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思考:请深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是中国最可爱的人 等5则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思考:请深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是中国最可爱的人 等5则

ID:582298

大小:27.09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思考:请深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是中国最可爱的人 等 5 则 “军人的生命总有一部分是属于祖国的,那个部分有可能在关键时刻瞬间变成百分之 百。” 我们终于知道了这五个名字,又多么遗憾以这种方式知道他们的名字。那一天河滩上 矢石如雨,对方人数数倍于我方,但他们却像钉子一样钉在了阵地前。 01 祁发宝,1979 年 3 月生,这次战斗的中方指挥官,边防团团长。 1997 年高中毕业后入伍,祁发宝带着新兵营“军事课目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向组织 申请:到高原去、到斗争一线去。 2000 年,祁发宝又以南疆军区军事科目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乌鲁木齐陆军学院。2003 年毕业后,他又志愿回到边防一线,2015 年获得第 19 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入伍 20 多年来,祁发宝一直扎根高原、扎根第一线,12 次与死神擦肩,陪伴过他的 军马,有 5 匹受伤或牺牲。 在坚守阿里的 20 多年里,祁发宝 3 次谢绝了调回后方的机会。很多人说他傻,他却 说:“阿里确实很苦,如果因为苦大家都不愿意呆在这里,那边防谁来守?” “他们的人陆续从山崖后冒出来,黑压压挤满了河滩……”2020 年 6 月,印军不守 信约越境来犯,祁发宝首当其冲挡在最前面,寸步不让,由此成为印军重点攻击目标,遭 受对方钢管、棍棒、石块重击,最后昏迷倒地。 祁发宝所带的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跟外军对峙时,干部站前面,战士站后面; 部队用餐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野外露营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 祁发宝平时喜欢说一句话:“站在没有边界线的国土上,我们就是祖国移动的界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祁发宝的康复照片,真是让人泪目:左侧脑袋深深凹下去一大 块,就像瘪了气的篮球。 02 陈红军,1987 年出生,牺牲前为某边防机步营营长。 2009 年,陈红军从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毕业后,本已通过公安特警招录考试,可听 到征兵消息后,他临时“变卦”了,最终走进了军营。 那天,前去交涉的团长祁发宝被越境印军围困后,为营救团长,陈红军带领几个士兵, 冲入了数倍于己的印军。 陈红军牺牲的时候,还有 4 个多月就要当爸爸了。2020 年 10 月 25 日,他的儿子陈 潇楠在西安出生,那一天,正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 70 周年纪念日。 得知陈红军牺牲的消息后,作为抗美援朝老兵的孙女,他的妻子说:“我要把孩子好 好养大,让他成为像爸爸那样的人。” 陈红军所在营的官兵,聊起营长时说:“他最喜欢的,似乎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在一 本书中,陈红军特意标注了一段话:“党把自己放在什么岗位上,就要在什么岗位上建功立 业。” 03 陈祥榕,2001 年 12 月出生,2020 年 6 月牺牲时还不到 19 岁。 2019 年,陈祥榕高中毕业后报名参了军,他对小叔陈臻宝说:“要去就去最艰苦的地 方,到前线去。” 陈祥榕入伍后的第一个月,就寄钱给奶奶。小叔问他苦不苦,他说:“苦怕什么,军 人不吃苦难道还要享福?” 2020 年 5 月,印军越线寻衅滋事,李确祥和陈祥榕等前往处置。李确祥问战友:“要 上一线了,你怕不怕?”陈祥榕回答:“使命所系,义不容辞!” 2020 年 6 月,印军再次越线挑衅,陈祥榕跟随营长陈红军去救团长时壮烈牺牲。战 斗结束清理战场时,有人发现一名战士紧紧趴在营长身上,死死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 这名战士,就是陈祥榕。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 18 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班长孙涛问他:“你 一个‘00 后’的新兵,口号这么‘大’?”陈祥榕坚定地说:“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 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 陈祥榕牺牲后,部队问陈祥榕的妈妈有没有什么困难,英雄母亲说:“我没有什么要 求,我只想知道榕儿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 04 肖思远,1996 年出生,入伍前是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学生。2016 年 5 月,肖思远看到 了学校的征兵通知,他怀揣着女友照片,应征入了伍。 两年志愿兵服役期满后,他在女友的支持下,继续留在了条件艰苦的阿里高原。 2019 年母亲节时,肖思远送了母亲一件特别的礼物——用弹壳摆出的 520 图案。 2020 年 6 月,他跟随营长陈红军去营救团长,遭到印军围攻。他奋力突出重围后, 见战友依然被围困,于是又义无反顾冲了回去,用身体为战友遮挡石块、棍棒,直至壮烈 牺牲。 肖思远的钱包里,珍藏着一位女孩的照片,那是他的未婚妻。牺牲当天,他还憧憬着 未来:“她支持我在部队长干,我今年就要娶她,给她做一辈子的菜。” 战友在整理肖思远遗物时,看见他在日记中写道:“走在喀喇昆仑,我们就是祖国的 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无比自豪!” 肖思远牺牲后,他的母亲刘利霞对那位女孩说:“好姑娘,别等了,好好过以后的生 活。” 05 王焯冉,出生于 1996 年,入伍前正在专科学校里攻读计算机专业,“他是偷偷报名参 的军,根本没给家人说。” 执行任务前,王焯冉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奶奶,这么长时间里,我最牵挂的就是您, 孙子这些年一直想好好让你享福,可是我却一直不在家……爸妈,儿子不孝,可能没法给 你们养老送终了。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给你们当儿子,好好报答你们。” 那天,王焯冉和战友马命等人,连夜渡河去增援一线。可第 4 次蹚河时,有人被激流 冲散了,王焯冉和马命,拼尽全力将 3 名战友推上岸,自己却被冻得渐渐失去了知觉。就 在这个关键时候,王焯冉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猛地将马命推向岸边。马命获救了,王焯冉 则永远倒在了刺骨的激流中。 王焯冉留下最后一句话是:“如果我死了,照顾好我老娘。” 听闻王焯冉牺牲发消息后,父亲王恒召沉默了半晌,然后说了一句话:“你为国捐躯, 爸爸为你感到骄傲。” 06 那场战斗后,“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被很多官兵自发写在了头盔里、衣服 上,刻印在青春的胸膛里。 那场战斗后,陈祥榕所在连队斗志更加旺盛,服役期满的士官 100%主动留队,所在 团义务兵踊跃申请选取士官继续战斗。 那场战斗后,王焯冉所在团 18 名女兵 3 次请战,她们在请战书中写道:“愿同男兵一 样英勇战斗,甚至流血牺牲!” “决不把领土守小了,决不把主权守丢了!”现在,万千官兵发扬喀喇昆仑精神,克 服极度高寒缺氧,像钉子一样钉在自己的战位上。 他们是祖国的界碑,他们是民族的英雄。有人守护团圆,才有万家团圆。有人以身许 国,才有山河无恙。中国人从来没有远离过战争,远离战争的是中国老百姓,我们只是躺 在别人用生命守护的摇篮里。致敬每一位边防军人,致敬每一位英雄。 在“冷与热”中选择最好的专业 以下是 2021 朝阳高三期末的议论文题目,后面是我给大家写的范文。 2020 年 8 月,考出湖南省文科第四名好成绩的农村女孩钟芳蓉,在选报专业时,毅然 选择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一时间引起人们热议。有人说,这姑娘有头脑,能辩证地看待 冷和热的选择问题;也有人说,钟芳蓉能将个人发展和时代进步紧密结合起来;还有人说, 考这么高的分数,完全可以选报最好的专业…… 围绕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合理。 在“冷与热”中选择最好的专业 2020 年,湖南女孩钟芳蓉选报北大考古专业引发舆论热议。农村留守女孩、全省第四 名、冷门专业……众多标签对于“热议”有一定的助推作用,而事件背后人们对选择、个 人发展等问题的讨论,才是“热议”中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内容。 作为一名热爱历史,并要将“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学生,选择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作 为自己挥洒学术热情的场所,不难看出刚刚高中毕业的钟芳蓉独到的眼光,如若此,冷门 专业又何妨?同时,在纷繁的选择和舆论的热议下,钟芳蓉仍保持尽可能冷静的思考,更 是难能可贵。所以,冷与热都是相对的,用兴趣志向之热对抗世俗功利之冷,用冷静审视 之冷中和外界舆论之热。在选择中找到适合自己冷与热,以及切合时代需要的目标,才能 称得上“最好的专业”。 所谓找到适合自己的“冷与热”,本质上是以个人长远发展为标准权衡当下的事物。鲁 迅先生从实业救国的矿业学堂到仙台学医,再到弃医从文,从经济到身体再到心灵。樊锦 诗从未名湖到莫高窟,用一个甲子的热忱守护住前辈留下的文明火把。在他们的选择中, 有时代的热潮,也不乏社会的冷眼,但对鲁迅来说,最为核心的是追求理想的实现,是通 过自己的努力拯救困境中的国人。对于樊锦诗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守住心中对于那一洞洞 壁画的热爱。所以,一片冰心在玉壶,无论“冷与热”都值得礼赞。 而要想让个人发展有更多丰富的可能,还要把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相结合。个体更为理 性的选择,就是在现实中不断呼应时代的需要。教育部从去年起实施的“强基计划”,就是 更加重视高校在历史、古文字等基础学科的建设与投入。也是去年,“考古学”被高层多次 提及,因为未来中国的更好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于历史的正确把握和认识之上。所以考古, 研究的是过去,瞄准的却是未来。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我们更能看出选择考古专业的预 见性。结合时代,用一种更加高远的眼光和胸怀,或许我们也会对“冷与热”有一种全新 的认识。 “我希望能追随您的脚步,去选择北大,选择为考古献身,也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 这是钟芳蓉给樊锦诗回信中的一句话。我们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时代的机遇,结合自身 发展、配合时代节奏进行选择。这样才能让我们找到最好的专业,更能找到让自己无怨无 悔的选择。 “仪式”与“仪式感” 童话《小王子》中,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 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在古代,人们在重阳节登高望远寄托思念,在除夕夜吃团圆饭祈愿幸福和睦,在周岁 时举行“抓周”仪式,古时在年满二十岁举行“加冠”之礼。在今天,新人交换戒指、互 念誓词,在隆重的婚礼仪式中互诉衷肠,缔结人生之约;毕业生身穿学位服,在庄严的毕 业仪式中郑重告别校园,振奋精神重新启程…… 生活中的仪式,或严肃庄重,唤起敬慕追远之心;或欢欣热闹,让人心怀希望;或温 馨动人,予人精神力量。它们串联起古今,加深着群体认同,在定格美好瞬间的同时,也 孕育希望、寄托理想。而由此生发的仪式感,也已经从具体的形式抽离,代表着一种生活 态度:将普通的日子赋予独特意义,给寻常的动作注入特殊内涵。 美学家说,“神话虽然不存在了,可是仪式的圣洁性还在。”日常食用的榨菜很不起眼, 但对于生产涪陵榨菜的“辣妹子”万绍碧而言,“榨菜人生”里却传承着仪式感。她的父母 做了一辈子榨菜,父亲年老后很多事记不住了,却对做榨菜的工序如数家珍,而母亲做榨 菜前,总是把手洗了又洗。“机器是冰冷的,而榨菜是有温度的,这温度就来自于人”。坚 守工艺,固守传承,不也是追求精益求精的仪式吗? 然而,当诸多莫名其妙的“仪式感”流行起来时,许多人虽不明就里却仍半推半就地 卷入追赶仪式的潮流中。从 520 的爱意红包,到精致下午茶,再到接二连三的大节小节、 流行仪式让人应接不暇。本应是照亮生活的“灯塔”,却变成时刻检验生活态度的炽光灯, 让一些人陷入落伍焦虑,开启疲惫不堪的随波逐流。 细细罗列,便不难发现,许多横空出世又昙花一现的仪式背后,都有着营销概念、消 费主义的影子。在一些商家营销策略的炒作推动下,许多特殊时节的仪式直接与消费行为 绑定,许多日常行为也借仪式感之名被赋予各种各样的消费属性。 然而所谓仪式感,形是外壳,情是内核。列下新年愿望清单时,几分为了展示,几分 出于决心?下单节日必备单品时,多少出于必需,多少为了跟风?当仪式感变成千篇一律 的跟风打卡,甚至变成疲惫不堪的机械迎合,虽然无伤大雅,却已经失掉了仪式的初衷, 是典型的“只得其形,不得其神”。 说到底,仪式是情感的唤醒、价值的重申,是为寻常赋值、为生活添彩,仪式感真正 落脚点在于感,被仪式裹挟、绑架,无疑会消解掉真正的仪式感。不必华丽,也无需刻意, 有意识地感受、珍惜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时刻,专注认真地体味日常中的趣味与美好,仪式 感就在其中。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 减……” 在 2021 央视网络春晚上,一群银发老人在舞台上唱起歌曲《少年》,姿态翩然,歌声 飞扬,台下的年轻观众热泪盈眶,起身鼓掌。这些老人来自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自发组建 的艺术团,平均年龄已经接近 75 岁。 今天的内容,关于“少年感”。 率真与乐观,是少年历尽千帆的骄傲面庞。很多时候,我们感到被困难牵绊,被时代 裹挟,被他人定义,或者被流俗同化。面对这些,我们并不是要事事不同、处处求异,而 是希望面对它们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独立的个性,在世事磨练中追求内心的笃定与 坦然。这种少年气,来自于历经千帆举重若轻的沉淀,也表现为乐观淡然笑对生活的豁达。 艺术团的很多老人一生历经坎坷。有的人年轻时在恶劣环境中艰苦奋斗;有的人有的 长年经历辐射,连照片都不敢多拍;有的人矢志拼搏,却因种种原因功败垂成;有的人一 生有所得,但到老年还生活简朴,物欲极低……岁月和生活,给予了他们智慧与胸襟,也 给予了他们快乐与满足。这份历经生活打磨所沉留的洗练,才是最宝贵的东西。 热爱与诚挚,是少年所向披靡的应有姿态。如今的少年,不必再有国破家亡的担忧, 也不必再有食不果腹的痛苦,我们过着全新的生活,每个人都心怀热爱。在热爱中,我们 将个人所爱与国家发展结合。对钟芳蓉来说,她毅然选择了自己所爱——考古。对艺术团 中年纪最大的程不时来说,作为中国设计的第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的副总设计师, 只是因为他从抗战时确立了“想造飞机”的理想,一干就是一辈子。这份热爱,我们感念, 这份诚挚,我们呵护。 拼搏与奉献,是少年步履不停的不竭动力。“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也要不 懈前进;即使前方千般荒凉、万里蹀躞,也要勇敢为热爱坚持追求。艺术团的这些老人, 他们躬身笃行,一生充盈,让自己当初的选择通过坚持和奉献变得发光,就像在艺术团里 大家都喜欢唱的一首歌:“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 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 其实,真正的“少年感”无关年龄、无关境遇,它可以是青年的蓬勃朝气,可以是中 年人的沉稳承担,亦可以是耄耋老人的一生坚守。只要心中有爱,热烈生长,平凡的岗位 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平淡的生活中也能活出不平淡的滋味。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 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愿我们都能保持乐观之性,不懈追求热爱,坚持拼搏与奉献。祝 我们出走半生,仍是少年。 “丁真现象” 一个普通的藏族小伙丁真因纯朴的微笑走红网络,带火了当地的旅游业。一些地区也 纷纷效仿:青海推出了“赛马男孩”,陕西找到了与丁真神似的兵马俑,黑龙江在众多冰雕 里淘到了“同款”丁真…… 这件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 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以上是东城区 2021 期末议论文写作的题目, 找到自己的特色(考场文) 近日,藏族小伙丁真纯洁的笑容受到大众的追捧,随之而来的是众多地区旅游业对丁 真的效仿。例如青海的“赛马男孩”陕西“丁真兵马俑”与黑龙江的丁真同款冰雕等。模 仿并非不可行。但寻找属于自己的特色,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 旅游业效仿丁真,自有其原因。丁真在网络之上的走红折射出当代人们的审美与消费 心理,商家借助此热点与奇迹,打造“同款丁真”,希望迎合大众的审美品味,满足大众的 消费需求,无可厚非。这样的行为也许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到游客,但若人人学习,家家 效仿,热点就变了味道,事件的走向也会因此改变。 一哄而上地模仿,带来的势必是审美疲劳。当人们对“遍地开花”的丁真感到烦倦之 际,商家再一哄而散,寻找下一个“全民热点”,如此一来,不仅不是长久发展之计,还会 使旅游内容呈现同质化特征,不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发掘各地的旅游特色,打造专属于自己的旅游名片,才是根治此类问题的治本之策, 才能使我国旅游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河南开封利用自己为宋代古都的历史文化 优势,打造模仿宋代社会的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图。在其中漫步,仿佛梦回繁华的大宋 王朝,给人以极致的文化体验,受到游客的一致好评;在安徽,当地的人们利用白墙黑瓦 的特色建筑优势,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民居住宿,使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可以偷得浮 生半日闲,让身心都静下来,感受古徽州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魅力所在。这些地区依 托自己的优势与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他们不需要“丁真”,不需要随波逐流,不需 要追逐“流量”,也一样发展得很好。 “丁真旅游”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商家对自身特色发掘的不足,是只想追逐流量挣 快钱的不健康心态,也是消费者消费时从众心理的体现。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政府的引导, 需要商家的经营,也需要消费者提高审美水平,才能给那些有特色的高质量旅游提供更多 生存空间。 扎根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2020 年底,普通藏族小伙丁真凭借纯真的笑容、干净的眼神和背后令人神往的自然风 光走红网络,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丁真爆火,一些地区的旅游文化部门纷纷效仿, 这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地方文旅宣传的新思路,但更多的是效仿背后对地方文化发展的思 考。效仿并非不可,但寻找并立足于本地文化的特色,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 丁真走红网络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网友对原生态生活的向往,地方文旅部门效仿丁真, 也能看出市场的自发性必然会使资源向热点靠拢。迎合大众的审美品位无可厚非,但市场 行为背后,文化的存在感更加值得关注。这样的行为也许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游客,但若 人人学习,家家效仿,事件的走向可能会因此改变。 因此,发掘各地的旅游特色,打造专属于自己的旅游名片,才是对待此类问题的治本 之策,才能使我国旅游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河南开封利用自己宋代古都的历史 文化优势,打造模仿宋代社会的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漫步其中,仿佛梦回大宋王朝, 给人以极致的文化体验,受到游客的一致好评。在安徽,当地的人们利用白墙黑瓦的特色 建筑优势,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民居住宿,使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可以偷得浮生半日 闲,感受古徽州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魅力所在……放眼神州大地,许多的人文胜迹都满 载着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这些地区依托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在时代的发展中打造出属于自 己的品牌。由此可见,唯有扎根于本土文化,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中坚持“有我”,才能更 好地实现文化的长足发展。 近些年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我们能在中国几乎每个旅游城市看见同样的美食一条街、 民俗一条街、仿古一条街,城市的独特韵味在“千城一面”“千街一面”背后难寻踪影。如 果不能很好地立足其背后的地方文化土壤,开掘其文化要义,而是一味驰骛于流量热点、 网红打卡,一方面反映出文化发展中的思维惰性,更可惜的是,当流量散去,地方文化的 纯洁遭到亵渎,并在时代的发展中丧失本色。 所以,少一些无谓的“同款”,多一些立足自身特色的阐发,让丁真永葆纯净,让地方 文化彰显各自的风采——这便是“丁真现象”背后我们应有的理性力量。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