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审题指津:高考思辨型 作文审题偏差成因 例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审题指津:高考思辨型 作文审题偏差成因 例析

ID:582264

大小:19.3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审题指津:高考思辨型 作文审题偏差成因 例析 作文审题出现偏差,是高考作文的致命伤。虽然近年命题者一直强调降低审题难度, 但在考场中,仍有不少学生作文审题发生偏差,以致得分低下。尤其令人惋惜的是,那些 写作素养高,在各类作文大赛中获得大奖的同学,在高考中也会出现审题偏差,比如曾获 “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金奖第一名的费滢滢,虽然语言功底扎实, 文笔优美,但是因审题离题,所写作文与作文题毫无关联,高考作文仅得 25分。高考对审 题有要求是可以理解的,否则套作宿构就会满天飞。作文教学第一难关是审题准确。 各类作文题型中,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偏离现象尤为突出。所谓思辨型作文题,是指 作文题材料中提供两种或以上的观点或做法,这些观点或做法呈现相反或相对的关系,而 又都是可以各自成立的。因为需要考生辨析这些观点、做法的相互关系,对学生的思辨性 思维要求较高,因而称为思辨性材料作文。下面结合 2020学年本校浙江高考模拟题的写作 实践,来探究高考思辨型作文审题出现偏离的成因。 作文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如今,旗袍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今年 99 岁的海派旗袍大师褚宏生,却 依然默默坚守。海派旗袍制作,镂空细密,工艺繁复。80多年来,褚宏生一直坚持一针一 线亲自缝制,精益求精制作每件旗袍,即便做一个小小的盘扣,也要花三个小时。无论机 器怎样先进,褚宏生都不为所动。今天,人们称他为“活着的传奇”“上海滩最后一位裁缝”。 材料二: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跳槽已成为年轻人的“新常态”,求职更像是“尝试”, 有人一年换 5 份工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李家华认为,“人们每个阶段的追求、想法不 同,不是一份自始至终的工作能涵盖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这个材料作文,由两则材料组成,讨论两种就业观,一种是以褚宏生为代表的坚守一 职不变动,另一种是年轻人的“跳槽”新常态。对于两种就业观,材料各有肯定,不存在 褒此贬彼,材料一中以“旗袍大师”“默默坚守”“精益求精”等词语予以肯定,材料二中 引用李家华的评论予以肯定。对于“坚守一职”和“尝试跳槽”这一对相互对立的思辨性 话题,可以有三种立意:肯定前者否定后者;肯定后者否定前者;找到兩种就业观的内在联系, 提倡取长补短。立意不作高下之分,但写作中必须兼顾两则材料所呈现的就业观。在批改 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审题出现偏差。下面抄录的是部分学生作文的首段内容,因 为论述文写作中,首段承担回顾材料、点明观点的任务,多数作文从首段就可以见出是否 出现审题偏差。 成因一、单取其一,不顾整体 作文题提供了两则材料,需要考生兼顾两则材料,讨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而相当 一部分学生,只写其中一则材料,不去顾及另一则材料,导致审题偏差。例如下面几个例 子: 例 1:对待工作,褚宏生选择坚守,而李家华认为可以多变。依我看来,坚守更有利 于将工作做得出色,磨砺自我。 例 2:八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旗袍大师褚宏生终成“传奇”。他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 责任、梦想与传承。 例 3:世事更替,万物变迁。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年轻人在其中尤为突出。 他们的追求时时更改,他们的想法跳跃,一份仓促而选的工作,难以承载年轻人多元的要 求。求职、跳槽、奔走、沉浮,年轻人选择如此,选择继续成为年轻人。 例 1,作者在审题时考虑两则材料的内在关联,第一句概括材料精练而准确,但是第 二句表达观点仅仅涉及“坚守”一职,作为第一段这样表述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下面正 文部分,全部讨论“坚守”一职的种种好处,丝毫不涉及职业“多变”,这样的文章就是偏 题作文。寻根溯源,在于第二句表达观点时没有全面表达。应该这样修改:“依我看来,坚 守更有利于将工作做得出色,磨砺自我;而职业多变不利于人的成长。” 例 2,作者审题时就只考虑第一则材料,没有涉及第二则材料,没有考虑两则材料之 间的关系。单考虑第一则材料,有多重话题可以引申,比如“继承传统文化”,比如“活到 老、做到老”,比如“工匠精神”等等,但这些与第二则材料无法形成聚焦,所以文章就成 了离题作文。 例 3表明作者审题时只考虑了第二则材料,出现了与例 2相同的问题;并且作文题为“尝 试在路上”,是明显的偏题。 从上述三个学生作文首段可以看出,产生审题偏差的原因是只考虑一部分题目材料, 没有从整体上思考。 成因二、概念辨析不清,聚焦偏差 两则材料给审题带来了难度,因为单独看,每则材料都有多个角度的理解,因而需要 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两则材料放在一起,有何共性?可以在哪个角度聚焦?如果聚焦点找 错,就意味着审题出现偏差。聚焦点之所以会找错,与作者概念辨析错误有关。 例 4: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节奏。慢者,如同海派旗袍大师褚宏生一样,一针一线一 生;快者,就像当下年轻人一样,不停下跳槽的脚步。而我认为张弛有度,才能精彩人生。 例 4 找到“生活节奏”这个共性,认为这是两则材料的聚焦点。初看很难反驳,但从 “生活节奏”这个概念出发就会发现问题。“生活节奏”是生活的节奏,其快慢与时间观念、 办事效率、生活内容充实度有关系,与是否换工作没有关系。如果做旗袍,褚宏生给自己 规定每天较多的产量、较高的质量、较复杂的工艺,其生活节奏也是快的;如果年轻人换的 都是强度不大、时间不长的工作,虽然他常在换工作,生活节奏也是慢的。因而生活节奏 不是这个作文题的主要内容。 例 5:海派旗袍大师褚宏生对旗袍制作的默默坚守,年轻人的频繁换工作,分别体现 了对理想的坚持和对新事物的尝试。 例 5 前两小句对原材料概括准确,但是将两则材料的焦点聚集在“对理想的坚持和对 新事物的尝试”,不妥。“对理想的坚持”与“对新事物的尝试”没有聚焦到相同的点上, “理想”相对的应当是“实践”之类的,而不是“新事物”;并且年轻人换多份工作并不一 定是尝试新事物,也可能换的仅是单位而已,而工作内容并不变换。 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审题偏差是作者对关键概念——“生活节奏”“坚守”“尝试” 没有辨析清楚而导致的。 成因三、先入为主,起点前移 作为考场作文,作文题目材料应当是写作的起点,但是在学生写作中有一种普遍的问 题是依据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歪曲材料,从而将写作的起点放在先入为主的观念上,写作 起点前移,导致审题偏差。 例 6: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曾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当今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充满机遇,引人追赶潮流,同时又考验着人们面对时代 湍流的恒心与定力。我认为,坚守一份恒心,方能从一而终,以成其大。 例 7:在当今时代,经济的高速快速发展,各种要素都可以自由、便利地流动,流动 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殊不知,种种轻易地“说换就换”的心态换掉的也是我们的本心,我 们在心底的坚守。 例 8: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的脚步似乎越来越快,但许多人在一味向 前的过程中渐渐迷失自己。所以我们应当在继承中发展变化,在发展中优化继承。 例 9:我认为改换工作无伤大雅,重要的是把握本心,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坚定自我 价值与人生理想,从而在更迭的工作中达到职业选择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上述 4 例,分别强调了“当今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流动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人们生活的脚步似乎越来越快”“‘迷失自己与‘物欲横流的时代”,都认定当今时代是有 问题的时代,需要反思和批判;从而需要“恒心与定力”“心底的坚守”“在发展中优化继承” “坚定自我价值与人生理想”。近百年来,中国确实经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再向信息化 时代跨越性转变的过程,客观环境的改变确实导致行为方式、思想状态的变化。但是这不 是作文题目材料的直接内容,因为褚宏生也是生活在当代,与频繁换工作的年轻人生活在 同一时代,并且当前的年轻人也有一辈子只做一样工作的,比如教师、医生等人群,因而 用时代的某一种特征来覆盖全部人群,不合适。上述 4 例所提的内容,实际是学生分析材 料之前对当代社会的刻板印象,由于对这个刻板印象记忆深刻,从而忽视了对材料的具体 分析。上述 4例,将写作的起点前移于作文题目,从而导致审题偏差。 成因四、联想过度,起点后移 与起点前移相反的是,由于对材料联想过度,将写作的起点从联想开始而不是从原材 料出发,从而起点后移,导致审题偏差。 例 10:每个人都会因為所接触的事物而产生想法,而这种思想又决定了你的行为,使 你作出一些判断与选择。思想决定人的行为。 例 10的观点“思想决定人的行为”初看让人摸不到头脑,不知从何而来。深究下去, 可以发现是从材料中引申出来的。作者从褚宏生、年轻人择业观不同,联想到他们的行为 差异,而人的行为差异取决于人的想法不同,从而得出“思想决定人的行为”的观点。原 材料是第一步,例 10 的观点是第三步,而从第三步开始写作,将写作起点后移,从而导致 作文离题。 解决问题的应对方法是强调题目材料概括的客观意识,题目提供的材料有什么就概括 什么,不能只取局部,不能替换关键概念,不能先入为主地想当然,也不能联想过度,应 当紧扣作文题目所提供的话题,就是从题目出发。当然要彻底地解决偏题这个难题,还需 要教师结合具体写作实践不断地进行矫正。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