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思考:当我们在说“阳刚之气”时,我们该说什么? 等 5 则
1 月 28 日,针对全国政协委员的《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在答
复中表示要“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消息
一经报道,引发热议。
当我们在说“阳刚之气”时,我们该说什么?
在生活中,无论是比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健儿,还是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英雄机长,
抑或是平常生活中成就善举的普通百姓。他们都让人感受到超越外形的精神魅力,也构成
了我们对男性形象的一种认知。【话题引入】
其实,关于什么是男性应有的气质,尽管有各种讨论,但有一点已成共识,那就是“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的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中国传统
文化也推崇这样的精神气质和内在修养。而那种不修边幅的生活习惯、鲁莽粗鄙的做事方
法,那种轻佻浮夸、矫揉造作的举止言行,历来受到人们的摒弃。“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
高”,那些能持久地作用于社会文化、浸润着世道人心的,正是闪现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的“内在美”。【中心论点:关注精神气质和内在修养,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
所以在现代教育场景下,教育所培养的对象不是单纯的“男人”或“女人”,而是一个
又一个的“人”,“阳刚之气”不应固化为某一种性别的天然特点,而更应当指向一种心理
状态和精神面貌。因为比外表“娘化”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迷茫、心理上的脆弱、责任
感的缺失,比追求外表精致更堪忧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精致利己。【道理论证:不应更多关
涉性别,而应倡导内在品质的培养】
而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从来不缺少这种品质的体现。在古代,我们能在陆游身上看
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昂扬激越,在于谦身上看到“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定决绝,在谭嗣同身上看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的慷慨悲壮。这种品质在我们的民族血脉中未曾断绝过,我们在梅兰芳、程砚秋等杰出演
员身上可以看到,在保家卫国的军人身上可以看到,在为国争光的体育运动员身上也可以
看到。他们容貌或有不同、外形风格各异,但是高尚品格、家国情怀都同样值得推崇。【举
例论证段,论证部分在下一段】
所以,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若要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更应倡导发扬内在
的勇气、自信和担当等诸多品质。这其中,关键是要塑造一种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
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让身体和心智一并成长,才是教育所真正需要的。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担当则民族兴旺。期待更多人以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共同塑
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小红花”与“合欢树”
元旦档上映的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以两个抗癌家庭的故事为主线,触及了人们的
终极问题:如何在死亡面前更好地活下去?
结合课上讲过的史铁生,进一步思考:我们在面对死亡时,除了“自我视角”外,还
有没有“他人视角”?
一、面对“苦难模式”
《送你一朵小红花》电影中,生与死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病痛面前,有乐观、
积极,更有茫然、失落。由易烊千玺饰演的男主人公韦一航整天“丧丧的”,看似自闭冷漠
的他实则有着想爱而不敢爱的痛。而女主人公马小远则相信“人不管有病没病,有胆没胆,
活的是个精气神儿”,她以少年特有的方式,在广场喷泉、高层楼梯间帮助韦一航实现到科
罗拉多与喜马拉雅探险的梦想。他们的相遇,只有过程而没有结果。而正是过程中真切体
验到的种种滋味,如同鲜活的画笔,在韦一航手上画下一朵小红花,也在他原本黯淡的心
里种下了希望、信念与勇气。
在知乎热帖“既然所有的生命都要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中,获得高赞的一
个回答是:活着本身就是意义。随着我们的成长,对生命内在丰富性的理解,和生命本身
一样重要。苦难如同一把锉刀,在疼痛中加速人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人类或许无法战胜苦
难,但即便被打得千疮百孔,只要还能感受到信念和爱,依然能保持人之为人的尊严,从
而超越苦难。
事实上,很多人或许不曾遇到罹患绝症的艰难处境,但谁的生活不曾经历过“困难模
式”?当你觉得退无可退之时,与其纠结于苦楚的程度、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如接受现实、
积极面对、勇敢坚持,也能开辟出广阔天地。这才是每个人都可以送给自己的一朵小红花。
二、我很痛苦,那母亲呢?
在电影中,即便抗癌家庭群体正在经历艰难时刻,厄运也剥夺不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在这个充满张力的过程中,友情、亲情、爱情,却总能让人找到温暖的松弛。在这
里,我们可以思考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想要表达的:在身体残废的那些日子里,以“母
亲”的视角看,她希望我获得怎样的自我拯救?
当年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史铁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来不及为他人想。在地坛观
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后,他渐渐看清了生命个体中必然的真相:生是一个事实,不可辩论。
死,是必然结果,不必急于求成。当他获得顿悟之后,就逐渐地将眼光投射到他身边的人
上。
此时,他发现其实母亲所承受的苦难是自己的双倍;他发现母亲的爱原来一直像空气
一样弥漫在他的周围,供给他呼吸,而他却毫无知觉。
“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
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
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他逐渐读懂母亲,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 ,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
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那就是:面对苦难的命运,用坚韧的意志
和毫不张扬的爱去面对。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地活下
去。
这是一条自立自强的幸福之路,也是一条抽象意义的路。三十岁时,史铁生的第一篇
小说发表,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他再一次摇着轮椅回去看时,只剩下院子里的那棵合欢树。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倚靠。无论从艺还是治学,一个人要想抵达高远的境界,就
必然离不开家与国的滋养。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
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
家是国的基础。古代选拔官员,注重的是“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正所谓,“家风正
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在家尽孝、家道和顺,当一个人“私德”无瑕疵,才担得
起大任和重托。当颜真卿奉家抗敌,当岳家军流芳千古,当林觉民的《与妻书》沾湿了多
少人的衣襟……我们知道,是这些家庭用自己的永别,支持着华夏国祚绵长。天佑中华的
万里长城不仅是砖石筑就,更是小家中人民的血肉之躯铸就。
国是家的倚靠。汉武大帝之所以派卫、霍二将北击匈奴,正是要扬大汉国威,从而震
慑匈奴,保边境之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其信念也正是来自国家强盛,是家
兴民安的保证。疫情期间,中国政府由省及市,由县及社区,为每个家庭衣食、出行和安
全做防线,保证各家无饥寒之苦,无染病之惧。有些人只在乎“小民安乐”,全然不顾“大
国强盛”,是错误且愚蠢的。我们阖家团圆的背后,是强大的国力作为盾牌,挡住利剑与炮
火;我们奔向小康的同时,是国家的政策为我们送来前行的东风。
在现实生活中,将宏大的“家国情怀”落到实处更显重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
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无论是《大
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德次序,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意延伸,由
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
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
大力量。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
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从“太极拳申遗成功”看走向世界的传统文明
2017 年 7 月 8 日,鼓浪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0 年 12 月,我国单独申报的
太极拳、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
两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 42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申遗,总数居世界第一。
如何看待申遗?这背后是走向世界的传统文明,更能看到从孤立到开放的发展策略。
一、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蕴含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松柔圆活、立身中正的动作范式,彰
显着中华文化独有的平和、包容与力量。在每一个清晨,我们都能看到人们稳健地打着太
极,形容自然,性情恬淡。那些舒缓、优雅的动作使人立刻觉得天地间有一种大自由在,
有大安静在。在这个飞奔的时代里,这是难得的风景与自由。
“送王船”是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
它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是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生动例证,也见证着
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交融。
无论是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一起一落,还是“送王船”的盛大仪式、丰富意涵,都深
深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韵和中国哲学的理念。
而鼓浪屿的“屿”是“海中小岛”之意,它不免让人联想到隔绝于现代西方文明百年、
远离世界文明千年的华夏古国。即使美不胜收,却“鼓”音微弱不达远方;即使海市美景,
却沧海一栗“浪”湮于潮。今天的申遗,不单是让古迹进入世界名录,更深层次看,是让
孤美的古文明与现实广大的世界接轨。
二、申遗成功,意义何在?
近些年来,从昆曲、京剧、端午节,到珠算、中医针灸、二十四节气,我国多项非遗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一方面,这是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可,为国际社会更好了
解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打开了新的大门。另一方面,它提升了中
华儿女的文化自信,意味着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立足千百年传统的“东方智慧”,
可以为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作出新的贡献。【一、世界对中国、中国对世界的双向“打开”】
更深一步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手段的“申遗”,包含着获得更大认可和资源以取得成
功的发展策略。无论是传统文化景观,还是抽象的传统文明,或者具体的一人一物,都要
关联更大的世界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所以中华文明要打破封闭的状态,走向世界,让美
好的传统与遗迹发出感动世界的声音。
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例,当年在申报非遗名录时,其传承群体已不足千人,这
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技艺,正处于“濒危”境地。申遗成功后,中国以行践诺,让这项急
需保护的技艺实现了从仅靠“单打独斗”到社会各方助力、从陷于传承困境到焕发新生机
的显著转变。【二、对于我们,是一种视野更广阔的发展策略】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新闻公报显示,多国联合申报遗产的数量在 2020
年创出新高。该组织的一名官员感慨,“尽管新冠肺炎疫情阻隔我们相聚,但我们的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彼此更紧密相连、团结在一起”。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具有跨越山海
的力量。太极拳吸引大量海外粉丝,“送王船”成为民间交往的纽带,都在启示我们,要把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坐标上,在共同推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加强文
化交流互鉴、推动民心相知相通。唯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
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助力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三:对于世
界,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助力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三、申遗成功,之后呢?
申遗只是起点,不是终点。一方面,我们需要把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子孙后代受
益于这些宝贵文化财富,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社会提供正
确精神指引。
另一方面,从申遗想到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策略,青年人也应打开视野、提升实力,
为自己来到更大的平台,争取更多的资源与认可蓄力。正所谓:从赞美者到成为美本身,
从受益者到成为价值本身。
百家争鸣——经世致用之“儒家”
先秦诸子,若群星璀璨,其智慧精华,惠泽千年。一个民族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民族,
是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一个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是因为它有文化的传承。诸子
百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它之所以经久不衰,源于它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契合了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取向。儒家
的仁爱、正义与自强,墨家的平等、互利与博爱,道家的真实、自由与宽容,法家的公开、
公平与公正……
从今天开始,我断续为大家介绍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作为后人,我们只能尽可能
发现,并不能完全代表他们人格魅力的闪耀之处。
第一天看儒家。
一、孔子的处世智慧:正则守经,乱则从权
孔子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是严肃正直的圣人。孔子曾因厌恶盗泉的名字,“渴矣而
不饮”,因而使“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的名句流传千古。这似乎给人留下孔子固守规则的刻
板印象。其实,孔子是一个善于变通之人,他具有“正则守经,乱则从权”的人生智慧。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因遇到陈国和蔡国打仗而被困整整十天,饥肠辘辘。子路偷来了
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换了酒,孔子
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
席子摆不正不坐,肉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何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呢?”
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
孔子与弟子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了孔子。孔子
的弟子公良孺为人贤能,又有勇气,拼死一搏。蒲邑人恐惧,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
我们就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前往卫都。子贡
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被要挟而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古往今来,变通对于成功都显得异常重要。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孔子懂得变通,
吃不合道义的食物,喝不知来路的酒,保全了性命,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圣贤;陶渊明懂
得变通,主动放弃官场,终获得高洁的灵魂,使其诗歌作品万古流传;鲁迅弃医从文,用
笔杆直刺敌人的心脏,成就了他“中国的民族魂”的崇高地位;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
取代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策略,最终为人民探索出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二、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记载了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的一段对话。公孙丑问孟子:“请问老
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在他看
来,浩然之气,至大至刚,配义与道。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
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而获取的。
孟子凭借这种浩然之气,以一种强烈的道义担当精神,带领弟子游历宋、滕、魏、齐、
梁诸国。虽然孟子受到多国君主礼遇,但其主张始终不为当权者所用。尽管如此,孟子始
终坚信“人皆可以为尧舜”,保持了高度的自信,他也从不悲观失落,“穷则独善其身,达
则兼善天下”,一生持守大气的胸怀和高贵的气节。
当面临“生”和“义”的抉择时,孟子宁可舍弃生命也要坚守气节,这就是孟子的“浩
然之气”。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仁人志士在浩然之气的鼓舞下沉勇奋进:苏武凛然不降,
持节傲立;文天祥为保家卫国而杀身成仁;陈寅恪宁愿挨饿也不吃日本的救济粮……
浩然之气是一种信仰,当自己的理想能够实现时,就和百姓一道去实现它;不能实现
时,也要独自坚守下去。只有具备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当意识、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
才能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浩然之气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价值观愈发多元化的今天,浩然之气依然是我们开拓进取的不竭动
力。
三、荀子的自然观:顺应自然,改造自然
“备其天养,顺其天政”的思想,是荀子自然保护哲学思想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荀子
肯定天与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不同和区别,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天行有
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的运行也不以人类的好恶而转移。因此,人类利用和改造
自然的活动,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
荀子在《天论》中写了一段话,具体地解释和说明“备其天养,顺其天政”的思想。
他说:“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期待它的恩赐,何如把它当作物而控制它?顺从天而颂扬它,
何如驾驭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利用它?盼望着天时坐待好的收成,何如顺应四时变化而使天
时为生产服务?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何如发挥人类的智慧而变革它……?”最后得出的结
论是,放弃人对自然的作用,而一心等待自然的恩赐,这就违背了自然万物可以为人利用
的本性。
从荀子的“备其天养,顺其天政”的思想,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自然保护哲学思想的
实质,不是消极无为,而是道循和运用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使自然万物为
人类的需要服务。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倡“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
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自古以来的智慧。中国在高速
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保护政策纷纷出台,生态环境
部挂牌成立,“绿色中国”成为新的发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