩子”的精神,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舐犊情深固然感人,但倘若这些家长以为“贵
养”就是给孩子多花钱,实属片面。“贵养”更大的意义,在于培养孩子诚信、博爱、自立、
勤勉、知礼等高贵品格,这才是父母能够给予子女的更为丰厚的精神财富,而不是一味满
足孩子的虚荣心,在物质层面与其他享受高消费标准的孩子强行拉平。(家长教育焦虑的表
现二:不分职业和社会地位。)
⑤无论职业、社会地位如何,家长们“鸡娃”的核心目的,无非为了孩子在父母打造
的基石上能够继续向上攀登。但家长们也要认清一个现实:孩子不是商品,教育不是流水
线,无法依照模具,通过大量金钱和时间堆砌出一个优秀人才。最近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
则教育实验:十年前,北京一家社会机构在全市的打工子弟中挑选出智力出众的一批所谓
超常儿童、少年天才,把他们集体送入一所知名小学,给他们提供稳定的、因材施教的优
质教育,让他们不浪费天分,希望他们能不断升入知名中学、大学,最终成为各领域的顶
尖人才,再次印证“教育改变命运”的正确性。然而,这项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教育实验
的结果并不理想:十年过去,只有很小一部分孩子考取国内外知名大学,其他孩子有的升
入一般本科或高职院校,有的甚至中途弃学。尽管这些孩子对能够参加这项实验普遍心怀
感恩,但出众的智力、优质的教育加上难得的好运气,并未确保他们走向所谓的人生巅峰。
⑥这项实验的发起人感慨自己的理想“失败了”,其实这位实验发起人和其他众多家长
一样,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教育更像是农业而不是工业。面对一棵小树苗,不遗余力浇
水施肥,想让它长成擎天巨木,这种想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棵树的成长成材取决于诸
多因素,并非人为可以控制。正如不是所有幼苗都会长成参天大树,人的成长成才更不是
可以批量生产的。(孩子的成长成材取决于诸多因素,非人为可以控制。)
来源:2021 年 01 月 25 日 中国教育报
【时代警语】
一棵树的成长成材取决于诸多因素,并非人为可以控制。正如不是所有幼苗都会长成
参天大树,人的成长成才更不是可以批量生产的。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下列句子中的冒号,和例句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但家长们也要认清一个现实:孩子不是商品,教育不是流水线,无法依照模具,通过
大量金钱和时间堆砌出一个优秀人才。
A.同志们:现在我们开会了。
B.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C.三宝走了,阿毛走了,小刘走了:是海燕就要去搏击风云。
D.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破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的
纺。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没有升学压力,谁想鸡娃?小孩受苦,大人受罪!”
“我不想鸡娃,但周围亲戚朋友都在鸡娃,我不鸡,孩子以后会不会怪我?”……
据调查,最近几年,中国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近视率、脊柱侧弯率、学习时间等各
项指标严重不达标;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频发,学业负担过重导致的抑郁症并不少见。
请针对以上现象,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文章,表明你的观点和态度。
【相关链接】
内外协同发力化解育儿焦虑
不断给孩子打鸡血、安排学习与活动,不停敦促孩子拼搏,越来越多不甘落后、不敢
落后的家长走进“鸡娃”的队伍。临近期末,“鸡娃”家长们这种焦虑的心情也达到峰值。
近日,不少媒体报道了大城市中一些家长群体的焦虑,引发关注和热议。
“孩子 4 岁,英语词汇量只有 1500 左右,是不是不太够?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海
淀肯定是不够。”这是一个流传很久的段子,形象描述出北京海淀这个高知家庭云集区域激
烈的“拼娃”现实。段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据《光明日报》报道,一个 8 岁孩子已经
积累了厚实的学科基础:突破了识字关(6000 字),能够中英文自主阅读,学完小学课内
六年的数学,开始学三年级奥数;钢琴过了英皇二级,跆拳道绿带……面对这样的孩子,身
处这样的竞争环境中,育儿焦虑自然不可能小。
有专家对“鸡娃”现象进行了总结,认为是一种典型的专制型或权威型教养方式,超
前培养、突出特长、挤进名校,是“鸡娃”的实现路径。焦虑的家长特别关注孩子,把更
多时间放在孩子身上,并习惯于用数字化、阶段化指标衡量孩子。当很多“志同道合”的
家长聚集在一起互相攀比、互相竞争时,这种育儿焦虑也就无形中变得更甚。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在一个快速变革发展的社会中,这种
育儿焦虑更是社会心理自然而然的投射,自有其深厚的经济文化背景。但是,如果违背教
育规律,违背儿童成长规律,不断给孩子加码,效果很有可能适得其反。而化解这种焦虑,
并没有药到病除的良方,需要教育内外协同发力。持续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扩充优质教育
资源,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之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满足更多学生
上好大学的愿望,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教育系统的责任。
但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承认,缓解教育焦虑,药方其实不全在教育本身。优质教育资
源扩充之后,家长的需求水涨船高。这也正是最焦虑的家长并非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农村
地区的家长,而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相对丰富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家长之原因所在。很
多父母的焦虑源于担心孩子的收入、地位不如自己,但相比于父母那一代人的进城之路,
下一代人要想实现更高的跨越,难度必定加大。事实上,在一个均衡系统内,不可能所有
家庭的下一代都比前一代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不可能所有人同时实现“自己的孩子比自己
地位更高”。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子女优于自己,寸土必争、分秒必争,不仅会加剧教育焦虑,
推高竞争烈度,最后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尊重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理性、冷静
看待孩子的未来发展,增强对孩子的信任和对未来的安全感,相信他们终究能找到属于自
己的位置,方能破除执念,从无休止的“拼娃”困局中解脱出来。
还要看到,家长们育儿焦虑、名校焦虑,部分也源于“唯学历”的用人评价机制,在
于不尽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对此,不断破除“唯学历”,树立以能力为主导的用人导向,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让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毕业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都能靠自己的
能力获得体面的薪酬,过上体面的生活,社会上蔓延的育儿焦虑自然会得到极大缓解。
来源:2021 年 01 月 14 日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