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人民日报时评—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自信
教书的她,送快递的他,办厨房的他们,为什么感动中国?
原创 党报评论君 人民日报评论
回首刚刚逝去的 2020 年,有难关,有难题,有难忘,或许更会有一种情绪充盈在许多
人心间,那便是感动。日前,《感动中国 2020 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举行,张定宇、张桂梅、
汪勇……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大屏幕。泪点十足的人物事迹,感动着观众,鼓舞着精
神。。
他们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是“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他们有人“烹煮焦
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有人“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有人“以凡人之力,书写
一段传奇”……《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寥寥百字,勾勒出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形象。现
场的两个片段尤其让人动容:来到颁奖现场的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双手布满膏药,哽
咽道“拼就拼一点吧,现在是当妈的感觉”;因为“抗癌厨房离不了我们”,万佐成、熊庚
香夫妇最终缺席领奖现场,在接受连线采访时表示“坚持一天算一天”。没有华丽辞藻、豪
言壮语,朴素的话语却格外动人,内里的坚韧与顽强更令人感佩。
从设计北斗三号的大国工匠,到创办爱心厨房的平凡夫妻,从带病坚守抗疫一线的“人
民英雄”,到冲锋在前的抗洪烈士,他们的事迹我们或许早已了熟于心,但每一次重温都能
在心中激起暖流、触发感动。无论是危急关头彰显的人性之光,还是经年累月的默默奉献
与坚守,每个人的故事不尽相同,真正打动我们的,是他们身上共同展现出来的人性中最
闪光、最美好的东西,那是不惧碾作尘、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倔强,是不畏艰险、不改初心
的担当,是释放微光、照亮他人的温情。而这些,不会随着节目的落幕而褪色,反而会在
时间的淘洗中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感动,更是人们对极不平凡的 2020 年的集体感受。满面倦容的钟南山在前往武汉的餐
车上闭目养神,方舱医院的病人在病床上手不释卷,援鄂医疗队撤离时大批市民涌向阳台、
发起“武汉感谢你”的接力……这一年,无数瞬间让我们眼眶湿润。从医务人员、社区工
作者、公安民警,到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志愿者,多少人群让我们潸然泪下。正如白岩
松所说,“感动在这一年,变得必须、必要,也那么必然”。其实,面对突袭而来的疫情,
14 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守望相助,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伟力,又何尝不令人感动。2020
年,每个人都了不起!《感动中国》把特别致敬献给所有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舍
小我顾大局的抗疫英雄,又何尝不是在致敬全体中国人共同谱写的精神史诗!
感动常在,我们也永恒需要感动的力量。《感动中国》走过将近 20 载,历久弥新,仍
时时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在于其坚持关注和守候的,是社会向善的需求,是时代微尘中的
粲然星光;其所嘉奖的,是人们始终珍视的时代价值和人性光辉。细数历年来人们票选出
的获奖者,既有瞬间壮举、开拓先锋、行业巨匠,也不乏平凡人的不凡事。打动人心的不
一定在于干出了惊天动地事,而寻常的坚守也往往不似看起来那么容易。化感动为行动,
不惧其大、不厌其小,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动人的成绩,都能在世界上投注一
份感动的力量。
“哪里有感动,哪里就会有勇气”。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将感动的种子播撒进更多人的
心田,当向善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由木及林、由林成森,化为更多人的价值守望,我
们必能守得爱的芬芳溢满人间,而这,正是感动的意义。
这正是:寒夜一微灯,温暖千万人。
“典、谟、训、诰、誓、命”,如何成为新晋网红?
原创 党报评论君 人民日报评论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这是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中的句子,
介绍的正是《尚书》的六种体例:典、谟、训、诰、誓、命。近来,一档节目的热播,让
这部汇集了数千年前文献的古籍《尚书》,成为了“新晋网红”。
大年初一晚播放的第一集,以多维视角讲述了《尚书》的故事。进入节目,就仿佛是
进入了深邃的时空隧道,“当代读书人”引领读者,完成了一次次穿越。先是穿越到一百多
年前的敦煌藏经洞,洞壁遗书让学者惊叹“竟有上古典籍《尚书》”;继而穿越到近两千年
前的西汉,年逾九旬的伏生守护、讲解《尚书》;然后又随着伏生的视角,穿越到上古时期,
置身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的场景……观众在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中,感受“弦歌不绝”的
传承,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
多个舞台,不同场景,以一部古籍串联;不同年代,不同人物,为同一典籍发声。《典
籍里的中国》,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
又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舞美设计、氛围营造、观众席及表演位置的安排等都承担着空
间叙事的功能。也正是在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交错的舞台上,我们看到藉由典籍,一个文
化的共同体悄然形成。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那些古雅的文字中蕴藏人生感
悟、社会哲思,在时间的长河中汇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一种文明
“亘古亘今”,一个民族“日新又新”,能量正蕴于此,秘密正藏于此。
近年来的荧屏上,很多节目都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让创作与传承相互成
就,让现实与历史相得益彰。《典籍里的中国》以沉浸式体验展现典籍,《国家宝藏》生动
演绎文物故事,《中国诗词大会》让人领略诗词之美……这些优秀的节目以可贵的尝试告诉
我们:水墨丹青、龟甲木牍里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魂牵梦萦的家园,也是取之不尽的资
源。在尊重原创、尊重文化、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几千年沉淀而来的旋律、姿态、故事
乃至场景、意象、风格等,可以进行更多开掘,以别出心裁的表达、各有机杼的书写,真
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历史的生命力、文化的感染力与技术的生产力相映
成趣,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才能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时代舞台惊艳,向未来时间舒展。
记得在《国家宝藏》的一期节目里,一名文物摄影师无意间发现了兵马俑嘴边的一处
指纹,“那一刹那真的太感动了,时间消失,空间重合,感觉自己和 2200 多年前的工匠刚
刚擦肩而过,有种恍如梦境的感觉。我们和祖先在同一纬度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其实,
所有这些富含传统文化符号的节目,都为观众提供了一场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在前世今生
的来龙去脉中,尽显历史的魅力、时代的张力。
这正是:书于竹帛,镂于金石。雕版册页,数字电子。传承不绝,文脉在兹。
《你好,李焕英》何以成“黑马”?
原创 周南 人民日报评论
今年春节,如果要说最热闹的地方,一定少不了电影院。数据显示,除夕至正月初六,
全国电影票房超过 78 亿元,观影人次达 1.6 亿,刷新历史纪录,成为史上最“牛”春节档。
而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影片中,一部“卖相”略显单薄的《你好,李焕英》,却凭借着好口
碑一路逆袭,成为最强“黑马”,目前票房已经跃过 30 亿大关。这部在制作、体量上似乎
不具备大片气质的温情喜剧,何以成为现象级影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炫目震撼的视觉效果,《你好,李焕英》以一种生活
化的表达方式,讲述了母女之间质朴温暖的感情,纯粹而真挚,简单却动人。它假借一个
时空穿越的故事,让母亲看到那个自感“不争气”的女儿为了“让妈妈高兴一回”能够多
么奋不顾身,也让女儿看到妈妈严厉、唠叨的背后从不言说的爱与付出,以及对子女“健
康快乐就好”的希冀。浓浓的亲情故事,真挚的情感力量,呈现出大于技法的效果,让银
幕前的观众在笑中带泪中实现了一次对深沉绵长、细腻无私的母爱亲情的集体回望。
我们常说,“最是真情能动人”。《你好,李焕英》能在一众电影中脱颖而出,可能关
键也正在一个“真”字。带着真挚的初心,取材真实的故事,注入真情的表演,让其更能
击中人们内心柔软的情愫,勾起人们对于亲情、对于家庭的无限缱绻。而在春节这一亲情
最浓的时刻,这样的情感共振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受到电影的感染,不少人聚集在“你
好,李焕英”的话题之下,讲述与自己的“李焕英”温暖的日常;一些人在网络上“晒出
我的李焕英”,定格母亲的美丽瞬间,回忆并感恩父母之爱……那些潜藏于心的记忆,那些
平时羞于表达的情感,那些本应承担的爱与责任,借由“李焕英”这个出口得以抒发,让
这部从个体记忆出发的电影故事、看似直白的母爱主题,承载起更多的价值与意义。
“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透过电影中的李焕英,我们看到的是现实生活中无数母亲
的缩影。一位影评人说,“是妈妈这个最本能的依靠,给人以最易哭的理由”。同样,也是
妈妈这一最熟悉不过的形象,具有着最触动人心的力量。无论是曾经为割肝救子、每日暴
走 10 公里而感动中国的“暴走妈妈”,还是肩上扛着生活的重担、臂膀里紧紧抱着年幼孩
子的“春运母亲”,抑或是那个每天吐槽着你胖,却把行李箱、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的身边
的妈妈,她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将爱与牵挂、温暖与力量放入儿女的行囊,也在一针一
线、一餐一饭中书写着母亲这一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在接受采访时,《你好,李焕英》的导演贾玲曾这样深情地说:“妈妈对我们的爱就像
空气,从你出生时就有,所以你经常忽略它。但是当你失去的时候,你才体会那种窒息感
和无助感。”的确,时间太快,快到我们还来不及细细描摹妈妈年轻时的模样,快到我们还
来不及带她们去实现各种各样的梦想,岁月的痕迹已经悄悄爬上她们的额头。所以,爱,
不在将来,而在当下。最近,家住西安的冯先生看了《你好,李焕英》之后,驱车千里,
带着想家的妈妈回山东老家去看望年迈的姥姥、姥爷,母女相见时紧紧拥抱的场景,令人
动容。对待父母,可能需要更多这样起而行之的行动,多一些陪伴、体恤和理解,让爱与
感动不只停留在电影里,更在与父母相处的一点一滴中。
2015 年 7 月,贾玲因为在一档节目中“恶搞花木兰”被质疑时,我们曾刊发一篇评论,
希望贾玲能以这一事件为教训,倒逼自己更上一层楼,创作出优秀作品,“到那时候,相信
观众对贾玲也不会吝惜自己的掌声”。今天,贾玲以《你好,李焕英》证明了自己的努力与
实力,观众的热议和票房也如回报的掌声。事实证明,以真诚和真情击中观众的心弦、触
发社会的共鸣,我们的文化产品、文艺作品一定能赢得更高分贝的掌声。
这正是:真情动人心,母爱深似海。
方言剧走红,这样的“南腔北调”你上头吗?
原创 曹雪盟 人民日报评论
“这部剧看滴让人感觉美滴很!”在我们聊过的电视剧《山海情》中,一个情节令人
印象深刻,说一口福建普通话的援建干部陈金山,与宁夏当地人展开了一场艰难的对话,
从“研究治沙”被误以为“研究自杀”,到“菌草”和“金草”让人傻傻分不清,这一令人
啼笑皆非的桥段带来许多笑点。有观众感慨:剧中的西北方言让人上头。今天我们就从这
里聊起。
方言是鲜活的。在各种方言中,各具特色的语音、音调,丰富形象的词汇、表达,常
常可意会而难翻译,传递着一方水土的烟火气。那些陌生的腔调与接地气的俚语,也往往
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反差感和幽默感。其实,在影视剧里运用方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闯关东》里的山东话、《外来媳妇本地郎》里的广东话、《美丽的大脚》里的陕西话、《千
里走单骑》里的云南话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汇聚多地方言的《武林外传》更创下多
家省级卫视黄金时段同时上映的收视奇观,一些台词成了口头禅和流行语。
对戏剧、影视作品而言,塑造人物是首要任务。有着鲜明草根性和独特地域性的方言,
散发着泥土气息,勾连着当地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莫不与人物的风度、性格、气质紧密
相连。这样的方言让作品更有地域质感,其中传递的非语言信息往往更容易让观众记住角
色,语言成为人物形象的外化和出口,让角色更加饱满,活灵活现。
以《山海情》为例,方言碰撞的目的正是为了表现戏剧冲突、促进故事展开。看过笑
过后,语言不通这一小切口所反映的“干沙滩”变“金沙滩”的艰难跃然眼前,方言等细
节营造出的粗砺质感让西海固的真实面貌打动人心。方言不仅在于以陌生感制造“间离”
效果,也不仅停留在“错置”产生喜剧感,而是助力于情境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让观众在
语言营造出的生活化环境中产生代入感和沉浸感。真实自有万钧力。丰富多样的生活是创
作的基础,更是直抵心灵的前提。文艺作品捕捉方言背后的现实生活、时代风貌、社会变
迁,才能实现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跨越。
也应看到,方言并非文艺作品的制胜法宝。当方言成为助推影视作品走红的利器,跟
风者趋之若鹜,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方言电视节目退守成为地方电视台的“圈地自萌”,
不少喜剧小品则将方言与人们的刻板印象相连接、与“土”挂钩,方言意蕴被表层的喜感
所取代。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达到“锦上添花”而非“买椟还珠”的效果是方言运用的分
寸所在。与其说《山海情》等作品是因为方言走红,不如说是其以方言承载的对真实的回
归、对生活的贴近、对深度的开掘让观众入眼入心。作品饱含真情、深情,观众才能动情、
共情。
近几年,荧屏上、银幕上、舞台上活跃的方言作品又渐渐多了起来。有数据显示,2019
年的方言电影便超过 15 部,沪语版话剧《繁花》、四川话版话剧《茶馆》等也让人眼前一
亮。不少人发现,回暖的方言与刻意搞笑、玩梗离得更远,正向贴切、恰当的运用靠得更
近。市场的选择终究会说明:艺术不是生活的复制粘贴,但离不开在生活土壤上的精耕细
作。雅乐正音也好,长腔短调也罢,从生活的广度、深度、厚度入手,在艺术的品质、水
准、精深上下功夫,文艺作品方能超越一时的流行和风口,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也要看到,影视作品使用方言,是为了艺术创作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公众更高层次
的文化需求。现实生活中,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国家通用语的普及推广工作。去年 9 月“全
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期间,国家语委的负责人表示,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为 80.72%,
“三区三州”普通话普及率为 61.56%。可见,要实现中华民族“语同音”的历史任务,还
需要接续奋斗。这一过程中,媒体平台、文化产品的作用也至关重要。这也意味着,我们
的文化产品不能为了用方言而用方言,而是需要用当其处、用得其法、用适其时,实现艺
术效果与社会效果更深层的统一。
这正是:方言加持令人上头,用心创作方能长久。
听说,爸妈给你寄了一头羊?
原创 程雨田 人民日报评论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曾经一年一度的团圆日,如今在就地过年的选择下平添几许不
同。好在,疫情能阻拦归心似箭的脚步,却无法割断山高水远的思念。一句“你收到老家
的年货了吗”,透露着浓浓的“凡味”,也饱含着深深的“乡情”。在农历春节前的这个夜晚,
让我们一起聊聊沉甸甸的包裹,谈谈沉甸甸的爱。
听说不回家过年了,最淡定的或许是自己,最忙碌的却还是爸妈。对一些牵肠挂肚的
游子来说,这可能是第一个父母不在身边的春节。可反过来看,对那群苦苦等候的父母而
言,这或许也是第一个儿女不在跟前的新年。打开寄来的包裹,有人惊呼:“好家伙,差点
没把冰箱直接给我邮来”“我家的冰箱配不上爸妈的爱”。蒸的酱的炸的腊的,鸡鸭鹅猪牛
羊……论斤论只更论箱,能整得都给整上。谁也不会想到,平日里赞不绝口的冰箱竟然在
春节前遭到了嫌弃。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当自己还在为买幅春联跟卖家纠结几块钱
邮费的时候,平日里省吃俭用的父母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大方,对大几百块的运费眼都不眨
一下。在签收了“赔本”的快递包裹之后,对面的快递小哥笑了,关上门的自己却哭了。
爱与不爱,冰箱懂得,你更懂得。别看快递大包小包,满满当当的都是细节。有人随
口一句“想吃妈妈包的饺子了”,没几天就收到了妈妈包的 17 斤各种馅的饺子,原来真的
有人会为了你的心愿一刻都不想耽误;有的妈妈担心女儿不会做饭,随着年货一同抵达的,
还有近十页的手写菜谱,一笔一划像不像你小时候学着写字的样子?有的父母把年货贴上
便签、配好佐料,大葱香菜枸杞香叶应有尽有,就差亲自上阵给你烹饪了,因为只有他们
才知道你干练的外表之下,其实还是个“厨房小白”……跨过山河大海的,是一桌子年夜
饭,也是一窝子心里话:填满了孩子的胃,是不是就能抚慰躁动的心?吃上了家乡的味道,
是不是就能一解思乡的情?
可怜天下父母心。最懂你也最关心你,最爱你也最舍不得你。曾经离别的行李箱、后
备箱有多满,现在身边的冰箱、柜子就有多“撑”。甚至,爱的表达还不仅于此。当习惯了
生活里挑剔的目光,一句“妈不嫌你胖”,道出了亲情最淳朴的认可;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点亮孤独的时候,一句“我在这儿挺好”,诠释了亲情最温柔的体贴。从“熟悉的味道”到
“陌生的表达”,心与心的距离有多近,不远万里的包裹就有多沉,说不出口的爱就有多深。
身远心相近。今年的春节,注定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满大街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很
多离愁别绪却只能悄悄放下。那顿曾经欢聚一堂、合不拢嘴的年夜饭冷清了一点,那些面
对面深情拥抱、手拉手互诉衷肠的相会只能暂时延期。但是,在琳琅满目的年货面前,在
泪流满面的感动面前,谁又敢轻言年味不在,谁又能质疑真情有失?或许,没有人能对“春
节”下一个准确完整的定义,但是藏在包裹里的关心、体贴和爱护不假,埋在心底的祝福、
期望和心愿不变,这是最真诚的情感,也是最地道的味道。
“爸爸,替我多吃几个饺子。妈,请帮我照看那些花……”这几天,一首《我在这挺
好的》的歌曲让无数网友感动落泪。把寄来的年货“狠狠”吃掉,把饱含的真情“满满”
收好,这是爸妈的心意,是我们的福气。